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史春波/文 俞 躍/攝
3月16日,德國柏林。
建築藝術家們把目光聚焦在了浙江麗水松陽這個中國小縣城。這天,「鄉村變遷——松陽故事」鄉村建築展向世界亮相。
鄉村,怎麼樣從衰敗走向振興,通過一幢幢修繕利用的鄉村建築,松陽給世界提供了一個中國方案。
這兩年來,「拯救老屋行動」在松陽開展,讓松陽的傳統村落開始恢復生機和活力。
這個項目由國家文物局支持,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發起,旨在為私人產權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修繕和利用,積累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松陽是全國第一個整縣推進試點縣。
兩年來,一群人為老屋和鄉村的命運而努力,他們中有基層幹部,也有平民百姓;有部級領導,也有鄉野工匠;有垂暮老人,也有熱血青年。
他們會回答你,全國的首個試點為何在松陽?這個行動經歷了哪些曲折?
「拯救老屋行動」讓松陽不少老屋重獲新生。
項目的緣起
這是一次有點突然的來訪。
2016年初,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來到了松陽。這位部級領導給松陽帶來的是一個傳統村落保護項目——拯救老屋。
為什麼要做這個項目?在他看來,保護傳統村落,首要的是保護老屋。「老屋,是鄉愁的載體,房子都沒了,還有什麼家的感覺。」勵小捷這樣告訴錢江晚報記者。
他回憶說,那次到松陽正好是春節前夕,他走訪了十幾個古村落,考察了幾十幢老屋,看到一幕幕過年的熱鬧氣氛,他很有感觸,「村落雖然破敗,但百姓依然有著文化自覺。這跟我考察過的其他很多空心村落不同。」
這更堅定了他的決心。
最終的結果,基金會選定松陽縣作為「拯救老屋行動」項目整縣推進試點縣,首期投入資金4000萬元。
它的目的很清晰——力求為私人產權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修繕和利用,積累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形成「拯救老屋行動」與傳統村落保護、調動產權人積極性、促進民生改善和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共生模式。
那麼,為什麼選擇松陽作為全國的試點?
勵小捷告訴錢江晚報記者,當時基金會也在全國範圍挑選論證,選擇松陽有幾個原因——松陽有基礎和優勢,它是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示範縣和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試驗區,境內有百餘個傳統村落;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傳統村落保護,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礎和社會氛圍;當地群眾有需求,有文化自覺。
於是,兩年多時間,勵小捷一共八次到松陽,走訪老屋,尋找工匠,開座談會……不少村子的村民都認得他。
「勵部長真的很關心老屋,很關心老百姓。我們家他都來了3趟!」老屋戶主包加理說。
4000萬的基金
有了基金會的支持,那麼,這筆錢怎麼用?具體怎麼創新實施?這是一個難題,完全沒有參考的經驗。
2016年1月下旬,松陽成立了「拯救老屋行動」領導小組,時任縣長的王峻擔任組長,並委託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作為技術團隊。
「我們承擔『拯救老屋行動』的技術支撐任務,負責制定修繕導則、修繕方案要求、工程概算指南、驗收辦法等技術文件,以及施工現場技術指導和鄉土施工隊伍的培訓等。」省古建院常務副院長盧遠徵這樣說。
除了由產權人自行組織編制修繕方案和概算外,「拯救老屋行動」項目還有其他創新之處,就是對於招投標程序的突破,農戶只要按古建院編制並經專家委員會審定的修繕導則和工程概算指南來編制方案和概算,經審核後,即可籤訂合同自行組織施工。
規範雖然有了,但討論的細節還有不少,比如老屋能不能新設衛生間。有的專家提出,不能裝,應該原汁原味。
但最後從以人為本的角度考慮做了突破,同意安裝現代化衛生間,便於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
當然,施工過程中的培訓和技術指導也是必不可少。
意外的觀望
緊接著,「拯救老屋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對全縣傳統村落中近1600處建築進行了調查摸底,篩選出249幢符合項目要求。
根據方案,修繕的費用,基金會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農戶自己出一部分。大致比例是:50%、20%-30%、20%-30%。一份份宣傳告示發往一個個鄉村,一大批基層幹部到了農村一線,一家家地去做工作,做宣傳。
但是,讓很多人意外的是,這樣的好事,居然沒有人自願報名。在松陽的鄉村,出現了這樣幾種聲音。
有人懷疑,真有人會出錢來給我們修房子嗎?
另一種聲音是,這樣的老屋修它幹什麼?修好了有什麼用?
還有,老屋的產權人太多,有的房子裡住著十幾口人,大家的思想難以統一,還有的擔心,能不能修好?
沒有動靜,更多的人在觀望。
「思想工作很難做,我們都是一戶一戶地去解釋政策,去和他們溝通,為避免佔用務農時間,我們會特地選晚上去村民家走訪」。鄉鎮幹部楊旭明這樣說。
一段時間,很多鄉鎮幹部每天的工作就是走村入戶,和農民,和那些老房子打交道,一開始是動員,後來又要指導,幫助解決問題。
一方面,工作人員積極下鄉去動員,另一方面,發動黨員幹部帶頭。變化發生在一名預備黨員的村幹部身上,他帶頭申報修繕自家老屋。
修繕完成後,戶主拿到了全部的資助款,老屋修繕的效果也出來了。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紛紛來報名。
工匠的回歸
隨著一幢幢老屋的開修,一大批松陽本土的民間工匠也陸續歸來,成為「拯救老屋」的家鄉力量。
「譁譁譁」,刨子划過木頭,飛濺起一朵朵木屑花……徐美根熟練地展示著他的手藝。
在松陽王村,十幾名工匠正在緊張作業。他們要在四個多月的時間裡,修復一座祠堂。
62歲的徐美根已經二十多年沒有拿起斧頭,他從小學木匠,帶出了很多徒弟,但是,時代的變遷,磚房代替了木房,像他一樣的鄉間木工下崗了,他開始在各地打工。
去年開始,徐美根又重操舊業,加入了一個施工隊,他興奮地拿起本已生疏的斧頭,現在一年有七八萬的收入。
看好修復老屋的前景,也為了一份鄉土情懷,在外多年的松陽工匠正在逐步回流。
在外務工10多年的三都鄉尹源村村民曾信亮,帶著23歲的兒子回來組建了一支老屋修繕隊,2016年5月份開始,已經接了6個老屋項目,他的隊伍也由原來的8人發展到20人。
擁有一支30多名工匠團隊的村民吳炳松說,這幾天又有些曾在上海、杭州等地打工的手藝人加入了他的隊伍。
傳統村落集聚的松陽三都鄉,傳統工匠隊伍也漸成規模。一個叫曾榮華的工匠組成了一支15名工匠的本地隊伍。三都工匠修繕三都老屋,既修了老屋,又鍛鍊了隊伍,還形成了一個產業。
目前,松陽已有三十多支施工隊,從業人員六百餘人。
新聞深讀
修老屋,是修文化,還修了人心
兩年過去了,轟轟烈烈的「拯救老屋行動」給松陽帶來了什麼?
在松陽界首村,外來遊客在一幢幢老屋穿梭著。村民劉根福切身感受到了修老屋帶來的喜人變化。
他所在的這個古村已經修好了8幢老屋,舊貌煥發新的生機。有人來投資民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修老屋,修的不僅是房子,還有人心。修屋的過程中,化解了矛盾和隔閡,讓人的心貼得越來越近。
而從機制上來說,松陽的拯救老屋之路充滿了諸多探索和創新。「希望這些探索和經驗能夠得到推廣。」 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這樣表示。
修老屋——修來鄉村經濟
兩年過去了。變化實實在在地在山村發生。
「從我太爺爺開始,就住在這裡了。」67歲的劉根福喝著茶和記者聊起來。
這是位於松陽界首村的一座有幾百年歷史的老屋,它有高挺的廊簷、牌匾,從大門進入,需要走過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廳堂,才能看到生活的氣息。
劉家的祖輩生活在這裡,只是人世更迭,慢慢地就剩下了他和老伴,兒子則去了杭州打工。
這幾年,老屋也和人一樣漸漸老去,開始腐爛,漏雨,倒塌。煩惱也伴隨著他們日復一日的生活,特別是在這樣的雨季。
修復祖宅的生命,是老劉的心願。但無奈的是,劉家沒有錢,也沒有精力。
去年,他家的老屋列入了「拯救老屋行動」名錄。戶主們合計著把這事委託給了一名工匠,很快,一支施工隊進駐了劉家,這樣足足修了半年時間,才修好。
而他作為其中一個戶主,只需花費2萬多元。這在他看來,很難想像。
今年春節前,老劉住進了修好的老屋,「比討老婆還高興」,他這樣說。祖輩的家業得以延續,老劉充滿了自豪和感激。
老屋修好後,在外打工的兒子也回到了老家,而對於空閒的廳堂,他們準備出租,這樣既可以收取一筆租金,又可以聚攏老屋人氣。
在界首村,這個浙江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被列入「拯救老屋行動」名錄的老屋有8幢。
如今,村裡經常能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有的村民自己當起了導遊,城裡人來村裡辦起了民宿,住一個晚上要好幾百元的房費,還需要提前幾天預訂呢。」老劉這樣說。
這個形成於宋朝的古村,又重新走到了振興的路口。
這是松陽諸多傳統村落的一個縮影。目前,松陽已經有110多幢老屋得到了修繕。
修老屋——修的還是人心
「修老屋,修的不僅是文物,更是修復文化,修復人心。」在松陽,你經常能聽到這句話。
「有一戶人家,因為有點小矛盾,十幾年沒說話,這次因為一起修老屋,和好了。」老屋辦工作人員裘基鵬這樣說。
他介紹,在同一屋簷下生活的人們可能是親戚,也可能是毫無血緣關係的普通鄰居,他們之間還可能存在著多年未得到解決的人際矛盾。
而修復老屋的重要前提是各家各戶間的人際關係得到修復——解決矛盾,消除誤會,看見彼此的難處,承擔起自家的責任。
因為,修繕老屋,需要房主自願申報,並要自籌一部分維修資金,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老屋面積較大,一棟房子往往分屬多戶,修繕需大家一致同意,共同出錢出力,難度不小。
四都鄉有一棟老宅,屬4戶人家共有,其中一家低保戶起初極力反對修繕。老屋辦工作人員多次上門溝通協商,歷時兩個月終於達成一致意見:由相對富裕的家庭承擔大部分費用,各盡所能共同修好老屋。
「老屋修好了,人心更齊了。」在大東壩鎮橫樟村,一座老屋修好後,十幾戶人家都很高興,在今年春節一起回到了老屋,貼春聯、祈福,還湊錢購買了樂器,高高興興地吹拉彈唱,過了一個不尋常的年。
同樣是今年春節,一名在外打拼的年輕人抱著兩歲的孩子回到了修好的老屋,說,「這是我們的根,一定要帶孩子回來看看。」
這種鄉愁和喜悅不斷傳遞著,感染著越來越多的人。
松陽縣委書記王峻
修老屋——修出保護之路
「沒有名額了,沒有名額了」。這幾天,走在村子裡,老屋辦工作人員蘭斌不斷接到電話。
讓她為難的是,因為「拯救老屋行動」項目資金有限,名額已經滿了,但是,來申報的人還有不少。
接下去,還要不要修?資金從哪裡來?
答案是肯定的,「還要繼續做下去」,松陽老屋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資金來源將採取多種途徑,比如社會募集、整合各類資金等。
今年開始,在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發起下,雲南和江西兩省三縣,也開始了「拯救老屋行動」,他們陸續到松陽考察、學習、培訓,把松陽的經驗帶回各地。
這兩年來,松陽形成了什麼經驗?
在松陽縣委書記王峻看來,「拯救老屋行動」項目,基金會作為社會團體,接受國家財政項目委託,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推動項目實施,改變了以往政府單一保護模式,使保護方式進一步豐富,走出了一條私人產權文物建築保護利用的新路子,為社會資金配合大局、拾遺補缺、有所作為找到了一個適宜切口。
項目程序的簡化和工程管理的優化是其中的兩大創新。
一般高級別文物的修繕保護工程,多以政府為業主單位,程序上非常複雜,而「拯救老屋行動」項目則簡化了修繕方案編制、施工圖編制和預算編制。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程序上,都得到了極大的簡化。
「項目主體也由原來的政府主導轉為老百姓(產權人)自主實施。」老屋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施工單位的選擇,由原來的必須具備施工資質的企業,轉為老百姓自行組織工匠實施;工程質量監管,由原來的政府部門負責,轉為老百姓自行負責,縣老屋辦負責監督與指導;資金撥付與工程驗收程序也相應得到了簡化。
「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我們更要重視村落裡有一定文物價值的歷史建築,要率先修復這些建築,也希望社會各界都能重視起來,使這些房子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通過兩年實踐,松陽『拯救老屋行動』經驗初步形成,希望這些探索和經驗能夠得到推廣。」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這樣告訴錢江晚報記者。
「拯救老屋,不僅是修復文物,更是修復文化,修復人心。」縣委書記王峻這樣說,「接下來,我們要持續抓好項目建設,進一步強化業態培育,挖掘老屋價值,拓展利用空間;激活『古建』經濟,培養古建人才,打造本土優質團隊,延展老屋產業鏈,進一步提升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使『拯救老屋行動』項目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