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根的一代」:臺灣「外省人」的本土化歷程

2020-12-19 華夏經緯網

  1949年,宮鈴的父母隨國民黨撤退到臺灣的時候,她父親只有14歲,母親才8歲。又過了十幾年,父母才在臺灣結婚,1972年生下宮鈴。然而宮鈴從小對大陸、對北京並不陌生,因為她是跟隨姥姥長大,姥姥是北京人,當年就住在離故宮不遠的南池子,宮鈴從小就喜歡姥姥做的麵食,會說很多老北京的歇後語。

  今年37歲的宮鈴坐在北京一家臺灣人開的餐廳裡,對記者侃侃而談。她的樣子符合現今大陸中國人對臺灣人的想像嗎?她溫文有禮,操一口標準的國語,這是想像中臺灣人的樣子;她打扮得比較隨意,還抽菸,這又不太像想像中的臺灣人,特別是臺灣女人。

  回想起來,大陸人對臺灣人的印象,應該最早來自兩岸開放探親時。1987年,第一批臺灣人在時隔30多年後登上大陸,他們對著祖居地痛哭禮拜,他們口袋裡都揣著一疊疊的鈔票。他們有錢,他們講國語,他們還用繁體字、守著許多大陸人已經淡忘的老禮,他們從穿著到裝扮,都要比大陸人精緻許多。

  但是,大陸人可曾想過,其實我們定義中的「臺灣人」也是很不相同的?臺灣人中,「外省人」(祖籍大陸的)和「本省人」(祖籍臺灣的)差異很大,而我們對臺灣人的籠統印象卻基本來自「外省人」。1949年前後,有200萬像宮鈴的父母、姥姥、姥爺這樣的「外省人」湧進臺灣,而當時臺灣本地才600萬人。到了今天,臺灣的人口大約2300萬,「外省人」佔了約13%。

  「失根的一代」

  1985年,一位「外省人」的後代侯孝賢,在臺灣拍出了一部電影《童年往事》,一舉打響。當年該片獲第22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最佳女配角獎。侯孝賢的電影,後來成為「臺灣新電影」的代表。

  《童年往事》是侯孝賢的半自傳體作品。「這是我童年的一些記憶,尤其是對父親的印象。我父親是廣東梅縣人,民國36年,我出生的第40天的時候,父親的同學要他來臺灣當他的主任秘書……」這是《童年往事》開始一幕的畫外音。在侯孝賢的父親來到臺灣以後,1948年,他們全家也遷到臺灣,包括他的母親、姐姐、哥哥、弟弟,還有他的奶奶。他們其實原本沒有打算在臺灣長住,買的家具都是輕便易攜扔了也不可惜的竹滕製品。沒想到,這一來就再也沒法回去了。

  影片中的奶奶,那位整天以客家鄉音「阿哈咕--」呼喚阿孝的老人,固執地認為,順著路走,過了橋,就能回到梅縣老家,所以她一再走失,又被人送回來。那實際已是一代「外省人」思鄉的一個象徵。人們對《童年往事》的評價,往往集中在影片中那抒情的憂傷純真的情調,然而,這部片子的英文名《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那有關生有關死的往事)才點出這片子的分量,當一代人逝去時,你才會體驗出這一個時代的重量。他們永遠地留在這片土地上了,無論他們的心裡中留存著多少故鄉的記憶,用宮鈴的話說,他們是「失根的一代」。那麼,他們的第二代,根子又屬於哪裡?片中阿孝的父母,寡言而落寞,又堅守著中國的傳統文化道德,而片中的阿孝,正在青春反叛期,對嘮叨的教官和「反攻大陸」的虛幻說教無比厭煩,頑皮鬥狠,一度成為小混混。這是臺灣年輕一代人的新鮮亮相。

  《童年往事》的上演,正趕上臺灣的一個歷史轉折時刻。1985年8月16日,蔣經國對美國《時代》周刊記者說,自己心在臺灣,已是臺灣人。1986年10月7日,蔣經國對來訪的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透露,臺灣當局將解除戒嚴、開放黨禁,1987年,在臺灣實施了38年的戒嚴被正式解除,次年又開放報禁,確定了臺灣朝向民主改革不可逆轉的方向。

  1988年,蔣經國病逝,臺灣歷史上的一個時代落幕。國民黨實際已經認識到,「反攻大陸」只能是一個幻夢,李登輝接任後,著力推行的是「本土化」。

  宮鈴當時正好在上高中。她對那段日子記憶猶新。「那時每星期都要舉行班會,我本身也是班級幹部,有一天,大家說,今天我們的班會用臺語(閩南話)開會吧,結果,我從來不曾上臺說話說得如此狼狽。我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好。那件事情對我影響深刻,我從小是參加演講比賽的,可是居然有一天,我卻在班會上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只是因為我不會這種語言。」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臺灣天主教的中國化與本土化
    本文試圖梳理臺灣教會在處理中國化和本土化的正反兩方面經驗,並進一步分析中國大陸教會在中國化過程中需要吸取的經驗教訓。     一、緣起大陸的教會中國化臺灣天主教會最早源於1626年西班牙道明會會士從菲律賓登錄雞籠(今基隆)傳教。
  • 臺灣「本土化運動」簡介_文化_鳳凰網
    臺灣本土化運動是指臺灣強調「在地文化」以及「主體意識」的一種運動,以發揚臺灣本土文化為主要宗旨。在日治時期,臺灣的本土化運動是為了對抗日本文化,以保持漢文化。在解嚴後的臺灣的本土化運動是為了對抗國民政府在治臺早期所推行「中國中心」政策,以恢復臺灣在地的文化習慣。現今臺灣的「本土化」主要的對立面是傳統「中國中心主義」的文化。
  • 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差
    和很多臺灣人不同呢?因為我是臺灣的「外省人」。­  「本省人」指的就是蔣介石敗逃臺灣前,已經在島上生活的那群人(例如原住民以及鄭成功的子孫);「外省人」就是蔣介石帶去的那幫逃兵殘將,其中就有我的爺爺奶奶,他們住到了眷村,眷村就是外省人的群聚之地。­  1949年那時的本省人,大約有600多萬人,而蔣介石帶過去的外省人呢,大約有150萬人。比例大概是四比一。
  • 新井一二三:臺灣外省人
    [摘要]對於「臺灣外省人」,外界的印象至今停留在侯孝賢、楊德昌等「臺灣新電影」的中心人物。雖說是臺灣出身的作家,看東山彰良的照片,皮膚白皙、個子高瘦,顯然是一副中國北方人模樣。這回以1975年臺北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流》受到注目,各家媒體紛紛報導作者的身世,此間讀者方才知道:原來他爺爺是山東省出身的國民黨軍人,在臺灣長大的父親曾一度經歐洲到山東老家尋根,使得在日本成長的第三代想要寫出跨過臺灣海峽的家世小說。
  • 外省爸爸與臺灣多桑
    從國民黨政府接管臺灣後,約有二百萬人從大陸先後來臺。尤其在1949年隨國民黨政府倉皇撤臺的外省人,逃難似的擠滿臺灣這小小島嶼的碼頭、機場,骨肉離散,挨擠在陌生的日式房舍。  時日愈久,原本以為來臺灣避難、不久就走的人,逐漸開始擔心得在這塊土地長久待下去。
  •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 2015-07-19 14:13 來源:澎湃新聞
  • 【邊疆時空】王東|臺灣「本土化」思潮的演進及其省思
    主要著作有《客家學導論》《社會結構與客家人教育》《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說》等。摘 要:如果說1970年代是臺灣思想文化從「西望」到「回歸」的歷史大迴旋時期,那麼,1980年代以降「本土化」思潮的滋生與蔓延,則是對此前十年間思想演進與人文嬗變的全盤性反轉。
  • 1982臺灣的族群及 外省人 (1)
    所以啦,在臺灣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少數民族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其實他們本來是住在平地的,但漢人來了之後他們被趕走,只好往山上去。而漢人之間的閩南人與客家人又常械鬥,客家人因人口較少處於劣勢,也被趕離平地,所以在臺灣的客家人到現在為止,還是聚集在半山腰地區為多。
  • 島內教育專家:臺灣本土化已走向畸形、變態,重回一言堂
    長期關注教育發展的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教務長、副教授高義展接受專訪時認為,過去臺灣百姓之所以接受「本土化」推動,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對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及灌輸大中國思想「一言堂」的反動。但歷經這2、30年的演化,現在的「本土化」不僅畸形變態,連原先預期達多元聲音的初衷也消失了,綠色一言堂取代過去的藍色一言堂,這是臺灣最可惜的地方。高義展高義展,1971年生,高雄旗山人,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現為高雄市立空中大學副教授、該校教務長。
  • 亞洲周刊:臺灣眷村,反獨的「小中國」世界
    六十年前成形的眷村,不僅保留了這數十年來在中國大陸土地上所失去的中華文化,而且這些文化深植於臺灣土地,直到今天。多數用竹籬笆為建材圍成居住環境的眷村,是臺灣最早的集合住宅,散布在全臺各地,因而孕育出獨特的文化,在臺灣日益本土化的社會氛圍,眷村依舊堅守中國文化傳統,每到年節,中國味就特別濃厚。
  • 「本省人」和「外省人」的迷思
    什麼是「本省人」?什麼是「外省人」?臺灣是移民社會,絕大部分都是從中國閩粵一帶移民臺灣的,漢民約佔98%左右,實際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國人,現在卻被分成「本省人」和「外省人」。在日本投降前即移民臺灣的,稱「本省人」;日本投降後才移民臺灣的,稱「外省人」。
  • 聚焦「慈善與文化」 慈善百人論壇探討中國公益的本土化轉型
    第十二次慈善百人論壇聚焦「慈善與文化:中國公益實踐與理論的本土化轉型」。在論壇的主旨報告環節,本次論壇輪值主席楊平以「中國公益的本土化道路」為題,對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公益價值觀演變歷程進行了深度探討。楊平將中國公益價值觀演變歷程劃分為「萌芽」「外來引入」「本土發展」三個階段。
  • 臺灣地區歷史課綱調整的歷程、原因及其影響探析
    客觀來說,歷史課綱的調整和變遷既是臺灣教育改革的訴求,也是臺灣社會發展變遷的需要,主要原因可歸結為「本土化」政策的推行、「去中國化」文化思潮的盛行和島內藍綠陣營的政治鬥爭三個方面。(一)「本土化」政策的推行「本土化」多是用來描述移民對遷入地的認可和同化。這裡所指的「本土化」也叫「臺灣化」,即逐漸增加臺籍人士在臺灣當局權力中樞的比重。
  • 宜家的又一次本土化營銷:招牌購物袋和桌子都有了臺灣名字
    譬如宜家最招牌的尼龍大購物袋FRAKTA及邊桌LACK,就有了新的臺灣名字——「福臺」和「樂和」,聽上去還挺喜慶的。其實這是宜家為了慶祝進入中國臺灣市場25周年做的一次本土化營銷,為此還專門推出了視頻廣告。
  • 臺灣《東森新聞網》:新亭對泣 高唱輓歌
    對臺灣的平凡百姓來說,這只是媒體報導的一則故事,意謂黑道輓歌再響,江湖果真不歸路等教條的實現,照這個邏輯,應該沒有人要當兄弟,因為兄弟會被人看不起、被捕入獄被迫失去自由、逃亡失根無所依恃、客死異鄉等等,最慘的是,死後還要遭人引為負面教材。但在黑道的世界裡,幹兄弟有一片鮮為人知的另類天空。
  • PYP本土化之臺灣篇:高雄義大國際高級中學
    新年伊始,新學說小隊參訪了廣州一眾國際學校,這些國際學校對IBPYP本土化有著自己的探索道路。
  • 「慈善與文化:中國公益實踐與理論的本土化轉型」第十二次慈善百人...
    在論壇的主旨報告環節,楊平以「中國公益的本土化道路」為題,對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公益價值觀演變歷程進行了深度考察。在報告中,他強調公益領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部分,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討論公益,必須將其與過去三十餘年市場化改革的進程結合起來,放在國際環境、政府政策、社會變遷的視野中理解公益領域的發展。
  •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時間:2020-04-24 14:25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妹什麼意思什麼梗?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 臺灣方言中,原本指穿戴豔俗,不懂時尚,言談過時,舉止老土的女性。與男版的臺客相對。是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
  • 臺灣「外省人」趙樹信:戲劇性的大陸創業經歷
    中國臺灣網6月26日無錫訊 家住臺灣桃園的趙樹信,因父親祖籍在東北而產生了來大陸發展的念頭,2010年,他在江蘇無錫開辦了自己的第一家餐飲店,正式開啟了大陸創業之旅並且大獲成功。他希望憑藉自己多年的經驗,幫助那些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成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 淺析中國油畫本土化的審美理念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我國的藝術大師董希文就曾講過,從繪畫風格來說,我國油畫的最高目標就是將中國的意象理論融入油畫的創作當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藝術.在之後的發展歷程中,中國油畫發展正是以此為基礎進行著本土化的探索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