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泉州西街人頭攢動,市民排隊搶購春餅

2020-12-23 照真達俗

4月3日下午4時許,福建泉州古城西街暴雨如注,一時間路人行色匆匆,紛紛找點避雨。然而街頭幾家春餅售賣點,市民們卻堅守暴雨中排著長長的隊伍購買春餅。

春餅,又名春卷、薄餅,是閩南、臺灣地區著名的民間吉祥民俗食品。每年農曆三月三、清明前後,閩臺民眾都喜歡吃春餅,這已成為閩臺民間的一種食俗,也是閩臺習俗相近的見證。當天,50來歲的店老闆傅國忠和家人忙得兩腳不沾灰。清明節前後十幾天,傅國忠一家人每天準備200多斤白面,要做2萬多張潤餅皮。

當天下午,店外排著長長的隊伍,為了確保排隊的市民人人能吃上一口,傅國忠早早就在門邊掛上每人限買兩斤的告示。長長的隊伍在東塔的映襯下,一下子將當下拉回久遠的時光。據《北平風俗類徵歲時》載:「富家食春餅,備醬燻及爐燒鹽醃而以麵粉烙薄餅卷而食之。」現在,春餅已不是富家獨享的佳餚了,而成廣大民眾喜愛的食品。

春餅是用麵粉加工做成的,將麵粉加清水、味精,邊攪拌邊加水,用力攪拌、摔打,直至粉漿濃如糊、有筋勁有彈性時,靜置半小時。平底鍋置中火上熱,手抓麵團在平底鍋上輕輕旋轉一圈,這一烤,馬上由另一人抓起薄餅皮待用。春餅皮香脆、餡香軟,香甜可口,鹹中有甜、甘鮮芳香,讓人流涎欲滴,十分爽口,吃了想再吃,歷久不衰,代代相傳。

吃時,先在圓盤似的薄麵粉皮(春餅皮)內抹上果子醬,然後包上用肉絲、豆芽菜、豆腐條、海蠣煎、胡蘿蔔、扁豆等主料,有的人家還會加一些韭菜、芹菜、冬筍絲、煎蛋條、冬瓜條、香菇、芝麻磨碎拌糖、花生磨碎拌糖、炒過的海藻等作為春餅的作料。然後捲成筒狀,兩頭折攏包好就可以吃了。也有人把它再油炸成金黃色,更為香脆可口。圖為4月3日下午3時許,排隊購買春餅的市民,成了西街一道獨特的風景。

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春餅來歷故事:相傳宋朝年間,一個書生名叫陳皓,有一位賢惠的妻子叫阿玉,兩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陳皓專心致志讀書,但常忘記了吃飯。這可急壞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做春餅這個辦法,春餅既能當飯,又能當菜。陳皓邊讀書邊吃春餅,餐餐吃得香,讀書的勁頭更足了。圖為4月3日下午4時許,老天突然變臉,下起暴雨,市民撐起雨傘排隊等候購買春餅。

不久,陳皓赴京趕考,阿玉又製作春餅並用油炸,給丈夫當乾糧。結果,陳皓得中狀元,高興地把妻子做的春餅乾糧,送給考官品嘗。考官一吃,讚不絕口,頓時寫詩作文,稱之為「春卷」。圖為暴雨突襲,一隻寵物狗慌亂離去。

從此,春卷名聲大振,傳到民間各家各戶,形成家家戶戶都吃春卷的風俗。後來,春卷竟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進貢的上等禮品,被雅稱為「玉餅」;皇帝賜食群臣,稱「玉餅瓊餚」,寓意迎春、咬春、祝福。圖為4月3日,暴雨中,一名稚童從雨衣中伸出雙手,經過排隊的市民邊上,仿佛是觸摸春雨、感受春意。

春餅是民間吉祥食品,含有迎春納福之意。春餅還傳到臺灣地區和海外,甚至暢銷歐美等國家,深受國際友人及僑胞的喜愛。閩臺民間更是盛行吃春餅,酒家餐館也仿效出售,成就一道「油炸春卷」名菜。圖為4月3日,一名市民排隊30分鐘,買到了2斤春餅。

暴雨中,一帥小夥敞頭由西向東奔跑,迅速滑過長長的隊伍,身上也是溼得差不多了。

一位女孩剛撐著雨傘,低著頭、優雅飄過排隊的市民。

兩名孩童則穿著拖鞋,撐著傘,大步開走。怪不得來過泉州西街的遊客都慨嘆,漫步西街,心一下子就靜了,煩惱也少了許多,如同流浪在外的孩子,回到外婆、母親的懷抱,身心放鬆,疲憊頓消。這也是我選擇離開溫軟的江南,暫住西街的緣由之一吧。

傅國忠隔壁的春餅店也站滿排隊的市民。

據傅國忠介紹,從他祖父那代開始做春餅皮,到他女兒時已經第四代了,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丟了。如今,傅國忠秉承父的勤勞,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先把春餅皮做好了,因為店面比鄰開元寺,他給小店命名為「亞佛潤餅皮」。

每年三月三、清明前後,傅國忠舉家上陣,再忙再累也要滿足街坊市民的需求。泉州西街之於福建泉州,就像南鑼鼓巷之於北京,南京路之於上海,平江路之於蘇州,八廓街之於拉薩一樣,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老街,西街就是泉州千年滄桑巨變的見證者,是泉州人民璀璨的歷史明珠。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是對泉州城市的讚譽。說的是宋朝時泉州當地寺院眾多,民風虔誠,人文昌盛。當下的西街,賢聖是少了,但崇德興仁的風尚從未缺失。

華燈初上,暴雨變小,隊伍中有人抬頭看天,臉上並沒有著急的神態。 在我心中,泉州大開元寺雙塔是兩座功率巨大的發射塔,數千年來把泉州文化的內蘊、古城人們的喜怒哀樂、真善美醜源源不斷地傳向虛空法界。其功威威,不可言說。 

來西街打卡的人,除了感觸古街的厚重,感受街頭的煙火味,就是品嘗小吃。有網友笑稱:此地古稱佛國,如今滿街吃貨。圖為4月3日,夜燈亮起,人們排著隊伍買春餅。   

泉州西街,不緊不慢、怡然從容的背後,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著生動的故事。撐著傘,或淋著雨,踩著厚實的石板,時光靜止,心若止水。 圖為4月3日,泉州市民雨中排隊爭購春餅。 今天是清明節,天安門廣場降半旗,舉國默哀3分鐘。願逝者安息,生者吉祥。

相關焦點

  • 僑鄉泉州清明吃"潤餅菜" 老字號"潤餅皮"銷售火爆
    4月3日下午,位於福建泉州市西街的一家老字號春餅鋪人頭攢動,市民排起幾十米的長隊購買春餅皮。 郭斌 攝   中新網泉州4月3日電 (吳世榮郭斌)清明臨近,在福建泉州,家家戶戶除了去掃墓祭奠緬懷先人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那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潤餅菜」。  3日下午,位於福建泉州市西街的一家老字號「潤餅皮」鋪人頭攢動,市民排起幾十米的長隊爭購「潤餅皮」。
  • 泉州西街春餅 令人品嘗一份古樸滄桑的況味(圖)
    爐火炙烤下,「亞佛春餅店」老闆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的著裝。(王柏峰攝)  初春的暖陽灑滿了泉州西街,紅磚飛簷毫不吝嗇地折射著光芒。這時的西街,像是讓歲月研磨精製成的鐵觀音,隨意一拈都能泡出一杯濃濃的茶湯,那種醇香和雋永,令人品嘗出一份古樸滄桑的況味。
  • 清明節到來泉州西街潤餅皮熱賣 市民排長隊購買
    清明節到了,許多市民排隊買潤餅皮  閩南網4月5日訊 昨天一大早,泉州市區西街就顯得頗為熱鬧。開元寺對面的老金鐘潤餅皮店和亞佛潤餅皮店前,不少市民一早就來排隊買潤餅皮,為了這一小片薄而白嫩的潤餅皮,排上一兩個小時隊也甘心,讓本來就不寬敞的街道更顯擁堵。  清明節,泉州人要是不吃上一卷潤餅菜,仿佛就少了點什麼。攤開一張薄薄的潤餅皮,鋪上胡蘿蔔絲、豆芽、海蠣煎、荷蘭豆、豆乾、滸苔等配料,最後再加上一勺花生末和糖,一道潤餅菜便成了。  吃潤餅,皮好不好很重要。
  • 市民暴雨中排隊下注 香港億元六合彩頭獎兩注瓜分
    市民暴雨中排隊下注 香港億元六合彩頭獎兩注瓜分 2016-05-11 11:01:54來源: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5月11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超級六合彩」帶動香港全城瘋狂下注,雖然昨日(10日)全港多處連場暴雨,多個幸運投注站仍然人頭湧動,投注額最終累積至3.5億元(港幣,下同),成為歷來第二最高紀錄。
  • 泉州幾位學生在西街火了
    西街作為泉州的代表景點之一一直備受各地遊客喜愛每逢節假日都會迎來眾多人流這兩天 在人群當中自2017年以來,每逢國慶,泉州七中的同學們都會到西街參與文明勸導等志願服務活動。幾名負責分發宣傳單的同學,則不厭其煩地提醒市民遊客文明出行。
  • 泉州清明吃「潤餅菜」 西街餅皮店前排起長龍
    泉州清明吃「潤餅菜」 西街餅皮店前排起長龍 qz.fjsen.com 2012-04-03 08:11  郭冰德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東南網-海峽導報4月3日訊(記者 郭冰德 文/圖)昨日,在泉州西街的多家春餅皮店門口排起了長隊,老字號亞佛春餅皮店裡,店主傅亞佛一家三口忙得不可開交。
  • 絲綢之路上的美食:泉州「古早味」潤餅菜
    吃「潤餅菜」是福建泉州自古就有的習俗。關於潤餅菜的來源,據民間傳說是「唐宋時期,因大批中原人遷徙南下,春餅隨之傳入閩南一帶,成為潤餅菜的前身」。潤餅皮是圓形的,象徵一家團團圓圓,深受泉州人的喜愛。 5月4日,一名泉州市民在製作潤餅菜。吃「潤餅菜」是福建泉州自古就有的習俗。
  • 清明到 潤餅皮熱銷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吳丹丹 王柏峰 文/圖)每年清明節,泉州人少不了要吃潤餅菜,因此每年這個時候泉州市區西街上總有市民排長隊購買潤餅皮。  4日上午不到9點,記者在西街亞佛師傅的潤餅皮店看到,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龍,排隊買潤餅皮的顧客個個伸長了脖子,盯著剛剛出爐的潤餅皮。店內不大的地方架起9口鍋,老闆一家三口齊上陣,忙得不亦樂乎。
  • 泉州西街:傳統小吃沉澱時間的味道
    這幾年,隨著古城旅遊逐漸升溫,泉州西街的遊客也是絡繹不絕,這其中就有不少吃客。吸引他們到泉州的,自然是風味獨特的泉州小吃。孟麗玲家的糕點店是西街老店,她從父親手上接過製作蒜蓉枝的手藝,至今已經34年。
  • 泉州繁榮的象徵——泉州西街
    西街位於泉州市鯉城區,據史料記載始於開元年間,至今已超過1300年。歷朝歷代不斷完善,公元905年泉州刺史王延彬治理泉州時得到很大的延伸,1923年拓改馬路,逐漸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鐘樓建設於1934年,次年完工,現在已經是泉州的一個標誌性建築,見證了西街的發展。在這裡可以看到行人車輛來來往往絡繹不絕。西街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是泉州古城內現有保留最為真實、完整的歷史街區。在西街有極俱閩南特色古大厝、紅磚厝、還有近現代騎樓洋樓。
  • 泉州西街遊客服務中心啟用 打造古城旅遊服務平臺
    泉州西街遊客服務中心啟用 打造古城旅遊服務平臺  這個春節,市民遊客紛紛打卡遊玩泉州古城,古城裡熱鬧非凡。昨日,由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泉州文旅集團共同打造的泉州古城西街遊客服務中心正式啟用,為遊客打開欣賞泉州美景和感受泉州文化的一扇窗。
  • 泉州古城旅遊新春一炮而紅 西街一天人流量62788人次
    正月初二至初五,四天時間泉州古城西街人流量達251153人次,日均人流量為62788人次……據旅遊部門初步統計,今年春節長假,遍布古城大街小巷內極具閩南元素的民宿客棧,吸引了天南地北的遊客前來留宿,特色顯著的民宿更是一房難求。
  • 賀彥豪:行走泉州西街古巷
    泉州西街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街,地處福建泉州古城西隅。西街雖說不算長,但卻古色古香,真有曲水流觴的感覺。沿街古巷縱橫交錯,從街頭走到街尾大約3公裡左右,就有一二十條古巷,把西街與古城緊緊地串聯起來。聽客棧老闆,說:「一般來住客棧的遊客大都是從網上尋來或者朋友介紹,每當節假日還經常客滿,他們就是衝著西街那豐富的文物勝跡和人文景觀而來。」現在的舊館驛不再是官員或信使住宿及更換馬的館舍,而是來泉州旅行遊客心目中的一塊風水寶地,他們不僅僅是到泉州旅遊觀光,而是到西街尋寶,尋找一座城市的記憶,尋找它昨日的輝煌……那一座又一座紅磚青石的古大厝至今仍保存著,還依稀可見昔日古巷繁華的景象和歲月的滄桑。
  • 泉州西街夜宴
    一曲暖場音樂瞬間引爆人潮,四面八方的遊客聞聲而來,將演員們團團包圍,戲曲唱到哪裡,哪裡就是中心……昨晚8時許,在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演員們和「伯勒劇場·尚好聽」唱隊演員們的創新演繹下,一折梨園戲沉浸式演出在泉州西街與觀眾面對面,一場非遺夜宴在千年古街熱鬧上演。
  • 泉州西街東段分時段限行「滿月」 人來人往古早味更濃
    原標題:西街東段分時段限行「滿月」 人來人往古早味更濃   遊客   用「限行」實現「慢行」 遊客深入城市肌理   四川的湯先生酷愛旅行,走過全國許多大大小小的城市。
  • 泉州西街|如果你來泉州,請一定走過這條街
    泉州歷來以開放、包容的氣度雄踞東南。而建城之初就開始形成的西街,正是泉州的一個縮影。開元寺門前的西街石板路上,牌坊聳立,行人挑擔前行。這是迄今為止西街最早的照片。泉州西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千年來,西街養育出泉州的名臣良將、才子佳人。這裡是泉州沒有圍牆的歷史展覽館,也是源遠流長的泉州傳統文化匯集地。
  • 泉州西街「飽受爭議」,僅是「美食一條街」?西街與中山路誰更勝一籌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泉州西街,這裡不只是「美食一條街」,有條小巷子比中山路文藝範更足,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 泉州西街在本地人和部分遊客眼中「飽受爭議」,有人認為只是一條街而已不建議遊客前往,也有人認為西街商業化太嚴重,僅是「美食一條街」而已,繁華程度遠不及中山路。
  • 泉州西街鐘樓最美夜市 夜市重啟喧鬧復甦
    消費復甦腳步明顯加快,市民夜生活開始豐富起來。夜幕降臨,也是這座城市開始一輪新的「復甦」的時候。西街是步行街,不允許車輛通行,傍晚時分,晚霞映照在西街上空,美不勝收。家住泉州市鯉城區西街附近的洪女士,傍晚時分總會帶著自家的孩子出來鐘樓西街一帶溜達。「白天天氣熱,在家呆了一整天,晚上涼快了,大家都出來,感覺一天的生活從傍晚時分才真正開始。」洪女士一邊打包著麻餈一邊笑著說,一家人都是吃貨。大吃貨小吃貨,西街鐘樓東街中山路有著很多地道的美食。
  • 泉州古城西街剪影
    泉州古城,西街深巷,古早味從老厝牆縫中蔓延開來。回憶太遠,且隨腳步近觀。陽光裡,人影投射腳下,一步一行。厚石板鑲嵌路面上,長長短短,平鋪向前。兩側屋宇,鱗次櫛比,低矮錯落,小小數十平方米,兩人並立店門便覺擁擠。
  • 泉州西街活版「清明上河圖」 盼市民為其添香增色
    「已經消失的就不要重建了」——原泉州市文管辦研究員鄭煥章  2004年5月到7月,受市城鄉規劃局之邀,九三學社泉州市委員會「泉州舊城區遺址遺蹟」文物考古科研課題組8位專家和特邀專家學者曾對西街片區開展實地踏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