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 | 交錯的時空: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姚仁喜 | 大元建築工場

2021-01-14 有方空間
△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攝影:Shawn Liu Studio


滄海桑田,現今蓬勃發展的南臺灣科學園區,曾經是許多史前先民的土地。此博物館是為了保留並展現建造科學園區時意外發現的五千年珍貴歷史文物而設。建築設計以「下探,回溯」來緊扣時間與空間的關係,由今日穿梭時空至五千多年以前,同時增加知識的深度。

△ 鳥瞰  攝影:Yueh-Lun Tsai

△ 建築外觀  攝影:Shawn Liu Studio


本基地緊臨高速鐵路軌道,平均每幾分鐘即有一輛高鐵列車會經過,過程中約有3.5秒會與本基地比肩相鄰。巧妙地運用乘客的高鐵體驗,透過動線設計讓訪客先穿越方形的玻璃通道,在頻繁經過的高鐵車次中,讓每個訪客都能穿梭「現代」,眺望這趟最新、最快的交通技術和科技園區設施,仿佛正在見證未來;行過觀景高點再以逆時鐘方向下探歷史的旅程,又仿佛考古挖掘的過程;同一個地點曾經文明漲退交迭,藉由身體的移動與五感來親身體會。


建築以兩組不同幾何軸線組成:一軸線指向近正北,與古代埋葬的方位吻合,代表過去的秩序;另一軸線遵循現有都市街道紋理,與主要軸線交錯19度,代表現有的秩序。這兩種秩序貫穿整個博物館,從建築物平面一直到展示物件的擺設都如此,象徵了考古的工作的精髓:藉由手邊現有的秩序,來臆測並探索可能隱藏在過往時空的秩序,並且對過去另一時空的事物賦予錯位的巧思及意義。



建築外牆以粗獷火山巖為主,夜裡光線隱隱的滲透,對照粗糙的石材質感訴說神秘的詩意。

△ 夜景 攝影:Shawn Liu Studio

△ 剖面圖  ©姚仁喜 | 大元建築工場

設計:吳建毅、王馨慧、李國隆、楊若琳、劉文禮、鄭伊婷、柯米格、陳春發監造:周俊仁、蔡一生、紀國欽、王俊順、莊銘憲、林柏樟、張意敏


編輯 / 朱英蓓(實習生)

視覺 / 李茜雅   校對 / 朱英蓓(實習生)

本文由姚仁喜 | 大元建築工場授權有方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相關焦點

  • 臺灣為什麼難出建築設計大師?| 臺灣建築設計現狀
    2014年,日本建築大師,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坂茂在全球招標競爭中勝出,贏得臺南美術館的設計。設計中,交錯排列的體量如瀑布般落下,形成博物館的綠化景觀,建立起迷人的空間關係。大樓的外型表達了高雄的名字「高」。姚仁喜 在臺灣建築界,姚仁喜是一位備受推崇的人物,臺灣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主持人,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系碩士。知名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臺南史前博物館就出自他手。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
  • 臺灣為什麼難出建築設計大師?
    2014年,日本建築大師,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坂茂在全球招標競爭中勝出,贏得臺南美術館的設計。設計中,交錯排列的體量如瀑布般落下,形成博物館的綠化景觀,建立起迷人的空間關係。樓高348米,加上天線378米;地上85層、地下5層,在臺北101完成之前一度是臺灣最高的建築物,目前仍然位居臺灣第2高樓。建築在35樓以上合併成單一的高塔,直到85層的尖頂,而在中央塔下方留下一個中空的空間。大樓的外型表達了高雄的名字「高」。
  • 第九屆全球建築大師論壇舉辦 設計師姚仁喜來廈交流
    XMHOUSE消息(文/吳芬娜)昨日(3月6日),第九屆全球建築大師論壇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辦,臺灣著名建築大師、大元建築工場創始人姚仁喜空降廈門,分享建築設計心得,與在場500多位建築設計師、愛好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 黃聲遠 姚仁喜等榮獲臺灣知名建築獎
    黃聲遠設計的「羅東文化工場」本次「遠東建築獎」,臺灣地區佳作獎頒發給了姚仁喜暨大元建築工場規劃設計的「法鼓山農禪寺」,大陸(上海)地區佳作獎則頒給祝曉峰設計的「華鑫中心」。「入圍作品現場人氣獎」分別為大陸(上海)的「J-Office」及臺灣「法鼓山農禪寺」;「網絡人氣獎」分別是臺灣地區的「烏來立體停車場」及大陸地區的「J-Office」。
  • 建築像長鏡頭,冷眼人類的悲歡離合
    姚仁喜臺灣高速鐵路新竹站烏鎮劇院蘭陽博物館臺北故宮南院(作品圖片由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授權使用)建築師姚仁喜深知,建築需要講故事。姚仁喜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說,今年,姚仁喜創辦的大元建築工場剛好滿三十周年,最近剛剛結束了一場在北京中華聖公會教堂裡的回顧展。展覽閉幕日,姚仁喜面對擠滿展覽空間的觀眾們演講,當中也特別提到站臺,還播放了一段蔡明亮導演的《你那邊幾點》電影片段,像在電影學院講課般跟大家解釋鏡頭運動和畫面邏輯。
  •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介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成立於2002年8月17日,屬於考古遺址就地興建的野外博物館,習簡稱「史前館」。   此館主要是為了搶救臺東卑南遺址而成立的。1980年7月,臺灣鐵路管理局南迴線因興建卑南車站(今臺東車站),無意中發掘出藏有大量文物的卑南文化遺址,經過當局及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師生考察,該地是臺灣新石器時代目前發掘出來範圍最大的遺址,在多年的文物搶救、考察與規劃下,博物館目前分為三大主題來展示不同種類的文物,分別是臺灣自然史、臺灣史前史與臺灣南島民族。該館並非直接建在考古遺址上,而是另建有卑南文化公園來保存遺址。
  • 臺灣建築師姚仁喜:用建築寫故事的人
    沒有彎彎翹起的燕尾屋脊,沒有縱橫交錯的木樑鬥拱,眼前的寺院有著四四方方的灰色混凝土線條,是一座小巧而雅致的典型現代建築。農禪寺又稱水月道場,亦作景觀道場。其名源自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水中月,空中花」的設計理念。而將這簡單到近乎虛渺的六個字幻化成物的正是臺灣著名建築師姚仁喜。
  • 高清:穿越萬年時光——探訪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高清:穿越萬年時光——探訪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2013年11月21日16:22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是第一座考古博物館,起源於卑南文化遺蹟的挖掘,因而籌建包含「本館」和「卑南文化公園」兩個館區,展示臺灣地區本土史前人類文化的精華與遺蹟。
  • 陳德銘參訪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陳德銘參訪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7) "← →"翻頁 12月12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德銘一行參訪位於臺東的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下探 回溯丨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攝影:Shawn Liu Studio
  • 想了解歷史就不得不去的這處旅遊景點——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位於臺東市博物館路上,籌建緣於卑南遺址的搶救發掘,籌備處終於在1990年2月1日成立,於2001年7月10日試營運,2002年8月17日正式開館,是臺灣最主要的人類學與自然史博物館,更是第一座集合了博物館、考古遺址和自然生態公園的博物館
  • 去一次臺灣,把最先鋒的民宿+文創園區+文旅酒店一網打盡
    英迪格),於2016年12月16日在大中華地區開幕了其第六家,也是臺灣第一家的英迪格酒店。有129間客房、5種不同房型的高雄英迪格酒店,則以高雄獨特的「港都文化」為主軸,透過創意的裝潢設計來向國內外旅人述說港都城市過去曾發生的故事。
  • 文化建築點亮「未來之城」:斯諾赫塔、藍天組分別在邢臺大劇院...
    旨在於邢臺全面建設綠色新城的背景下,通過對邢襄文化價值的挖掘,將大劇院建設成為邢臺文化新地標、將科技館建設成為邢臺科技新地標,塑造邢東新區生態人文未來之城的邢襄。同時,立足於提高城市公共設施服務水平、公共設施補缺增需,通過打造標誌性邢臺文化的大劇院建築和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邢臺特點的科技館建築提升城市品質。
  • 「兩個故宮」的建築延伸:北京故宮北院與臺北故宮南院
    最大的不同是北京故宮是明代成祖下詔令建成的紫禁城建築群,其中的文物是前朝的積累,建國後又大規模的整理,修復;而臺北故宮則是為了保存、展覽遷臺文物而修建的傳統宮廷建築形式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臺北故宮南院建築設計: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建築面積:38332平方米項目狀態:已建成藉由代表中國書法中濃墨、飛白、渲染三種筆法
  • 高清:會說話的建築 積底蘊的豐碑——蘭陽博物館看宜蘭古今
    高清:會說話的建築 積底蘊的豐碑——蘭陽博物館看宜蘭古今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2013年11月21日15:45 生態多樣、族群多元、人民純厚熱情、文化活力充沛,累積起深厚的在地能量,可以說「宜蘭就是一座博物館」。蘭陽博物館長期以來推動此理念,扮演認識宜蘭的「窗口」,藉由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及觀光休閒等功能,全方位的整合宜蘭的在地資源,推展全縣的博物館運動,使宜蘭這一座博物館永續發展,生生不息。     蘭陽博物館的所在地,曾是清代烏石港的舊址。
  • 斬龍山文化遺址公園開放 史前文化更受臺灣民眾歡迎
    約與中國大陸史前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同期,臺灣在史前文化發展也沒有缺席。位於臺灣新北市土城區的斬龍山遺址文化公園在6月8日正式啟用,這座史前文化遺址公園之成立,是源自2012年新北市政府在土城區興建市立醫院,在醫院預定地整理、遷移公墓時所發現,此史前文化遺址經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鑑定為「斬龍山遺址」,屬於臺灣新石器圓山文化的其中一支。目前遺址由新北市政府規劃現地保存,並設為公園開放讓民眾親近史前文化。
  • 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新中國的「第一」·文化篇)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並正式對外開放。半坡博物館的建立,開創了我國遺址博物館的先河,極大地促進了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為我國史前學的研究建立了基地,為宣揚我國黃河流域的史前文明發揮了重大作用,也為保護古代文化遺址提供了範例。
  • 斯諾赫塔、藍天組各在邢臺劇院、邢臺科技館建築設計競賽中獲勝!
    競賽以提高單體公共建築設計水平、打造城市標誌性建築景觀為目標。旨在於邢臺全面建設綠色新城的背景下,通過對邢襄文化價值的挖掘,將大劇院建設成為邢臺文化新地標、將科技館建設成為邢臺科技新地標,塑造邢東新區生態人文未來之城的邢襄。同時,立足於提高城市公共設施服務水平、公共設施補缺增需,通過打造標誌性邢臺文化的大劇院建築和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邢臺特點的科技館建築提升城市品質。
  • 奇幻旅程 建築妹眼中臺灣正確的打開方式
    DAY1:杭州→臺北→新竹→臺中:1、 臺灣新竹高鐵站設計師:姚仁喜這是姚先生筆下的一葉小帆,是一場結構與技術的完美呈現,是新竹人郵票上那一抹小小的驕傲。DAY6:花蓮→羅東:1、羅東文化工場設計師:黃聲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