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記憶:哺紅甘蔗的一代

2020-12-17 騰訊網

[摘要]她歷經戰亂,骨肉離散,她的兒女愛上一種咀嚼後甘甜的汁液。

原標題:女兒呀,我不空虛

作者:陳浩

行過臺北某些街巷,偶爾總要在一卡車跟前停下來,橙子汁買給女兒,甘蔗汁買給自己。橙子汁我偶爾也喝,甘蔗汁女兒從來沒興趣。我不明白,她們為什麼不愛甘蔗汁呢?

卡車上經常也賣甘蔗,一包總有七八根短甘蔗。前些年牙口不好,吃軟不吃硬,沒正眼瞧過它們,不久前大鋼牙種植竣工,躍躍欲試,有點總想咬火車頭的架勢。雖然牙醫大人頗不鼓勵硬碰硬,但看見甘蔗牙就開始痒痒,心想,這玩意兒總還能對付吧,於是買了一包回家。

女兒見我拎著一包包菱角花生地瓜回家,姐姐習慣冷眼瞧著,妹妹必然開訓:「吃得完嗎你?每次剩了扔。」這次我帶回來一包甘蔗,她們還不知如何反應時,我喜滋滋地開嚼。妹妹蹭過來問:「這個好吃嗎?你就吸它的汁啊?渣子還要吐出來,你不嫌麻煩呀?你不是已經買了一大罐甘蔗汁了嗎?」我一邊小心不大口咬甘蔗,一邊問那位聰明寫在略歪嘴角的姐姐:「你吃過甘蔗嗎?」「國中一年級的時候吃過一次,不喜歡。」「為什麼不喜歡?」「因為吃著很空虛。」

「空虛?」我感覺我的聲音一定有一種從椅子上跳起來的感覺,她妹妹也覺得我的反應「嚴重」。

她聳聳肩:「本來就很空虛的食物啊,咬一咬,很費勁嚼吸一點汁,殘渣吐出來,怎麼不空虛呢?」

我的聲音一定更大了些,情緒有些結巴:「那、那你吃口香糖空、空不空虛?」

「一樣空虛呀,所以我不吃口香糖。」

半晌,我被堵得沒說話,嘴巴沒停著哺我那半截甘蔗,她妹妹那邊接話了:「你一定一邊吃一邊想到你的童年,又可以寫一篇文章了對不對?」我差一點噎著,她姐姐樂得大笑。

她還真說對了。我確確是哺甘蔗的一代。

哺,在這裡就是吃東西的意思。書上說,食用的紅甘蔗是印度尼西亞傳來的「果蔗」品種,在我童年時,家裡的確是把甘蔗當水果吃的。巷口阿珠的店裡常年有甘蔗攤,一捆甘蔗一地蔗皮蒼蠅亂飛,阿珠一把柴刀削皮利落,五毛一塊要幾段削幾段。母親總要我們買回家洗過再吃,但是三輪車夫光著膀子蹲坐長凳子上把嚼的渣子吐一地,孩子們想學又不敢。在我的記憶所及,是離家上臺北讀大學後,才驚訝竟有甘蔗汁這回事。那還是在冬天,烤過的熱甘蔗汁,加了薑汁後的完全不同的口味。我們南部鄉下來的同學還說甘蔗當然要自己哺才有滋味,還自豪誰的牙齒利如老鼠能連續咬哺幾根甘蔗。

如果今天嘉南平原的甘蔗田還是茂盛的,糖廠不是所剩無幾,農田不是幾十萬公頃計地耕著,哺甘蔗的滋味還值得我這輩初老的一代懷念嗎?偶爾在新聞報導裡讀到,辛苦創業的人削蔗皮賣甘蔗汁為五十肩所苦而發明了各種榨汁機,或者以甘蔗為引熬製滷味發了家,心裡都有暖意,這甘蔗的滋味總能流傳下去。幾個星期前在臺大校園的農產品市集裡,竟然有攤子賣著白甘蔗榨汁,比紅甘蔗汁更鮮綠,甜度倒是不差,喝著有些驚喜,仿佛有人在耳邊說著「恕你無罪」,我童年偷拔白甘蔗吃的罪惡感,終於得到赦免。

哺完了兩根短蔗,齒牙無動無搖,依然健在,我心平氣和味覺滿足地對女兒說:「想像一下,比我還嗜吃甘蔗的奶奶,在我的年紀已齒牙動搖,她把甘蔗削成豆腐乾那樣的小塊,哺得好高興。」她歷經戰亂,骨肉離散,她的兒女愛上一種咀嚼後甘甜的汁液,我哺著甘蔗,甜甜懷念我的母親與童年。

女兒啊,我不空虛,每一口都不空虛。

(本文摘自作者新書《我最親愛的》,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

陳浩,臺灣資深媒體人。歷任職於《八十年代》雜誌、中時報系、傳訊電視、TVBS、中天電視、中國電視等媒體機構。現任臺灣博理基金會執行長、雲廣科技公司總經理、未來媒體實驗室主持人。

本文系出版社與作者授權騰訊文化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臺灣甘蔗腿庫飯臺灣甘蔗腿庫飯的做法
    本文用到的食材有:甘蔗八角醬油小編在來說說臺灣甘蔗腿庫飯的做法,"腿庫"指的是豬後腿部份, 可以明顯看到一層肥一層瘦. 愛吃胖的~口感Q彈 , 愛吃瘦的~潤口不澀。臺灣甘蔗腿庫飯為什麼這麼想呢?秘密食材就是甘蔗,自然的蔗糖香氣 ,美味。想要知道甘蔗腿庫飯的具體做法就往下看。
  • 記憶中的甘蔗林
    離家多年,記憶中時常湧現出故鄉的甘蔗林。那成片成片的甘蔗林,被風輕輕一吹,甘蔗葉子便會隨風起舞,猶如大海般起伏跌宕,非常壯觀,而葉子在風中摩挲發出的"紗紗聲",又如驚濤拍岸讓人震撼。 二十多年前,草埠湖可是甘蔗之鄉!家家戶戶都種植甘蔗。翠綠的甘蔗成片成林,養育了一方父母一方人。 春天,農民會取出頭年埋在地裡的甘蔗種,挑到田邊,把甘蔗一節一節埋在土裡。
  • 老屋甘蔗糖---童年最甜的記憶
    一提起榨糖,思緒一下子就飛回到了那熱火朝天的場面:堆積如山的甘蔗,熱氣騰騰的糖鍋,忙並快樂著的蔗農,還有那些在人群中穿進穿出忙著啃糖勾的孩子……多麼甜蜜而溫暖的記憶啊,我們的童年其實也是幸福的!小時候,家家戶戶都種了很多甘蔗,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甘蔗成了孩提時最甜的水果。十月份甘蔗成熟了,父親抽出來一些農忙時間收割甘蔗,留下一部分給我們吃,剩下的全部熬成蔗糖。
  • 臺灣記憶:高雄橋頭糖廠的百年歲月
    陳再居(二排中)、陳水能(二排左)、陳明發(前排中)一家三代為橋頭糖廠服務近一世紀  1901年,日本人在高雄橋頭設立第一座新式製糖廠,開啟臺灣現代製糖工業1901年,陳明發祖父陳再居被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社長山本悌二郎聘為工友,幫忙打理辦公廳與住所(即橋頭廠第一棟巴洛克建築),後來晉升為廚師。陳明發父親陳水能在此出生,畢業於東京農業大學,二次大戰時一度被派到爪哇接收製糖所,最後又輾轉回到橋頭糖廠。   「1999年2月6日是刻骨銘心的一天,橋頭糖廠的甘蔗壓榨機要功成身退了。」陳明發說,他接到通知時非常激動,決定拿起錄像機拍下歷史性的一刻。
  • 一代流行天王,青春記憶的符號
    一次,學妹幫周杰倫報名參加了臺灣的綜藝選秀節目《超級新人王》,在媽媽鼓勵下周杰倫專門做了一首音樂編曲帶著一位同學一起參加,周杰倫害羞只是幫著同學伴奏,同學主唱,這樣的組合表現效果的確不太好,但主持人吳宗憲卻發現周杰倫為這首歌編的曲譜十分複雜,質量很好,很有才華,從而被吳宗憲發掘籤入公司當音樂助理。
  • 「失根的一代」:臺灣「外省人」的本土化歷程
    今年37歲的宮鈴坐在北京一家臺灣人開的餐廳裡,對記者侃侃而談。她的樣子符合現今大陸中國人對臺灣人的想像嗎?她溫文有禮,操一口標準的國語,這是想像中臺灣人的樣子;她打扮得比較隨意,還抽菸,這又不太像想像中的臺灣人,特別是臺灣女人。  回想起來,大陸人對臺灣人的印象,應該最早來自兩岸開放探親時。
  • 「古早臺灣,重拾記憶」,臺拾記拾取80後的記憶並將其延續
    「古早」這個詞,是福建閩南以及臺灣地區興起的,在現在的臺灣電視節目中也會經常提到。那首滿含「古早味」的《鹿港小鎮》,不光打動了離開臺灣20年的林青霞,也感染了無數背井離鄉的人,他們白天奔波於一座陌生的城市,深夜遙望家鄉懷念舊時的歡愉。愉快的記憶裡,總是各種大口的吃吃吃,那些小時候經常吃到的食物,仿佛帶有一種能讓人開懷大笑的魔力,而現在它們大多不見了蹤跡。
  • 烤甘蔗、燉甘蔗、炸甘蔗……除了直接啃,甘蔗的吃法還有那麼多
    甘蔗就是其中之一,嚴格的說它不是水果,因為它產出的不是果實,而是莖稈。不過甘蔗比很多水果更擅長提供甘甜果漿,沒人可以抵擋這種誘惑。吃甘蔗讓人有幸福感。在潮汕,立冬吃甘蔗,吃「炣飯」是固定習俗。在南方很多地方,甘蔗有節節高、節節甜的喜慶含義,常被用作禮物、供品。
  • 一代真的不如一代嗎?記憶也會騙人?
    同樣,對於「一代不如一代」這樣的偏見也可以用記憶篡改來解釋。上代人總是通過自認為正確的記憶來抱怨如今的年輕人,殊不知,這些「正確的記憶」是十分可疑的。今天的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間衝突不斷,當然,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如此。
  • 廣東廣西甘蔗大量入閩 本土甘蔗難賣
    記者從眾多批發商了解到,由於今年廣東、廣西一帶甘蔗盛產,閩南一帶甘蔗種植區受到影響,除了泉州市永春縣石鼓鎮外,漳州一些種植甘蔗的鄉鎮也面臨著同樣的銷售難題。現狀廣東廣西甘蔗湧入福建記者在廈門中埔水果批發市場看到,這個市場的前半部分大多在銷售臺灣水果和蘋果、蘆柑等產品,後半部分的攤點上則擺著一捆捆綁好的甘蔗。
  • 巴江河畔,甘蔗已熟
    江高鎮鶴崗村位於廣州巴江河畔 當地曾盛產甘蔗 現有甘蔗林由祖輩一代代傳承下來如今,這片甘蔗林成熟了 鶴崗甘蔗以清甜盛名
  • 臺灣寫真:團團圓圓臺北13歲生日 大啃甘蔗沒鄉愁
    原標題:臺灣寫真:團團圓圓臺北13歲生日 大啃甘蔗沒有鄉愁中新社臺北8月29日電 題:團團圓圓臺北13歲生日 大啃甘蔗沒有鄉愁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邢利宇29日的臺北,一對明星「夫妻」的生日備受矚目。他們是自大陸來臺已9年的大熊貓團團和圓圓。
  • 爺爺和甘蔗
    「我們上思州種植甘蔗歷史悠久,從唐朝就種,但規模很小。只有我們孔馱屯和對面河的熟康屯種較多,後因『竹子蔗』不高產已淘汰,那拉、馱割屯一帶種穀蔗和黑蔗卻不斷發展。自從孫大聖帶來臺灣腰鼓蔗後,我們屯種植甘蔗就有門道了。
  • 沙洲甘蔗節節高 首屆角美鎮豐收節暨沙洲甘蔗文化節開幕
    沙洲村黨支部書記陳少傑說:「我們手中的甘蔗,就是沙洲村的金山銀山!今天我們舉辦豐收節暨甘蔗文化節,就是要以生態為媒、以甘蔗為介,助力鄉村振興,為沙洲甘蔗產業的品牌建設、提質發展搭建更好的推廣平臺,同時以甘蔗產業為引領,延伸生態產業鏈,帶動其他產業同步發展,達到文旅融合、農旅結合,增加農民收入,推動產業振興,不斷提升廣大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最終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
  • 啃甘蔗的樂趣?甘蔗汁生津止渴、苦盡甘來,必要時還能做燃料!
    福建民間延續祖宗的智慧,將甘蔗榨汁清熱潤肺,以甘蔗入菜增添風味。《本草綱目》也記載:「甘蔗是甘、平、澀、無毒,凡味甘之品,就有補益作用,或補脾、或補氣。」以及甘蔗與一般水果最大的不同是越成熟皮就越硬,越不怕病蟲害,所以不太會有農藥殘留的問題。
  • 南京家樂福集慶門大街店發現統一問題甘蔗汁
    截至目前,受塑化劑風波牽連的廠商已達200多家,可能受到汙染的產品超過500項,臺灣地區幾乎所有食品大廠都被捲入其中。  探訪  統一甘蔗汁南京最多120瓶超市  家樂福「問題甘蔗汁」還未下架  昨天記者拿著「黑名單」對南京市場上的臺灣飲料進行再次探訪。
  • 廣東廣西甘蔗大量入閩 泉州漳州本土甘蔗難賣
    ,這個市場的前半部分大多在銷售臺灣水果和蘋果、蘆柑等產品,後半部分的攤點上則擺著一捆捆綁好的甘蔗。記者上前詢問價格時了解到,一些個大、賣相較好的甘蔗批發價每斤在9角和9.5角之間,一些較小的甘蔗批發價則在5角以上。走訪中,記者看到一些工人正從一輛貨車上卸甘蔗。購買這些甘蔗的批發商阮某春告訴記者,這些甘蔗是剛從廣西運過來的,整車35噸,「今年廣東、廣西的甘蔗盛產,福建很多批發商都跑到那邊買甘蔗了。」
  • 甘蔗林裡的守望者
    甘蔗林裡的守望者  王月中  那年夏秋交接時節,我隨連隊在南方海邊的一個小山村執行演習任務。宿營地周圍全是甘蔗地,高高的稈兒,密密的葉,如同茂密的青紗帳。  訓練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可我總感覺有一雙眼睛在盯著我們。
  • 記憶中的甜 你猜是什麼顏色?|麥芽糖|吳雲海|製糖|甘蔗|紅糖|許永鋒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第二年,永鋒紅糖廠出品的紅糖質量得到了質的飛躍,在老百姓的口口相傳下,永鋒紅糖廠的市場全面打開,送上門加工的甘蔗源源不斷。看似簡單的工藝蘊含著深奧的學問今年已是永鋒紅糖廠開業的第5個年頭。走進永鋒紅糖廠,記者首先聞到的是甘蔗的清香味,隨之就在氤氳的水氣中看到幾名師傅正拿著工具在大鍋中用力地攪拌。
  • 櫻花蝦養活了一代又一代的臺灣東港人
    原標題:櫻花蝦養活了一代又一代的臺灣東港人   櫻花蝦生活的海域,除了日本靜岡縣的駿河灣,就只有臺灣屏東縣東港溪出海口了。   櫻花蝦因其粉紅透明色的外表像櫻花開花一般美麗而得名。   櫻花蝦生活的海域,除了日本靜岡縣的駿河灣,就只有臺灣屏東縣東港溪出海口了。   關於東港櫻花蝦,約好採訪朝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春朝是在屏東縣東港區漁會大樓,匆忙趕到時己近下午2點。   陳春朝看了看手錶,說不如先去看看下午2點開始的櫻花蝦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