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罕見!四川涼山發現先秦時期聚落遺址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全國罕見!四川涼山發現先秦時期聚落遺址 (1/9)

"← →"翻頁

12月18日,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報,在成昆鐵路擴能工程(涼山段)施工紅線內,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遺址和文物。此次考古不僅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也讓四川境內除成都平原外,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先秦時期聚落群重見天日。這在全國來說都十分罕見,是目前川西南最成體系、最重要的考古發現。(記者徐湘東 毛玉婷 圖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官方微博

發布時間:2016-12-19 07:44:27 【編輯:陳靜】

全國罕見!四川涼山發現先秦時期聚落遺址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內蒙古哈民史前聚落遺址發現罕見房屋結構
    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3日電(記者 於嘉)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草原腹地距今5500多年的哈民史前聚落遺址,發現4座罕見的坍塌房址及房屋構件。考古專家表示,這一發現為研究史前人類建築結構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材料。
  • 雲南發現中國最大「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圖)
    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為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其規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為罕見,為研究中國史前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的實例。這是來自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方面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和論證,近日在劍川縣公開向媒體宣布的。
  • 涼山發現多處遺存 出土一件青銅權杖
    羊耳坡遺址安寧河畔,河風掠過考古工地,帶來些許涼意,考古人員望著眼前的半地穴式房址,有些豁然開朗。這些流行於北方的建築,主打防寒保暖功能,在西南地區首次大規模出現,或許還存在某種季節性使用的可能。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1日通報,該單位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期的遺存,出土青銅權杖等珍貴文物。
  • 廣東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
    考古專家推測,沙嶺遺址新石器晚期至早商遺存以灰坑、柱洞等生活類遺蹟為主,可能存在有幹欄式建築,說明距今4000年前後這裡就有先民居住生活。經過2017年和2020年兩次對沙嶺遺址的考古發掘,全面揭露出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一處完整嶺南越人墓地,為研究廣州地區先秦時期南越族群的文化面貌、社會結構、歷史發展進程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
  • 彭頭山文化時期的聚落概貌是什麼樣?聚落內部結構和特徵呢?
    導語:彭頭山文化時期的聚落概貌是什麼樣?聚落內部結構和特徵呢?大約距今9000年至7400年,在遭水流域和沉水中下遊地區發現了彭頭山文化。主要發掘遺址有:澧縣彭頭山、八十壋、嶽陽墳山堡等。另外,在文物調查中發現屬於彭頭山文化的還有遭縣的李家崗、劉家灣、肖家店、黃麻崗、胡家墳塔、曹家灣和臨遭的金雞崗等遺址。同一時期湘江流域有黃家園類型遺存,沉水中上遊有高廟文化早期遺存。聚落分布從彭頭山文化時期聚落遺址的分布來看,遺址基本上都分布於河流交錯的古河階地,平均海拔比現在高,系河流衝積平原或山地與河谷相間的臺地上,即進入地質第四紀更新世形成的網紋紅土階地。
  • 遵義習水土城鎮黃金灣遺址清理出大量先秦兩漢遺蹟
    新華網貴陽2月16日電 貴州考古人員近日對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清理出大量先秦兩漢時期珍貴遺蹟遺物,取得了赤水河流域漢代考古學研究的重大突破。  據介紹,黃金灣遺址位於習水縣土城鎮黃金灣村新陽組,2009年調查發現,處於黃金灣小河與赤水河交匯處的赤水河東岸,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是目前所知貴州赤水河流域規模最大的一處兩漢時期古遺址。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黃金灣考古隊隊長張改課說,如此密集分布、類型多樣漢代的甕(瓦)棺葬群在貴州赤水河流域屬首次發現,特別是2座瓦棺葬在貴州省境內尚屬首次發現。
  • 嵐皋發現戰國秦漢聚落遺址 分為生活區和墓葬區
    中國園林網6月12日消息:近日,省文物普查隊在嵐皋縣城關鎮四坪村關州壩發現一處戰國秦漢時期聚落遺址,遺址中分布有明顯的古人類生活區和墓葬區。     據了解,該遺址距嵐皋縣城3公裡,207省道從附近通過。遺址區地勢平緩,文化層埋藏較深,暴露不明顯。
  • 山西臨汾發現6000年前廟底溝文化史前聚落遺址(圖)
    山西臨汾發現6000年前廟底溝文化史前聚落遺址(圖) 2016-1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攝   中新網太原11月28日電 (記者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8日對外發布考古新發現,考古工作者在臨汾市堯都區賈得鄉桃園村南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聚落遺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
  • 南陽黃山發現疑似中國最早玉石器製造聚落
    最近,一處保存完好的仰韶晚期大型玉石器製造聚落和屈家嶺文化時期的高級氏族墓葬,在歷經了約5000年的沉睡後,在這座小山的山頂重見天日。而這,可能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唯一一處仰韶時期,也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玉石器製造聚落。那麼,這處遺址究竟與獨山玉有何關係?帶著疑問,4月29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跟隨由全國各高校及考古單位專家組成的專家團隊對黃山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 肥西三官廟遺址失之交臂
    5月5日下午3:30,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安徽肥西三官廟遺址失之交臂。不過作為巢湖流域夏文化重要印證,三官廟一直備受關注。從18件罕見青銅器,到三具死因不明的遺骸,再到紅燒土房子,這些都有利地印證了「桀奔南巢」的歷史。
  • 超長跨度 湖南聚落遺址可分為商代、戰國、六朝、宋元四個時期
    近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外公布,該所在湖南益陽潭溪口遺址考古發掘有了新收穫。經考證,該遺址為益陽地區資水中遊一處聚落遺址,可大體分為商代、戰國、六朝、宋元四個時期,年代跨度大,為研究益陽地區資水流域從商周至宋元時期考古學文化譜系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最大「幹欄式」建築遺址
    日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是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專家認為,海門口遺址不同時期的文化面貌反映了該地區史前文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將有助於我國西南地區史前文化的研究,也是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  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水濱「幹欄式」建築聚落遺址,為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的海門口遺址,其規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為罕見,為研究中國史前聚落類型提供了寶貴的實例
  • 盜掘商周時期聚落遺址,新餘一男子構成犯罪獲刑入獄
    盜掘商周時期聚落遺址,男子構成犯罪獲刑入獄近日,渝水區法院審理了一起盜掘古文化遺址案件,被告人習某犯盜掘古文化遺址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上繳國庫。該鯉魚山為商周時期聚落遺址,對於研究商周青銅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列入新餘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名錄,屬於予以保護的市級古文化遺址。2016年10月12日晚,被告人習某和李某、習某甲、張某、胡某乘坐周某的汽車,再次來到新餘市渝水區鵠山鄉窩裡村鯉魚山,用攜帶的鋼釺、鏟、手電筒等作案工具,對事先踩點的地方進行盜掘,經挖掘探查認為下面沒有古墓葬後便離開。
  • 城壩遺址 首現千年竹木簡牘
    近年來,隨著考古發掘工作不斷展開,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首次全面釐清了城壩遺址功能分區,構建了遺址自戰國晚期至魏晉時期年代序列,城壩遺址原先面貌漸漸還原。  時隔千年,城址西門城牆重見天日,一處神秘的河邊聚落出土竹木簡牘數支,「河平二年十月」「江州發吏一人」……這裡是否曾是水陸要衝之處所設的關口?
  • 蚌埠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新發現學術交流會召開
    10月29日,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新發現學術交流會在我市召開,國內眾多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市長王誠出席會議並致歡迎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謝兵主持會議。 王誠在致辭中稱,蚌埠禹會村遺址以其規模宏大的龍山時代城址和祭祀遺存而著稱,承載著華夏民族厚重的歷史記憶,先後被「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等確立為重點科研課題,為淮河流域文明化進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為研究夏代早期歷史與傳說開闢了新的領域。
  • 專家確認時莊遺址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
    原標題:專家確認時莊遺址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四通鎮時莊遺址考古工作開展以來熱點頻現,成為眾多考古研究專家關注的焦點。近日,河南淮陽時莊遺址考古新發現學術研討會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20多家研究機構的50多名國內權威專家學者齊聚淮陽,參觀時莊遺址的發掘成就。時莊遺址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眾多專家一致認同該遺址為距今3700年至4000年的斷代判斷和基本為倉儲功能遺址的結論。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考古學者首次關注到石峁遺址是在1958年。時年,陝西省開展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石峁山遺址」(即今石峁遺址)首次被考古工作者記錄。根據對調查信息及採集陶片等標本分析,調查隊認為在石峁、雷家墕大隊一帶有一處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遺址東西約四華裡、南北約六華裡,包括三套城,以位於石峁大隊皇城臺高地的「頭套城」最為清晰。
  • 中央集權國家,從王國進入帝國時代,解析秦漢聚落遺址
    秦漢時代國家的政治架構較之先秦時代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那麼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這時期的聚落遺址。從王國時代的「分封制」變為帝國時代的「郡縣制」,與「郡縣制」國家政治架構相應而出現一批政治性的城市,如郡治、縣治所在地的城市,這些城市中的大多數是在戰國時代產生並發展而來的。半個多世紀以來,考古發現的秦漢時代城址數以百座,遍布秦漢王朝的大多數地區。
  • 廣東河源現戰國時期人類活動遺址 出土大批碎陶片
    此外,該縣文物普查隊同時還在縣境內發現窖藏遺址等古遺址18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舊址、遺址、紀念碑共31處。  2000年 博羅  發掘出先秦墓葬群 嶺南文明史上溯至3000年前  2000年,廣東博羅縣考古發掘出300多座先秦時期墓葬。考古專家認為,這一廣東迄今所發現的最大先秦墓葬群,使嶺南文明史可上溯至3000年前。
  • 青塘遺址等六項目入選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該遺址展現了華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態特徵,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以來現代人行為複雜化發展的新階段及社會複雜程度,系統再現了中國南方從狩獵採集社會向早期農業社會過渡的歷史進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於1983年被發現。2012年開始,考古隊員對遺址進行了發掘,確認該遺址為屈家嶺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的重要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