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最大史前遺址"西遼遺址"開挖歷時3年
中新網7月11日電 位於臺南縣麻豆鎮與下營鎮交界的「西遼遺址」,面積廣達600萬平方米,是全臺最大的史前遺址,島內有關部門編列6850萬元(新臺幣,下同)預算,由臺「中研院」考古及地質學者以三年時間進行搶救,該項工程於10日在臺南舉行開挖搶救動土儀式。 據臺灣《中華日報》報導,12年前發現西遼遺址的「中研院」考古學者劉益昌指出,此次遺址開挖意義重大。
-
斬龍山文化遺址公園開放 史前文化更受臺灣民眾歡迎
位於臺灣新北市土城區的斬龍山遺址文化公園在6月8日正式啟用,這座史前文化遺址公園之成立,是源自2012年新北市政府在土城區興建市立醫院,在醫院預定地整理、遷移公墓時所發現,此史前文化遺址經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鑑定為「斬龍山遺址」,屬於臺灣新石器圓山文化的其中一支。目前遺址由新北市政府規劃現地保存,並設為公園開放讓民眾親近史前文化。
-
內蒙古哈民史前聚落遺址發現罕見房屋結構
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3日電(記者 於嘉)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草原腹地距今5500多年的哈民史前聚落遺址,發現4座罕見的坍塌房址及房屋構件。考古專家表示,這一發現為研究史前人類建築結構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材料。
-
面積約6公頃 臺灣臺南搶救大批史前文化遺址(圖)
華聲報消息:據臺灣媒體報導,由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陳有貝老師帶領的考古團隊,於臺南縣南科特定區公滯11滯洪池工程預定地,探測挖掘到大批史前文化遺址,目前正進行搶救計劃,希望在工程完成前讓遺址全部出土。 陳有貝表示,滯洪池預定地內的遺址面積約6公頃,大部分仍保存良好,初步推測內容包括距今約3000年前的大湖文化,及距今約1500年前的蔦松文化。
-
中國最大「幹欄式」建築遺址
日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是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專家認為,海門口遺址不同時期的文化面貌反映了該地區史前文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將有助於我國西南地區史前文化的研究,也是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 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為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其規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為罕見,為研究中國史前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的實例
-
臺南縣挖掘史前文化遺址(圖)
有獎評新聞 臺南縣探測挖掘到大批史前文化遺址(來源:「中央社」) 中新網2月14日電由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陳有貝老師帶領的考古團隊,於臺南縣南科特定區公滯十一滯洪池工程預定地,探測挖掘到大批史前文化遺址,目前正進行搶救計劃,希望在工程完成前讓遺址全部出土。
-
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這是一個三次入選「六大」考古新發現、兩次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史前遺址,自2011年確認並開展考古發掘以來,幾乎每年都會以令人震驚的成果給學術界帶來驚喜。這是一座文獻中沒有記載,卻擁有金字塔般建築、包含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距今4300-3800年,城址核心區域已具備早期宮城性質。位於陝北神木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石峁遺址,究竟會是誰的城?
-
雲南發現中國最大「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圖)
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為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其規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為罕見,為研究中國史前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的實例。這是來自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方面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和論證,近日在劍川縣公開向媒體宣布的。
-
臺南縣滯洪池工地探測挖掘大批史前文化遺址(圖)
中新網2月14日電 由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陳有貝老師帶領的考古團隊,於臺南縣南科特定區公滯十一滯洪池工程預定地,探測挖掘到大批史前文化遺址
-
黃河入晉處發現史前寨堡遺址
此次發現的天峰坪遺址就是偏關入黃河口附近一座孤懸關河南岸的古寨,位於天峰坪鎮天峰坪村東,西距黃河1公裡。該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所在地三面環河鄰溝,僅西北側留有一窄梁以供進出,位置封閉,地勢險要,具有極強的防禦色彩。
-
專訪:良渚古城遺址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訪英國...
新華社英國劍橋7月6日電 專訪:良渚古城遺址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訪英國知名考古學家倫福儒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金晶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在我心中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英國知名考古學家科林
-
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新中國的「第一」·文化篇)
1953年春,考古學家在西安滻河岸邊的半坡村,發現了較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並正式對外開放。半坡博物館的建立,開創了我國遺址博物館的先河,極大地促進了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為我國史前學的研究建立了基地,為宣揚我國黃河流域的史前文明發揮了重大作用,也為保護古代文化遺址提供了範例。
-
浙江餘姚發現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史前遺址
5月30日拍攝的井頭山遺址發掘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陶片。 新華社記者 鄭夢雨 攝新華社寧波5月30日電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2013年因廠房建設勘鑽時發現。經考古勘探進一步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
嘉義山仔頂遺址挖出1800年"陶環" 具重要歷史價值
嘉義市首宗山仔頂遺址開挖重要發現,出土距今1800年前後「金屬器時代」陪葬遺物「陶環」。>年前後「金屬器時代」陪葬遺物「陶環」,還有17至19世紀西班牙銀幣,對文獻記載少數民族「諸羅山社」具重要歷史價值,主持開挖的臺灣打裡折文化協會、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顏廷伃建議市府列為市定遺址公告,出土文物明年將在市立博物館展出。
-
山西黃河左岸發現距今約4500年史前寨堡遺址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對外通報,當地考古人員在黃河左岸發現一座距今約4500年的小型寨堡,從其地理位置可見,該寨堡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古堡遺址,被專家稱為天峰坪遺址。新發現的天峰坪遺址位於黃河左岸的偏關縣天峰坪鎮天峰坪村東,地處關河入黃河口處附近,是一座孤懸河岸的小型寨堡。該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所在地三面環河鄰溝,位置封閉,地勢險要,具有極強的防禦色彩。
-
臺學者籲保護七美史前石器遺址以防遭盜採(圖)
中新網9月6日電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臧振華近日呼籲,要對澎湖七美島的史前石器製造場遺址進行保護,以防止盜採現象的再次出現。 臧振華說,日前在澎湖七美島發現,海峽兩岸歷史最悠久、距今3000至4500年的史前石器製造場遺址,不但面臨觀光客、民眾盜採等問題,連地方上在鋪設七美島上各觀光景點的步道、圍欄時,都任由包商盜用史前石器施工,數目多達數萬片,有些還直接在遺址上搭設涼亭。臧振華呼籲臺當局相關部門正視此一問題。
-
廣東這個遺址對研究史前人類意義重大
收藏周刊記者發現,這一重要遺址的發現可謂意義重大。 其中,遺址出土的距今1.35萬年的「青塘少女」墓葬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可確認葬式的墓葬,它為開展東亞和東南亞的國際性史前人類遷徙、交流課題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青塘遺址發現的距今約1.7萬年的陶器,也為證明華南地區可能是人類最早生產和使用陶器的地區填補了證據空白。
-
西遼城入選「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
本報訊(記者張海瑩 通訊員張君君)近日,記者從市文物局獲悉,在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評選中,我市涉縣西遼城村遺址成功入選。 據了解,西遼城村遺址位於我市涉縣西遼城鄉西遼城村西1000米處,海拔高度615米,面積約50000平方米。
-
湖北荊門挖出5000年前城河遺址 還原史前人類社會
獨木棺、大漆盤、象牙器、石鉞、黑陶……考古人員通過勘探發現,這裡共有235座史前墓葬,是迄今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嶺文化墓地。城河遺址最初發現於1983年,當時根據採集到的陶片認定其為新石器時代遺址。2006年10月,荊門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複查,認為該遺址可能為長江中遊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城址。
-
江西吉水發現一處史前遺址 距今約5000年左右
江西吉水發現一處史前遺址 距今約5000年左右 2019-12-03 17:43:54 來源:新華社 | 作者:袁慧晶、李嘉盈【江西發現史前遺址】日前,江西文物工作者與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學者在江西省吉水縣烏江鎮發現一處史前環壕遺址——盆形地遺址,將江西吉泰盆地的人類活動歷史推前至距今50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