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春,考古學家在西安滻河岸邊的半坡村,發現了較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並正式對外開放。
半坡博物館的建立,開創了我國遺址博物館的先河,極大地促進了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為我國史前學的研究建立了基地,為宣揚我國黃河流域的史前文明發揮了重大作用,也為保護古代文化遺址提供了範例。
親歷者說
馬雨林:西安半坡博物館事業拓展部主任、副研究館員
「當轟鳴的推土機在半坡村北緣地段鏟開了沉積6000多年歲月的黃色土地,露出許許多多盆盆罐罐時,文化嗅覺敏銳的管理人員和政治覺悟高昂的群眾及時向主管文物口的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化處報告了此事。」馬雨林負責編寫的《歷程——紀念半坡遺址發現60周年》中這樣寫道。這是半坡遺址發現的契機。
1956年3月,半坡博物館開始籌備,僅兩年時間博物館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
「半坡博物館在博物館界的影響較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還在討論遺址到底能不能建博物館時,我們就已經建了。」
建館60多年來,半坡博物館創辦了國內唯一的史前文化研究雜誌《史前研究》,發起組織了中國博物館學會史前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並被列入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等名單中。
近年來,半坡博物館開辦了史前工場、原始部落快樂行等教育項目,除了建館60周年特展以外,還舉辦了「人頭壺」等公眾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物專題展覽,將這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建設得越來越多元化。未來,將再建一個半坡遺址公園,面向公眾開放。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26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