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位於臺東市博物館路上,籌建緣於卑南遺址的搶救發掘,籌備處終於在1990年2月1日成立,於2001年7月10日試營運,2002年8月17日正式開館,是臺灣最主要的人類學與自然史博物館,更是第一座集合了博物館、考古遺址和自然生態公園的博物館,以臺灣史前文化和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文物收藏、研究與教育推廣為主。
1980年7月,現今南迴鐵路臺東新站(原稱東線鐵路卑南站)及調車場進行興建工程時,大規模的施工揭開蘊藏豐富史前文物的卑南遺址。許多石板棺及棺內精美陪葬品紛紛被掀露地表,引起民眾的注意並爭相盜掘。 此一事件經過媒體密集報導,引起輿論重視。
臺東縣政府呈報主管機關後,該站興建工程暫停施工,並委請臺大人類學系宋文燻教授率領該系學生,組成卑南文化考古隊進行搶救發掘工作。 此後十年間,宋文燻與連照美兩位教授率領臺大考古隊,利用寒暑假期間進行十餘梯次搶救工作。
包含卑南遺址另外的發掘工作,發掘面積廣達一萬多平方公尺,土約二千座墓葬與數萬件陶器及石器,是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的遺址。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這是臺灣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十分重要的代表性遺址,也是環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宋文燻教授認為如果要保存卑南遺址,應該就地興建考古遺址野外博物館,這是以卑南遺址為基礎興建博物館的最早提案。歷經多方努力與期待,史前館籌備處終於在1990年2月1日成立,於2001年7月10日試營運,2002年8月17日正式開館,為臺灣史前文化的保存與研究奠立持續發展的基礎。
西半部的"景觀公園"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空間,備有休憩、散步、遊戲、展覽、觀賞等機能,規劃有各式遊樂設施的"兒童遊戲區";以花崗石牆及不定時出現的水牆做為區隔的露天地下建築"迷宮";夜晚時分配合燈光,優美的水柱有如舞者般的"水舞區";四周圓形花牆內栽植著石榴的"鳥鳴廣場";可俯瞰四周蜿延起伏的山勢的"觀景小丘",還有那行經的火車更是帶來驚喜。
在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館東棟B1設有教育資源中心,中心於2002年8月17日對外開放,空間規劃分為兒童圖書區、電腦查詢區、視聽區、一般圖書區及影音資料區等區域;於電腦查詢區設置圖書檢索查詢系統、典藏資料檢索電腦站,提供有意了解本館館藏的民眾所需的學習資料。
康樂本館的展示分成5個常設展廳。以及3個特展空間。常設展示特點是以臺灣為範圍,以迴廊空間構成連續性的展示路線,呈現出自然史演變、史前史人類與臺灣原住民社會文化之間延綿不斷的關聯性。中間則置入生物人類學和考古學信息,介紹當代人類演化的研究以及考古學的科學知識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