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李叔同半生繁華半世僧,臨終前的偈語,其奧妙無人能參透

2021-01-07 金古奇談

中國人關於離別的記憶中一定有《送別》的旋律,曲子雖短,但卻道盡了人生別離的蒼涼與傷感,除了悲傷,這首曲目又是渾厚的,帶有關於人世思考的厚重與滄桑。也許1915年的李叔同並不會想到,自己為友人創作的曲目會流傳於整個中華大地,直至百年。

《送別》的歌詞並不複雜,即便是小學生也能理解他的表面含義,難得的是它所包含的深層含義,唯有經歷過人海浮沉才能深刻地感受到。這首曲目裡所滿含的憂傷與不舍,這是一種綿延的感情,它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消散,正如李叔同自己的傳奇人生一樣。

李叔同的幼年是歡樂的,出生於鹽商家庭的他,自幼便有著富足的生活,未曾吃過生活的苦。更是因為一句「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被譽為「神童」,那時候的李叔同剛剛15歲。不缺錢的李叔同與其他紈絝子弟一樣喜歡花天酒地,更是因此認識了楊翠喜。

楊翠喜可以說是李叔同第一個愛上的女人,他曾為她痴迷和癲狂,奈何門當戶對在當時依然重要,所以李叔同只能與母親介紹的女人成婚,後移居上海。李叔同看似過著平靜而安逸的生活,其實內心一直覺得索然無味,為了尋找當初的楊翠喜,他毅然踏上了去往天津的船隻,只不過,一切似乎早已變了模樣。

李叔同母親逝世後,他便再也沒有了依靠,遂只身前往日本。在那裡,他實現了自己的徹底逃離,他不再是李叔同,而是改名李哀,是一個父母雙亡、尚未成婚的單身男子,並憑藉這個身份在日本娶妻生子。1915年,李叔同接到了南京高等師範大學的招聘,由此他成為了該校的國畫和音樂教師,並在任教的第二年,創作了該校的校歌。歌曲渾厚有力,曲調雖然質樸,但十分悠揚,直到今日,南大學子仍然在繼續傳唱。

細數李叔同的前半生,在南京教書的日子可以稱得上是他最為充實的時光了。只不過充實的日子並不能改變他日漸孤僻的性格,他不再喜歡與過多的人交際,而是經常把自己關在一個房間裡寫詩作畫,那時的李叔同身上早已不見了當年「紈絝子弟」的影子,1918年,李叔同決定出家。

妻子聞訊趕來的時候,李叔同已身著僧袍完成剃度,面對妻子的潸然淚下,他神色坦然。於他言,此刻的自己不再是李叔同,而是弘一法師。妻子眼含熱淚問他什麼是愛,他答:愛便是慈悲。妻子再一次質問,你對世人慈悲,為什麼獨獨傷害我一人?這一次,弘一沒有回答,只是默默轉身駕一葉扁舟離去。

出家之後的弘一法師,一心鑽研佛法,終於用了四年的時間完成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他時刻約束自己,謹遵戒律,從未逾越規矩半步。1941年,弘一法師圓寂,除了他留下的1800多枚舍利之外,還有「悲欣交集」的四字絕筆。

相關焦點

  • 弘一法師李叔同書法:長亭外古道邊,別後入空門,悲欣交集無人解
    弘一法師李叔同,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的傳奇人物,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尤其是一首《送別》詩,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被無數人吟誦傳唱。不過本文不講李叔同詩詞成就,本文與大家一起欣賞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書法。
  • 弘一法師遺書「悲欣交集」四字無人能模仿的背後:與這個原因有關
    1942年10月13日,時年62歲的得道高僧弘一法師在泉州晚晴室圓寂。臨終前,他留下了親自書寫的「悲欣交集」四字。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四字的含義一直是世人熱議的焦點。相比對內容的解讀,弘一法師臨終時所書四字的「詭異」筆體,也一直備受爭議。
  • 弘一法師的楷書,只有2個字,價值471萬,如果有錢,我也收藏
    2014年,西泠印社秋季拍賣,弘一法師只有兩個字的書法作品《放下》以471萬成交。簡簡單單的兩個字,為何能值那麼多錢?在我看來,如果你了解了弘一法師的生平,你就會明白這件楷書作品的珍貴。如果有錢,我也會收藏。
  • 一本文集裡記載夏丏尊 弘一法師莫逆之交
    《夏丏尊文集》二百五十頁《弘一大師的遺書》一文,那是高僧在臨終時的境界。絕筆之心境,今再次解讀之,感觸仍是頗多。描述中這樣寫道;《弘一大師的遺書》十月三十日星期六上午,依例到開明書店辦事。才坐下,管庶務的餘先生笑嘻嘻地交給我一封信,說「弘一法師又有掛號信來了」。
  • 弘一法師李叔同書法含蓄美的演變過程
    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李叔同書法的含蓄美是大家公認的,葉聖陶就曾說自己喜歡弘一的書法就是因為它「蘊藉有味」。李叔同的書法用筆上也很含蓄,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用筆圓融,藏起藏收,全然不見稜角。當然含蓄美還表現為「溫和」「圓融」「衝和」「中庸」等風格特點。
  • 弘一大師(李叔同)出家前給妻子的信:放下你 非我薄情
    38歲的他原來是西湖對岸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教員,不久前辭去教職離開學校,在這裡落髮為僧。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學時與妻子結識,此後經歷了多次的聚散離合,但這一次已經是最後的送別,丈夫決定離開這繁華世界,皈依佛門。 幾個人一同在嶽廟前臨湖素食店,吃了一頓相對無言的素飯。丈夫把手錶交給妻子作為離別紀念,安慰她說,「你有技術,回日本去不會失業」。
  • 李叔同離世前,與好友一一道別,從容安排後事,他真能預測死期嗎
    據說他臨終以前,與昔日好友劉質平、夏丐尊等一一道別,安排好後事。在他寫給劉質平的信中,還精準提到了自己的死期,這種對衰老死亡的超然態度,實在令人嘆服。 (弘一法師) 那麼令人好奇的是,弘一法師真的能預測到自己的死期嗎? 一、聰敏神童富家公子。
  • 「弘一法師」李叔同,才華橫溢、成就卓越的大孝子!
    他的作者李叔同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我國非常著名的音樂家,美術家和戲劇家,還有非常著名的一個稱呼,「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生平事跡大家可能都不太清楚,他還是有名的大孝子。這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李叔同簡介,讓我們通過李叔同簡介,去品味他的人生和他的成就。
  • 弘一法師李叔同:吃素、護生、惜福,一個真正值得我們銘記的人!
    他是精通音樂、美術、書法、戲劇的大師李叔同,也是後來告別紅塵的出家人弘一法師。一個像人的人 李叔同出家後,許多朋友、弟子去探望出家後的李叔同,看到那種艱苦的生活,都難過得幾乎要掉淚。他出家前把自己的書籍字畫衣服等分贈學生朋友,自己僅帶著簡單的日常用品入山,他出家多年後,很多物品已經破爛不堪,仍不肯更換。有一次,法師受好友夏丏尊之邀到白馬湖同住幾日,夏發現他所用的毛巾「黑而且破爛不堪」,忍不住說:「這毛巾太破了,我替你換一條好嗎?」
  • 泉州承天寺和弘一法師
    進去寺廟以後不要花錢,燒三支清香,敬佛、法、僧即可。沒有泉州開元寺那麼大的名氣,也沒有那些商業的氣息,在寺院裡可以看到清瘦的僧人,在陰涼處喝茶的老人。(承天寺有幾處奇景,照片中有兩處:塔不棲禽,榕不過牆)
  • 弘一大師的書法,是怎樣一步步褪去煙火氣的?(多圖詳解)
    ——豐子愷弘一法師在書法上用的功夫是令人驚嘆的,上至秦磚漢瓦、鐘鼎銘文,下及魏晉六朝、唐宋碑版,他無不涉獵;而更可貴的是他能法古不泥,推陳出新。字如其人,弘一法師的書法淡遠而持重。觀賞他的作品,如同面對一位元超塵脫俗的世外高人,讓人不由的不自慚形穢,又宛如面對一位慈祥和藹的可親長者,被他的博大胸懷所包容。
  • 弘一法師:這個世界,我總要來
    -  弘一法師  -這 個 世 界 , 我 總 要 來在俗的李叔同與在僧的弘一法師,都義無反顧地活成了世人眼中的「傳奇」。九月初四,弘一法師示寂於晚晴室,右肋而臥,好像假寐,沒有痛苦,沒有悲哀。致劉質平(平湖李叔同紀念館藏)質平居士文席:朽人已於九月初四日謝世,曾賦二偈,附錄於後。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問餘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 賞析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曆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於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
  • 弘一大師(李叔同)出家前給日本妻子的信:放下你,非我薄情
    今天說的這個人物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佛學大師。李叔同很有文藝天賦,痴迷於西洋繪畫,尤其是裸體畫。西洋繪畫注重寫實,進行人體寫實練習是一項必修的課程,然而尋找裸體繪畫模特,成了李叔同在剛開始學習西洋繪畫時最棘手的問題。這一天,正在練習繪畫的李叔同無意中發現了給他送飯的房東女兒,剎那間,李叔同發現了自己尋覓已久的最佳模特人選。
  •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
    在舉行喪禮的前6天,天津《大公報》就在《本阜新聞》欄中以《文明喪禮》為題預報說:「河東李叔同君,新世界之傑士也,其母王太夫人月前病故。李君特定於本月(按指7月)二十九日開追悼會,盡除一切繁文縟節,別定新儀」。次日又公布了「新儀」的具體內容:除稱「備有西餐,以饗來賓」。
  • 傳記:弘一法師小傳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法名演音,號弘一,暮年號晚晴老人。1880年出生於天津河東,因生母王氏祖籍浙江平湖,自稱浙江人,以示紀念先母。法師祖上是京津一帶的豪門巨富。其父李筱樓先生慈悲仁義,常年撫恤貧寒、施捨孤寡,人稱李善人。
  • 李叔同:前半生鮮衣怒馬,後半生皈依佛門,拋妻棄子終負愛人
    結婚代表著一個人走向成熟,李叔同從家中得到一筆錢後,便帶著妻子和老母搬到了上海,在這個繁華的都市尋找自己的機會。不論此刻的李叔同有多少雄心大志,依然只是一個剛離家的少年,他輕狂,他放浪,他不羈,出入煙花之地,喝花酒,看姑娘,有時也會陪母親去戲園子聽曲。在這裡,他邂逅了自己的初戀,一個身段婀娜,唱腔柔婉的女子——楊翠喜。
  • 人物|弘一法師「治病」
    在此後的歲月裡,已成為弘一法師的他,仍然持續與病魔作鬥爭。疾病促發了李叔同的出家,而出家又讓弘一法師對疾病有了更多超驗的理解,他採取的療疾方式,也因此帶有鮮明的屬於弘一法師的特色。但這種特色又深植於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和漫長的傳統之中。雖然1916年的斷食試驗,讓弘一在當時得出此舉有益身心的結論,但此後他在歷次病苦中的反應似乎顯示出,他內心對此其實並不篤信。
  • 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舉辦「先生歸來」——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活動
    值此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特別舉辦「先生歸來」——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活動,以此弘揚叔同先生的人格精神以及傳承先生的藝術精神。隨後,李叔同紀念館發布了紀念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郵冊。紀念郵冊中收錄了中國郵政在2007年公開發行的「紀念中國話劇誕辰100周年」專題郵票,尤為珍貴。▲市文旅局黨委書記、局長吳東偉向杭州李叔同(弘一法師)紀念館、市叔同實驗小學、文濤中學捐贈紀念郵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