弘一大師的書法 究竟好在哪?

2021-03-01 騰訊佛學

弘一大師

書法要寫好,我以為至少包括這樣幾個因素:靜而不躁,文而不野,潤而不枯,簡而不繁,整體上呈現出樸實無華、自然本真的藝術風貌。

讀弘一大師的書法,我們能夠感覺到這樣一種境界。


好在靜而不躁

浮躁,是精神信仰上的無所適從、拜金主義和缺乏人性的惡性競爭,讓人們常常處在焦慮、無奈、沮喪之中。浮躁便是這種情緒和心結的外在顯現。浮躁,表明我們的幸福指數並不高,它是一種多發和常見的病態,是阻礙我們取得事業更大成就、獲得生活更高質量的大障礙,也是從事藝術創造(包括書法)的大邪魔。

看大師書作,你會感到一種莊嚴的靜謐。那些安穩、妥帖的字,絕不像時下那些追求展廳效應人士的書法,張牙舞爪、狂怒乖張、面目猙獰(好此味者,或謂之「奪人眼球」、 「衝擊力」 、 「創新性」)。

靜而不躁

首先是作者心態好。沒有安靜的心態寫不出安靜的字。

弘一大師是在歷盡人生繁華後,由一翩翩濁世佳公子,自願皈依佛門,自稱「朽人」的。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他皈依得徹底而純粹,徹底到超然塵外,成為一代律宗大家。他曾有多種才藝:書畫、金石、詩文、戲劇、音樂、藝術、教育。

入空門之後,通通拋舍了,只留下書法作為傳播佛學思想的工具和途徑,他把書法看作符號或者即是佛法本身,他說: 「我的字就是法,居士不必過分分別。」 (王麗新《一輪明月耀天心》)

因而他不是為書法而書法,為藝術而藝術,他更看重的是文字表情達意的功能,他不是在展覽或炫耀自己書法方面的造詣與才華。有了這樣的心,筆下自然一派肅然、寂然,平穩衝淡,恬靜自適。

另一方面,則與他的書寫習慣相關。

他寫字多是行楷書,不講究大小參差、錯落有致,也不講究字與字之間的牽繞連帶。字的大小基本一致,而且筆劃的粗細變化亦不大。這樣的寫法易成「算子」。

他是如何「破」的呢?通過字的欹側和每個字個別筆劃的強調。這種欹側和強調的幅度並不大,很好地把握了一個「度」。如果這個幅度較大,那就是「地震」、 「海嘯」,就談不上「靜」了。米芾的「刷字」、 「快劍斫陣」,黃庭堅的「長槍大戟」,那就「動」得厲害。


好在文而不野

野狐禪並非全要不得。在書法創作上,一些人為竭力打破固有的審美定勢,故意以粗魯、粗野的面貌出現。如傅山的書法美學觀就是一個例子: 「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但是這種面貌要內蘊著銳意革新的精神,要在對傳統的全面審視、清醒認識的前提之下,這樣的「野」才可能是一種張力,一種新生,可謂野其皮相而文其內核。如果是盲目地大膽妄為和為所欲為,只能寫出惡札。

觀弘一大師的書法,文文雅雅、一派雍容,那樣的內容(多是經文)就該配那樣的字。那不是華貴的廟堂氣,不是寒儉的山林氣,不是鋒芒畢露的才子氣,更沒有倫父愚氓的痞子氣。

文而不野

弘一大師的書法常以對聯形式出現,內容取自佛教經典。字與字之間隔得較遠,大概有三分之二個字的距離,給人疏落空闊之感,一個字是一個字,文質彬彬,很好地體現出「計白當黑」的美感效應。

字距章法上體現了「文」,單獨一個字也體現了「文」。弘一的字,看上去「點」比較多,短的橫、豎,都讓他簡化為點了,如「普」字中「並(繁體)」的兩豎,「日」的下面兩橫, 「眾(繁體)」字上面的兩豎等等。化橫、豎為點,即是「點到為止」,即是佛之「空」,道之「無」。


好在潤而不枯

潤往往墨太濃,墨太濃,則招「墨豬」之誚,書法史上徐浩、蘇軾、劉墉,都遭遇過這種偏激的譏刺。為此,蘇軾特別告訴人們他並沒有學過徐浩,而是稱自己的書法是「綿中裹鐵」,有骨有肉。

弘一大師的書法字形瘦長,即使無一渴筆,無一飛白,墨濃如漆,亦不嫌臃腫。如果像蘇軾那般取左右橫式開張,或如朱耷那般取方圓字態,那極可能給人用墨過豐之印象。上下取勢,較好地解決了飽滿黑亮和態濃肥膩之間的矛盾。

潤而不枯

弘一書法,字字筆筆,皆真真切切,一絲不苟,筆劃搭接都交待得清晰明白。仿佛稚拙,其實是爛漫的禪趣:每一字一划,都滲透、灌注著他的虔敬心、樸素心。

墨分五彩,在中國畫中特別講求濃淡乾濕,一些書法作者亦採用這種手法,讓自己的書法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深淺、枯潤、老嫩的變化,以期給人較強烈的視覺印象。而弘一隻是一味地潤澤,達到一種純然混一的境界。


好在簡而不繁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鄭燮)中國藝術都講「簡」。中國畫講簡,重寫意不重寫形,畫面塞得太滿,透不出氣來,被認為是失敗之作,這與西方美術不同。

詩歌也是這樣,講求錘字鍊句,以一抵十,漢語言文學中沒有太長的詩歌,沒有古希臘、古印度那樣動輒數萬、數十萬行的史詩。書法亦然,簡淡也是一種至美,一種至趣和追求。

書法史上,字寫得乾淨、簡約的,朱耷是一個典型。

簡而不繁

弘一大師的字也利索、簡潔。上面說的「橫豎」化「點」,實際上也是一種簡;一味潤澤,不求變化,也是一種簡:筆劃粗細的大致相同,不求中鋒、偏鋒的對比、筆劃寬窄的對比,還是一種簡。

還有一點,在弘一書法中,筆劃是能省則省,女口「愛」字不力口中「心」, 「雨」字四點簡作兩點,等等。借用他的對聯,可謂「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文」。

另外,弘一對橫劃的處理值得注意,起筆無跡,不經醞釀,執筆即宋,猶如橫空出世、天籟之音,不能以常法度之。這也是一種簡。

弘一大師去世前三天,寫下了絕筆「悲欣交集」,以四個大字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一生,真是簡練之至,意蘊豐贍之至。

從以上幾個方面的簡單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觀感:弘一大師的書法是質樸自然的,沒有任何造作與奢華,像一輪明月靜靜地懸在蒼穹,灑給人心以清輝。

妙峰在《弘一法師手書嘉言集聯·序》中云: 「我們不難發現,弘一大師的作品沒有火氣,沒有刀斧痕跡,字如其人,不顯山,不露水,以『平民』、『布衣』泯跡於叢林之中。」

誠哉斯言。

字如其人

有人說: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儘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

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是一種發洩,是入世的,並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佛教大家。

書法是心靈的跡化。弘一書法由在俗時的絢爛到脫俗後的平淡,是修心的結果,是大師心靈境界的升華。

在喧囂浮華的世界上,能手捧弘一大師留下的墨寶,靜心品賞,也是人生之福,精神饗宴。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本文轉自書法屋,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共享單車背後的佛法道理:配置感恩 敬畏與互助之心

修行要落在實處 用佛的法不斷改變自己!

北大高材生出家後的感悟:我所理解的愛情……

終於等到你!唐代鄧峪佛塔流落臺灣20年 今日回歸大陸

佛經的力量大得不得了 但要看你怎麼念!

師兄,您念佛的功夫怎麼樣了?要不進來檢測一下?

相關焦點

  • 弘一大師的書法究竟好在哪?
    書法要寫好,至少包括這樣幾個因素:靜而不躁,文而不野,潤而不枯,簡而不繁,整體上呈現出樸實無華、自然本真的藝術風貌。讀弘一大師的書法,我們能夠感覺到這樣一種境界。  看大師書作,你會感到一種莊嚴的靜謐。那些安穩、妥帖的字,絕不像時下那些追求展廳效應人士的書法,張牙舞爪、狂怒乖張、面目猙獰(好此味者,或謂之「奪人眼球」、 「衝擊力」 、 「創新性」)。
  • 弘一大師的書法,是怎樣一步步褪去煙火氣的?(多圖詳解)
    ——豐子愷弘一法師在書法上用的功夫是令人驚嘆的,上至秦磚漢瓦、鐘鼎銘文,下及魏晉六朝、唐宋碑版,他無不涉獵;而更可貴的是他能法古不泥,推陳出新。字如其人,弘一法師的書法淡遠而持重。觀賞他的作品,如同面對一位元超塵脫俗的世外高人,讓人不由的不自慚形穢,又宛如面對一位慈祥和藹的可親長者,被他的博大胸懷所包容。
  • 弘一大師逼真蠟像落戶承天寺重現大師風採
    (記者羅劍生 實習生林婷婷 文/圖)  逼真蠟像重現大師風採  「真是太像了。」昨日上午,弘一大師的蠟像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賞,80歲的晉江老阿伯施先生看到弘一大師蠟像時不斷感嘆。  施先生告訴記者,他見過弘一大師兩回,印象很深刻,最早是7歲時在泉州開元寺見過大師本人。
  • 弘一大師出塵百年紀念活動在寶相寺舉辦
    據常州寶相寺報導,為學習弘一大師愛國愛教、嚴持淨戒的精神,2018年12月7日,寶相寺舉辦了弘一大師出塵百年紀念活動,社會各界近200人參加本次活動。「戒是無上菩提本」,學戒、持戒乃沙門釋子之本分。值此弘一大師出家百年紀念之期,寶相寺僧俗齊聚,或以佛學講座,或以生平展覽,或以音樂演唱,或以書法作品等多種形式,紀念大師,以追慕聖賢之德風,誓效佛陀之芳跡。
  • 弘一大師書法經典格言,果斷收藏!
    弘一大師,這位在世間與佛門都有卓越成就、具備完美人格的高僧,一生都極重視《格言聯璧》。童年時期就經常讀、反覆讀,成年以後,仍然不忘此書,並將其奉之為圭臬。大師不僅自己常常閱讀,也常摘錄來教導學生,寫成條幅和大眾結緣,並且擷取其中菁華百餘條,編成《格言別錄》。
  •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
    1985年天津大悲禪院「弘一大師紀念室」,在天津著名書法家龔望老居士的倡議下,恢復重建,龔望老居士題寫匾額。新加坡廣洽法師捐贈銅像一尊。1990年天津「李叔同書法碑林」落成。碑林座落於河北區宙緯路,是一座精巧的傳統園林式建築,選用弘祖出家前後各個時期的書法作品74件,在碑林的正中矗立著高1.5米的弘一大師僧裝銅質坐像。
  • 弘一法師李叔同書法含蓄美的演變過程
    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李叔同書法的含蓄美是大家公認的,葉聖陶就曾說自己喜歡弘一的書法就是因為它「蘊藉有味」。李叔同的書法用筆上也很含蓄,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用筆圓融,藏起藏收,全然不見稜角。當然含蓄美還表現為「溫和」「圓融」「衝和」「中庸」等風格特點。
  • 弘一大師的人格和道行
    見到弘一大師的遺物,一度「悲欣交集」。在紀念會上,我談起大師的人格,希望跟當下社會做一對比,以說明人生的可能性。弘一大師在有限的歲月裡所示現的成績是無限的,我見過他在修行期間跟外界往的信函和書法,用功之勤,我們今人多半望塵莫及。
  • 印祖故事:弘一大師受教,一筆一畫必恭必敬
    這一段時間,弘一法師多次向印光大師寫信請教,印光大師都給予悉心指導
  • 弘一大師:臨終絕筆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什麼意思?
    很多人解不開的「結」,弘一大師做到了,在家庭、事業的鼎盛時期,毅然放棄了身外之物,以一種坦蕩的胸懷,宏大的「愛」心投入到佛法的普及之中。弘一大師的書法靈隱寺又上演了一出生死離別的人間「悲劇」。只有放下對「我」的執著,認識到眾生的平等,萬物的相生,才能真正在佛法的修學中起到真正的效用。具備這種認識,有助於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
  • 弘一兩個字拍出471萬,褪去煙火氣的書法,是如此澄淨
    在弘一法師身上,博雅的知識教養,淡薄的人生態度,純粹的精神追求,嚴謹的生活儀軌,濃烈的社會情懷,獨立的精神取向,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對個體價值和精神自由的尊重,也體現出傳統知識精英注重道德修養、注重社會責任的文化性格。弘一法師(1880-1942)堪稱20世紀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
  • 弘一大師湛山寺的故事| 紅塵內外看世間 |素食TV
    佛教教歌《三寶歌》弘法利世 延續佛燈明-----也是李叔同號弘一大師,作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這首歌《送別》的作者是李叔同。38歲的李叔同卻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為僧,師從了悟上人,法名演音,字弘一,後被尊為弘一大師。
  • 于右任書法究竟好在哪?
    于右任在書法上之所以能登上當代"草聖"的巔峰,並非僅僅依靠他的天賦,最主要實為他的鍥而不捨的精神。他說:"餘中華學草,每日僅記一字(即每日一個字寫無數次),兩三年間,可以執筆。此非妄言,實含至理;有志竟成,功在不舍,後之學人,當更易易,……"這與他的老友吳昌碩所講的治印心得完全一致。吳昌碩說:"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
  • 近代高僧弘一法師,17幅書法真跡欣賞,專家:此字堪為國之至寶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的字是真的好,簡,淡,散,空靈,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過目不忘,不是大氣磅礴,也不是故作柔美,不是劍拔弩張,更不是刻意雕琢,不在乎形,不在乎法,不在乎意
  • 弘一大師填詞的《送別》,廣為傳唱100年,天津李叔同故居的傳奇
    話說此次遠行,不經意間,旅途中曾去過泉州的清源山和承天寺,承天寺設有弘一大師化身處碑,泉州清源山彌陀巖建有弘一大師舍利塔,返程時轉機天津,在天津還有幸去了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天津是個很有意思的城市,跟北京相比,房價令人陡生好感。今天要參觀的李叔同故居紀念館,是在天津市河北區海河東路與濱海道交口處李叔同故居原址上重建的。
  • 弘一大師研究會移址承天寺
    泉州弘一大師學術研究會日前正式移址泉州承天寺,新址設在承天寺山門甬道北側「月臺別院」內,來自佛教界及文化界、藝術界的專家學者,共同見證了這一文化盛事。
  • 弘一法師遺書「悲欣交集」四字無人能模仿的背後:與這個原因有關
    答案顯然沒有這麼簡單,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回到弘一大師的書法本身和他的人生軌跡中,方能找到最終答案。 人說「字如其人」,這個意思是說,人書寫的字,往往能反映人本身性格、為人、心境等。這是因為,字,不僅是人體生命的對應,還是書者志向的外化、心境的表白、情緒的流露和人品的寫真。所以,民間歷來有「見字如見人」的諺語。
  • 福建泉州舉辦弘一大師作品音樂會傳唱經典
    福建泉州舉辦弘一大師作品音樂會傳唱經典 2018-12-30 10陳龍山 攝   中新網泉州12月30日電 (陳龍山)「百年一音——弘一大師作品音樂會」29日晚上在福建省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劇場舉行,吸引了百餘名市民現場聆聽。據悉,音樂會以弘一大師所創作的部分音樂作品呈現,採用合唱、獨唱、演奏、朗誦等形式演繹弘一大師的作品。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悼念弘一法師
    大師答道:「不是的。是我每天為它澆水,它才活過來。」 徐悲鴻曾為大師作油畫象,「以全力詣其極」,頗為深刻地表現了弘一大師的莊嚴與慈愛。柳亞子先生與弘一早年同辦過《太平洋報》,弘一出家後,就與柳亞子失去了聯繫。1939年抗日軍興之際,弘一在福建泉州度60壽辰,忽然收到柳亞子一首祝壽詩,詩曰:「君跡異心禮釋迦佛,我拜馬克思。大雄大無畏,豈異。
  • 關於傳為弘一法師「為漳州印友題偈」的考證丨孫向群
    ,因成績優秀而得弘一法師以親書「以戒為師」四字獎勵,再加上平日裡和弘一法師交往甚多,所以曇昕法師的書法學弘一法師,而且能達到有幾分神似的境界,一般人很難分辨是弘一還是曇昕書寫,筆者在開元寺曇昕舍利塔上見到刻有他的書法墨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