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陳守湖:《河畔老屋》,記憶魅惑與文學書寫

2020-12-22 天眼新聞

學者郜元寶在評析中國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體時說:他們更多地向過去傾斜,在那裡尋找創造的源頭。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潘年英,對「過去」的迷戀顯而易見,他念茲在茲的人類學筆記,其實就是基於「過去」的書寫。因此,他的大多數作品都充滿了記憶的魅惑。其新著《河畔老屋》同樣延續了記憶魅惑這一顯著的文學特徵。

在《河畔老屋》中,潘年英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書寫了四座老屋:河邊老屋、食堂老屋、竹林老屋、半島老屋。這幾座老宅的變遷史,就是他記憶中的百年家族史。這類普普通通的家族,在中國大地比比皆是,如同野生植物一樣茂盛。它們不可能進入宏大的歷史敘事,但卻承載著最幽微的歷史細節。我細讀過潘年英關於故鄉盤村的幾乎所有文字,閱讀體驗大體是一致的——他的記憶書寫有著對讀者的極強吸附力。文學經驗告訴我們:記憶左右了作家的文學精神,不管他在文學這條道路上走出多遠,記憶都是他最可信賴的源頭。在我看來,《河畔老屋》的文學魅力,正是源於潘年英對於記憶魅惑的精心編織。這部作品,包裹著成長的痛楚與甜蜜,鋪陳著家族的幸福與創傷,漫溢著風物的繁盛與衰落,掩映著人性的光明與晦暗……這樣一來,潘年英個體的記憶便具有了普適的「可讀」價值。不管光陰如何流轉,無論世事如何滄桑,文學訴諸的始終是人心與人性。在《河畔老屋》中,我讀到了人心的澄澈、人性的澄明。

堅守本土和田野,是潘年英鮮明的文學主張。多年來,他一次次地返回故鄉,又一次次地從故鄉出走。因為他的「返回」,記憶中的故鄉不斷地被現實中的故鄉改寫而豐饒。因為他的「出走」,現實中的故鄉不斷地被記憶中的故鄉收納而沉澱。作為既熟悉作家本人又熟悉其作品的讀者,倘有人問我:《河畔老屋》和以前潘年英的故鄉書寫有什麼顯著差異?我的回答或許會是這樣的:如果說以前的「故鄉三部曲」更多的是沉溺於鄉土記憶,那麼,《河畔老屋》則在記憶的底板上不斷地塗抹了鄉土的現實色調。

對於潘年英這樣的鄉土離散者而言,「沉溺」與「塗抹」,意義何在?我認為,其意義在於離散心態中強烈的身份認同。日復一日的在鄉者,是沒有身份焦慮的。徹頭徹尾的去鄉者,其身份焦慮也會在時間流逝中消遁,而離散者的身份認同自覺卻會不斷強化。哲學家洛克曾說:「如果一個人的思考行為能夠回溯到過去的任何一種行為或思想,那麼這個人的身份認同就能得以確立,現在的他與過去的他擁有同一個我,而這同一個我就是現在正在反思過往行為的那個我。」潘年英正是這樣一位擁有著豐饒記憶的反思者,鄉土的記憶與鄉土的現實,在歷時與共時兩個維度的交匯中,建構了這位侗族作家的自我身份認同。

讀者固然可以給文學作品施加諸多的社會學價值,但對作家的創作而言,對其作品的所有價值闡釋首先須基於文學性。《河畔老屋》所編織的記憶魅惑,理所當然歸功於潘年英的文學想像。他甚至是較為牴觸文學社會學闡釋的。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即坦言:「《河畔老屋》是很文學的,不要過度解讀它的社會學意義。」和文學相關聯的記憶,其實並不追求口述史價值。法國作家普魯斯特曾提出「非自主記憶」這樣的文學概念。很顯然,「非自主記憶」不會去為記憶尋找確定無疑的佐證,它最重要的是展現情感的高度真實。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維度來觀照,《河畔老屋》中的故事都是微不足道的,但作家的文學想像卻給它灌注了情感真實,從而變得耐人尋味起來,文學性由此在四座老屋搭建的文學空間中生成。當然,對於熟悉潘年英作品的讀者來說,文學性的賦魅並不僅僅來自《河畔老屋》這樣一部長篇散文,它同樣源於潘年英在多年文學創作中構建起來的盤村這個文學空間,《河畔老屋》與潘年英的其他作品,形成了文學意義上的強烈互文性。

德國學者阿萊達·阿斯曼認為,回憶並非是將一個個的記憶碎片連綴起來,呈現出完整無缺的、關聯度極高的歷史畫面,而是一種帶有強烈情感性的經驗聚集。作家的記憶書寫不會刻意追求阿萊達·阿斯曼所析出的文化人類學喻意,但《河畔老屋》的確呈現了帶有強烈情感性的經驗聚集這樣的顯著特徵。強烈的情感性,或許可視為記憶書寫歷史性與文學性的分野。有著人類學學者與作家雙重身份的潘年英,之所以能從田野、口述、文化記憶這樣一些概念的束縛突圍,就在於盤村是情感不斷加持的文學空間,而不僅僅是實體的地理存在。同時,我們亦必須承認:歷史之於個人記憶的規訓其實是無處不在的。因此,對於作家來說,他的記憶書寫往往是在對歷史規訓的反抗和逃逸中完成的,這是文學性生成的必然。但是,這種帶有強烈情感性的經驗聚集,亦生成了文學敘事的「副產品」——賦予了文學性的個人史。經驗的聚集雖然是零亂的,但由於強烈情感的注入,它同樣是有跡可尋的。《河畔老屋》帶給讀者的文學衝擊,正是在記憶書寫的衝突與悖逆中完成的。

文/陳守湖

文字編輯/邱奕

視覺編輯/向秋樾

編審/李纓

相關焦點

  • 文學青年訓練營薦讀大使劉醒龍:文學創作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
    思想引領時代,文學點亮未來。中文在線數字出版集團(簡稱中文在線)聯合北方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簡稱北方文創)推出文學青年訓練營,旨在鼓勵、支持、引導、服務營地學員開展系列文學活動,發現文學人才、提供發展通道。
  • 記憶中故鄉的老屋
    記憶中故鄉的老屋,常見於1980年代的鄉村,好多是我們父輩的婚房。記憶中故鄉的老屋,青磚灰瓦,木門木窗,有門檻有門杵。主屋分三開間,中間是廳堂,兩邊是臥室。因為空間有限,每個臥室又會再分為前後兩間,臥室前面作為睡房,後面一部分用作屯糧。
  • 《短篇》記憶中的老屋
    記憶中的老屋,有著太多的童年趣事。菜園、門前的打麥場、小山丘、冬天的冰沙河…自從七九年家鄉發了大洪水後,爸爸就在房前屋後載滿了榆錢樹。每天下班後,忙著修剪樹枝,將修剪下的枝條拿去餵牲口。記憶中的老屋充滿著陽光般的溫暖,爺爺躺在老屋的土炕上歇息、喝茶、身邊臥著的大花貓,舒坦地打著呼嚕。很愜意的場景…老屋有饞人的好吃的…最喜歡吃的就是冬天裡的半碗油茶。那是媽媽的味道,用羊油合著麵粉、紅糖、各種調料沏成的。
  • 兒時記憶中的客家老屋德馨堂
    兒時記憶中的客家老屋德馨堂   伴我出生長大的老屋是一座客家土樓,建於清朝嘉慶年間,有200多歲了,可以比肩美國歷史。
  • 薦書| 真正的文學品質與名聲無關
    薦書 | 真正的文學品質與名聲無關 2020-12-22 1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書香「五四」 青年薦書|讓我們一起「悅」讀吧
    書香「五四」  青年薦書|讓我們一起「悅」讀吧 2020-05-06 02: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桃溪河畔幼兒園入園攻略!
    語言領域分為聽、說、寫、讀四個方面。聽、說的訓練通過遊戲化、形象化的活動開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表達力、敏感度以及對語言的興趣,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水平。聽:聽力的正確性練習、聽力的差異性練習、聽力的連續性練習、聽力的記憶性練習等。
  • 薦讀| 高凱:我賴以活著的精神臍帶——《高小寶的熊時代》創作筆記
    我的童年以人生記憶和文學記憶兩種方式同時存在。一方面,我的童年是一根甩不掉的尾巴,仍然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如果說兒童時代是我的文學胎衣,那麼關於童年的書寫則是一根讓我賴以活著的精神臍帶。我的「兒童文學」創作軌跡是這樣的:發現童年,始於對童年的閱讀;回顧童年,始於對童年的書寫。
  • 【政知局薦讀】喬治•奧威爾曾是個播音不合格的電臺記者
    既然最近大家愛談喬治•奧威爾,政知局今天也來薦讀篇刊載於2009年6月10日《中華讀書報》第4版的舊文。BBC當年公開的奧威爾檔案,細節頗詳。→→→→→政知局薦讀分割線←←←←←來源|《中華讀書報》 作者|康慨「四月間,天氣寒冷晴朗,鐘敲了十三下。」
  • 鄉下的那些老屋:剎那間把我帶回到懷舊的記憶裡!
    文:朱群英(有改動)圖:紅 豔這次過節回老家,在鄉村遊走,不經意間,一幢幢老屋,又闖進了我的視線。眼前的情景雖說有幾分破敗和狼藉,但那似曾相識的一磚一瓦,一窗一欞,一柱一櫞,剎那間把我帶回懷舊的記憶。
  • 老屋甘蔗糖---童年最甜的記憶
    一提起榨糖,思緒一下子就飛回到了那熱火朝天的場面:堆積如山的甘蔗,熱氣騰騰的糖鍋,忙並快樂著的蔗農,還有那些在人群中穿進穿出忙著啃糖勾的孩子……多麼甜蜜而溫暖的記憶啊,我們的童年其實也是幸福的!老屋坐落在一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十幾戶農家聚集在一個小小的山灣。
  • 四十年來家國·徵文丨韋耀武:老屋的時代記憶
    老屋的時代記憶 文丨韋耀武 去年秋天,弟弟打來電話,說想把老屋拆了,可是父親不同意,他想讓我幫著做做父親的工作。 這工作不太好做。老屋是父親和母親一磚一瓦砌起來的,凝聚著他們的心血和汗水。父親把老屋也看作是他的一個孩子,要拆掉,他肯定不願意。 老屋其實不老,建成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牆是土磚,頂是青瓦,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當然是「老」了。當年建這棟房子時,父親和母親吃盡了苦頭。父親是兩兄弟,祖父留下來的只有三間房。為了房子,父親和他的親弟弟曾數次大打出手。到現在他倆見面連話都不說。
  • 老屋
    文/李明海一扇破舊的木門虛掩著老屋門廳正中牆上父親的面龐跟老屋一樣安詳牆壁褪土了父親還在修牆老人家看著老屋落淚我也跟著落淚後來我才知道那老屋是父親的命一陣春風萬裡親切的木門褪土的牆壁跟父親一樣留下記憶高樓大廈平地起父親的面龐就像老屋的印痕深深在心底作者簡介:李明海,山東省東明縣第一實驗小學語文教師。
  • 薦讀 | 永興島上的環保佳話:保住水清灘亮島美
    薦讀·1 永興島上的環保佳話:保住水清灘亮島美 中國青年報「棉花」雲、「玻璃」海、綠椰樹、三角梅……都說海南的風景美如畫,到了三沙才知道畫布總有邊緣,顏料總有誤差,最美、最真實的是留在我們腦海裡畫也畫不完、抹也抹不掉的記憶。
  • 童書薦讀——《總有一天會長大》
    隨著鮑小珍第二屆名師工作室的開張,童書薦讀欄目以嶄新面目回歸啦!此次我們力求「閱讀+五育並舉」,改變了原有的薦讀結構,以三個全新的板塊重新出發。此次薦讀,我們基於生活內容、生長過程和生命目標這三個主題展開,一月一主題,一周一主推。       本月,我們想與大家分享的是基於成長過程的內容閱讀系列童書:本周,我們一起來看看《總有一天會長大》,感謝您的關注!
  • 老屋,真的老了
    其實,家與老屋並不遠,半個多小時的車程。但因為對城市繁鬧的迷戀,對新生活的獵奇,竟讓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削減得只剩下一點點稀疏的殘光。甚至對老屋的面貌開始模糊不清,記憶開始被打溼。  隨著時光的流逝,記憶被漸漸掏空,心裡卻隱隱約約有一份空蕩蕩的感覺撕扯著我的心,難以言說,也難以釋然。一想到與老屋漸行漸遠,我心裡就有一股想緊緊抱住它的衝動。
  • 桃溪河畔幼兒園的孩子都在幼兒園「玩」些什麼?
    語言領域分為聽、說、寫、讀四個方面。聽、說的訓練通過遊戲化、形象化的活動開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表達力、敏感度以及對語言的興趣,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水平。聽:聽力的正確性練習、聽力的差異性練習、聽力的連續性練習、聽力的記憶性練習等。
  • 《為你閱讀》第12期:《老屋老了》| 作者肖立勇 | 龐啟勇為你閱讀
    城口縣信息中心《為你閱讀》第12期       品讀人文城口,你的文學作品就有機會被推薦閱讀,你也有機會被特聘為閱讀嘉賓。            《為你閱讀》第12期作品:《老屋老了》(作者肖立勇,龐啟勇為你閱讀)。
  • 漫談初心【薦讀】|杜雷
    頭條:漫談初心【薦讀】|杜雷二條:家長需要多留意考生考後心理變化【薦讀】|雪絨花三條:風雲雷電(組詩)【薦讀】|李保國
  • 紮根齊魯大地的文學書寫:穩健沉厚 憂患深摯
    「文學魯軍」紮根生活實際,關注國計民生,始終踐行現實主義的文學理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王潤滋、尤鳳偉、左建明、張煒、矯健、劉玉堂、苗長水、李貫通、趙德發、張海迪、陳佔敏、楊志軍的小說和李延國、王光明、朱建信的報告文學,無論是高遠深沉的歷史敘述、凝重冷峻的文化反思,還是鮮活真切的生命體驗、深邃高遠的哲學思辨和犀利精準的理性批判,都蘊含著博大深厚的人文情懷,豐富了齊魯文學現實主義書寫的精神思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