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崗上遺址考古勘探發現(目前面積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

2020-12-18 滕州古集文化
張知寒教授

崗上遺址,位於滕州市東沙河鎮陳崗村東北500 米,2019年,被授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955年由著名墨學研究專家、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知寒」教授考古發現,徹底否定了長期在我國史學界流行的「山東省無彩陶」的觀點,在史前文化考古學上有重大價值,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引起中國科學院郭沫若院長高度重視,雖早於大汶口文化遺址發現,卻惜因種種變故未能命名成中國文明發展史遠古文化時期代表,「崗上遺址」失去了在考古學上的應有地位,淪落成眾多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的一個,形成了一個無法彌補的歷史遺憾。

為配合崗上遺址保護規劃編制,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19年2月至6月對崗上遺址進行了系統勘探勘探,包括普探和粗探在內,總勘探面積近170萬平方米。勘探取得重要發現,基本廓清了崗上遺址的範圍及堆積狀況,發現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對聚落形態及功能分區也有了一定認識。 經過勘探,崗上遺址的總面積約80萬平方米。遺址可以分為漷河以西、漷河以東、陳崗村東南三部分。遺址主體在漷河以西,也就是三普劃定的崗上遺址範圍。總體而言,崗上遺址平面不甚規則,東西最長約1500,南北最寬約1000米,遺址面積之大超越了之前的認知。

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是本次勘探的重要發現。包括外圍城壕在內,東西長約800,南北寬約550米,平面呈近長方形,面積近40萬平方米,是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城壕寬10-60米,最深2.8米。緊接城壕內側,發現夯土城牆,寬度在10-22米之間。

崗上遺址在遺址中採集的含炭標本,經放射同位素炭14測定,其年代距今6000~4000年左右,迄北辛文化,活動於大汶口文化時期,延續至龍山文化,直至到階級社會,延續時間約2000年。 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崗上的先民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

崗上遺址無疑是大汶口文化魯中南地區的中心聚落。

相關焦點

  • 航拍技術助力考古勘探,確認滕州崗上遺址性質
    崗上遺址位於滕州市東沙河街道陳崗村東北,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有高臺地,小漷河由南向北經過遺址的東、北兩側,呈半環繞之勢,因分布在崗上村而得名。崗上遺址是大汶口文化最初發現地點,現為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對崗上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勘探之前,考古工作者確立了「總—分—總」的工作思路,先把握遺址範圍、堆積狀況和大型遺蹟搞清,利用專業航拍技術形成遺址的DOM和DEM圖像,再使用GIS系統結合探孔數據進行分析。
  • 因為它,大汶口文化險些改名
    我們知道一個史前文化遺址的命名一般是第一次發現這個遺址的小地名來命名的,如仰韶文化、後李文華等等,崗上遺址是發現最早的大汶口文化遺址,為什麼沒有命名為崗上文化呢?崗上遺址的發現揭開了大汶口文化的第一頁,雖早於大汶口文化遺址發現,受當時認識所限,大汶口文化沒有被識別出來,淪落成眾多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的一個。崗上遺址因分布在滕州市東沙河鎮崗上村而得名。遺址位於崗上村東,北留路北側,地理環境屬於低緩丘陵地帶。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_時政要聞...
    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石城是怎麼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  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四項重要考古成果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我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
  • 考古重大進展!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龍山文化城址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蚌埠日報全媒體消息,日前,記者從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隊了解到,在前段考古工作的基礎上,蚌埠禹會村遺址聚落考古取得重要成果,考古人員在遺址範圍內發現了龍山文化城址。據悉,為響應「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的啟動,今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蚌埠禹會村遺址新發現的龍山文化城址進行了解剖發掘,獲得了大批陶質、石質和骨質文物,發現了距今四千多年的龍山時代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的城址,是目前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級別最高龍山文化城址。
  • 尋找長江中遊的史前「城市」,湖北城河遺址領隊談考古發現
    湖北沙洋縣城河遺址是長江中遊地區一處距今5000多年的史前城址,面積約70萬平方米。去年曾入圍「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7年11月,聯合考古隊在城河遺址發現了屈家嶺文化時期墓地,開啟了對城河遺址王家塝墓地的考古發掘工作。
  • 邳州古遺址考之三:大汶口文化與梁王城遺址(作者 張可春)
    梁王城遺址為春秋戰國時期蘇北地區最大的城址,有多達5000年的文化堆積,其內涵極為豐富。從下到上,依次為大汶口文化層、龍山文化層、商周文化層、春秋戰國文化層、南北朝至隋文化層、宋元文化層等及現代耕土層梁王城大汶口文化層為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存,是梁王城遺址中時代最早的一批遺蹟,包括房址、墓葬及大型作坊遺蹟。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韋衍行)12月2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
  • 重大考古發現!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城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
    濟南考古又有重大發現。7月24日新時報記者獲悉,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濟南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古城遺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古城,一下子將濟南城區古城的歷史提前了大約1700年。同時發現的唐代遺址、遺物亦證明唐代此地繁華,證實了「王舍人鎮」名字的來歷。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廣東青塘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在1983年文物普查中被發現,2012年至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門市博物館、沙洋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和系統鑽探,發現屈家嶺文化時期墓葬235座,目前已對其中的112座墓葬進行清理,發現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築、祭祀遺存等重要遺蹟,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體的系統發掘,則為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 青塘遺址等六項目入選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
    該遺址展現了華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態特徵,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以來現代人行為複雜化發展的新階段及社會複雜程度,系統再現了中國南方從狩獵採集社會向早期農業社會過渡的歷史進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於1983年被發現。2012年開始,考古隊員對遺址進行了發掘,確認該遺址為屈家嶺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的重要城址。
  • 夏文化研究有新進展,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網格型都城布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五項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中國六大考古發現公布,包括中國最早可確認葬式的青塘遺址
    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城河遺址王家塝墓地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嶺文化墓地。首次發現史前獨木棺、發現同穴多「室」合葬墓。這些獨具特色的墓葬群與城河遺址發現的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築、祭祀遺存等重要遺蹟共同構成了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體的完善的聚落形態。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彭小軍此前表示,在發掘區內已發現的墓葬遺存中,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上的墓葬有5座,32座墓葬的開口面積在4平方米左右,61座墓葬在2.5平方米以上,其餘墓葬多在1.5-2平方米左右。同時,根據觀察,墓葬在空間分布上似乎存在分組現象。
  • 南縣考古發現九座古炮臺 呈圓形環繞疑似古城遺址
    南縣考古堪查現場。紅網時刻10月10日訊(通訊員 胡建根 陳莉 益陽分站記者 劉慧婷)近日,南縣在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塗家臺遺址開展考古勘查時,發現塗家臺遺址附近原大郎城的九座古炮臺。炮臺均勻分布在近似圓形的大郎城周圍,在炮臺圍起的圈內,當地村民房前屋後隨地可見厚大的古代青磚老瓦。考古專家表示大郎城極可能存在古代城址。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碳十四系列測年及考古學系列證據表明,石峁城址初建於公元前2300年前後,廢棄於公元前1800年前後,面積達400萬平方米以上,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重要的考古發現[1]。石峁城址的發現引發了學術界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對於探索早期國家的形成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 渠縣城壩遺址 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
    1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召開。開幕式上公布了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項入選項目,四川渠縣城壩遺址入選。這是城壩遺址被授予2016-2017年度全國「田野考古獎」一等獎後獲得的又一重磅獎項。
  • 廣東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籌建大遺址考古公園
    獅雄山位於五華縣華城鎮東南約2千米處,獅雄山遺址發現於1982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1984~1990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後4次對該遺址進行過調查和發掘工作,並初步將其定為南越國時期的宮殿建築遺址。2011年1月~12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獅雄山遺址進行了第五次調查、勘探和試掘。
  • 西周古城驚天下,考古探秘之「娘娘寨遺址」
    時至200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路徑確定,為了調查工程沿線文物分布情況,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娘娘寨遺址重新進行了調查,在試掘中發現一座西周灰坑打破寨牆,這一發現立刻引起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松林同志的注意。自2005起直至現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院)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勘探、發掘工作。
  • 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四川渠縣城壩遺址等六大項目入選
    其中,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發掘的四川渠縣城壩遺址項目成功入選。據了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創始於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承辦。論壇上揭曉的年度考古新發現,歷來被學界簡稱為「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相比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舉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六大」被指評選標準更偏於學術價值。
  • 崗上遺址有可能是(少昊都城)
    崗上遺址位於滕州市東沙河鎮陳崗村東北500 米,2019年被授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少昊生於窮桑(山亭桑村鎮地名為鄰崗上遺址)因他能繼承太昊伏羲氏的德行,故稱少昊或小昊。
  • 城河遺址入圍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系統發掘揭開...
    ﹙圖片由城河遺址聯合考古隊提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海冰實習生戴中珣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獲悉,有「中國考古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目前進入終評環節,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等20個項目從全國申報的眾多項目中勝出,入圍終評環節,進而將角逐「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