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牛鎮微生活」↑免費關注 牛鎮人移動生活平臺
服務於牛鎮、彌陀、趙河、劉畈及周邊鄉鎮
曝料·便民·合作 請加小編個人微信:X524329918
✍牛鎮微生活作品
作者:陳君寶
十月,又到了蔗糖飄香的季節。一提起榨糖,思緒一下子就飛回到了那熱火朝天的場面:堆積如山的甘蔗,熱氣騰騰的糖鍋,忙並快樂著的蔗農,還有那些在人群中穿進穿出忙著啃糖勾的孩子……多麼甜蜜而溫暖的記憶啊,我們的童年其實也是幸福的!
老屋坐落在一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十幾戶農家聚集在一個小小的山灣。那是80年代農村裡普遍而典型的磚瓦結構的房子,青瓦白牆,還有那冒著煙的煙囪,山灣被一片茂密的竹林遮掩的嚴嚴實實,竹林前是一塊塊農田和梯地,一條忽滿忽淺的溪水蜿蜒而下,把它隔絕開來。
金秋時節,農田裡一片片一串串金黃的稻穀與梯地上那一塊塊鬱鬱蔥蔥的甘蔗林融為一體,放眼望去,很是壯觀!風一吹,甘蔗林有節奏的附和著點頭哈腰,像海上波濤似的蕩漾開來。
童年的時候,我和一群小夥伴們每天放學都會悄悄地鑽進甘蔗林裡捉迷藏,在一片片、一行行的甘蔗林間奔跑著,打鬧著、嘻笑著……玩累了、渴了,就拗上幾根甘蔗,坐在溪邊的沙石上,用牙齒剝開甘蔗的表皮,露出乳白色的蔗肉。咬上一口,甘蔗的汁水會溢滿你的嘴巴,直灌入肚子裡,甜到心底。味道美極了。脆脆的、涼涼的、爽爽的、香香的、甜甜的……那份清甜,那份純真,那份滿足,令人至今久久難忘。
小時候,家家戶戶都種了很多甘蔗,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甘蔗成了孩提時最甜的水果。十月份甘蔗成熟了,父親抽出來一些農忙時間收割甘蔗,留下一部分給我們吃,剩下的全部熬成蔗糖。
熬糖,是小夥伴們期待已久的事,老屋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屋前的院落早已打掃乾淨,一個偌大的石碾立在院子的中間,石碾是兩個石制的圓柱構成,上面都是一些凹凸不平的石榫狀。石碾的上方「長著」一支長長的手臂,用牛牽引石碾反覆轉圈壓榨,把甘蔗中的糖汁擠出。屋後的老爺爺是熬糖的好手,60來歲,瘦小的身軀,眼睛炯炯有神,走起路來異常的輕盈,雖是爺爺輩的,卻能和我們嬉戲,夥伴們都稱之為『「老頑童」。今天誰家熬糖,「老頑童」都記得很是清楚,多少斤甘蔗能熬幾斤糖,他都能估摸著八九不離十。
一捆捆甘蔗堆到了老屋的院子,一根根甘蔗塞進了石碾,老牛牽引著石碾轉著圈,發出吱吱的聲響,石碾下流淌著透明的淡黃色蔗汁,一盆又一盆……榨了汁的甘蔗乾癟癟的扔到院子的角落,成了老牛的食糧。然後把甘蔗汁放進土爐灶上的大土鍋裡面蒸煮、熬製。 頓時滿屋子霧氣騰騰,一群孩子被這香香甜甜的味道纏繞著,圍著糖鍋打轉,只見「老頑童」一直用鏟子在鍋中不停的攪拌,不拘什麼方向,總之要動作勻速且不可中斷。一般來言這樣熬製攪拌大概要5個小時,甘蔗汁裡的水分基本被蒸發掉了,顏色也隨之由淺變深,最後在翻滾中定格在泛著光亮的棕黃色,只留下高濃度的糖漿。
「吃糖勾了」,隨著「老頑童」的一聲口令,我們這群早就在一旁流著口水的娃娃們蜂擁而上,將手中的筷子、勺子探入粘稠的糖汁兒中。蘸糖勾可是有講究的,新手往往拿著筷子畏畏縮縮,怕燙到手於是淺淺一蘸,可又貪多想反覆蘸,可那沸騰的糖汁兒哪是說蘸就能蘸上的,「老頑童」實在看不下去了,便趕緊招呼著給後面的人騰出道兒,畢竟一鍋糖能打糖勾的時間可是相當有限。於是新手們只好悻悻離開,手中的糖汁兒還不斷地往地上滴。真正懂得打糖勾的老手,他們往往會將筷頭蘸得較深,而且稍稍一蘸便離開灶臺給大傢伙兒騰出位子,邊走邊掄轉手中的糖蔗頭,待糖蔗頭上的糖汁兒稍稍凝固,便趁著新手在一邊手忙腳亂的空檔將筷頭再次探入鍋中,滿滿當當的在原有基礎上裹上厚厚的一層。記憶中糖勾色澤非常漂亮,舌尖輕輕一添,那絲滑、香甜的滋味,是多麼的幸福和滿足!紅糖與糖勾的口味兒和香味兒雖然一致,口感卻相去甚遠。箇中滋味兒,自然只有嘗過的人才能體會。
估摸著差不多的時候,用勺子舀起汁液,看它往下慢慢滴落。如此這般,就熬成了糖漿。便用一個盆子把鍋裡的糖漿盛出,為了讓紅糖厚薄均勻,這期間也得不斷攪拌,等到冷卻後,就是紅糖成品了。
甘蔗,是清貧歲月裡農家孩子常吃的零食,蔗糖卻是少年時代甜美的回憶。當年隨處可見的甘蔗土法熬糖的場景,如今鮮見於城鎮,現在的孩子恐怕是很難有機會體驗那種幸福了。他們根本不知什麼叫甘蔗榨糖,甚至都不知道紅糖就是從甘蔗裡榨出來的。
如今,老屋已不在了,糖坊也不在了,甘蔗林裡的童年也漸行漸遠。可孩提時的嬉鬧聲,那蔗糖的香味卻未曾遠去。啊!我的老屋、我的甘蔗糖,我童年最甜蜜的記憶!
編輯:陳君寶
☆☆☆☆☆★☆☆☆☆☆
龍灣| 禪源| 天橋 | 南陽 | 龍坪| 羊河
金鐘 | 嚴姜 | 同義| 天光
商務合作微信 :X524329918
供稿:qq2467110403
❉點擊在看 · 立即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