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旅遊新春一炮而紅 西街一天人流量62788人次

2020-12-18 閩南網

  正月初二至初五,四天時間泉州古城西街人流量達251153人次,日均人流量為62788人次……據旅遊部門初步統計,今年春節長假,遍布古城大街小巷內極具閩南元素的民宿客棧,吸引了天南地北的遊客前來留宿,特色顯著的民宿更是一房難求。

  古城旅遊新春一炮走紅之際,昨天記者走進古城,採訪了古街民宿、飲食店經營者、部分遊客,以及相關部門,一探古城遊火爆的背後故事。

  各種誘人的小吃

  西街深受外地遊客青睞

  古城民宿很有泉州味道

  各式飲食遍布街巷 「這裡吃得有門道」

  正月初七是大部分人結束春節假期,踏上新徵程的日子。「開工首站」記者來到了老城區西街,走訪了這裡的一些商戶和店鋪。

  所謂「民以食為天」,放眼整條西街,最不缺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美食小吃。除了像「亞佛潤餅皮」這樣眾所周知的名店,還有不少熱鬧的「新面孔」。較具閩臺特色的是一家經營章魚小丸子的小吃店,「一人一店一丸」,簡簡單單的一家小店,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而在這家店鋪不遠處,是一家新開張的生煎包店鋪,在昨日雨水連綿、稍帶冷意的天氣裡,仍見店門口人頭攢動,排起長隊。店裡的師傅們緊張有序地忙活著,一鍋一鍋的生煎包陸續生成。待到手頭上的活兒鬆了些,一位師傅告訴記者,春節這幾天,都快忙瘋了,「我們的包子不用油煎,吃起來不上火,也更符合閩南人的飲食習慣。」

  民宿隱於巷陌 假期一房難求

  除了美食之外,閩南特色的民宿也算是「古城一景」,它們隱藏在尋常巷陌之中,總是要你尋著街頭巷尾走進去,才能找到其所在。

  位於舊館驛內的一家四層樓高、閩南式建築的民宿,內置客房12間,「即便這裡房源多,今年春節假期裡仍然是房客爆滿,特別以外地遊客居多。」老闆笑著說道。

  從舊館驛出來,沿著西街一路往西,在新華北路交叉口,還隱藏著另一家比較不起眼的客棧,這裡只有4間客房,但是勝在環境得趣雅致,可為來自四面八方、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提供一席暢談之地,品得一二好茶,飲上三五好酒,也是遊客來此「海濱鄒魯」走一遭的不錯體驗哦!

  6年見證古城變化 遊客想在泉州安個家

  正月初三,來自武漢的朱小姐帶著父母來泉體驗古城年味。2012年至今,她每年都要到泉州一兩次,自稱是泉州「最忠實的遊客」。

  西街和開元寺,是她行程的首站。「年味很足,泉州很多過年風俗是我們那看不到的。」談起泉州古城,朱小姐的了解程度甚至超過了部分泉州人。熱愛宗教文化的她,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得知泉州有國內僅有的兩座女媧娘娘廟之一——媧皇宮,便決定到泉州來看看。一次衝動,讓她從此成為泉州虔誠的「信徒」。

  「第一次到泉州,打開電子地圖,密密麻麻都是大大小小的廟宇,感覺廟比普通的小吃店都多,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泉州的宗教文化,不是來一次就能看完的。」從此,朱小姐每年來泉州,還帶上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除了宗教文化讓她著迷,朱小姐也十分喜愛泉州小吃。「最喜歡薑母鴨,還有四果湯和肉粽。石花膏上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後,昨天去吃都要排好長的隊了。」朱小姐說,感覺泉州古城最大的變化是遊客變多了,「以前來泉州,耳旁都是閩南口音,現在的泉州古巷裡,能夠聽見很多外地口音,都是遊客,證明泉州古城真的火起來了。」

  「海絲」效應凸顯 八方賓朋意猶未盡

  「隨著『海絲泉州』品牌效應的不斷凸顯,來泉暢遊古城,感受泉州悠久文化魅力的遊客越來越多。」據統計,正月初二至初五,西街人流量達251153人次,日均人流量為62788人次。春節前三天古城免費遊活動接待了334人次,遠超出原定計劃每天56人次的接待量。

  市古城辦相關負責人分析,從遊客的分布情況看,江浙一帶人數最多,超過50%,其次是上海、山東,北京、天津、河南也有不少遊客喜歡泉州古城,參加古城免費遊的還有一些歐美遊客。從遊客來泉組團方式看,參與古城免費遊的都是通過網絡訂房的自助遊客人,以家庭組團或親朋好友組團的形式來泉。從遊客來泉目的來看,探親訪友、商務活動等不再一枝獨秀,參加古城免費遊的不少客人都是慕名而來,單純以旅遊為目的。市井文化、閩南建築等讓遊客印象最深,意猶未盡,對遊覽過程及泉州文化都很滿意。

  此外,今年春節旅遊部門舉辦「小白」免費遊古城活動,憑酒店住宿房卡報名古城半日遊,得到遊客普遍好評。 (記者 林福龍 李菁 王柏峰 王盼琛 實習記者 李淳淳 文/圖)

相關焦點

  • 泉州西街遊客服務中心啟用 打造古城旅遊服務平臺
    泉州西街遊客服務中心啟用 打造古城旅遊服務平臺  這個春節,市民遊客紛紛打卡遊玩泉州古城,古城裡熱鬧非凡。昨日,由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泉州文旅集團共同打造的泉州古城西街遊客服務中心正式啟用,為遊客打開欣賞泉州美景和感受泉州文化的一扇窗。
  • 泉州古城西街剪影
    泉州古城,西街深巷,古早味從老厝牆縫中蔓延開來。回憶太遠,且隨腳步近觀。陽光裡,人影投射腳下,一步一行。厚石板鑲嵌路面上,長長短短,平鋪向前。兩側屋宇,鱗次櫛比,低矮錯落,小小數十平方米,兩人並立店門便覺擁擠。
  • 泉州人力三輪車「小紅」首次亮相 將適時投放試運行
    閩南網1月20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通訊員 蔡文強 文/圖)20日下午,泉州舉辦「多彩交通 平安出行」新春活動。現場,社區巴士「小白」換新裝與市民鬧新春,備受關注的人裡三輪車「小紅」也首次亮相。據悉,這款改造後的三輪車將適時投放試運行,讓泉州的「邊三輪」繼續暢行在古城的街巷弄堂裡。
  • 泉州幾位學生在西街火了
    西街作為泉州的代表景點之一一直備受各地遊客喜愛每逢節假日都會迎來眾多人流這兩天 在人群當中自2017年以來,每逢國慶,泉州七中的同學們都會到西街參與文明勸導等志願服務活動。但西街上有不少小巷,幾位學生志願者就負責在巷口勸阻市民。雖然偶爾會遇到言語較為粗魯的市民,但孩子們耐心解釋,還是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配合。
  • 西街遊客服務中心:「一鍵」感知繽紛古城 快捷服務遊客
    泉州網4月15日訊 2月7日,泉州市區西街遊客服務中心啟用。兩個多月來,它為來泉州古城旅遊的中外遊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務,贏得了遊客的點讚。昨日,記者在服務中心看到,來這裡的遊客不少,這裡提供諮詢接待、資源推介、風光展示、信息交流、健康直飲水等系列服務。
  • 泉州西街這些天台,涵蓋了你對屋頂的所有幻想!
    從前的天台 總是被拿來放雜物和曬衣服 是睡覺看星星啦享受愜意時光的所在 亦或是拿來放鬆自己的舒展空間 如今的天台 在古城泉州,它們散落在東西塔四周
  • 泉州古城:顏值氣質 活韻生香
    為完善古城旅遊配套,助力古城旅遊發展,提升古城交通微循環,近年來,泉州市積極探索多種微型公共運輸工具在古城內的運用,大大緩解了古城交通擁堵的問題,為市民、遊客漫遊古城打通「最後一公裡」。最先出現的「小黃人」,於2016年6月亮相泉州街頭。此後,站點密度和租賃系統不斷完善。
  • 文旅助力 泉州開元盛世廣場古城裡玩起「新商業」
    泉州開元盛世廣場通過傳承古城歷史文化,突破一成不變的商業複製,規劃開放式的創意文旅商業,不僅開啟了泉州商業的差異化之路,也為消費者在文化體驗、時尚體驗、休閒體驗裡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更為古城人民呈現了一個有情懷有故事的現代文旅商業。
  • 泉州舊車站將迎來新生,「變身」古城旅遊集散中心!你期待嗎?
    舊車站初始時以經營短途客運為主,隨著人流量增多,營運班車線路發展到省內外;營運時間也延長,從早上5時多直到晚上8時、9時還有班車往返,成為泉州地區主要的公路客運交通樞紐站。隨著城市發展,人員流動與交流日趨頻繁,舊車站運力不足的短板逐漸顯現。1990年,泉州汽車站,也就是人們慣稱的新車站投入運營,舊車站的市際、省際長途客運班車業務開始分流到新車站發班。
  • 泉州繁榮的象徵——泉州西街
    西街位於泉州市鯉城區,據史料記載始於開元年間,至今已超過1300年。歷朝歷代不斷完善,公元905年泉州刺史王延彬治理泉州時得到很大的延伸,1923年拓改馬路,逐漸形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鐘樓建設於1934年,次年完工,現在已經是泉州的一個標誌性建築,見證了西街的發展。在這裡可以看到行人車輛來來往往絡繹不絕。西街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是泉州古城內現有保留最為真實、完整的歷史街區。在西街有極俱閩南特色古大厝、紅磚厝、還有近現代騎樓洋樓。
  • 泉州西街:傳統小吃沉澱時間的味道
    這幾年,隨著古城旅遊逐漸升溫,泉州西街的遊客也是絡繹不絕,這其中就有不少吃客。吸引他們到泉州的,自然是風味獨特的泉州小吃。孟麗玲家的糕點店是西街老店,她從父親手上接過製作蒜蓉枝的手藝,至今已經34年。
  • 賀彥豪:行走泉州西街古巷
    泉州西街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街,地處福建泉州古城西隅。西街雖說不算長,但卻古色古香,真有曲水流觴的感覺。沿街古巷縱橫交錯,從街頭走到街尾大約3公裡左右,就有一二十條古巷,把西街與古城緊緊地串聯起來。聽客棧老闆,說:「一般來住客棧的遊客大都是從網上尋來或者朋友介紹,每當節假日還經常客滿,他們就是衝著西街那豐富的文物勝跡和人文景觀而來。」現在的舊館驛不再是官員或信使住宿及更換馬的館舍,而是來泉州旅行遊客心目中的一塊風水寶地,他們不僅僅是到泉州旅遊觀光,而是到西街尋寶,尋找一座城市的記憶,尋找它昨日的輝煌……那一座又一座紅磚青石的古大厝至今仍保存著,還依稀可見昔日古巷繁華的景象和歲月的滄桑。
  • 泉州晉江五店市、打卡網紅小西埕 品西街閩南小吃美食一日遊
    (原標題:泉州晉江五店市、打卡網紅小西埕 品西街閩南小吃美食一日遊)
  • 來領「海絲泉州」通關文牒 集齊印章領禮品遊古城
    原標題:來領「海絲泉州」通關文牒 集齊印章領禮品遊古城   來領「通關文牒」 集齊印章領禮品遊古城   「海絲泉州」通關文牒首發儀式將於10月1日舉行,首發團即日起接受報名   10月1日上午9:00,「海絲泉州」通關文牒首發儀式將在市區西街肅清門廣場啟動
  • 泉州西街「飽受爭議」,僅是「美食一條街」?西街與中山路誰更勝一籌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泉州西街,這裡不只是「美食一條街」,有條小巷子比中山路文藝範更足,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 反觀泉州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文化,從宋朝開始便見證著泉州的繁華。
  • 泉州西街|如果你來泉州,請一定走過這條街
    泉州歷來以開放、包容的氣度雄踞東南。而建城之初就開始形成的西街,正是泉州的一個縮影。開元寺門前的西街石板路上,牌坊聳立,行人挑擔前行。這是迄今為止西街最早的照片。泉州西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千年來,西街養育出泉州的名臣良將、才子佳人。這裡是泉州沒有圍牆的歷史展覽館,也是源遠流長的泉州傳統文化匯集地。
  • 泉州古城·活韻生香|泉州|古城|留曉芳|顧天錫|黃麗鳳
    點擊播放 GIF 0.9M泉州古城內居住著十來萬「老泉州」,保存著眾多年輪印痕與光陰故事。見人見物見生活,古城居民讓歷史以更鮮活的姿態展現在眼前。□泉州晚報記者 吳拏雲 實習生 劉炅懸壺解厄 報答古城在面積不大的「求醫齋」正中是一張木桌,中醫留曉芳坐在桌前,一邊認真傾聽患者的病況描述,一邊在病歷簿上記錄著,還不時抬起頭來與患者開開玩笑,緩解氣氛。從清末留氏祖先於西街創立中醫門派以來,留氏中醫在泉州的傳承已逾200年。
  • 讓古城留住古早味 福建泉州編制古建築修繕導則
    人民網泉州11月20日電(劉燕婷)宋元時期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城,有著千年歷史,境內古建築星羅棋布。有關數據顯示,福建泉州市共有1.3萬餘棟歷史建築普查線索,正式公布1199棟,掛牌保護的傳統歷史建築669幢。
  • 泉州西街東段分時段限行「滿月」 人來人往古早味更濃
    泉州特別吸引他的地方,是文化底蘊深厚、宗教多元,更重要的是帶有歷史印記的東西都保存得很好。為了能夠更直接地融入當地文化,湯先生選擇住在西街附近的民宿。   西街是他此次泉州之行的第一站,「和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是沒有完全商業化,所以閩南的特色原生態尤為凸顯。其次,交通的限行也讓這條古街避免被二次破壞,像這樣的古街應該被好好保護起來。
  • 泉州濃縮名城記憶的千年古街 如何再次煥發活力?
    古老的西街歷史文化積澱豐厚西街一瞥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上潔白的鐘樓,西街的一天便拉開序幕。如今的西街,除了保存完好的市井風貌,錯落分布的古蹟與民居讓西街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與多樣的文化內涵,這條長約兩千米的老街猶如泉州古城的縮影,不少慕名來泉的遊客常常把它作為旅行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