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至初五,四天時間泉州古城西街人流量達251153人次,日均人流量為62788人次……據旅遊部門初步統計,今年春節長假,遍布古城大街小巷內極具閩南元素的民宿客棧,吸引了天南地北的遊客前來留宿,特色顯著的民宿更是一房難求。
古城旅遊新春一炮走紅之際,昨天記者走進古城,採訪了古街民宿、飲食店經營者、部分遊客,以及相關部門,一探古城遊火爆的背後故事。
各種誘人的小吃
西街深受外地遊客青睞
古城民宿很有泉州味道
各式飲食遍布街巷 「這裡吃得有門道」
正月初七是大部分人結束春節假期,踏上新徵程的日子。「開工首站」記者來到了老城區西街,走訪了這裡的一些商戶和店鋪。
所謂「民以食為天」,放眼整條西街,最不缺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美食小吃。除了像「亞佛潤餅皮」這樣眾所周知的名店,還有不少熱鬧的「新面孔」。較具閩臺特色的是一家經營章魚小丸子的小吃店,「一人一店一丸」,簡簡單單的一家小店,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而在這家店鋪不遠處,是一家新開張的生煎包店鋪,在昨日雨水連綿、稍帶冷意的天氣裡,仍見店門口人頭攢動,排起長隊。店裡的師傅們緊張有序地忙活著,一鍋一鍋的生煎包陸續生成。待到手頭上的活兒鬆了些,一位師傅告訴記者,春節這幾天,都快忙瘋了,「我們的包子不用油煎,吃起來不上火,也更符合閩南人的飲食習慣。」
民宿隱於巷陌 假期一房難求
除了美食之外,閩南特色的民宿也算是「古城一景」,它們隱藏在尋常巷陌之中,總是要你尋著街頭巷尾走進去,才能找到其所在。
位於舊館驛內的一家四層樓高、閩南式建築的民宿,內置客房12間,「即便這裡房源多,今年春節假期裡仍然是房客爆滿,特別以外地遊客居多。」老闆笑著說道。
從舊館驛出來,沿著西街一路往西,在新華北路交叉口,還隱藏著另一家比較不起眼的客棧,這裡只有4間客房,但是勝在環境得趣雅致,可為來自四面八方、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提供一席暢談之地,品得一二好茶,飲上三五好酒,也是遊客來此「海濱鄒魯」走一遭的不錯體驗哦!
6年見證古城變化 遊客想在泉州安個家
正月初三,來自武漢的朱小姐帶著父母來泉體驗古城年味。2012年至今,她每年都要到泉州一兩次,自稱是泉州「最忠實的遊客」。
西街和開元寺,是她行程的首站。「年味很足,泉州很多過年風俗是我們那看不到的。」談起泉州古城,朱小姐的了解程度甚至超過了部分泉州人。熱愛宗教文化的她,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得知泉州有國內僅有的兩座女媧娘娘廟之一——媧皇宮,便決定到泉州來看看。一次衝動,讓她從此成為泉州虔誠的「信徒」。
「第一次到泉州,打開電子地圖,密密麻麻都是大大小小的廟宇,感覺廟比普通的小吃店都多,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泉州的宗教文化,不是來一次就能看完的。」從此,朱小姐每年來泉州,還帶上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除了宗教文化讓她著迷,朱小姐也十分喜愛泉州小吃。「最喜歡薑母鴨,還有四果湯和肉粽。石花膏上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後,昨天去吃都要排好長的隊了。」朱小姐說,感覺泉州古城最大的變化是遊客變多了,「以前來泉州,耳旁都是閩南口音,現在的泉州古巷裡,能夠聽見很多外地口音,都是遊客,證明泉州古城真的火起來了。」
「海絲」效應凸顯 八方賓朋意猶未盡
「隨著『海絲泉州』品牌效應的不斷凸顯,來泉暢遊古城,感受泉州悠久文化魅力的遊客越來越多。」據統計,正月初二至初五,西街人流量達251153人次,日均人流量為62788人次。春節前三天古城免費遊活動接待了334人次,遠超出原定計劃每天56人次的接待量。
市古城辦相關負責人分析,從遊客的分布情況看,江浙一帶人數最多,超過50%,其次是上海、山東,北京、天津、河南也有不少遊客喜歡泉州古城,參加古城免費遊的還有一些歐美遊客。從遊客來泉組團方式看,參與古城免費遊的都是通過網絡訂房的自助遊客人,以家庭組團或親朋好友組團的形式來泉。從遊客來泉目的來看,探親訪友、商務活動等不再一枝獨秀,參加古城免費遊的不少客人都是慕名而來,單純以旅遊為目的。市井文化、閩南建築等讓遊客印象最深,意猶未盡,對遊覽過程及泉州文化都很滿意。
此外,今年春節旅遊部門舉辦「小白」免費遊古城活動,憑酒店住宿房卡報名古城半日遊,得到遊客普遍好評。 (記者 林福龍 李菁 王柏峰 王盼琛 實習記者 李淳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