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關於離別的記憶中一定有《送別》的旋律,曲子雖短,但卻道盡了人生別離的蒼涼與傷感,除了悲傷,這首曲目又是渾厚的,帶有關於人世思考的厚重與滄桑。也許1915年的李叔同並不會想到,自己為友人創作的曲目會流傳於整個中華大地,直至百年。
《送別》的歌詞並不複雜,即便是小學生也能理解他的表面含義,難得的是它所包含的深層含義,唯有經歷過人海浮沉才能深刻地感受到。這首曲目裡所滿含的憂傷與不舍,這是一種綿延的感情,它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消散,正如李叔同自己的傳奇人生一樣。
李叔同的幼年是歡樂的,出生於鹽商家庭的他,自幼便有著富足的生活,未曾吃過生活的苦。更是因為一句「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被譽為「神童」,那時候的李叔同剛剛15歲。不缺錢的李叔同與其他紈絝子弟一樣喜歡花天酒地,更是因此認識了楊翠喜。
楊翠喜可以說是李叔同第一個愛上的女人,他曾為她痴迷和癲狂,奈何門當戶對在當時依然重要,所以李叔同只能與母親介紹的女人成婚,後移居上海。李叔同看似過著平靜而安逸的生活,其實內心一直覺得索然無味,為了尋找當初的楊翠喜,他毅然踏上了去往天津的船隻,只不過,一切似乎早已變了模樣。
李叔同母親逝世後,他便再也沒有了依靠,遂只身前往日本。在那裡,他實現了自己的徹底逃離,他不再是李叔同,而是改名李哀,是一個父母雙亡、尚未成婚的單身男子,並憑藉這個身份在日本娶妻生子。1915年,李叔同接到了南京高等師範大學的招聘,由此他成為了該校的國畫和音樂教師,並在任教的第二年,創作了該校的校歌。歌曲渾厚有力,曲調雖然質樸,但十分悠揚,直到今日,南大學子仍然在繼續傳唱。
細數李叔同的前半生,在南京教書的日子可以稱得上是他最為充實的時光了。只不過充實的日子並不能改變他日漸孤僻的性格,他不再喜歡與過多的人交際,而是經常把自己關在一個房間裡寫詩作畫,那時的李叔同身上早已不見了當年「紈絝子弟」的影子,1918年,李叔同決定出家。
妻子聞訊趕來的時候,李叔同已身著僧袍完成剃度,面對妻子的潸然淚下,他神色坦然。於他言,此刻的自己不再是李叔同,而是弘一法師。妻子眼含熱淚問他什麼是愛,他答:愛便是慈悲。妻子再一次質問,你對世人慈悲,為什麼獨獨傷害我一人?這一次,弘一沒有回答,只是默默轉身駕一葉扁舟離去。
出家之後的弘一法師,一心鑽研佛法,終於用了四年的時間完成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他時刻約束自己,謹遵戒律,從未逾越規矩半步。1941年,弘一法師圓寂,除了他留下的1800多枚舍利之外,還有「悲欣交集」的四字絕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