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泗洪發現8000年前古村落 "村民"住圓形窩棚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專家們在考察遺址環壕。

修復後的陶灶,專家認為堪稱「中華第一灶」。

  泗洪縣順山集遺址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久遠的年代,其考古挖掘一直備受考古界矚目。17日,來自省內及北京、山東、上海、浙江、安徽、河南、陝西、山西等地30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和學者在實地察看遺址現場和出土的器物後,對泗洪順山集考古成果進行了多方位的論證,專家們認為,泗洪縣梅花鎮境內發現的距今8000年的順山集遺址,是分布於淮河下遊地區時代較早的古文化遺址之一,是目前江蘇境內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填補了江蘇早期古文化遺址的空白,也是全國同一時期、規模最大的環壕聚落之一。「可以將以順山集遺址一、二期文化遺存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順山集文化,這是江蘇文明之根。」考古界泰鬥、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震旦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謙老先生對遺址進行了定性。

  通訊員 許昌亮 杜光 秦振華 揚子晚報記者 高峰 文/攝

  重大發現

  順山集遺址新發現 將「江蘇文明」提前1500年

  小鎮有20多處史前遺址

  梅花鎮是距泗洪縣城15公裡左右的一個小鎮。順山集遺址就位於該鎮大新莊西南約500米處,重崗山北麓坡地之上,海拔28-31米。其實,順山集遺址早在1962年由南京博物院尹煥章、張正祥等先生調查發現並命名,但長期以來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直到2008年夏,順山集遺址附近的大新莊村村民在挖沙時,發現地下3米處有大量碎陶片。泗洪縣博物館館長江楓知道後當即趕到現場,發現村民已經挖出了一個斷面,在最底層有大量的新石器陶片堆積在一起。在陶堆中,江楓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見過的好像豬首形狀支架的東西。江楓知道這個器物年代比較久遠,但他在翻閱大量的新石器考古資料後,也沒有辨別出這究竟是哪個時期的物件。於是,他把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請來,到順山集遺址實地考察鑑定。

  林留根到現場仔細辨別後,得出這是一個「釜的支腳」,遠古居民燒飯時把釜放在支架上。因為這隻「豬首支腳」,林留根初步推斷順山集遺址的年代至少在6500年前。後來,更多的出土陶片表明,順山集遺址與周邊已經發掘的7000年至9000年的文化遺址很相似。在此之前,江蘇境內發現新石器遺址最早的是6500年左右。

  據考古專家介紹,梅花鎮面積不大,但境內史前遺址非常多,除了順山集遺址外,還有距順山集遺址不遠的韓井遺址距今8200—8300年,各種史前遺址有二十多處。

  碳化稻樣本檢測距今8000多年

  經上級批准,南京博物院聯合泗洪縣博物館於2010年起對順山集遺址進行鑽探發掘。歷時三年的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穫,共發掘面積2500平方米,發現長1000餘米的環壕,墓地兩處共計92座墓葬,房屋5座,灰坑26座,灶類遺蹟3處,大面積紅燒土堆積及狗坑各1處,出土陶、石、玉、骨器近400件以及碳化稻等。

  根據出土的文物,考古人員發現,順山集遺址一期二期遺存絕大多數以夾砂陶為主,有少數泥質陶,夾砂陶多呈紅(褐)色及灰褐色,陶色不均,陶胎普遍較厚,陶器內側多呈純黑色。圓底釜多深腹筒形,早段多為大敞口,近似倒頭盔狀,至晚段則口徑相對縮小,器腹加深,新出花邊口釜。而三期遺存遺分布範圍在二期基礎上往壕溝北、東北幾個方向擴展,該期遺存揭露面積不大,且主要集中在墓地區域,所獲遺蹟遺物較少。

  考古人員通過比較發現,一、二期遺存文化面積接近,應為同一支文化的不同發展階段,三期遺存差異十分明顯,這種差異應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三個時期遺存炊器均以釜為主,搭配陶灶或支架使用。

  2011年7月,北京大學文博學院秦嶺博士對遺址進行系統測年取樣,經對順山集遺址二期地層碳化稻樣本檢測,確認順山集遺址為一處距今約8100~8300年的環壕聚落,這是目前江蘇省境內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

  「天下第一壕」和「中華第一灶」創兩個第一

  考古人員經過對順山集遺址環壕聚落的現場勘探,環壕跨度東西約230米,南北約350米,周長近1000米,其內側面積近7.5萬平方米。壕溝北部地勢最高,向南側逐漸傾斜,最南端為趙莊水庫,此處原為一條東西走向的自然河道,與壕溝組成一個封閉的自然空間。

  令人奇怪的是,環壕寬窄不一,最寬處位於北部靠近採砂坑處,寬達24米,普遍寬約15米左右,最深處位於最寬的北部,深度超過3米。從東段壕溝解剖情況看,壕溝底部較平坦,坡度較緩,外側溝壁坡度較大,內側溝壁呈緩坡狀,坑窪不平,溝外堆積往往直接延伸至溝內,與溝內堆積相疊壓。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說,環壕是遺址周邊的深溝,相當於護城河,有抵禦自然風險和部落進攻的雙重功能,相當於後來的「護城河」。古人在8000年前挖掘那麼長的環壕,難度非常之大,這是整個淮河下遊流域發現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環壕,可以稱得上是「天下第一壕」。

  在出土的陶器中有一樣東西同樣引起了專家們極大的興趣,這是一個半圓形的陶灶。在出土文物的陳列室內,有一個高24釐米、寬30釐米的半圓形陶器,經過初步修補,已與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用的土灶相類似。

  在這個半圓形陶灶的旁邊,是一個三個支架做的灶。「這說明那時陶灶在不斷地演化,而古人煮飯工具演變,也說明那時人們生活在改善。」李伯謙說,這樣完整的陶灶是第一次見到,可稱為「中華第一灶」。

  專家們認為,順山集文化遺存在環壕聚落、圓形地面式房址、使用磨盤、磨球等生產工具、種植水稻的生業方式等方面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根據其固定的陶器組合、自身獨特的文化面貌、明確的時代分期,專家們認為,可以將以順山集遺址一、二期文化遺存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順山集文化。順山集遺址第三期文化還需繼續研究。

  李伯謙說,泗洪順山集遺址考古發掘,代表了中國考古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據了解,根據規劃,泗洪將對順山集遺址採用集遺址本體保護、歷史環境修復、生態環境建設、傳統農業生產等為一體的「考古遺址公園」方式,在原地建一座遺址公園。

  意義何在

  考古界泰鬥、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

  順山集遺址是「江蘇文明之根」

  泗洪順山集遺址是分布於淮河下遊地區時代較早的古文化遺址之一,是目前江蘇境內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填補了江蘇早期古文化遺址的空白;順山集遺址是一處面積為17.5萬平方米的大型環壕聚落,發現的房址、墓地顯示出清晰的聚落布局,填補了淮河中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早段聚落考古的空白。

  考古界泰鬥、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震旦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謙老先生在接受揚子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淮河在古代就是有名的四條河流之一,對中國古代文化發源非常重要的。但是長期以來考古學上對淮河流域重視不夠,前幾年在河南發現了一處八千多年以前的遺址,但那是在黃河上遊。

  「那麼,淮河下遊究竟怎麼樣?前些年在安徽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這一次在泗洪梅花發現順山集一系列遺址,根據測年,最早的也是八千多年。因為我們追溯淮河流域古代文化起源,現在逐步向前推進的,以前可能直到7000多年,現在可以達到8000多年,將來,隨著工作進展,還有可能向前追溯。」李伯謙說,順山集遺址年代非常早,是江蘇境內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可以說是江蘇文明之根。

  對於環壕聚落的發現,李伯謙覺得也特別重大。「8000多年前,這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村落,而是一個環壕聚落,現在的城市是由有城牆的聚落逐漸發展而來的。城,就是從古代的環壕來的。古人就是挖一個很寬的壕溝,把自己圍在裡面,一方面有一個自然的防禦,另外還有聚落的等級,防禦動物野獸,還有防禦部落之間的戰爭,保存很完整。」他認為,在那個時候就有這樣的壕溝,說明當時淮河流域在文化上是領先的,是一個中心聚落,這個聚落地位非常崇高,生產力非常發達,創造的文化也是非常燦爛。

  對於順山集遺址一、二期遺存被命名為順山集文化,李伯謙說,這是江蘇最早的史前文化,「那我們可以想見,淮河流域特別是下遊,在八千年以前,已經有了很發達的文化,對泗洪、宿遷、乃至整個江蘇,都是一個重要的發現。」

  仍有謎團

  考古專家提出4點疑問

  1、南京大學黃建秋教授:「那個時期,這個地方有沒有野生稻?如果沒有,這個稻作技術從哪裡來?」

  2、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孫波副所長:「陶灶如果是灶的話,怎麼會沒有火燒的痕跡?怎麼會沒有出煙的地方?」

  3、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員:「環壕是在第一期和第二期之間形成的,第三期人口更多了,壕溝範圍應該更大了,那麼門在哪兒?壕溝怎麼會在三期的時候消失了?壕溝裡的居民到哪裡去了?」

  4、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所長:「磨球和鹿角雕刻的造型都很精美,是怎麼加工出來的?」

  這些謎團,有的會在今後的考古發掘陸續給出答案,有的將隨著歲月的逝去變得依舊模糊。

  我們好奇

  8000年前的村落是什麼樣子的?

  通過察看遺址現場和出土的大量器物,李伯謙教授向記者還原了8000多年前古聚落居民們的生活和生存狀態。

  A 古人住的是圓形窩棚,靠一根中心柱支撐

  考古發現:目前共清理房址共5座,分地面式和淺地穴式兩種,平面形狀有圓形和橢圓形。房址中部多有中心柱,部分房址中部見有片狀分布紅燒土堆積及可拼合陶釜碎片,房址附近有埋葬狗現象。柱坑深0.52米,柱芯明顯。居住室發現狗骨架,還有陶支架。

  李伯謙:當時的人們生活是一個什麼樣子?地面挖柱子,中間挖一個大坑,周圍是半圓形的,分布五六個坑,是柱坑,就搭起來了,就像棚子一樣。那就很不容易了,舊石器時代住在山洞裡,然後從山洞走出來,到平地上,然後慢慢定居,最早是窩棚,改進的窩棚現在沒有,只不過現在沒有看到牆,因為離地表太近了,上面已經破壞掉了,只看了一個地面。這說明定居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有了房子。

  B 「村」外是墓地,說明當時人已有宗教觀念

  考古發現:遺址西南、西北各發現墓地1處,共清理墓葬92座,墓葬開口於現代耕土之下,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遺址西南墓地位於壕溝外側,自然剝蝕及人為破壞嚴重,多為南北向,頭向南,部分殘見粉末狀骨痕,單人仰身直肢葬。遺址西北墓地同樣位於環壕外側,被不同程度擾動,部分僅存底部,人骨多保存較差,呈粉末狀,絕大部分墓葬無隨葬品。

  西北墓葬間排列有序,成排分布,較少出現打破關係,以單人葬為主。墓地有一個側身葬,通過牙齒判斷為25歲女性,右側是一個雙人合葬墓,其餘均為仰身直肢葬。有一處多人合葬墓,骨架保存較差,僅剩粉狀痕跡,為仰身直肢葬,骨骼排列密集,其中三個經牙齒判斷為12—15歲之間,性別不明,隨葬陶器位於頭端。頭向多為北偏東,個別朝南。

  李伯謙:從看到的情況看感覺特別重要,有7.5萬平方米的環壕聚落,裡面有很多房子,外面有墓葬,這就非常重要。現在我們講一個村子,或者聚落,古代是什麼樣子,其實我們現代村子也是從古代一代代沿襲下來的。那麼,我們知道,8000年前就是這麼個狀況:有一條河在外面圍著,裡面有很多房子住人,人死了以後呢,在環壕外面有一塊集中的墓地,人一排排埋著。這說明當時已經有一定的宗教觀念了。

  C 雕塑很精美,說明當時已有審美觀念

  考古發現:順山集遺址中出土了較多的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文物。例如陶器中有較多的泥塑人面和獸面,豬首狀的陶支座等,還有花邊口陶釜共有8個角,還有一個特殊的九孔雙流壺;骨器中有件淺浮雕豬首狀鹿角器,是中國史前早期立雕作品。

  李伯謙:特別要提到的是,我們看到的出土文物當中,不僅有許多生活用的陶器,釜啊,壺啊,杯子啊等等,還有許多具有原始色彩的藝術品,儘管很小,狗啊,豬啊,做得非常好。出土的文物還有一些藝術品,說明那時的人除了日常生活之外,還有藝術的天賦,有很多精美的雕塑,雕塑很誇張,有審美和藝術,應該說那個時候的人生活是很美好的。

  D 主要食物是大米,「村民」約有幾百人

  考古發現:在環壕內一處房子屋角處發現了碳化稻,陶灶以及豬首形支架供古人把釜放在上面煮飯用,磨盤和磨球組合起來,可以把稻子的皮磨去,還有中間有孔的陶紡輪和陶紡錘,打造得非常光滑的鹿角鋤。

  李伯謙:這對研究農耕文化非常重要。稻子的起源在很長時間以來,都認為不是在中國。十年以前,在長江中遊地區,湖北、湖南沿線,發現七八千年前稻米遺蹟。那麼,在長江流域是如此,那麼在淮河流域怎麼樣?現在可以看到,8000年前,已經開始有了馴化的稻子,這說明人民過著定居的生活,生活來源是大米,這是很不容易的,有了定居,農業就擴張起來。

  對於8000年前古人的壽命,李伯謙表示由於古人墓葬保存得不太好,沒有鑑定出來,但是根據其它地方的資料,這個時期人類的壽命都不是很長,大概只有三四十歲。因為人類沒有辦法抵制疾病等其它外在因素,壽命都是比較短的。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食物的改善,逐步就延長壽命了。

  那麼這個7.5萬平方米環壕內當時住了多少人呢?李伯謙說,環壕比較大,但目前考古發掘還不知道有多少個房子,房子是多長時間形成的。但根據一個房子大概四五個人推斷,環壕內的人不會太多,大概幾百人。這個時期的聚落有沒有出現聚落的分化,要隨著考古挖掘的進一步開展,才能明白。

相關焦點

  • 江蘇有處古村落,被稱為蘇杭「世外桃源」,景色媲美水鄉周莊
    古村落是人文景觀的代表之一,屹立在蘇杭大地上。在江蘇蘇州,有一個古村落叫明月灣,連接太湖與土地,似明月。故取名明月灣。據說明月灣的歷史非常悠久,春秋時期就有了。這裡曾是西施,武王遊歷,遊玩的地方。當年,住在村裡的村民大多是俘虜,主要任務就是侍奉西施和武王。至今,村中還保留著西施梳妝的遺址。
  • 南澳隱藏最美生態古村落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連城 鄭向鵬 通訊員 楊洪 彭刊 文/圖 大鵬海景優美,盡人皆知;大鵬南澳古村落養在深閨人未識,開發利用仍是個難題,也成為南澳人心中的痛。如何盤活古村落資源,讓深圳人一睹芳容,讓居民享受更多的旅遊發展紅利,成為南澳辦事處致力解決的問題。
  • 惠州新增兩個「廣東省古村落」
    記者近日從市民協獲悉,經省文聯、省民協組織評審專家終評認定,全省共有43個村落入選廣東省第六批古村落名單。其中,我市有2個古村落入選,分別是惠東縣平海鎮嶺邊村和惠東縣鐵湧鎮河潭村。至此,惠州市已有33個「廣東省古村落」。   平海嶺邊村和鐵湧河潭村於2017年4月申報廣東省古村落,2018年10月,經省專家組現場實地考察後初評通過。
  • 江蘇旅遊:從心發現江蘇泗洪洪澤湖溼地的美,江蘇泰州老街遊記
    江蘇旅遊:從心發現江蘇泗洪洪澤湖溼地的美,江蘇泰州老街遊記,洪澤湖溼地經過幾年的管理和生態康復,已經成為蘇北稀有的天然溼地,天空是藍色的,植被是弱小的,湖水是明澈的,白鷺在翱翔,今日,它已經成為許多人朝思暮想的天然聖地,假如你不喜歡噪音,假如你想給浮躁的腦筋一個過錯的形象,假如你想體會一種沒有煙霧和塵埃的深呼吸
  • 廣東著名華僑古村落,村民搬離被荒廢,房上長樹成網紅
    ,鄧邊村就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自然村落,近些年由於村民搬離還成為網紅景點。鄧邊村嚴格說來只是開平市一座很普通的小村落,長不過800米,寬不過600米左右,與開平市區隔江相望,距離開平南站不到9公裡路程,從火車站出發,駕車沿著省道274和新水線向東行駛,不到20分鐘左右時間就能到達村口,村落四周被水溝和水塘環繞,村邊被雜草樹木叢生的荊林完全包圍,吸引了一撥又一撥的好奇者進去探險。
  • 江蘇泗洪歸仁鎮:「三進」摸清民情 「三幫」解決民憂
    江蘇泗洪歸仁鎮圍繞「三進三幫」活動,強力聚焦解民憂、帶民富。走進鄉村了解資源狀況,幫助鎮村理清發展思路;走進農戶了解收入狀況,幫助農民就業創業增收;走進田頭了解生產狀況,幫助農民發展高效農業。 紮實開展「三進三幫」,聚焦民憂民慮。找準工作核心、探索破解之策、做實脫貧工作。
  • 鄉鎮書記話農房改善丨江蘇泗洪歸仁鎮:農房建得放心、農民住得舒心
    中國江蘇網5月25日宿遷訊「出門就有便利店,小區內有醫務室,旁邊還有省級優質幼兒園。」泗洪歸仁鎮墩倫小區村民趙家鵬說,現在小區內設施齊全,晚上路燈一亮,大家都出來散步,感覺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趙家鵬家所在的小區是2018年改擴建項目,小區實施外立面改造,接入管網,修整了門前道路。
  • 清水縣賈川鄉梅江村:古村落煥發勃勃生機
    古村落煥發勃勃生機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陳義宏 餘碧波幾百年的古樹、重新修繕錯落有致的泥牆和青瓦建成的土房、歷經歲月洗禮的清中期古建築朱家大院……近日,當記者來到清水縣賈川鄉梅江村時梅江古村落約形成於元代以前,現存古建築6處,為清代中期進士朱正南故居,自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以來,梅江村積極作為,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讓這座古村落煥發勃勃生機。「梅江村為全縣6個未脫貧村之一,現有貧困人口15戶5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4.31%,努力爭取6月底實現整村脫貧退出。」
  • 山東棗莊一古村落:拆了重建與修復加固,如何是好?
    山東棗莊一古村落,在當地名氣很大,聽說有幾百年歷史,一直想去看一看。5月1日,終於找到一位當地人做嚮導,出發!走在山間小道上,日頭正高,風涼涼的,到處槐花飄香。走著走著,當地人說:「到了!」我左瞧右看,好一陣子也沒找到,最後順著他的手指方向望去,原來古村就隱藏在茂密的樹林裡!若想進入古村,先要經過這座石橋。橋面是當地最常見的青石板,由兩個石墩支撐著。
  • 澳門發現4000年前玉石作坊村落遺址(組圖)
    國學大師饒宗頤擔綱考古顧問,黑沙古村落遺址中驚現玉窖和史前高科技「金剛鑽」  本報澳門消息 特派記者夏楊報導:一個4000年前的玉石作坊重見天日———這個中國考古界的罕見發現,就位於珠江口!
  • 古村落的數字記憶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記得住鄉愁」的重要指示精神,浙江省台州市檔案部門自2013年啟動古村落建檔工作以來,努力挖掘古村落歷史文化遺存、留住古村落風貌記憶,並與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合作,探索了一套基於檔案資源主動建設與深度開發來構建古村落數字記憶的理論與方法,走出了一條古村落數位化保護的新路子,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正日益凸顯。
  • 尋訪濟南古村落:長城古道,高山梯田,懸崖古村,風景絕佳
    一線,即齊長城沿線;五村,即為沿齊長城沿線的五大古村落,分別是下法山,中法山,上法山,臥雲鋪,祿家嶺村。這五大村落以臥雲鋪村名氣最大,故「一線五村」景區又名為臥雲鋪景區。「一線五村」景區森林覆蓋率很高,僅海拔84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0餘座,懸崖峭壁,高山梯田,風景絕佳;它包含了山東現存完整、規模最大的明清古石屋村落群,古石房600餘間,明清兩代石碑40餘塊,千年古樹40多株;除了古村落群,該景區還有「三景」,分別是齊長城,梯田幽谷,法山水庫溼地。
  • 龍西鄉莊屋村:高端民宿喚醒古村落 康養旅遊打造「聚寶盆」
    這座藏在深谷懸崖下的古村落,依靠著以康養旅遊為核心的全面開發煥發出了新生機。散水閣位於龍西鄉莊屋村散水崖景區,是散水崖自然體驗兼農園體驗的民宿項目。記者來到散水閣時,恰逢一群來自樂清市區的遊客在此舉辦同學會,近五十名許久未見的老同學在庭院內喝茶聊天、觀賞美景、合照紀念,現場洋溢著舒適愜意的氣氛。
  • 古村落保護須活態傳承
    4月初,在福建南平邵武舉行的中國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祁嘉華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古村落保護須活態傳承    光明日報記者 王國平攝/光明圖片  論壇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文物學會古村鎮專委會、福建省文聯和南平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圍繞古村落價值、古村落地方區域特色、古村落保護與發展途徑等話題展開探討。其中,如何正確看待古村落的文化內涵、如何認識古村落保護中「人」的地位成為討論的焦點。
  • 藝術百家啟動尋訪徐州古村落系列活動
    (徐淮網文化欄目 張文一 鑾翠翠訊)3月29日,藝術百家尋訪徐州古村落文化系列活動在徐州市銅山區張集鎮吳邵村拉開帷幕。吳邵自然村有記載的歷史已有600多年了,經過幾百年的延續,古村落的整體框架仍保存完好。據統計,保存在山上的老院共有100餘座,各家各戶院落布局清晰。傳統村落,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文化支點。
  • 觀雲海、看茶林、住古村落……這才是「普洱」正確的打開方式
    這是一個來了就想「紮根」留下來的地方,這裡就是翁基布朗古村落。景邁山雲海景觀。新華網王碧姣攝翁基布朗古村落位於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芒景村,古村落歷史久遠,布朗族原生態文化保留和傳承完整,原始風貌濃鬱,自然風光秀麗,民族特色突出,被譽為「千年布朗古寨」,是茶祖歷史文化旅遊項目點之一。
  • 「活著」的古村落——浙江松陽「拯救老屋行動」啟示錄
    橫樟村的房屋大部分建於清代中晚期,最早的可追溯至400多年前,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的古村落。像這樣的古村落,松陽縣境內還有百餘個,其中71個已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單,數量位居華東地區第一、全國第二。但這些古村落裡的老屋,由於修繕成本高、原住民無力承擔等原因,多數破爛不堪。如今,葉毛娣居住的老屋已修繕一新。
  • 東莞茶山這座古村落,名氣雖比不上同鎮的南社古村落,卻勝在脫俗
    茶山牛過蓢古村落彩色牆繪牛過蓢古村落,位於東莞市茶山鎮。雖然,牛過蓢古村落的名氣遠遠比不上同在茶山鎮的南社古村落,但是,可能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牛過蓢古村落反而能夠保持著一份難得的清純,沒有沾染上商業化的俗氣。
  • 廣州小洲村文化人紛紛言退 古村落成「大工地」
    村民為賺房租掀起拆舊建新熱潮,古村落特色漸失變成「大工地」  各方觀點  陳平明  (流浪畫家,2006年以來就居住在小洲村)  村民改善住房條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應該在原址上重建,政府應該為村民重新規劃新址,留下現在的村落來重點打造一個真正的小橋流水古村落。
  • 曾祥裕風水團隊赴廣州增城考察古村落瓜嶺村
    廣州增城歷史文化古村落—瓜嶺村的前身今世曾祥裕 曾海亮2020年12月5日,廣州豔陽高照,天高雲淡。曾祥裕風水團隊赴增城考察歷史文化古村落瓜嶺村。我們步入這個古樸寧靜的村子,處處整潔,房屋整齊有序,河邊綠樹成蔭,暖風吹來遊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