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錚環傳:避禍求福 古厝的守護神

2020-12-17 人民網福建頻道

原標題:古城錚環傳:避禍求福 古厝的守護神

  古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在車水馬龍的繁華商區,而是藏在街頭巷尾的古剎寺廟和尋常人家裡。行走在泉州老城區的古街巷中,映入眼帘的是排門戶牗、燕尾翹脊、紅磚碧苔以及鬱鬱蔥蔥的古榕。一道道長街深巷處的老牆,圍出了空間的歸宿。其實,古城裡的諸多細節,只需駐足並稍加端詳,便能從中發現其中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有人說,古厝的鋪首是每幢古厝的一雙明眸,亦是古城的靈魂所在。本期最閩南專題,記者叩開了小巷深處緊閉著的古厝大門,探索關於「錚環」的那些事。

古城的樓頂

古城的拱橋

  古厝的守護神

  土生土長的泉州人,對於古厝並不陌生。在泉州的本地方言裡,厝,就是房子的意思。泉州的古厝,很有自己的一番風味。無論是白色的花崗石樓房、紅色的閩南大厝,還是別具東南亞風情的「番仔樓」,都有著屬於各自的文化淵源和歷史傳說。一棟棟,一落落,星羅棋布般地散布於老城區的大街小巷之內,五彩斑斕,各呈特色,瑰麗多姿,令外地遊客嘆為觀止。

  所謂「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傳說中,在古代的時候,泉州人如果在外獲取功名或賺到了大錢,榮歸故裡,都務必要在自己老家「置田地、起大厝」,不為其他,為的就是光宗耀祖。而對於一幢大厝來說,門就是整棟古厝厝主的臉面。但凡是稍有些臉面的古厝厝主,都要為自家大門請來守護神。而所謂的「請守護神」,除了直接置於門主體顯目位置之上的門神之外,門環處,亦是守護神的常駐之地。

  據考證,早期僅有在官府和一些廟宇內,才能看見門環上守護神的身影。在經歷了數百年的沉澱和衍變之後,門環附近的位置刻守護神的做法,逐漸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如螺蚌。

門環是厝主的一種自我表達

  有避禍求福之意

  其實,門環上的守護神,學名叫「鋪首」,是一種含有驅邪意義的傳統建築門飾,大多為獸首銜環之狀。「以金為之,稱金鋪;以銀為之,稱銀鋪;以銅為之,稱銅鋪。其形制,有冶蠡狀者,有冶獸吻者,有冶贍狀者,蓋取其善守濟。又有冶龜蛇狀及虎形者,以用其鎮兇闢邪。」據有關史料介紹,鋪首的造型多種多樣,既有非常簡單形狀的,也有異常繁複逼真的兇猛奇獸的頭部形狀的。小的鋪首直徑只有幾釐米,大的直徑有幾十釐米。它們既能當做門拉手及敲門物件,起著實際作用,又能起到裝飾、美化大門門面的藝術效果。

  鋪首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鋪首的形象其實源自於先秦的饕餮紋。饕餮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遊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出現。直到漢代,鋪首一詞開始出現,並在民間推廣、應用的同時,得以廣泛傳播。百姓信眾在自家大門置上鋪首,主要是為了避禍求福,祈禱神靈能夠如同猛獸般勇猛無敵,保護自家平安幸福。

蝙蝠紋圖案門環

帶有「福」「壽」圖案的門環

  鋪首銜環含義豐富

  泉州本土文史愛好者鹿鳴表示,準確地講,鋪首其實只是門環底座,鋪首銜環才是一個完整的門環,它隱含了古老而又深沉的觀念,也體現了一種樸素的情感。「工匠們利用鋪首上獅、虎、螭等猛獸的獠牙、舌頭叼住門環,起銜接聯絡門環的作用,形態逼真、栩栩如生,這才是最巧妙的地方。」

  事實上,門環之內,其實還大有文章。比如門環上通常還會掛有一對圓環,體現了「圓圓滿滿」之意,甚至還會在圓環上刻有「福」「壽」等圖案,寓意「福壽圓滿」,或加上蝙蝠紋圖案,寓意「福壽如意」等等。而從造型上看,門環上的神靈造型多表現得威武猙獰,通常它們嘴裡含有劍,表情誇張,怒目圓瞪,據說能夠以此來嚇退各路牛鬼神蛇和妖魔鬼怪,保護主人的家園。

  從實用價值的角度來說,門環充當了現代社會門鈴的效果。如果有客人來訪的時候,只需要用手輕輕拍擊門環,門環撞擊在鋪首之上就會發出清脆的聲音。而厝主一聽到聲音便知道有客人來了,需要前來開門迎客了。

  古城區的老街巷中,一座座古大厝,就仿佛是一扇扇充滿溫暖而疏遠記憶的大門,它濃縮了泉州人堅韌、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沉澱了古城豐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而古厝上的門環,則是一雙雙守望這座光明之城的明眸。今日,當我們站在歷史的街角,再次懷著一份守望的心情,叩響那扇塵封的木門時,我們聽到了那漸漸遠去的金屬撞擊聲,依然久久地迴響在腦海之中……

古厝上的門環

椒圖,龍生九子之一,形如螺蚌。

  資料連結

  鋪首銜環中西皆有 至今已逾兩千多年

  人類建築已有近四萬年的歷史。從發現最早的猛獁象狩獵人的帳篷,從穴居、半地穴居、石頭建築,從巢居到幹欄式建築開始門的形式就出現了,先於人類建築的誕生而產生。有「門」就會有「鋪首銜環」,儘管史前的「鋪首銜環」很原始,但從原始的「門拉手」,再從「鋪首」到「椒圖」,基本功能大體上沒變。

  現代的考古出土器物已證實東西方均有「鋪首銜環」。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形式,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很常見。16世紀,在德國出現區別於常態的大教堂,(現在的哥德式教堂)義大利藝術家瓦的門拉手被賦予避難權利的象徵物,凡是碰到門環之人,皆被予以保護。在西方羅馬時代之前的伊特魯立亞藝術的石棺上、中世紀以及伊斯蘭文化的大門等地方也都出現過。從考古實物可以看出,西方的獸臉銜環最晚於公元前5世紀就已經出現,因此,「鋪首銜環」非中國所獨有。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形式,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很常見。鋪首是安裝在大門上銜門環的一種底座,它是中國傳統的大門裝飾,又稱門鋪。傳說鋪首是龍的第九個兒子,性好靜,警覺性極高,善於嚴把門戶。

孔洞內看門環

猛獸門環

  另有一說,鋪首銜環是漢代畫像石刻比較常見的一種圖案,它是由饕餮逐漸演化而來。饕餮是一種中國傳統的神獸,因為這種神獸兇惡、貪婪,所以一般讓其銜環,作為鋪首置於大門上,用以驅邪。其實漢代畫像石刻中的鋪首,往往綜合了許多獸類的特徵,在此基礎上進行誇張變形,造型既像牛,又像虎,面目兇惡,非常可怕。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護神。現在民居中常見的虎頭門環正是這種文化因素的延續。

  民用的鋪首一般安裝在最主要的大門上,造型簡單,呈圓形,多為鐵製或銅製,客人來訪,可用門環輕擊鋪首,發出清脆的金屬之聲。戶主聞之,便開門迎客。最講究的要數帝王宮殿大門上的鋪首,銅製鎏金,形象多為虎、螭、龜、蛇,這些圖案的寓意是星宿守門,能預知兇吉,也有用瞠目張口的獅頭作為鋪首的,既有守門之意,又顯示了皇家建築的雄偉與莊嚴。中國早在漢代便已使用鋪首,至今已逾兩千年。鋪首可反映歷史的變遷,也可顯示使用者的地位。 (記者 周湖健 賴小玲 通訊員 鹿鳴 文/圖)

鯉魚形蝴蝶鐵頁門環

雙喜門環

(責編:陳藍燕、張子劍)

相關焦點

  • 文創裡的泉州古城印記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商報記者 蘇田田 文/圖 泉州是大家永遠無法割捨的記憶與情感,每位創客心中都有一份「泉州情」。當產品和文化元素碰撞出新火花,越來越多的泉州古城元素創意被融入工業文創設計中。 盡顯古城魅力 日前,在首屆「海絲杯」海峽兩岸(泉州)工業設計頒獎活動上,記者看到,在「非遺+文化創意」組作品成果展示區裡,洛陽橋、鐘樓、老君巖、石敢當、滴水神獸、紅磚厝……這些泉州古城元素被創意地融入工業文創設計產品中,從古厝形制的茶具到滴水獸樣貌的廚房瀝水器,再到立足健康生活的自動手扶梯消毒裝置等眾多基於生活的設計新品有望落地,服務市民生活。
  • 泉州古城·活韻生香|泉州|古城|留曉芳|顧天錫|黃麗鳳
    點擊播放 GIF 0.9M泉州古城內居住著十來萬「老泉州」,保存著眾多年輪印痕與光陰故事。見人見物見生活,古城居民讓歷史以更鮮活的姿態展現在眼前。作為一位西街老泉州人,從小於古城長大的留曉芳也深愛著城裡的市井生活。西街每天熙攘的人群,叫賣的喊聲,車水馬龍的交通,以及那些和「留園」一樣存在已久的古厝老宅,早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那些走街串巷,與朋友一同小酌的時光,亦讓他對這座古城的感情日愈深厚。作為善意與回報,留曉芳每月都會進行一次義診,送醫送藥、懸壺解厄。
  • 泉州古城:顏值氣質 活韻生香
    泉州文史專家楊清江說,許多專家、學者十分讚譽泉州古城的歷史脈絡、肌理空間。被譽為「古城守望者」的阮儀三也曾表示:「滿街的古厝、保存完好的城市肌理,都帶給人們震撼的感覺。」古城肌理能夠得到較完整的保護,得益於泉州對保護歷史文化名城路網格局的重視。
  • 泉州西街遊客服務中心啟用 打造古城旅遊服務平臺
    泉州西街遊客服務中心啟用 打造古城旅遊服務平臺  這個春節,市民遊客紛紛打卡遊玩泉州古城,古城裡熱鬧非凡。昨日,由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泉州文旅集團共同打造的泉州古城西街遊客服務中心正式啟用,為遊客打開欣賞泉州美景和感受泉州文化的一扇窗。
  • 《泉州味道》系列微電影上央視 美食展示古城底蘊
    通過美食展示古城底蘊選景耗時兩個月 取景三十處  在我們聽了洪瀨雞爪傳承人楊秋寒的故事後,毫不猶豫地決定以她的故事為原型拍攝《泉州味道3》。從4月中旬開始,泉州的雨便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對於我們多是外景的拍攝計劃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好幾次來到拍攝場地架好機器燈光等設備,一場傾盆大雨說來就來,打亂了所有的拍攝計劃。  在那個漫長的雨季,在決定天氣好了才開始拍攝後,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選景及布置場景。為了挑選到滿意的古大厝,我們幾乎跑遍了泉州所有古厝勘景,最後才在南安洪瀨農村一戶親戚家找到滿意的場景。
  • 臺灣大叔騎YouBike遊古城 感慨「晚了20年才來泉州」
    臺灣大叔騎行古城,在朋友圈記錄點滴  「臺北的YouBike,改變了我對臺北的認知,載著我去看繁華都市背後的東西。泉州也一樣,YouBike帶我去看了一些有趣的老巷弄,見識了泉州人的生活,這些都是開車到不了的地方。」謝坤峰說,即使是逼仄的老巷弄,YouBike也能輕鬆進入,隨時靠邊鎖個車就能逛,非常方便。  以古城區為中心,他逐漸擴大騎行範圍。騎YouBike最遠的一次,他實現了「一日雙橋」,即從洛陽橋騎到安平橋,全程80公裡。
  • 泉州西街粘氏家族古厝廚房 挖出明代石碑殘件(圖)
    閩南網11月29日訊 家住泉州西街臺魁巷的粘天福,在修廚房時,挖出一方65釐米寬、70釐米高的綠青石石碑,上面刻有「泉州府」、「巡按」、「監察御史」等字。  粘天福今年69歲,他告訴海都記者,粘家在這裡已經居住有三四百年了。三進的木結構官式大厝,現在形制基本還在。前兩進屬於堂親,粘天福一家住在最後一進,和前兩進有一堵牆之隔。
  • 泉州:有意義又有意思 古城石敢當|石敢當|古城|風獅爺|陳日升|石獅...
    比如古城裡的「保護神」——石敢當。古街深巷 邂逅石敢當那是個不經意的午後,陽光沿著古厝牆簷斜射在巷角。伴著偶來的微風漫步在故街舊巷,巷道延綿幽長。靜謐的古巷裡,只有腳步和大地碰撞的聲音。俶爾,感到有雙眼睛正注視著我。我一陣心跳,走近,與它對視。原來是只蹲踞在裴巷18號民宅門旁的石敢當。
  • 歌舞劇《古厝娶親》演繹閩南婚禮大觀
    核心提示近日,《古厝娶親》上演,座無虛席。泉州歌舞劇團時隔兩年再次復排復演了閩南民間婚俗歌舞《古厝娶親》。該劇在題材、表演形式、人物造型、舞臺背景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融合創新,吸引了觀眾的眼球,展現了泉州文化的無窮魅力與豐富內涵。
  • 泉州文旅融合綻芳華 生態廊道美如畫
    來自廈門、漳州、泉州、三明、龍巖五地市的媒體記者先後走進金魚巷、中山中路、1915藝術空間、閩南建築技藝展示館、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晉江濱江北岸水線、百崎湖生態連綿帶、晉江市第二體育中心、晉江市梧林傳統村落,深入採訪泉州古城古村落保護開發及生態連綿帶建設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媒體記者紛紛為閩西南協同發展中泉州展現的新作為、新氣象「點讚」。在古城深巷,媒體記者探訪泉州千年歷史。
  • 泉州古城·活韻生香
    古城泉州良好的文化生態成為全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去年12月25日,文化和旅遊部正式公布首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包括泉州在內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名列其中。人是城市最寶貴的資源。泉州領跑全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得益於廣大市民對南音、南戲、南建築、南拳、南派工藝等老祖宗留下的本土文化的熱愛。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古城民宿遭遇「成長煩惱」,身份尷尬亟待「破冰」!
    早報訊(記者 張素萍 林福龍文 莊麗祥 王柏峰 王盼琛圖)近年來,泉州旅遊業蓬勃發展。數據顯示,去年國慶黃金周,泉州迎來486.44萬遊客,同期增長66萬人次,住宿需求不斷增大。古城旅遊升溫的同時,民宿作為極具發展潛力的一塊特色「蛋糕」,也是泉州古城遊的一扇新窗口。然而,泉州民宿發展仍處於自由生長的粗放模式,如何規範管理備受關注。
  • 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向外國友人宣傳推介泉州
    近二十名外國友人體驗閩南民俗感受古城文化包粽子、聽南音、看木偶戲……25日,來自美國、俄羅斯、菲律賓、埃及、葉門、義大利、約旦等國家的近20名外國友人在泉州走街串巷,體驗閩南文化與端午民俗。昨日,泉州市古城辦、泉州市文旅局組織開展了「海絲泉州 粽情古城」泉州古城文化旅遊資源宣傳推介活動,由第五屆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帶領外國友人遊覽古城,全程英文講解,並體驗泉州傳統美食製作技藝。
  • 泉州老街古巷那難捨情懷 撿拾被光陰掠走的記憶
    古城變遷今泉州是從今福州遷到今豐州(古稱武榮州),然後再遷到今泉州,一路南遷東擴,逐漸靠近海岸、熟悉海洋。從唐景雲二年(711年),州衙已從豐州南遷,古城擴建歷經1000多年,逐漸成為如今形似鯉魚的古城區。而真正稱其為「鯉城」,還是1659年清朝的事。
  • 文創達人徒步話古城 展示泉州古城文創走進「活態博物館」
    在古城裡,有一群痴心於文創的年輕人,為泉州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盡心地努力著。本屆古城徒步穿越,他們是主要的參與者之一。在他們眼中,這場活動能夠讓更多人真正地走近泉州古城和泉州文創。許著華還是泉州一家知名美術館的聯合創始人,據了解,他2009年就開始接觸文創行業了,當時他還是閩江學院的學生。許著華說:「至少在去年6月之前,並沒有這麼多的市民以這樣的方式走近古城。通過古城徒步,可以把泉州古城旅遊資源串起來,開啟一場全民的狂歡。此次徒步,泉州本土的文創團隊大部分參與進來,這給本地文創青年提供了一個展示的機會。
  • 泉州,滿街都是聖人
    夕陽下,建造於宋代的開元寺雙塔是泉州古城的標誌性建築。 泉州仿佛有比其它地方更強的記錄和講述自身歷史的能力。 初到泉州時,印象最深的就是遍布街頭巷尾的寺廟宮堂,以及或遠或近或濃或淡的香火味。在我的印象裡,從沒有哪座城市,在21世紀的今天還能保留著如此濃厚和龐雜的宗教文化。一千多年間,宗教潛移默化到古城的每一處。
  • 這,就是泉州!
    你真的了解泉州嗎?你知道泉州有多美麼?是不是美到你了自6月1日起,無線泉州App舉辦「最泉州」同城生活圈權威榜單評選活動以來,在泉州反響熱烈,泉州各大商圈的網紅地,紛紛報名參賽,力爭「上榜」。立即點zan助她上榜單「最泉州」網紅地清源山、東西塔、承天寺、鐘樓、天后宮、崇武古城、姑嫂塔、惠安小岞風車島、中山公園、永寧古城
  • 「泉州古城攻略」因海而生的永寧,600年古衛城攻略小記
    寫在前面關於泉州,自然不必再多提那些散落在街巷之間的佛寺宗廟,也不必反覆絮叨千年過往的雲煙歷史。品過古城的清茶,吃過巷間的古早,沿著歷史的足跡走到石獅的海邊,駐足在百年衛城斑駁的歷史黃頁上。隨著海風穿過古老的城門,走在舊石板鋪就的老街上,看百態的市井,也聽如歌的鄉音。
  • 在泉州旅遊,不去看這座千年古鎮就虧大了
    泉州永寧古鎮:這個泉州古代規模最大、與天津衛\威海衛並稱明朝三大衛城的永寧古衛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十三架)、 永進古厝、霞源古厝、陳氏古厝、黃氏古厝、東源古厝、幹氏祖厝、白刃故居十老店號:萬通布莊、建昌布莊、合益米行、益通信局、黎明像館、萬興館、永芳珍糖品、同化醬園、和安堂藥店、達生醫館百家姓氏: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百」姓聚居、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