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確定浙江大溪鎮遺址為戰國時期城址

2020-12-20 搜狐網
  考古學家確定浙江大溪鎮遺址為戰國時期城址

  2002年12月9日14:46  新華網

  新華網杭州12月9日電(記者方列 王小川)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和文史學者日前確定,分布於浙江省溫嶺市大溪鎮的遺址為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城址。

  長期以來,溫嶺市大溪鎮的方志上都記載著徐偃王城的傳說,有關考古專家也曾經提出過徐偃王后代曾在此地築城的猜測。如今,在大溪鎮大岙村還可以隨地揀到戰國時期的陶片。

  今年9月開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這裡的古城遺址進行了調查和試掘。在各個文化層出土了大量早期方格陶片、瓦當、筒瓦等泥制紅陶。在T5號坑中,考古人員發現在離地面只有20釐米的地方分布著密集交錯的供排水管道,最大內徑達18釐米。據專家考證,這些供排水管道屬於宋代(公元960-1127)。經過2個多月的勘察,考古專家認定遺址內的上層堆積物屬於宋代,下層堆積物屬於戰國時期。該遺址東西長390米,南北寬260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遺址所在位置與方志記載中的古城基本吻合。至於該古城遺址是否就是傳說中的徐偃王城,考古隊長田正標表示,目前尚有待進一步發掘研究。

  全國政協常委、著名考古學者陳高華表示,大溪鎮發現的戰國古城遺址對研究沿海地區及當地歷史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完)

Untitled Document

相關焦點

  • 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城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
    7月24日新時報記者獲悉,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濟南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古城遺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古城,一下子將濟南城區古城的歷史提前了大約1700年。同時發現的唐代遺址、遺物亦證明唐代此地繁華,證實了「王舍人鎮」名字的來歷。
  • 浴室、水井、壁爐……陝西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
    考古人員通過2018-2020年度的考古發掘,第一次在較大面積發掘的基礎上,清理出了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  2020年,考古人員對三號古城北側區域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完整揭露了櫟陽城遺址的四號、五號、六號、七號、八號、九號建築,並發現確定了四號建築東側向南與三號建築相連十號建築。
  • 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龍山文化城址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蚌埠日報全媒體消息,日前,記者從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隊了解到,在前段考古工作的基礎上,蚌埠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取得重要成果,考古人員在遺址範圍內發現了龍山文化城址。據悉,為響應「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的啟動,今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蚌埠禹會村遺址新發現的龍山文化城址進行了解剖發掘,獲得了大批陶質、石質和骨質文物,發現了距今四千多年的龍山時代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的城址,是目前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級別最高龍山文化城址。
  • 文安廣陵城遺址出土大量文物,修正了以往廣陵城城址時代觀點
    文安廣陵城遺址首次科學考古發掘推斷 城址年代為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 出土大量文物 修正了以往廣陵城城址時代為宋代的觀點
  • 【關注】文安廣陵城遺址出土大量文物,修正了以往廣陵城城址時代觀點
    文安廣陵城遺址首次科學考古發掘推斷城址年代為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
  • 青塘遺址等六項目入選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通過對城址的數次發掘,發現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築等遺蹟,從聚落形態角度揭示了屈家嶺社會的發展。北城垣外側發現的王家塝墓地改變了屈家嶺文化只見城址不見大型墓葬的現狀。遺址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體的系統發掘,為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白灰面夯土牆體房址、灰坑、墓葬等遺蹟。
  • 新鄭望京樓夏商時期城址居榜首
    □首席記者 張體義    本報訊 6月9日下午,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0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的新鄭望京樓夏商時期城址名列榜首。  經過專家的評審,河南新鄭望京樓夏商時期城址、山東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山西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江蘇蘇州市木瀆古城遺址、陝西西安鳳棲原西漢家族墓地、新疆鄯善吐峪溝石窟群和佛寺遺址、陝西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園、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江蘇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廣東汕頭「南澳1號」明代沉船遺址入選「2010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 洛陽二里頭遺址如何被認定為夏都?專家披露背後詳情
    如西周時期的豳(音bīn)公盨(音xǔ),春秋早期的秦公簋(guǐ),春秋時期的叔夷鍾,戰國時期的郭店楚簡、清華簡、上博竹簡中都記載了大禹治水、大禹的活動軌跡、夏代的祭祀等內容。而到了西漢時期,司馬遷也在《史記·夏本紀》中則詳細記載了夏代的世系和積年。上世紀20年代,受西方治學方法的影響,疑古學派興起,對國史典籍進行了全面的梳理。
  • 城壩遺址 首現千年竹木簡牘
    近年來,隨著考古發掘工作不斷展開,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首次全面釐清了城壩遺址功能分區,構建了遺址自戰國晚期至魏晉時期年代序列,城壩遺址原先面貌漸漸還原。  時隔千年,城址西門城牆重見天日,一處神秘的河邊聚落出土竹木簡牘數支,「河平二年十月」「江州發吏一人」……這裡是否曾是水陸要衝之處所設的關口?
  • 山西考古學家王益人等中外學者確定:西侯度遺址距今243萬年!
    山西考古學家王益人等中外學者確定:西侯度遺址距今243萬年!此項課題研究,對近年來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兩個舊石器時期遺址點採集的樣品,進行鋁鈹同位素比值埋藏測年分析,表明:西侯度遺址的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這一研究成果的面世,歷經10年,是對西侯度遺址發現60周年的最好紀念,為東亞地區最早人類的腳踏地提供了新證據。 測年:讓新科技助力考古 年代測定,對考古研究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 春秋戰國遺址邊,村民過上好生活
    在信陽市平橋區城陽城址保護區馬營村,記者見到了孫繼兵,他正在打掃村裡道路,笑容有些靦腆,「我心裡不知道怎麼感謝他們,王鵬遠、舒文猛、王維雷、張賢軍……,我病在床上,我看病、就業、孩子上學,都是他們給跑下來的。」見到記者,孫繼兵吐出一長串名字,他們是孫繼兵的扶貧責任人,或是城陽城幹部、或是社會愛心人士,質樸的話語下,是拳拳感恩之心。
  • 夏商周時期的中原與周邊
    為紀念鄭州商城發現60年,緬懷韓維周、安金槐、鄒衡三位考古學家的治學精神和學術成就,進一步推動夏商周考古學研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河南省文物局、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於2015年7月在鄭州聯合舉辦「夏商周時期的中原與周邊——紀念鄭州商城發現60周年暨韓維周、安金槐、鄒衡先生學術成就研討會」。
  • 通州這地兒要建遺址公園和博物館!
    在城址內北部清理出明清、遼金和漢代的道路遺存各一條。在南城壕遺存外發現一處大面積的漢代文化遺存。 據史料記載,該城址是兩漢時期路(潞)縣的治所。以城址為中心,在2公裡的半徑範圍內,清理了戰國至明清時期的墓葬1146座,其中,戰國-西漢墓葬163座、東漢-魏晉墓葬724座。
  • 邾國故城遺址田野考古取得重大進展
    2018年,我們對西城牆和城壕北部、北城牆和城壕中部進行了解剖發掘,根據層位關係和出土陶片,西城牆及城外壕溝的興廢過程整體可分為三個時期,春秋中晚期為初始時期,城牆採用堆築法,未見明顯夯築痕跡;戰國至漢代為使用擴建時期,城牆為版築而成,可見明顯的單棍夯打跡象;漢代以後為廢棄階段,堆積較薄。
  • 鐵嶺邱臺遺址 明確秦漢長城走向
    考古專家通過邱臺遺址的考古研究,不僅確證遼北秦漢長城的存在,並為秦漢時期重要邊塞——漢代望平縣方位的確定提供眾多線索。  反映秦漢時期邱臺守邊將士生活場景的雕塑。  邱臺遺址出土的繩紋瓦。  位置最北的秦漢時期漢文化遺址  邱臺位於鐵嶺縣新臺子鎮。
  • 滕州崗上遺址考古勘探發現(目前面積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
    「山東省無彩陶」的觀點,在史前文化考古學上有重大價值,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引起中國科學院郭沫若院長高度重視,雖早於大汶口文化遺址發現,卻惜因種種變故未能命名成中國文明發展史遠古文化時期代表,「崗上遺址」失去了在考古學上的應有地位,淪落成眾多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的一個,形成了一個無法彌補的歷史遺憾。
  • 河南鄭州東趙遺址,發現大、中、小三座城址,專家:夏朝真實存在
    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河南鄭州東趙遺址,它位於河南鄭州西郊的高新區溝趙鄉東趙村南,北距大師姑遺址約七公裡,處於夏商文化分布核心區域。為配合「中原腹心地區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課題研究,東趙遺址被確認為考古發掘的對象,而這也是一次為揭開夏朝是否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國家的探索。
  • 孟知祥墓將建遺址公園 以芙蓉樹為主要景觀
    孟知祥墓坐北朝南,由甬道、主墓室與東西兩耳室組成,墓室門口修築了瓦簷,墓室與耳室都修築了高高的穹頂,據專家介紹,這種墓葬形制十分特殊,是唐五代時期精湛建築技術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寶貴實物見證,是研究唐五代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孟知祥墓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這三位考古學家的觀點至今無法反駁
    夏朝是我國上古歷史的一個未解之謎,但我國大多數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夏朝的存在是勿容置疑的。古文獻和史料中對夏朝的記載比較普遍,比如西周的《尚書》、戰國時期的《竹書紀年》和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其中描述的夏朝歷史基本上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