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河源現戰國時期人類活動遺址 出土大批碎陶片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遺址出土的部分陶片。

  這些或是當地人生活中使用的陶片。

  河源連平油東村八字山發現戰國時期人類活動遺址 山頂大量坑窩據猜測是古人類打樹樁留下的

  在河源市連平縣油東村八字山山頂,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近期發現了一處戰國時期的古人類活動遺址。目前,該處遺址的搶救性考古挖掘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現已出土了一大批戰國時期古人類使用過的零碎陶片和部分石錛、石柱等石器。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曾煥陽

  遺址年幾何?

  初定為戰國時期人類活動的古遺址

  據連平縣油溪鎮文化站站長黃樂南介紹,今年上半年,連平縣文物普查隊在建設中的昆(明)汕(頭)高速河源市連平縣油溪鎮油東村路段(當地人又稱「龍懷高速連平段」),意外發現了在建開挖的昆汕高速油溪路段有一處名叫八字山的山頂上有零星裸露的陶片,於是向上級文物管理單位反映。

  黃樂南稱,實際上,在昆汕高速連平油溪段未開工進駐前,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已到此踩點,上個月,省文物考古所進駐遺址現場,並開始進行搶救性考古挖掘,每天組織20多名村民進行開挖。

  當時,有傳言這裡是一座古墓,後經考古發掘,基本排除了這一傳言,初定這是一處戰國時期人類活動的古遺址,遺址佔地面積約有2000平方米。現已挖掘出土一大批戰國時期人類生活使用的陶器碎片以及石錛、石柱等石器。

  遺址採集的柱形石器。

  這裡曾發生了什麼?

  或為躲避山洪或戰亂在山頂搭茅房

  昨日在現場,20多名村民在山頂周邊及其靠北方向的邊坡進行挑土、開挖,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位專家現場監督指導,考古遺址發掘現場拉起警戒線封鎖。

  遺址發掘的地方被劃成數塊類似房屋屋基的形狀,裡面有一個個坑窩,現場參與監督考古挖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稱,這些被挖出一處處深達近1米的坑窩,是古人類在山上打樹樁而留下的遺蹟。專家據此猜測,這裡有可能是戰國時期先民在此修築屋基或修建瞭望哨所而留下的人類活動遺蹟。多名專家稱,具體情況要視今後考古發掘工作完成之後進行詳細分析才能定論。

  連日來出土的陶片數量較多,文物考古專家在現場將其分門別類,足足裝有數麻袋之多,但都是以零碎的陶片居多,還有部分古人類使用過的石錛以及形狀各異的石器。

  站在山頂遺址往山下遠望,山下都是平坦的田野,一條小溪環繞山腳。因此有一種猜測稱,當時,山下應該是一條寬闊的河床,古人類為躲避山洪或戰亂而在山上用樹樁築茅房居住。專家稱,從此處遺址出土越來越多的陶片和石器來看,古人類在此處的活動遺蹟眾多,涉及範圍廣。

  遺址帶給我們什麼?

  藉此研究古人類的居所構造特點等

  連平縣博物館館長胡小江稱,連平縣有悠久的人類居住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根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近年在連平縣境內對文物普查及實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晚期,連平境內就已有人類居住。

  胡小江稱,這次的考古發掘結果也再次佐證了在戰國時期,連平縣境內就頻繁有古人類到此群居或活動。他說,此處遺址及出土的考古實物,對今後進一步了解和研究當地古人類生活、文化歷史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科考價值,同時對研究嶺南地區古人類居所的構造特點等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作用。

  現場挖出的坑窩,專家猜測是當時人打樹樁留下的。

  連平歷史倒帶:

  昔屬百越之地先秦遺址多多

  據《河源市文化遺產普查彙編》(連平縣卷)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年~前221年),連平屬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連平屬南海郡,為龍川縣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連平屬南越地,歷史由來已久。

  連平縣境內現有13個鎮,近年均發現有新石器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址,而且遍布全縣九連山的每一個角落。截至目前,各級文物考古專家在連平縣境內已先後發現山崗遺址13處、古墓13處、古塔7座、古橋梁11座、南宋時期和明代摩崖石刻4處以及古教堂、古宗祠100多間,已出土發掘和收集到的新石器標本105件,各個朝代的陶器及陶片一大批。此外,該縣文物普查隊同時還在縣境內發現窖藏遺址等古遺址18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舊址、遺址、紀念碑共31處。

  在眾多考古發掘的遺址中,考古人員在連平縣境內發掘的所屬戰國時期的古人類活動遺址有:忠信鎮曲塘村胡屋村小組的矮山遺址、忠信鎮東升村下排坑的牛欄坑遺址、大湖鎮湖西村的大坪山遺址、繡緞鎮尚嶺村的八鬥種遺址、田源鎮田西村的窯頭山下遺址、隆街鎮隆興村的朝山遺址、高莞鎮二聯村的黃嶺山遺址等7處。

  現場挖出的坑窩,專家猜測是當時人打樹樁留下的。

  考古在身邊

  那些喚醒的遺址

  改寫廣東文明史

  在廣東這塊土地上,遠古人類曾活躍地活動生活著。現在,一眾考古人也不停地在努力還原那些年人類祖先們的生活場景。那些沉睡千萬年的遺址,正在甦醒……

  文/廣州日報記者鍾達文、於敢勇、佔豪劍

  1958年 韶關

  發現12.95萬~13.5萬年前的馬壩人

  馬壩人是1958年在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西南三公裡的獅子山石灰巖溶洞內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化石,該化石的年代距今12.6萬年。

  據研究,馬壩人距今12.95萬年至13.5萬年,是介於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一種古人類型,屬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轉變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也是迄今為止廣東省唯一的古人類。

  1978年 高要

  發現距今3000年的最早水上居民

  省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在高要金利鎮茅崗村考證,並出土了大量人骨、木器、石器、骨器、陶器、竹篾編織器以及豬、牛、鹿、羊、象、刺蝟、青魚、鱷魚等魚、獸的骨和牙齒。同時出土一批漁獵工具和45.6米長、2至3米寬、2米多厚的貝、蚌、蠔殼堆積層牆。其木結構建築遺址,揭開了3000年前南越族原居民的生活方式。他們是廣東已知的最早的「水上居民」。

  1983年 廣州

  發現約公元前122年的西漢南越王墓

  西漢南越王墓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趙眜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該墓於1983年被發現,出土了「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趙眜」玉印,證明陵墓主人身份。南越王宮署遺址已知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達5~6米。

  2000年 博羅

  發掘出先秦墓葬群 嶺南文明史上溯至3000年前

  2000年,廣東博羅縣考古發掘出300多座先秦時期墓葬。考古專家認為,這一廣東迄今所發現的最大先秦墓葬群,使嶺南文明史可上溯至3000年前。

  專家認為,從墓葬群中發掘出的銅甬鍾和鼎,和其他出土物反映出「鐘鳴鼎食」的貴族氣象,同時墓葬群以等級地位為規範排列整齊,不同墓葬隨葬品差別較大,反映出當時曾建立相當完整的社會組織和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為尋找先秦之前的「縛婁國」提供了可能性。

  2003年 東莞

  發現5000年前的「珠三角第一村」

  東莞蠔崗遺址於上世紀60年代被發現,後來考古人員在此處發掘出土了一批石器、骨器和蚌器,還發現了那一時期文化的標誌——彩陶,甚至發現了罕見的石磨盤。在遺址地層的最底層(第6層),考古人員找到了古人的墓葬區,發掘出一具生活在5000年前的成年男性的遺骸。該遺址被部分專家定義為「珠三角第一村」,認為它的發現大大提前了珠三角文明史。

  2014年 鬱南

  廣東人類活動史提前至數十萬年

  2012年11月至去年1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雲浮市博物館、鬱南縣博物館及羅定市博物館等單位在南江流域開展舊石器專項考古調查。

  專家們確認,鬱南磨刀山遺址群確認為中更新世時期,其年代極可能早於北京猿人,該考古項目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並把廣東已知的有人類活動歷史大幅度地往前移。

  出土石製品300餘件,顯示出南方礫石石器工業的特徵,南江舊石器地點群所發現石器中最具特色的是舌形手鎬與手斧,表明其與西鄰的廣西百色舊石器在文化面貌上極為接近。被評為201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4年~2015年 流溪河上遊

  發現先秦兩漢時期遺址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流溪河上遊呂田、良口、溫泉三鎮發現先秦兩漢時期遺址共計220處。此外還發現了其他時期的墓葬、窯址,以及古建築和碑刻、摩崖石刻等遺存。

  專家指出,遺址分布的密集程度超出以往外界對該地區的了解和認識,極大豐富了珠三角地區考古學文化遺存的資料。目前,考古人員正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

相關焦點

  • 廣東這個遺址對研究史前人類意義重大
    收藏周刊記者發現,這一重要遺址的發現可謂意義重大。 其中,遺址出土的距今1.35萬年的「青塘少女」墓葬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可確認葬式的墓葬,它為開展東亞和東南亞的國際性史前人類遷徙、交流課題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青塘遺址發現的距今約1.7萬年的陶器,也為證明華南地區可能是人類最早生產和使用陶器的地區填補了證據空白。
  • 出土文物1000餘件!鎮海九龍湖發現一處重要遺址
    據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雷少介紹,保存如此完好的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遺存從浙江省來說也是難得一見的,為構建浙江地區青銅時代文化譜系提供了新材料。應家遺址位於寧波市鎮海區九龍湖鎮應家村舊址,分布面積約12000平方米。該遺址地處「V」形小盆地環境中,三面環山,東側面向濱海平原,距離現海岸線約10公裡。
  • 嵐皋發現戰國秦漢聚落遺址 分為生活區和墓葬區
    中國園林網6月12日消息:近日,省文物普查隊在嵐皋縣城關鎮四坪村關州壩發現一處戰國秦漢時期聚落遺址,遺址中分布有明顯的古人類生活區和墓葬區。     據了解,該遺址距嵐皋縣城3公裡,207省道從附近通過。遺址區地勢平緩,文化層埋藏較深,暴露不明顯。
  • 考古學家確定浙江大溪鎮遺址為戰國時期城址
    考古學家確定浙江大溪鎮遺址為戰國時期城址 2002年12月9日14:46  新華網   新華網杭州12月9日電(記者方列 王小川)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和文史學者日前確定,分布於浙江省溫嶺市大溪鎮的遺址為戰國時期
  • 暴雨衝出大量陶片 臺灣雲林縣發現史前遺址
    社口雲林溪畔,處處可見缽形器、陶器的口沿、紅褐色夾砂條紋陶片。圖自臺灣「中廣新聞」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臺灣「中廣新聞」報導,臺灣雲林縣鬥六市社口裡雲林溪畔發現史前遺址,有許多史前陶片、清代青花瓷碎片出土,經地方文史工作者陳南榮向雲林縣政府文化處提報,邀請考古專家劉益昌現場會勘後,確認為史前至歷史時期遺址,建議命名為「鬥六社口遺址」。
  • 最早母親「安和阿嬤」出土 臺中5千年前已有人類活動
    臺海網5月10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中市長林佳龍與科博館館長孫維新等人,9日揭開安和遺址挖出距今大約4000年至4800年間的出土人骨,同時也是臺中市年代最久遠、最早的人骨,並命名為「安和阿嬤」,也讓臺中人類活動的歷史上推回5000年前。
  • 重慶合川猴清廟遺址出土唐代存錢罐 存千枚銅錢
    合川猴清廟遺址 驚現唐代存錢罐  本報訊 (記者 詹遙)同一區域內,疊壓著從商周時期至清朝,共6層不同時期的文物,有裝滿「開元通寶」的錢罐,有商周時期、漢代的房屋遺址,甚至還有新石器時代的陶片。
  • 寧波應家遺址考古成果發布,遺存時期從史前到明清
    新華社寧波12月3日消息,記者從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獲悉,寧波市鎮海區應家遺址考古發掘成果近日發布。該遺址文化堆積深厚,遺蹟和遺物的種類、數量豐富,遺存時期從史前跨越到明清,為深化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據了解,應家遺址位於寧波市鎮海區九龍湖鎮應家村舊址,分布面積約12000平方米。
  • 杭州發現春秋時期古窯址 出土印紋硬陶壇和大量原始瓷片
    圖為杭州發現的春秋時期古窯址 楊金東 攝中新網杭州12月16日電 (江楊燁)12月16日,記者從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裘家塢村發現一處春秋時期古窯址,內有印紋硬陶壇和大量原始瓷片出土。
  • 德陽出土"陀螺骰子" 疑是麻將骰子2000歲老祖宗
    德陽出土「陀螺骰子」疑是麻將骰子2000歲老祖宗    專家推測:這枚陶骰子可能是中印文化碰撞的產物,並非賭具而是玩具  「國產」骰子溯源  中國現在發現最早的骰子,出自於山東的一座戰國墓。戰國到秦漢時期,我國原產的「骰子」,是14面體或者18面體,上面都是漢字,被稱為「焭」(qióng)。
  • 廣東考古界又一大喜訊!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出土距今約13500年的人骨化石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副主任、青塘遺址項目負責人劉鎖強介紹,黃門巖1號洞地點發現墓葬一座,出土保存較為完整的人骨化石一具,其葬式為蹲踞葬,年代距今約13500年,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也是廣東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距今1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
  • 杭州發現春秋時期古窯址,出土印紋硬陶壇和大量原始瓷片
    圖為杭州發現的春秋時期古窯址 楊金東 攝12月16日,記者從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裘家塢村發現一處春秋時期古窯址,內有印紋硬陶壇和大量原始瓷片出土。據了解,該古窯址對研究蕭山地區商周時期窯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進化鎮是春秋戰國時期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的重要產地,目前有茅灣裡窯址、紗帽山窯遺址、安山窯址等20餘處窯址。該窯址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該地區的窯址資料。據初步勘查,該古窯址是一處春秋時期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合燒的窯址。
  • 四川宣漢發現巴國遺址,出土銅印刻神秘符號,專家:至今無人能解
    據史料記載,戰國時期迫於楚國的勢力,巴國舉國從漢水流域遷移到川東地區,公元前319年巴國和苴國聯合欲滅充國,而蜀國和充國結盟抵禦巴國。 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在四川達州市宣漢縣發現的羅家壩遺址,揭開了神秘的巴國。
  • 超長跨度 湖南聚落遺址可分為商代、戰國、六朝、宋元四個時期
    近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外公布,該所在湖南益陽潭溪口遺址考古發掘有了新收穫。經考證,該遺址為益陽地區資水中遊一處聚落遺址,可大體分為商代、戰國、六朝、宋元四個時期,年代跨度大,為研究益陽地區資水流域從商周至宋元時期考古學文化譜系具有重要意義。
  • 13處遺址入選!達州市首批巴遺址遺蹟名錄出爐
    羅家壩遺址位於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中河與後河交匯處的一級臺地上, 總面積約140萬平方米,經過1999年、2003年、2007年、2015--2017年四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550平方米,發掘春秋戰國墓葬65座,出土各類文物1400
  • 遼寧喀左土城子遺址 出土約3500年前青銅時代古城
    原標題:遼寧喀左土城子遺址 出土約3500年前青銅時代古城  據新華社瀋陽3月23日電(記者 趙洪南)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完成了對朝陽喀左土城子遺址的首次發掘,一座距今約3500年的青銅時代古城被發掘出土。
  • 疑麻將骰子2000歲「老祖宗」出土 古人骰子長啥樣(圖)
    戰國到秦漢時期,我國原產的「骰子」,是14面體或者18面體,上面都是漢字,被稱為「焭」(qióng)。在這之後,直到東晉和唐宋時期,才出現了正六面體的骰子。   「中西合璧」之說   四川大學考古系教授宋治民認為,這枚骰子對於研究中國骰子的起源、演變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點數骰子是中國沒有的,來源於印度。
  • 鐵嶺邱臺遺址 明確秦漢長城走向
    考古專家通過邱臺遺址的考古研究,不僅確證遼北秦漢長城的存在,並為秦漢時期重要邊塞——漢代望平縣方位的確定提供眾多線索。  反映秦漢時期邱臺守邊將士生活場景的雕塑。  邱臺遺址出土的繩紋瓦。  位置最北的秦漢時期漢文化遺址  邱臺位於鐵嶺縣新臺子鎮。
  • 入圍終評項目一:廣東英德青塘遺址
    該墓葬是國內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人骨是廣東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距今1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 ▲墓葬遺蹟與人骨化石 黃門巖2號洞地點第二期地層中出土少量人骨化石殘塊,表明遺址不同時期可能存在不同的遺骸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