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消失的就不要重建了」
——原泉州市文管辦研究員鄭煥章
2004年5月到7月,受市城鄉規劃局之邀,九三學社泉州市委員會「泉州舊城區遺址遺蹟」文物考古科研課題組8位專家和特邀專家學者曾對西街片區開展實地踏勘。鄭煥章就是當時的文物考古科研課題組成員之一。
「西街改造整治,要著眼於名城保護、傳統民居維護和旅遊資源開發,做實實在在的好事。」鄭煥章說,一些歷史上有名的文物和史跡如肅清門、蔡清「蒙引樓」等,已經拆毀消失,就沒有必要耗費大量資金、人力重建,「復建建築一來與現存建築不相協調,新不新舊不舊,地位尷尬;而且復建佔用地面,對交通、當地居民生活等會造成較大影響」。
他們,一直住在西街——
「修繕老店面,讓生意更安穩些」
——亞佛潤餅皮店老闆娘陳淑珠
西街亞佛潤餅皮店是一家百年老鋪。每天早上5點半,老闆娘陳淑珠就來開店、備料、製作,直到晚上8點才收工。早上由師傅做潤餅皮,下午則由陳淑珠負責。她一手握著發酵後的麵粉團,將它在鐵爐上塗上薄薄的一圈後又收回手裡,一手拿著一塊小鐵板將潤餅皮撕起來。一天下來,店裡要做近2000張的潤餅皮。
百年潤餅皮老鋪世代相傳,如今已經傳到了陳淑珠女兒的手中。「到了清明節,女兒就會來幫忙,現在技術已經比我還好了。」
聊起對西街改造的期盼,陳淑珠說,西街兩側老店鋪破損較為嚴重,她的潤餅皮店就曾在2008年大修過房梁。現在一下大雨,牆體還會滲水,希望政府統一規劃,或者允許個人翻修店鋪,「讓生意做得更安穩一點」。
「發動海內外泉州人保護西街」
——西街26號史家後人
史繼偕生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曾被加封為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明代宰相制度廢除後,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因此史繼偕在西街的老宅也被稱作「宰相府第」。如今,史家後裔史經濟一家人仍居住於此。史經濟今年73歲了,從小在西街長大。在他的童年記憶裡,西街狹窄,少有店鋪。開元寺場所大,是他和小夥伴們最佳的嬉戲地,他們常在裡面捉迷藏。
1968年,周女士嫁入史家。她對這座老宅和西街又有不同的感受。「剛住進來時,老宅內外的水果樹很多。40多年來,房子越建越多,西街也越來越擠。」她說,每逢傳統節日,大宅院各家各戶都會集體祭祖,非常熱鬧,「聽說古代史家的公子少爺常常渡船夜遊,玩夠後再回來。西街上老宅多,每戶都有故事」。
對於西街的未來,史經濟思考了很多,他認為要一口氣全部「修舊如舊」需耗費很大一筆資金,難度大。可先總體規劃,從街面建築開始,由政府、民間團體、企業家和海外華僑合力保護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