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今年3月區政府公布的2019年摺子工程中提到一項:啟動路縣故城遺址公園的建設。最新進展來了!
小編從首都之窗最新獲悉,區文化和旅遊局已發布關於公布路縣故城遺址保護範圍和建控地帶的公告:
關於公布路縣故城遺址保護範圍和建控地帶的公告
路縣故城遺址保護範圍:東至城牆基址外側200 米平行線,南至規劃東古城街,西至規劃通運東路,北至運潮減河。包括城牆基址、城內、城壕、及部分城外遺存密集地區。面積約88 公頃。
路縣故城遺址建設控制地帶總邊界為:東至規劃清風路、景行路,南至兆善大街,西至通運路(現狀東六環輔路),北至規劃召裡大街、運潮北路。建設控制地帶分為一類和五類,不含二至四類。面積約79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核算不含運潮減河及規劃道路)。
一類建設控制地帶:(1)路縣故城遺址北側,東至清風路,南至運潮減河,北至召裡大街、運潮北路。(2)路縣故城遺址東側,東至清風路、景行路,南至東古城街,西與保護範圍齊平,北至運潮減河。面積共約37 公頃。
五類建設控制地帶:(1)路縣故城遺址西側,東至通運東路,南至兆善大街,西至通運路,北至召裡大街。(2)-(7)路縣故城遺址南側,東至景行路,南至兆善大街,西至通運東路,北至東古城街。面積共約42 公頃。
知道多一點
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201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通州區潞城鎮開展了大規模考古工作,勘探122萬平方米,發掘4萬餘平方米,發現漢代路縣故城城址及其周邊的墓葬群。
路縣故城遺址平面示意圖
漢代路縣故城位於潞城鎮古城村。該城址平面呈近似方形,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在城址內北部清理出明清、遼金和漢代的道路遺存各一條。在南城壕遺存外發現一處大面積的漢代文化遺存。
據史料記載,該城址是兩漢時期路(潞)縣的治所。以城址為中心,在2公裡的半徑範圍內,清理了戰國至明清時期的墓葬1146座,其中,戰國-西漢墓葬163座、東漢-魏晉墓葬724座。
路縣故城城址平面示意圖
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孫勐介紹,漢代路縣故城城址保存較為完整,將會填補漢代縣級城址考古的學術空白。以路縣故城城址為中心呈環狀分布的墓葬,時間延續性強,是綜合研究該城址的重要資料。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在發布會上回答關於北京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遺址發掘保護有關問題時表示,目前故城文物區的墓葬、道路等空間結構已經基本確定,由於面積較大,發掘還要進一步進行。
劉慶柱表示:「故城處於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中心區域,能夠在這個區域保留下這樣一個大面積的考古遺址,說明了北京市政府和國家文物部門的重視。未來要在這裡建設考古遺址公園,既要對外展出,也要進行科學研究。」
胡各莊村墓葬群航拍全景
發掘始末
據文獻記載,西漢置路縣,屬漁陽郡,莽改通路亭,東漢廢莽新所改,恢復西漢舊稱,但改「路」為「潞」,始稱潞縣。
自2008年開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開始對路縣故城遺址進行勘查,並將其列入了普查登記單位。2016年7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古城村進行調查、局部鑽探和小範圍試掘,確定了城址的位置、範圍、形制,了解了其保存情況。城內還發現明清、遼金和漢代三個時期的道路遺存相疊壓。在東、西、南城牆基址外約25—30米處鑽探發現了城壕遺存,其走向與相對應的城牆基址大體一致,考古勘探出的寬度約30米。在南城牆外發現大面積的漢代文化遺存。
目前地表已無城牆遺蹟。通過勘探了解到城牆基址保存較為完整,平面呈近似方形。
墓葬群位於古城外的東部、東南部和南部,距古城約2公裡的範圍,墓葬的年代從戰國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
墓葬群分布於漢代路縣故城東南兩公裡範圍內,在以往的基建考古和生產活動中,還在位於城址西北的武夷花園、北部的召裡村、東南部的胡各莊村等地發現過漢代墓葬。該城址周圍各時期墓葬數量,與城址始築、使用和廢棄時代息息相關,因此,在時空關係和文化聯繫上,該城址與周圍墓葬密切相關,互為支撐。上述考古發現,為研究通州乃至北京地區兩漢至明清時期的考古學文化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並為進一步研究該區域社會和歷史的發展與演變奠定了基礎。
在考古工作中,得到了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及各省市考古單位領導和專家的指導與幫助。北京市政府對漢代路縣故城遺址的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已批准了對該遺址進行原址保護,建立考古遺址公園,並配套設立博物館。
-END-
給小編加個雞腿,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