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上遺址,位於滕州市東沙河鎮陳崗村東北500 米,2019年,被授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955年由著名墨學研究專家、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知寒」教授考古發現,徹底否定了長期在我國史學界流行的「山東省無彩陶」的觀點,在史前文化考古學上有重大價值,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引起中國科學院郭沫若院長高度重視,雖早於大汶口文化遺址發現,卻惜因種種變故未能命名成中國文明發展史遠古文化時期代表,「崗上遺址」失去了在考古學上的應有地位,淪落成眾多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的一個,形成了一個無法彌補的歷史遺憾。
為配合崗上遺址保護規劃編制,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19年2月至6月對崗上遺址進行了系統勘探勘探,包括普探和粗探在內,總勘探面積近170萬平方米。勘探取得重要發現,基本廓清了崗上遺址的範圍及堆積狀況,發現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對聚落形態及功能分區也有了一定認識。 經過勘探,崗上遺址的總面積約80萬平方米。遺址可以分為漷河以西、漷河以東、陳崗村東南三部分。遺址主體在漷河以西,也就是三普劃定的崗上遺址範圍。總體而言,崗上遺址平面不甚規則,東西最長約1500,南北最寬約1000米,遺址面積之大超越了之前的認知。
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是本次勘探的重要發現。包括外圍城壕在內,東西長約800,南北寬約550米,平面呈近長方形,面積近40萬平方米,是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城壕寬10-60米,最深2.8米。緊接城壕內側,發現夯土城牆,寬度在10-22米之間。
崗上遺址在遺址中採集的含炭標本,經放射同位素炭14測定,其年代距今6000~4000年左右,迄北辛文化,活動於大汶口文化時期,延續至龍山文化,直至到階級社會,延續時間約2000年。 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崗上的先民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
崗上遺址無疑是大汶口文化魯中南地區的中心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