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環繞、溪水潺潺、歷史建築眾多的橫樟村,在2012年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橫樟村的房屋大部分建於清代中晚期,最早的可追溯至400多年前,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的古村落。像這樣的古村落,松陽縣境內還有百餘個,其中71個已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單,數量位居華東地區第一、全國第二。但這些古村落裡的老屋,由於修繕成本高、原住民無力承擔等原因,多數破爛不堪。
如今,葉毛娣居住的老屋已修繕一新。「非常滿意,現在房子多乾淨多明亮,現在又安全又舒服,國家把我的房子修的這麼好,我總是哈哈哈的」,葉毛娣大笑著告訴記者。在現場,年邁瘦小的葉毛娣緊緊拉住松陽縣「拯救老屋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王永球的手,「每次過來,她都是這樣熱情,她心裡感謝國家把她的老屋修好,房子裡電線拉起來了,廁所修起來了,對於老人來說以前這些想都沒想過」,王永球在旁邊介紹說。
這一切始於2016年1月。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啟動「拯救老屋行動」項目,松陽縣被列為該項目全國唯一一個整縣推進試點縣,基金會撥付資助資金4000萬元。項目資助範圍為松陽縣傳統村落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中的私人產權民居。採取戶主自願申報的方式,基金會資助修繕總額50%,其餘由農戶及其他社會資金籌集。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承擔技術團隊責任,負責制定修繕導則、概算指南、項目驗收規範等,在施工現場進行技術指導以及鄉土施工隊伍的培訓。松陽縣委、縣政府成立「拯救老屋行動」領導小組並下設辦公室,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
《浙江省松陽縣傳統村落文物建築修繕導則》規定:「文物建築修繕須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能修補不替換,儘可能多地保留文物建築真實的歷史信息」。老屋辦幹事裘基鵬指著修繕好的一處房子告訴記者,「在修繕過程,我們嚴格遵循能修不換的原則,儘可能地保留原有構件。對因黴爛等原因更換下來的構件,有文物價值的,也要進行妥善保管。」
截至2017年7月底,松陽縣有135幢老屋的產權人開展申報,現場方案審核133幢,16個鄉鎮(街道)34個村的97幢老屋已開工修繕,45幢老屋已基本完工。
「拯救老屋行動」項目最初的實施並不順利。「他們認為,這麼好的『餡餅』怎麼會砸到自己頭上,自家的房子修繕,國家承擔50%的費用,村民開始一直不太相信。」裘基鵬告訴記者。對此,老屋辦的工作人員深入松陽縣的17個鄉鎮的46個村,與群眾面對面交流,耐心地為村民講解政策和修復老屋的必要性,並保證資金保障的可靠性。
56歲的塘後村村民江萬清動了心。「老屋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因為修繕成本太高,看到破敗也很無奈,現在有機會修繕,肯定要修的」,江萬清告訴記者,「現在修好了,人住在這裡也舒服,精神也好起來了,在杭州生活的哥哥和侄子過年也願意回來了,如果沒有這次修繕,老屋可能就倒塌了,家人在老屋裡團聚的場景也不會再現。」
看到破敗的老屋重新修繕一新,並且實際拿到了50%的修繕補助費用,村民開始爭相申請,產權人的自主保護意識得到了激發,在修繕過程中,戶主主動邀請老屋辦工作人員上門指導。「自家的房子肯定用心,不會偷工減料」,裘基鵬告訴記者,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產權人與工匠們探討學習方案和概算的編制,主動到有經驗的工匠師傅那兒取經,反覆修改完善。同時,在修繕過程,產權人也積極加入到修繕隊伍當中。從開始的「要我修」逐漸轉變成為「我要修」。
橫樟村一破敗的老屋修好後,十幾戶產權人都非常高興,一起回到老屋貼春聯、祈福,並湊錢購買了樂器,在正月初一高高興興地吹拉彈唱,團團圓圓地在老屋裡過了一個喜慶祥和的春節。其中的一位戶主包加理,給王永球發去微信:「老房子修好了,家族裡的人高興地敲鑼打鼓,謝謝您!」
通過「拯救老屋行動」項目,原本坍塌破敗的老屋得到了修繕,使文物建築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在修繕時,堅持保護和利用相結合,充分考慮了後期的利用,植入了衛生設施、重新鋪設了強弱電管線、採用隔音材料等,極大地改善了居住條件。同時,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很多老百姓加入到了修繕隊伍當中,尤其是一些傳統工匠,不但參與修繕,而且還組建了專門的隊伍,帶動了傳統建築行業的復興。
老屋修繕後,不僅吸引了原住民返回,而且也吸引了外來投資者來村裡投資,開辦民宿和農家樂等,帶動了生態農業和傳統手工業等的融合發展。據悉,2016年,全縣接待遊客308.2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8.4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56%和61.68%。2016年上半年,全縣實現旅遊收入7.74億元,2017年上半年10.5億元,同比增長35.73%。記者在走訪各村落時看到,松陽周邊的遊客開始深入各村體驗古村落的慢生活。
浙江省古建研究院院長黃滋全程參與了松陽「拯救老屋行動」,他認為,「一定要讓村民意識到古村落的價值,老房子、器皿、古樹林木、村落的整體風貌等,都是有價值的,都是需要保護起來的,這是古村落保護的重要一步。除了這些物質載體需要保護,由物質載體生發的記憶、習慣、儀式、信仰等傳統更加重要。原住民的回歸和遊客的增加,讓根植於古老村落中的文化基因隨著現代生活的變化而健康生長,古村落開始更有活力。」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已然成為公眾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鄉愁是中國人對滋養自身精神根脈的傳統鄉土文化的一種集體情愫,古村落則是呈現鄉愁文化基因的有形載體。
在2014年4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四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表示,保護古村落要保持傳統村落的完整性、真實性、延續性。注重村落空間的完整性,保持建築、村落以及周邊環境的整體空間形態和內在關係,尊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生活方式。
松陽縣委書記王峻一直大力支持拯救老屋行動,在他看來,保護傳統村落要堅持「活態保護、有機發展」,把傳統村落放到歷史動態中去加以考量,遵循它的發展規律、尊重原住民,再給予村落適度的刺激,慢慢恢復其生命力,讓古村落「活」起來。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告訴記者:「修老房子,也要讓老房子裡的人切實履行保護的責任,前期投入的4000萬主要起一個引領撬動的作用,讓大家意識到居住的是文物,應該進行保護。」說到下一步打算,勵小捷說,「會繼續加大對古村落保護的力度,向雲南、貴州、江西等貧困革命老區傾斜,逐步形成規模,力爭3至5年形成一個比較完善成熟的模式,為全國的古村落保護提供參考借鑑。」
自2012年以來,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等相關部門先後數次組織傳統村落調查,分4批將4153個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涵蓋全國所有省272個地級市、43個民族,大部分傳統村落已列入名錄。據悉,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調查正在進行,這將是最後一次全國性調查,力爭將所有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全部納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建立基本完善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是陶淵明《歸田園居》裡的一句古詩,古詩裡描繪的鄉村畫面,也是今人情牽夢系的古村落圖景。穿越千年,這雞犬相聞、炊煙嫋嫋的鄉村田園,至今仍令人心生嚮往,一個院落、一座廟堂、一方戲臺、一口古井,他們不僅僅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人們心靈深處的鄉愁寄託。古村落保護,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