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皋發現戰國秦漢聚落遺址 分為生活區和墓葬區

2020-12-24 中國園林網
    中國園林網

6月12日消息:近日,省文物普查隊在嵐皋縣城關鎮四坪村關州壩發現一處戰國秦漢時期聚落遺址,遺址中分布有明顯的古人類生活區和墓葬區。

    據了解,該遺址距嵐皋縣城3公裡,207省道從附近通過。遺址區地勢平緩,文化層埋藏較深,暴露不明顯。從遺址去邊緣土壩中,可見距地表約1米、厚約0.4米文化層,包含較多的炭屑、燒土塊、夾砂陶片、打制石器等物。遺址區村民房屋夯牆中夾有砂紅陶片、夾砂褐黑陶片和紅燒土。在中部和東南地表可見大量漢磚、子母口、扇形卷頂磚,大面飾繩紋、側面飾

花卉

和菱形幾何紋,遺址區散見較多的還有繩紋板瓦和筒瓦殘片。

    在遺址區東南的墓葬群面積約5000平方米,曾暴露三座墓室,但現已毀。墓底散落大量殘磚,曾有村民挖出大量墓室卷頂。據有關人員說,該遺址是嵐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戰國秦漢時期的聚落遺址,具有較強的地域特點,填補了該縣這一時期人類活動遺址的空白。

相關焦點

  • 超長跨度 湖南聚落遺址可分為商代、戰國、六朝、宋元四個時期
    近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外公布,該所在湖南益陽潭溪口遺址考古發掘有了新收穫。經考證,該遺址為益陽地區資水中遊一處聚落遺址,可大體分為商代、戰國、六朝、宋元四個時期,年代跨度大,為研究益陽地區資水流域從商周至宋元時期考古學文化譜系具有重要意義。
  • 中央集權國家,從王國進入帝國時代,解析秦漢聚落遺址
    秦漢王朝是中國古代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漢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從王國進入帝國的時代。秦漢時代國家的政治架構較之先秦時代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那麼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這時期的聚落遺址。從王國時代的「分封制」變為帝國時代的「郡縣制」,與「郡縣制」國家政治架構相應而出現一批政治性的城市,如郡治、縣治所在地的城市,這些城市中的大多數是在戰國時代產生並發展而來的。半個多世紀以來,考古發現的秦漢時代城址數以百座,遍布秦漢王朝的大多數地區。這些城址包括了諸侯王國都城、郡治縣城、一般縣城和其他城址。
  • 獨立浴室、還有壁爐 西安首次發現秦漢後宮遺址
    前不久在陝西西安閻良區,考古人員第一次大面積發掘出了戰國中期秦國宮城遺址內的後宮生活區。櫟陽是秦代重要的都城之一,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也就發生在這裡。櫟陽城位於現在的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一帶。就在前不久,考古人員第一次大面積發掘出了戰國中期秦國宮城遺址內的後宮生活區,面積超過3000平米。讓考古人員意外的是,這裡發現了獨立的浴室房,下面還有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統,陶製的排水管道直通滲井。歷經2400多年的風風雨雨管道和浴室內的牆壁上的花紋都清晰可見。
  • 鐵嶺邱臺遺址 明確秦漢長城走向
    位置最北的秦漢時期漢文化遺址  邱臺位於鐵嶺縣新臺子鎮。1982年,鐵嶺市文物部門對邱臺遺址進行發掘,發現遺址共有三層文化堆積:上層主要為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的墓葬;中間一層為主要的文化堆積層,為戰國至兩漢時期,是此處遺址在歷史上的興盛年代,曾經散布於地表的大量的繩紋陶片都來自這一堆積層;下層文化堆積較薄,主要是青銅時期的文化遺存。
  • 青塘遺址等六項目入選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通過對城址的數次發掘,發現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築等遺蹟,從聚落形態角度揭示了屈家嶺社會的發展。北城垣外側發現的王家塝墓地改變了屈家嶺文化只見城址不見大型墓葬的現狀。遺址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體的系統發掘,為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白灰面夯土牆體房址、灰坑、墓葬等遺蹟。
  • 城壩遺址 首現千年竹木簡牘
    近年來,隨著考古發掘工作不斷展開,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首次全面釐清了城壩遺址功能分區,構建了遺址自戰國晚期至魏晉時期年代序列,城壩遺址原先面貌漸漸還原。  時隔千年,城址西門城牆重見天日,一處神秘的河邊聚落出土竹木簡牘數支,「河平二年十月」「江州發吏一人」……這裡是否曾是水陸要衝之處所設的關口?
  • 陝西郭家崖秦漢墓地考古發現罕見的與墓地匹配的秦人生前居址
    央廣網西安3月29日消息(記者雷愷)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寶雞市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於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間對陝西寶雞郭家崖遺址北區進行搶救性發掘。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廣東青塘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在1983年文物普查中被發現,2012年至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門市博物館、沙洋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和系統鑽探,發現屈家嶺文化時期墓葬235座,目前已對其中的112座墓葬進行清理,發現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築、祭祀遺存等重要遺蹟,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體的系統發掘,則為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 彭頭山文化時期的聚落概貌是什麼樣?聚落內部結構和特徵呢?
    導語:彭頭山文化時期的聚落概貌是什麼樣?聚落內部結構和特徵呢?大約距今9000年至7400年,在遭水流域和沉水中下遊地區發現了彭頭山文化。主要發掘遺址有:澧縣彭頭山、八十壋、嶽陽墳山堡等。另外,在文物調查中發現屬於彭頭山文化的還有遭縣的李家崗、劉家灣、肖家店、黃麻崗、胡家墳塔、曹家灣和臨遭的金雞崗等遺址。同一時期湘江流域有黃家園類型遺存,沉水中上遊有高廟文化早期遺存。聚落分布從彭頭山文化時期聚落遺址的分布來看,遺址基本上都分布於河流交錯的古河階地,平均海拔比現在高,系河流衝積平原或山地與河谷相間的臺地上,即進入地質第四紀更新世形成的網紋紅土階地。
  • 秦漢櫟陽城遺址2018-2020年考古收穫發布 秦漢都城「後宮」首次被...
    在2018-2020年度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第一次在較大面積發掘的基礎上清理出了秦漢都城區域內的「後宮」區。櫟陽城遺址三號古城核心區北側的考古發掘,是多年來罕有的戰國中期列國都城核心建築的最重要考古清理工作,考古人員通過對三號古城核心區的一系列考古勘探、試掘,對戰國時期特別是從戰國中期延續到西漢初期的建築特點、形制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
  • 浴室、水井、壁爐……陝西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
    陝視新聞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了解到,秦漢櫟陽城考古又有新發現。考古人員通過2018-2020年度的考古發掘,第一次在較大面積發掘的基礎上,清理出了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
  • 中國六大考古發現公布,包括中國最早可確認葬式的青塘遺址
    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出土葬式為蹲踞葬的人骨化石一具,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也是廣東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距今1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還發現華南考古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距今1.7萬年的廣東年代最早的陶器。青塘洞穴遺址全面展現了華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態特徵。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此次入選2018年六大中國考古新發現的項目,分別是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四川渠縣城壩遺址和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10月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渠縣城壩遺址項目已獲得田野考古獎一等獎。此次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再度證明了它的價值。
  • 距今約3500年 一處青銅時代聚落遺址重見天日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這處青銅時代聚落遺址,是考古專家在對鞏乃斯河流域,哈勒哈西特古墓葬群,進行搶救性發掘時發現的,哈勒哈西特墓葬群是距今兩千年左右的漢代墓葬,由大約三十多座單人墓葬組成。讓考古專家沒想到的是,距這些墓葬約50釐米的下方,他們又發現了一處人類生活的遺蹟,留存明顯的用火、用煤痕跡以及房屋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這一發現擴大了早期人類在這一區域的活動分布,對進一步完善伊犁河谷考古學年代譜系,復原這一地區青銅時代社會狀況與聚落形態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 山西臨汾發現6000年前廟底溝文化史前聚落遺址(圖)
    山西臨汾發現6000年前廟底溝文化史前聚落遺址(圖) 2016-1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攝   中新網太原11月28日電 (記者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8日對外發布考古新發現,考古工作者在臨汾市堯都區賈得鄉桃園村南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聚落遺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
  • 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今天(1月10日)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宣布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項入選項目,其中,廣東省英德市青塘遺址入選。
  • 寧夏彭陽縣發現商周遺址 專家推斷墓葬系諸侯級別
    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新華社銀川12月2日電(記者於瑤、許晉豫)記者從1日召開的寧夏彭陽縣新集鄉姚河塬商周遺址專家論證會上獲悉,考古人員今年在彭陽縣紅河流域開展區域系統考古調查過程中發現了姚河塬商周遺址。從遺址規模、墓葬等級、鑄銅作坊看,專家推斷遺址發掘的大墓系諸侯級別。
  • 邳州古遺址考之三:大汶口文化與梁王城遺址(作者 張可春)
    梁王城遺址為春秋戰國時期蘇北地區最大的城址,有多達5000年的文化堆積,其內涵極為豐富。從下到上,依次為大汶口文化層、龍山文化層、商周文化層、春秋戰國文化層、南北朝至隋文化層、宋元文化層等及現代耕土層梁王城大汶口文化層為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存,是梁王城遺址中時代最早的一批遺蹟,包括房址、墓葬及大型作坊遺蹟。
  • 尋找長江中遊的史前「城市」,湖北城河遺址領隊談考古發現
    彭小軍:現在基本上就是能解決部分問題,比如當時我們計劃開展聚落考古,探究聚落布局。通俗來說,就是要知道這些人在什麼地方住,他們的手工業作坊(比如陶器生產區)在哪裡,祭祀活動區在什麼地方,墓葬區在什麼地方。通過這些年的工作,這些問題基本清晰了。
  • 渠縣城壩遺址 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渠縣城壩遺址 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出土的瓦當和簡牘蘊含巨大學術價值   據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始於2002年,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的新世紀中國考古學術講壇,是中國最新考古信息的交流平臺、重大考古發現的展示舞臺和考古新進展的學術講臺。因論壇每年評選六個項目,稱為「六大發現」。與由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相比,更加偏重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