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9M
泉州古城內居住著十來萬「老泉州」,保存著眾多年輪印痕與光陰故事。見人見物見生活,古城居民讓歷史以更鮮活的姿態展現在眼前。
古樹、老井、祠堂、戲臺仍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泉州人。從充滿人間煙火味的古城市井生活中,我們能一窺城市變遷、市井風貌、家族傳承,以及點滴溫馨時刻。厝角的嫋嫋炊煙、水井旁浣洗的阿嫂、騎自行車沿街叫賣的阿叔……有老居民,古街巷也有了真正的靈魂。
□泉州晚報記者 吳拏雲 實習生 劉炅
懸壺解厄 報答古城
在面積不大的「求醫齋」正中是一張木桌,中醫留曉芳坐在桌前,一邊認真傾聽患者的病況描述,一邊在病歷簿上記錄著,還不時抬起頭來與患者開開玩笑,緩解氣氛。從清末留氏祖先於西街創立中醫門派以來,留氏中醫在泉州的傳承已逾200年。而今,已是老泉州人的留曉芳則繼續傳承祖輩醫德,肩挑治病救人的重任。
留曉芳(左)在為患者抓藥(陳小陽 攝)
從推開西街的留氏老宅「留園」大門,到升起位於刺桐路的診所捲簾門,這是留曉芳現今每天行醫的必經之路。不僅是候診室外排著長隊的患者們,每日出門照面的鄰裡們也是他噓寒問暖的對象。這不光是職業習慣,更是他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源於人性本能的關懷。他說,中醫一定要接地氣,要生活化,而他也將這樣的準則融入自己的生活當中。
作為一位西街老泉州人,從小於古城長大的留曉芳也深愛著城裡的市井生活。西街每天熙攘的人群,叫賣的喊聲,車水馬龍的交通,以及那些和「留園」一樣存在已久的古厝老宅,早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那些走街串巷,與朋友一同小酌的時光,亦讓他對這座古城的感情日愈深厚。作為善意與回報,留曉芳每月都會進行一次義診,送醫送藥、懸壺解厄。正如他自己於《義診書》中所寫:「順應天道之補濟不足,亦報泉州民眾兩百年來對留氏中醫的信賴和支持。」
有時,留曉芳會嚴肅地跟患者或朋友強調《禮記》中的「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慷慨動情地表達中醫傳承的重要性。雖然聞者未必盡皆信然,但他卻抱有一股信念並且勇敢地執著著。因為他堅信,自己所傳承的不僅是留氏中醫的藥方,更是仁心仁術的醫德和一份發自內心對泉州的熱愛。
非遺傳承 弘揚文化
對於從小生活在傳統美術工藝家庭裡的黃麗鳳而言,刻紙與花燈從她懵懂之時就如玩具一般陪伴身邊。奇妙的是,後來通過潛移默化的家庭傳承,刻紙與花燈創作又逐漸成了她傍身的技藝。一切宛如最初,恰似光陰可逆。
黃麗鳳(左)帶著智權去逛古城,領略泉州文化的魅力。
(陳小陽 攝)
李堯寶刻紙與無骨花燈傳承到黃麗鳳這裡時已是四代,這兩項傳統技藝如今已成了泉州的文化名片,不斷被發揚光大。而黃麗鳳也從昔日在外公身邊琢磨學習的小女孩,變成了國家級的非遺傳承人。令人欣喜的是,兒子張智權正如過去的自己一樣,喜歡上了刻紙與花燈。黃麗鳳回憶,兒子張智權小時候也很愛自己動手,常拿刻紙的邊角料製作小陀螺。從十三四歲開始,智權便參與到了花燈的製作中。如今,智權已長大成人,作為新一代泉州人的他,在對待傳統藝術時多了一份新思考。他的作品《破框》就借鑑了西方解構主義思想,將宮燈分解成一個個部件來展示,以更好地體現無骨花燈的奇妙結構。
一有空,黃麗鳳就會帶著智權去逛古城,領略泉州文化的魅力,從而激發更多創作的靈感。「非遺傳承正在走入千家萬戶。」黃麗鳳道出的不光是一段家族技藝的傳承史,也是一段泉州市井的回憶錄。
老街憶舊 舊居悟理
在中山路的顧氏祠堂裡,顧天錫點上三炷香敬奉在祖先神位前,雙手合十,虔誠地禱告著。祠堂,這一宗族傳承的象徵,對他來說,是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早在宋代,顧氏的先祖就由莆田來到了泉州,因為喜愛清源山水,遂定居於此。顧氏古厝內那塊已斑駁模糊的石碑上,仍記載著這段家族歷史。到了明代,名宦顧珀的出現成了顧氏家族的驕傲。顧天錫稱,2013年顧珀陵墓移址遷建,作為顧氏後人的他才開始真正意識到鼎建祠堂、慎終追遠的重要性。2015年臺灣彰化的顧氏後裔來尋根謁祖,兩岸顧氏族譜終於成功對接。興奮不已的顧天錫於是一頭扎進了整理顧氏家族族譜、重現先人故居的事業中。多年來他不辭辛勞,致力於搜集歷史資料、聯繫海內外宗族血親,以及重建顧珀陵園等工作。如今,重建的顧珀陵園即將面世,這對於顧天錫及其族人來說,是最為欣慰之事。
顧天錫(左)熱忱地向遊人介紹顧珀陵園(鄭冰芳 攝)
顧天錫認真地說,「老街憶舊,舊居悟理」是自己傳承顧家文化的重要理念。老街憶舊,即是通過古城街巷裡的歷史風物,追憶昔日的歷史與傳統;而舊居悟理,就是要通過像祖先故居這樣的傳統厝院,來感悟祖輩們艱苦奮鬥、篳路藍縷的精神,並加以傳承和發揚光大。在人生這座浩如煙海的城池裡,行者來往匆匆,有些已成歷史,有些則正在開創歷史,只要能不忘初心,路必定越走越寬。「如何一丸墨,舒捲化山川」,這是顧天錫當下的心境。
美食天地 煙火人間
每天清晨,家住塗門街的顏欣欲都會早早起床,去菜市場準備食材,有時間的話還會去趟獺窟搶購海鮮。自從1999年接手父親的快餐小炒店後,顏欣欲已經在餐飲界從業20餘年。他說,像馬加粳、目魚粳這樣的閩南傳統粳食,家族打制的手藝已經傳承了三代人。到了顏欣欲這一代,他也開始探索在傳統做法的基礎上進行一些改良與創新。比如,在配方不變的前提下,顏欣欲對目魚粳進行了口感上的改良。在原來以全肉糜打制的基礎上,加入目魚肉塊和蟹子,使得目魚粳不僅更有嚼勁,還帶有時下流行的「爆珠」口感,口味獨特。
顏欣欲為美食進行擺盤(陳小陽 攝)
在廚房裡,顏欣欲熟練地翻著鍋,火焰在鍋邊舞動,一縷縷煙氣縈繞在鍋的上方,食物的香氣從鍋中溢出,令饕餮食客不由得垂涎欲滴。小小廚房,匯聚著煙火人間的酸甜苦辣。在這裡,人們往往能回味起溫馨與幸福的時光。
經營餐館其實不易。顏欣欲稱,如今的餐館是他和老婆兩人經營的「夫妻檔」,除了在春節這樣的大節慶外,難得有休息的時候。作為土生土長的泉州人,顏欣欲的妻子林參參會抽空去古城的大小廟宇參與傳統的民俗祭拜活動,祈禱生意興旺、萬事順意。顏欣欲常笑著說,向神靈上香,那也是升起心中「不一樣的煙火」啊。
來源:泉州晚報、泉州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