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城錚環傳:避禍求福 古厝的守護神
古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在車水馬龍的繁華商區,而是藏在街頭巷尾的古剎寺廟和尋常人家裡。行走在泉州老城區的古街巷中,映入眼帘的是排門戶牗、燕尾翹脊、紅磚碧苔以及鬱鬱蔥蔥的古榕。一道道長街深巷處的老牆,圍出了空間的歸宿。其實,古城裡的諸多細節,只需駐足並稍加端詳,便能從中發現其中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有人說,古厝的鋪首是每幢古厝的一雙明眸,亦是古城的靈魂所在。本期最閩南專題,記者叩開了小巷深處緊閉著的古厝大門,探索關於「錚環」的那些事。
古城的樓頂
古城的拱橋
古厝的守護神
土生土長的泉州人,對於古厝並不陌生。在泉州的本地方言裡,厝,就是房子的意思。泉州的古厝,很有自己的一番風味。無論是白色的花崗石樓房、紅色的閩南大厝,還是別具東南亞風情的「番仔樓」,都有著屬於各自的文化淵源和歷史傳說。一棟棟,一落落,星羅棋布般地散布於老城區的大街小巷之內,五彩斑斕,各呈特色,瑰麗多姿,令外地遊客嘆為觀止。
所謂「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傳說中,在古代的時候,泉州人如果在外獲取功名或賺到了大錢,榮歸故裡,都務必要在自己老家「置田地、起大厝」,不為其他,為的就是光宗耀祖。而對於一幢大厝來說,門就是整棟古厝厝主的臉面。但凡是稍有些臉面的古厝厝主,都要為自家大門請來守護神。而所謂的「請守護神」,除了直接置於門主體顯目位置之上的門神之外,門環處,亦是守護神的常駐之地。
據考證,早期僅有在官府和一些廟宇內,才能看見門環上守護神的身影。在經歷了數百年的沉澱和衍變之後,門環附近的位置刻守護神的做法,逐漸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如螺蚌。
門環是厝主的一種自我表達
有避禍求福之意
其實,門環上的守護神,學名叫「鋪首」,是一種含有驅邪意義的傳統建築門飾,大多為獸首銜環之狀。「以金為之,稱金鋪;以銀為之,稱銀鋪;以銅為之,稱銅鋪。其形制,有冶蠡狀者,有冶獸吻者,有冶贍狀者,蓋取其善守濟。又有冶龜蛇狀及虎形者,以用其鎮兇闢邪。」據有關史料介紹,鋪首的造型多種多樣,既有非常簡單形狀的,也有異常繁複逼真的兇猛奇獸的頭部形狀的。小的鋪首直徑只有幾釐米,大的直徑有幾十釐米。它們既能當做門拉手及敲門物件,起著實際作用,又能起到裝飾、美化大門門面的藝術效果。
鋪首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鋪首的形象其實源自於先秦的饕餮紋。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遊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出現。直到漢代,鋪首一詞開始出現,並在民間推廣、應用的同時,得以廣泛傳播。百姓信眾在自家大門置上鋪首,主要是為了避禍求福,祈禱神靈能夠如同猛獸般勇猛無敵,保護自家平安幸福。
蝙蝠紋圖案門環
帶有「福」「壽」圖案的門環
鋪首銜環含義豐富
泉州本土文史愛好者鹿鳴表示,準確地講,鋪首其實只是門環底座,鋪首銜環才是一個完整的門環,它隱含了古老而又深沉的觀念,也體現了一種樸素的情感。「工匠們利用鋪首上獅、虎、螭等猛獸的獠牙、舌頭叼住門環,起銜接聯絡門環的作用,形態逼真、栩栩如生,這才是最巧妙的地方。」
事實上,門環之內,其實還大有文章。比如門環上通常還會掛有一對圓環,體現了「圓圓滿滿」之意,甚至還會在圓環上刻有「福」「壽」等圖案,寓意「福壽圓滿」,或加上蝙蝠紋圖案,寓意「福壽如意」等等。而從造型上看,門環上的神靈造型多表現得威武猙獰,通常它們嘴裡含有劍,表情誇張,怒目圓瞪,據說能夠以此來嚇退各路牛鬼神蛇和妖魔鬼怪,保護主人的家園。
從實用價值的角度來說,門環充當了現代社會門鈴的效果。如果有客人來訪的時候,只需要用手輕輕拍擊門環,門環撞擊在鋪首之上就會發出清脆的聲音。而厝主一聽到聲音便知道有客人來了,需要前來開門迎客了。
古城區的老街巷中,一座座古大厝,就仿佛是一扇扇充滿溫暖而疏遠記憶的大門,它濃縮了泉州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沉澱了古城豐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而古厝上的門環,則是一雙雙守望這座光明之城的明眸。今日,當我們站在歷史的街角,再次懷著一份守望的心情,叩響那扇塵封的木門時,我們聽到了那漸漸遠去的金屬撞擊聲,依然久久地迴響在腦海之中……
古厝上的門環
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如螺蚌。
資料連結
鋪首銜環中西皆有 至今已逾兩千多年
人類建築已有近四萬年的歷史。從發現最早的猛獁象狩獵人的帳篷,從穴居、半地穴居、石頭建築,從巢居到幹欄式建築開始門的形式就出現了,先於人類建築的誕生而產生。有「門」就會有「鋪首銜環」,儘管史前的「鋪首銜環」很原始,但從原始的「門拉手」,再從「鋪首」到「椒圖」,基本功能大體上沒變。
現代的考古出土器物已證實東西方均有「鋪首銜環」。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形式,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很常見。16世紀,在德國出現區別於常態的大教堂,(現在的哥德式教堂)義大利藝術家瓦的門拉手被賦予避難權利的象徵物,凡是碰到門環之人,皆被予以保護。在西方羅馬時代之前的伊特魯立亞藝術的石棺上、中世紀以及伊斯蘭文化的大門等地方也都出現過。從考古實物可以看出,西方的獸臉銜環最晚於公元前5世紀就已經出現,因此,「鋪首銜環」非中國所獨有。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形式,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很常見。鋪首是安裝在大門上銜門環的一種底座,它是中國傳統的大門裝飾,又稱門鋪。傳說鋪首是龍的第九個兒子,性好靜,警覺性極高,善於嚴把門戶。
孔洞內看門環
猛獸門環
另有一說,鋪首銜環是漢代畫像石刻比較常見的一種圖案,它是由饕餮逐漸演化而來。饕餮是一種中國傳統的神獸,因為這種神獸兇惡、貪婪,所以一般讓其銜環,作為鋪首置於大門上,用以驅邪。其實漢代畫像石刻中的鋪首,往往綜合了許多獸類的特徵,在此基礎上進行誇張變形,造型既像牛,又像虎,面目兇惡,非常可怕。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護神。現在民居中常見的虎頭門環正是這種文化因素的延續。
民用的鋪首一般安裝在最主要的大門上,造型簡單,呈圓形,多為鐵製或銅製,客人來訪,可用門環輕擊鋪首,發出清脆的金屬之聲。戶主聞之,便開門迎客。最講究的要數帝王宮殿大門上的鋪首,銅製鎏金,形象多為虎、螭、龜、蛇,這些圖案的寓意是星宿守門,能預知兇吉,也有用瞠目張口的獅頭作為鋪首的,既有守門之意,又顯示了皇家建築的雄偉與莊嚴。中國早在漢代便已使用鋪首,至今已逾兩千年。鋪首可反映歷史的變遷,也可顯示使用者的地位。 (記者 周湖健 賴小玲 通訊員 鹿鳴 文/圖)
鯉魚形蝴蝶鐵頁門環
雙喜門環
(責編:陳藍燕、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