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發現中國最大「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圖)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為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其規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為罕見,為研究中國史前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的實例。這是來自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方面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和論證,近日在劍川縣公開向媒體宣布的。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雲南省考古研究所和劍川縣政府組織專業考古人員於今年1月8日開挖,對海門口遺址正式進行了第三次考古發掘。

  海門口遺址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甸南鎮劍湖畔。1957年和1978年海門口遺址曾進行兩次發掘,但限於當時條件和各種原因,沒有產生完整的發掘報告和較為科學的結論。

  據考古隊領隊、雲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閔銳介紹,此次發掘共安排28個探方,發掘面積1350平方米,探方寬5米,長10米。此次考古發掘共出土了2000多件種類齊全的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青銅器、鐵器、木器、骨角器和炭化稻、麥、粟等,以及密布各探方的「幹欄式」建築2000多根木樁柱、橫木和木構件。

  6月17日至19日,雲南省文物局和大理州人民政府在劍川縣舉辦了海門口遺址發掘成果論證會。來自北京、湖北、四川、雲南等省市的考古、文物保護、歷史建築、旅遊規劃的專家參加了會議。

  專家們認為,海門口遺址不同時期的文化面貌反映了該地區史前文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這將有助於中國西南地區史前文化交流的研究。海門口遺址出土的稻、粟、麥等多種農作物遺存,證明了來自黃河流域的粟作農業,其南界已經延伸到滇西地區;而稻、麥的共存現象,則為重新認識中國古代稻麥複種技術的起源時間和地點提供了重要線索。此外,海門口遺址的文化堆積清晰,延續時間較長,文化遺存豐富,其年代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從而填補了中國西南地區的史前文化譜系的空白。

  海門口遺址本次發掘出土的銅器和鑄銅石範,以確切的地層關係再次證明了該遺址為雲貴高原最早的青銅器時代遺址,滇西地區是雲貴高原青銅文化和青銅冶鑄技術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很多東西都是第一次看到,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組長黃景略說,此次發現,「有突破性的進展。」

  此外,專家們還建議,海門口遺址具備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條件,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要求,申請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推薦參評2008年度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大理州副州長黃永華表示,將從財政方面安排專門的資金,對海門口遺址進行保護。劍川縣縣委書記劉平坦言,「我們要經過專家的科學規劃,才制定具體保護措施」。通訊員 周皓 記者 任維東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大「幹欄式」建築遺址
    日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是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專家認為,海門口遺址不同時期的文化面貌反映了該地區史前文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將有助於我國西南地區史前文化的研究,也是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  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為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其規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為罕見,為研究中國史前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的實例
  • 即將消失的壯族幹欄建築
    廣西幹欄式建築是富有地域特色的典型少數民族民居,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客家圍龍屋以及雲南的"一顆印",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幹欄式建築早在遠古時就盛行於中國南方,距今70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木構建築,是至今發現最早的幹欄式建築。史書把"上層住人、下層圈畜"的房屋稱為"幹欄"。
  • 山西臨汾發現6000年前廟底溝文化史前聚落遺址(圖)
    山西臨汾發現6000年前廟底溝文化史前聚落遺址(圖) 2016-1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攝   中新網太原11月28日電 (記者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8日對外發布考古新發現,考古工作者在臨汾市堯都區賈得鄉桃園村南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聚落遺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
  • 中國六大考古發現公布,包括中國最早可確認葬式的青塘遺址
    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出土葬式為蹲踞葬的人骨化石一具,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也是廣東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距今1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還發現華南考古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距今1.7萬年的廣東年代最早的陶器。青塘洞穴遺址全面展現了華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態特徵。
  • 內蒙古哈民史前聚落遺址發現罕見房屋結構
    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3日電(記者 於嘉)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草原腹地距今5500多年的哈民史前聚落遺址,發現4座罕見的坍塌房址及房屋構件。考古專家表示,這一發現為研究史前人類建築結構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材料。
  • 姚江人物甲天下,東南最名邑,幹欄式建築譽為「建築史上的奇蹟」
    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的放大品最近良渚文化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讓良渚遺址火熱了一把。不過在浙江,還有一處遺址與這裡不相上下,那就是位於寧波餘姚的河姆渡遺址。憑著殘存的記憶,大致知道半坡人種粟,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聚落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幹欄式;河姆渡聚落燒制黑陶,半坡聚落燒制彩陶。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動車到寧波站,這邊的小勵已經安排車輛來接,直接先前往位於餘姚市的河姆渡遺址。
  • 四川涼山發現先秦時期聚落遺址
    四川涼山發現先秦時期聚落遺址 (1/9) "← →"翻頁 > 12月18日,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報,在成昆鐵路擴能工程(涼山段)施工紅線內,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遺址和文物。
  • 蚌埠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新發現學術交流會召開
    10月29日,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新發現學術交流會在我市召開,國內眾多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市長王誠出席會議並致歡迎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謝兵主持會議。 他表示,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我市達成戰略合作並成立淮河古文明研究中心以來,考古研究所安徽隊一直在雙墩和禹會村遺址開展考古勘探、發掘、研究工作,為我市文物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本次學術交流會邀請了眾多專家、學者,為中國考古學發展建言獻策,為禹會村考古工作問診把脈,這是蚌埠文物事業發展的一件盛事,也是一次傳播思想、加深友誼、形成共識、促進發展的盛會。
  • 彭頭山文化時期的聚落概貌是什麼樣?聚落內部結構和特徵呢?
    根據第二種方法的計算,得出彭頭山文化時期每個聚落可擁有30多平方公裡的活動面積,但仍然是遭陽平原各時期各聚落擁有的最大活動空間。由於在一個區域內不可能完全揭露同時期的全部遺址,因此第二種方法相對合理。從聚落面積的大小和活動空間可以得知,彭頭山文化時期,聚落數量少,規模小,但活動空間大,雖然發現這一時期的稻作農業遺存不少,但是採集和狩獵的取食經濟仍然是當時最主要的經濟生活方式。
  • 姚江人物甲天下,東南最名邑,幹欄式建築被譽為是「建築史上的奇蹟」
    不過在浙江,還有一處遺址與這裡不相上下,那就是位於寧波餘姚的河姆渡遺址。在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河姆渡氏族總是和半坡氏族合起來學習的,老師考試的時候也都是這兩個的比較。憑著殘存的記憶,大致知道半坡人種粟,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聚落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幹欄式;河姆渡聚落燒制黑陶,半坡聚落燒制彩陶。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圖一據傳發現於石峁遺址的銅環和玉環(神木市博物館藏) 下載原圖  發掘工作啟動九年來,石峁考古調查與發掘取得了「石破天驚」式的重要收穫。與此同時,石峁遺址的綜合研究、文物保護、展示利用及遺址公園建設等工作也取得了重要進展。
  • 西安半坡博物館 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
    西安半坡遺址,發現於1953年春天。當時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的石興邦,在西安東郊電廠的基建工地上做考古調查時,無意中發現了滻河岸邊的半坡遺址。年僅30歲的石興邦,立即將相關情況寫成報告,交給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1954年秋季至1957年夏季,在石興邦的主持下,5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在半坡遺址進行。
  • 寧波發現6000多年的古遺址,出土最早的幹欄式建築,令人驚豔無比
    與其他遺址相比,寧波奉化何家遺址年代比較早,距今已經有六千多年,是由早至晚跨越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時期、商周時期和唐宋時期。在這個遺址中,考古學家不僅發現了很多墓葬群,還發現了一些比較特殊的建築包括一些水井等,這些遺址累加起來達到60多處。
  • 青塘遺址等六項目入選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該遺址展現了華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態特徵,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以來現代人行為複雜化發展的新階段及社會複雜程度,系統再現了中國南方從狩獵採集社會向早期農業社會過渡的歷史進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於1983年被發現。2012年開始,考古隊員對遺址進行了發掘,確認該遺址為屈家嶺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的重要城址。
  • 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遺址
    為配合錫林郭勒盟風電基建項目建設,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錫林郭勒盟文物保護管理站、鑲黃旗文體旅遊廣電局從6月中旬到9月中旬對鑲黃旗文貢烏拉蘇木乃仁陶力蓋嘎查一處遺址一處墓葬群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目前此項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
  • 雲南發現中國最大貝丘遺址 古人吃剩螺螄殼堆成牆
    雲南發現中國最大貝丘遺址 古人吃剩螺螄殼堆成牆 原標題: 記者25日前往通海探訪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貝丘遺址,經過沿途公路邊的大片農田,拾級而上,來到探方前。
  • 嵐皋發現戰國秦漢聚落遺址 分為生活區和墓葬區
    中國園林網6月12日消息:近日,省文物普查隊在嵐皋縣城關鎮四坪村關州壩發現一處戰國秦漢時期聚落遺址,遺址中分布有明顯的古人類生活區和墓葬區。     據了解,該遺址距嵐皋縣城3公裡,207省道從附近通過。遺址區地勢平緩,文化層埋藏較深,暴露不明顯。
  • 重大發現!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的遺址
    乃仁陶力蓋遺址發現於1986年鑲黃旗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當時主要發現遺址南部的鮮卑墓葬群,2019年在配合風能項目工程的調查中,又發現了鮮卑墓葬群北部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聚落遺址。經勘探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房址270餘座,鮮卑早期墓葬14座。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
  • 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今天(1月10日)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宣布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項入選項目,其中,廣東省英德市青塘遺址入選。
  • 尋找長江中遊的史前「城市」,湖北城河遺址領隊談考古發現
    最新發掘的王家塝墓地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嶺文化墓地,填補了長江中遊地區史前大型墓葬較缺乏的空白。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城河遺址考古領隊彭小軍去年在上海博物館主講「湖北沙洋縣城河遺址的聚落考古收穫」,澎湃新聞記者在講座前對其進行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