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城村稻田環繞的2號炮臺。
南縣考古堪查現場。
紅網時刻10月10日訊(通訊員 胡建根 陳莉 益陽分站記者 劉慧婷)近日,南縣在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塗家臺遺址開展考古勘查時,發現塗家臺遺址附近原大郎城的九座古炮臺。炮臺均勻分布在近似圓形的大郎城周圍,在炮臺圍起的圈內,當地村民房前屋後隨地可見厚大的古代青磚老瓦。考古專家表示大郎城極可能存在古代城址。
塗家臺古文化遺址,位於南縣南洲鎮大郎城村,臺地高出周邊稻田約1至2.5米,遺址面積達3萬平方米,經專家考證遺址距今7000年以上,屬新石器中期偏早時期。塗家臺為洞庭湖區迄今為止探明的一處規模最大的古文化遺址,填補長江中下遊地區新石器早期時段空白。
此次考古勘查發現的九座古炮臺位於塗家臺遺址北邊不遠處,當地地名為「大郎城」。據1929年成書的《南縣鄉土筆記》記載:「大郎城在二郎城(實為三郎城)之南,現存土堡八九處,高四五丈不等。如連珠式。」民間傳說大郎城系宋朝農民起義領袖楊么所建,又說是宋將嶽飛領兵鎮剿楊么時所建。
堪查中,考古人員發現,這九個古炮臺均為人工堆土形成,相鄰兩個炮臺之間的土埂子也是人工堆土形成,初步確認為城牆。九個炮臺呈圓形分布,圍出了一個高出周圍地面約2至3米的土臺。隨著造田、建房、修路等人類活動的頻繁開展,這九座古炮臺目前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從衛星地圖上看,大郎城這裡有一個近似圓形的城圈,村民們說的那些『炮臺』剛好就均勻的分布在這個圓圈上。」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古學主任向桃初說,這些炮臺之間都有土埂子連接起來,這些土埂比內、外兩邊要高出幾米,應該是城牆,而在土埂外側鑽探到幾米深、二十多米的淤泥溝,很可能就是城外的護城河,那些「炮臺」最高的還有4至5米高,勘探顯示它們是人工運土堆起來的,這些現象與古代城址的情況均吻合。
據當地村民介紹,此前周圍有十幾個「炮臺」,後來陸續被毀掉了幾個,以往建房修路過程中還時常挖出青磚、銅劍等。只是這些磚上沒有花紋,還不能準確地斷代,唐宋至明清都有可能,但不早於唐宋時期。這與傳說是嶽飛或楊么的城在年代上也不矛盾。
南縣地處洞庭腹地,於1895年設縣建制,是中國唯一人工圍築而成的純移民湖區縣。此次勘查發現無疑對探索該縣的地方歷史文化底蘊有重要意義。發現炮臺後,南縣文物部門已對古城遺蹟進行搶救性保護,並邀請考古專家對大郎城古城開展深度考古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