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微農場」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勞作、赴農莊參加勞動體驗志願者活動、到農業綜合開發基地開展勞動實踐主題研學……本學期,泉州五中積極開展勞動實踐教育,堅持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致力於讓學生養成勞動習慣、培育勞動素養、獲得勞動情趣,讓熱愛勞動的意識根植於學生的內心,潛移默化地成為他們持續一生的自覺行動。□本報記者 曾聰虹 通訊員 張芳芳/文 泉州五中/供圖
農耕研學樂 成長在路上
2021年的第一個周日,暖陽透過雲層驅散了陣陣寒意。泉州五中高一(9)班的同學們來到「田格裡拉」生態園開展「植樹環保·關愛動物」的農莊勞動體驗志願者活動。同學們緊張有序地分成「種菜小分隊」和「挖薯小分隊」兩組。兩組隊員都憋著一股勁,立下了「今天定要完成勞動任務」的軍令狀。
此外,高一年段還組織同學們前往福建省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中田農業綜合開發基地開展勞動實踐主題研學。此行研學秉持「農研融合、知行合一」的理念,立足中田生態園獨特的自然資源條件,銜接大學優秀教育資源,將學科知識融入因地制宜的多元化勞動實踐工作坊,並以體驗式、問題解決式開展勞動研習和實踐。
高二師生則赴安溪開展「中國夢·勞動美」的主題研學活動。本次活動以勞動教育為主題,開設農耕文化研學、藤鐵工藝研學、鐵觀音茶文化研學、李光地文化研學、中科生物植物夢工場研學等課程,團體素質拓展活動穿插其中。同學們在行走和體驗中感受到了耕讀文化、匠人匠心、綠色農業、團隊精神等,收穫了感悟和成長。
構建育人體系 勞動創造未來
針對當代學生對農耕文明認識欠缺的現實,泉州五中本著「傳承農耕文明,弘揚民俗文化」的理念,校園內800平方米的綠化空地,規劃建設成「校園微農場」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基地包括瓜果園、百花園、蔬菜園、飼養區等,學校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農場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農事管理,在豐富課餘生活、提高動手能力的同時,讓學生體驗勞動樂趣,感受勞動艱辛,收穫勞動成果。
從2020年10月開始,泉州五中以整校推進的方式組織高中部的學生按年段、分批次來「校園微農場」進行體驗。比如,陽光溫室大棚讓學生體驗有機蔬菜的種植;妙趣橫生的農耕園讓學生能在田間腳踏實地;學生們還可以和小白兔親密接觸,學習了兔子的習性和餵養時的注意事項。
除了「校園微農場」,學校還構建校本勞動課堂體系:現開設《植物養護》《植物組培》《創新賽入門》《創客入門》《樂高入門體驗》《Arduino電子製作與編程》等勞動系列的校本課程,培養學生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能力。
泉州五中常態化組織學生參加的校園、社會公益活動,目前已形成「校園服務崗」「敬老幫扶服務崗」「文化傳播服務崗」「傳統節日服務崗」等類別,致力讓學生利用知識、技能等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強化社會責任感。
泉州五中校長劉殊芳介紹,勞動課程建設的意義在於重塑更飽滿的靈魂。如今,泉州五中已構建了課堂、選修課、校本課、校內實踐基地、校外合作實踐基地等為一體的新時代勞動育人體系。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我們力求使孩子在勞動中體驗到自己的榮譽、自尊,通過勞動創造激發崇高的精神,進而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