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故事:弘一大師受教,一筆一畫必恭必敬

2021-02-13 印光法師

   

  

  這一段時間,弘一法師多次向印光大師寫信請教,印光大師都給予悉心指導。閉關期間,弘一法師發心刺血寫經,印光大師回信開示:「座下勇猛精進,為人所難能。又欲刺血寫經,可謂重法輕身,必得大遂所願矣。雖然,光願座下先專志修念佛三昧。待其有得,然後行此法事。倘最初即行此行,或恐血虧神弱,難為進趣耳。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不致力於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下面詳細講了刺血寫經的方法和注意事項。並指出「又寫經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其體必須依正式體。若座下書札體格,斷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體寫經者,光絕不贊成。」提醒弘一法師「恐血虧神弱,難為進趣」。

  弘一法師按照印光大師的要求調整了字體,並寄給印光大師鑑定。印光大師回信對弘一法師的新字體表示肯定:「接手書。見其字體工整,可依此書經。夫書經乃欲以凡夫心識,轉為如來智慧。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尚須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識心,成如來藏。於選佛場中,可得狀元。」又囑咐:「刺血寫經一事,且作緩圖,當先以一心念佛為要。恐血耗神衰,反為障礙矣。身安而後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則是效。但得一心,法法圓備矣。」

  弘一法師還是因為寫經過多而生病了。農曆七月二十六日,印光大師給弘一法師回信說:「弘一大師鑑:昨接手書並新舊頌本,無訛,勿念。書中所用心過度之境況,光早已料及於此,故有止寫一本之說。以汝太過細,每有不須認真,猶不肯不認真處,故致受傷也。觀汝色力,似宜息心專一念佛,其他教典與現時所傳布之書,一概勿看,免致分心,有捐無益。應時之人,須知時事。爾我不能應事,且身居局外,固當置之不問,一心念佛,以期自他同得實益,為惟一無二之章程也。」

  以上就是弘一法師初期向印光大師求教的基本情況。概括一下,弘一法師向印光大師學到了什麼呢?一是誠敬的學法態度。印光大師在復弘一師書一的開始指出:「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後面談寫經時又指出「一筆一畫,必恭必敬。」還在兩封信中提到弘一法師好友尤惜陰居士來信署名落款不夠恭敬如法。二是閉關專修念佛的原則和注意事項。三是刺血寫經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四是在印光大師指導下確定了新的寫經書法字體。弘一法師在出家初期得到了印光大師的關鍵性指導,何其幸運!

(責編:種蓮)

回復【】括號中的數字(不包括【】)

【1】 印光法師介紹

【2】 印光大師創辦弘化社

【3】 印光法師一函遍復

【4】 印祖三十二字箴言

【5】 印光法師:臨終三大要

【6】 印光大師推薦淨土宗學人所讀之書

點擊↓閱讀原文 印祖:眾生當體是佛,佛性平等平等

相關焦點

  • 弘一大師逼真蠟像落戶承天寺重現大師風採
    (記者羅劍生 實習生林婷婷 文/圖)  逼真蠟像重現大師風採  「真是太像了。」昨日上午,弘一大師的蠟像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賞,80歲的晉江老阿伯施先生看到弘一大師蠟像時不斷感嘆。  施先生告訴記者,他見過弘一大師兩回,印象很深刻,最早是7歲時在泉州開元寺見過大師本人。
  • 弘一大師湛山寺的故事| 紅塵內外看世間 |素食TV
    佛教教歌《三寶歌》弘法利世 延續佛燈明-----也是李叔同號弘一大師,作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這首歌《送別》的作者是李叔同。38歲的李叔同卻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為僧,師從了悟上人,法名演音,字弘一,後被尊為弘一大師。
  • 弘一大師的人格和道行
    見到弘一大師的遺物,一度「悲欣交集」。在紀念會上,我談起大師的人格,希望跟當下社會做一對比,以說明人生的可能性。弘一大師在有限的歲月裡所示現的成績是無限的,我見過他在修行期間跟外界往的信函和書法,用功之勤,我們今人多半望塵莫及。
  • 弘一大師研究會移址承天寺
    泉州弘一大師學術研究會日前正式移址泉州承天寺,新址設在承天寺山門甬道北側「月臺別院」內,來自佛教界及文化界、藝術界的專家學者,共同見證了這一文化盛事。
  •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
    1914年李叔同首創裸體寫生課1981年3月6日香港《新晚報》載有西維《雜文二題》,其中《大師》一題是作者寫採訪劉海粟先生的,文中說:「我忽起心念一動:『大師年輕時該和蘇曼殊認識吧?』『當然認識』『那麼弘一大師李叔同呢?』
  • 弘一大師的書法 究竟好在哪?
    弘一大師書法要寫好,我以為至少包括這樣幾個因素:靜而不躁,文而不野,潤而不枯,簡而不繁,整體上呈現出樸實無華、自然本真的藝術風貌。讀弘一大師的書法,我們能夠感覺到這樣一種境界。弘一大師是在歷盡人生繁華後,由一翩翩濁世佳公子,自願皈依佛門,自稱「朽人」的。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他皈依得徹底而純粹,徹底到超然塵外,成為一代律宗大家。他曾有多種才藝:書畫、金石、詩文、戲劇、音樂、藝術、教育。入空門之後,通通拋舍了,只留下書法作為傳播佛學思想的工具和途徑,他把書法看作符號或者即是佛法本身,他說: 「我的字就是法,居士不必過分分別。」
  • 弘一大師的書法究竟好在哪?
    弘一是如何讓自己的書法擁有這種靜謐氣息的呢?  首先是作者心態好。沒有安靜的心態寫不出安靜的字宋。弘一法師是在歷盡人生繁華後,由一翩翩濁世佳公子,自願皈依佛門,自稱「朽人」的。  弘一大師的書法字形瘦長,即使無一渴筆,無一飛白,墨濃如漆,亦不嫌臃腫。如果像蘇軾那般取左右橫式開張,或如朱耷那般取方圓字態,那極可能給人用墨過豐之印象。上下取勢,較好地解決了飽滿黑亮和態濃肥膩之間的矛盾。
  • 弘一大師出塵百年紀念活動在寶相寺舉辦
    據常州寶相寺報導,為學習弘一大師愛國愛教、嚴持淨戒的精神,2018年12月7日,寶相寺舉辦了弘一大師出塵百年紀念活動,社會各界近200人參加本次活動。「戒是無上菩提本」,學戒、持戒乃沙門釋子之本分。值此弘一大師出家百年紀念之期,寶相寺僧俗齊聚,或以佛學講座,或以生平展覽,或以音樂演唱,或以書法作品等多種形式,紀念大師,以追慕聖賢之德風,誓效佛陀之芳跡。
  • 福建泉州舉辦弘一大師作品音樂會傳唱經典
    福建泉州舉辦弘一大師作品音樂會傳唱經典 2018-12-30 10陳龍山 攝   中新網泉州12月30日電 (陳龍山)「百年一音——弘一大師作品音樂會」29日晚上在福建省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劇場舉行,吸引了百餘名市民現場聆聽。據悉,音樂會以弘一大師所創作的部分音樂作品呈現,採用合唱、獨唱、演奏、朗誦等形式演繹弘一大師的作品。
  • 悟道法師:弘一大師的律學造詣及高德懿行之探微
    文化交流周上將舉行弘一法師紀念館新館剪彩儀式,《南山五部》善本再造新聞發布會等一系列活動。通過佛教增強兩岸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彼此互信互動、互助互融的發展與共榮。期間還專門舉辦了以「亭亭菊一枝,高標矗勁節——弘一法師·佛教精神·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研討會上廣東尼眾佛學院講師悟道法師發表了題為《弘一大師的律學造詣及高德懿行之探微》的論文,闡述了的弘一法師出家因緣,對南山律的宏揚,及日常行持。
  • 弘一大師:臨終絕筆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什麼意思?
    很多人解不開的「結」,弘一大師做到了,在家庭、事業的鼎盛時期,毅然放棄了身外之物,以一種坦蕩的胸懷,宏大的「愛」心投入到佛法的普及之中。弘一大師的書法靈隱寺又上演了一出生死離別的人間「悲劇」。只有放下對「我」的執著,認識到眾生的平等,萬物的相生,才能真正在佛法的修學中起到真正的效用。具備這種認識,有助於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
  • 弘一大師 丨 晚晴集
    《晚晴集》,乃弘一大師1941年夏(時年六十二歲)掩關福林寺,集佛經、祖語、警句編集所成。共101條,前49條為上卷,後為下卷。《晚清集》可謂融貫弘一大師畢生佛學之精髓。弘一大師晚晴集 弘一大師編著  1、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
  • 《弘一大師文集》書簡(下)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弘一大師文集》書簡分上中下,共為:與豐子愷居士二通與夏丐尊居士九十四通
  • 弘一法師是華嚴宗高僧,堅持拜在印光大師門下轉求淨土,原因何在
    弘一法師上一節說到弘一法師點燃了三支香縛在自己手臂上,跪在大殿裡,要求拜印光大師為師。在佛門裡面,燃臂香和燃指香都是極高也極難的願心。印光大師不願接受這個才學聲譽遠遠高出自己的弘一法師為徒弟,忍心掉頭走進了關房。不多時,關房裡飄進來皮肉燃燒發出的奇臭,不言而喻是那弘一法師燃臂香的結果。目睹此時此景,印光大師再也忍不住了,大步奔出去奪下弘一法師的臂香,眼裡早已湧出熱淚來,哽咽著埋怨說:「弘一法師快快請起!哎呀,你這是何苦呢?」
  • 弘一大師、豐子愷《護生畫集》:普勸世人,放生戒殺;不食其肉,乃謂愛物
    《護生畫集》由弘一大師和他的學生豐子愷共同醞釀於1927年秋,豐子愷先生作畫,弘一大師題寫詩文,意在提倡仁愛、勸人戒殺從善,建立人與動物平等的觀念,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因亂殺食動物的當下,我們重新學習弘一大師、豐子愷共同創作的《護生畫集》,願我們反思過往,護生靈、正心念,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從《護生畫集》中重獲溫暖和愛心,自利利他,愛他就是愛自己,放生就是救自己。讓這一幅幅「護生圖」,成為我們的睡前故事,讓其中蘊含的慈悲與赤忱,融入我們的心,成為明天新的開始。「護生者,護心也。
  • 千江印月——弘一大師音樂作品欣賞紀念晚會在浙圖舉辦
    用簡潔的詞句勾勒出豐富的意向;用描白式的對仗傳遞出深入人心的畫面,這首《送別》無疑是李叔同大師音樂造詣的一個縮影。作為著名的音樂家、教育家,李叔同大師踐行終生、成就斐然。他在音樂上的不斷精進,也是有階段可循:1905年在日本留學期間,李叔同創辦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的第一本音樂雜誌——《音樂小雜誌》。
  • 弘一大師填詞的《送別》,廣為傳唱100年,天津李叔同故居的傳奇
    話說此次遠行,不經意間,旅途中曾去過泉州的清源山和承天寺,承天寺設有弘一大師化身處碑,泉州清源山彌陀巖建有弘一大師舍利塔,返程時轉機天津,在天津還有幸去了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天津是個很有意思的城市,跟北京相比,房價令人陡生好感。今天要參觀的李叔同故居紀念館,是在天津市河北區海河東路與濱海道交口處李叔同故居原址上重建的。
  • 弘一大師的書法,是怎樣一步步褪去煙火氣的?(多圖詳解)
    ——林語堂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的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謙卑。——張愛玲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
  • 文學史上的今天 弘一大師圓寂,這是他最喜歡的12句格言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師圓寂。他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一代高僧。前半生是風情才子,後半生是是世外高僧。 格言,在弘一大師一生的道德修養中,起過重大作用。大師生前很喜歡格言,他曾經將前人的諸種格言加以選編,匯成《晚晴集》《寒笳集》《格言別錄》等。網上流傳過「弘一大師名言錄」,其實很多並非是大師所言,而是他喜歡的格言。 在大師涅槃之日,我們輯錄了他最喜歡的12則格言,從中領略其光風霽月般的節操。
  • 人與城相得益彰:弘一法師在泉州、漳州、廈門的著述活動
    作為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活動家,李叔同是公認的20世紀中國文化大師之一。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決然捨棄嬌妻麟兒,毅然摒棄如日中天的世俗事業,在杭州虎跑寺正式披剃為僧。弘一法師出家24年,在閩南弘法時間長達14年之久。箇中因緣,主要應與律宗在閩南影響較大、信徒眾多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