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宮鈴的父母隨國民黨撤退到臺灣的時候,她父親只有14歲,母親才8歲。又過了十幾年,父母才在臺灣結婚,1972年生下宮鈴。然而宮鈴從小對大陸、對北京並不陌生,因為她是跟隨姥姥長大,姥姥是北京人,當年就住在離故宮不遠的南池子,宮鈴從小就喜歡姥姥做的麵食,會說很多老北京的歇後語。
今年37歲的宮鈴坐在北京一家臺灣人開的餐廳裡,對記者侃侃而談。她的樣子符合現今大陸中國人對臺灣人的想像嗎?她溫文有禮,操一口標準的國語,這是想像中臺灣人的樣子;她打扮得比較隨意,還抽菸,這又不太像想像中的臺灣人,特別是臺灣女人。
回想起來,大陸人對臺灣人的印象,應該最早來自兩岸開放探親時。1987年,第一批臺灣人在時隔30多年後登上大陸,他們對著祖居地痛哭禮拜,他們口袋裡都揣著一疊疊的鈔票。他們有錢,他們講國語,他們還用繁體字、守著許多大陸人已經淡忘的老禮,他們從穿著到裝扮,都要比大陸人精緻許多。
但是,大陸人可曾想過,其實我們定義中的「臺灣人」也是很不相同的?臺灣人中,「外省人」(祖籍大陸的)和「本省人」(祖籍臺灣的)差異很大,而我們對臺灣人的籠統印象卻基本來自「外省人」。1949年前後,有200萬像宮鈴的父母、姥姥、姥爺這樣的「外省人」湧進臺灣,而當時臺灣本地才600萬人。到了今天,臺灣的人口大約2300萬,「外省人」佔了約13%。
「失根的一代」
1985年,一位「外省人」的後代侯孝賢,在臺灣拍出了一部電影《童年往事》,一舉打響。當年該片獲第22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最佳女配角獎。侯孝賢的電影,後來成為「臺灣新電影」的代表。
《童年往事》是侯孝賢的半自傳體作品。「這是我童年的一些記憶,尤其是對父親的印象。我父親是廣東梅縣人,民國36年,我出生的第40天的時候,父親的同學要他來臺灣當他的主任秘書……」這是《童年往事》開始一幕的畫外音。在侯孝賢的父親來到臺灣以後,1948年,他們全家也遷到臺灣,包括他的母親、姐姐、哥哥、弟弟,還有他的奶奶。他們其實原本沒有打算在臺灣長住,買的家具都是輕便易攜扔了也不可惜的竹滕製品。沒想到,這一來就再也沒法回去了。
影片中的奶奶,那位整天以客家鄉音「阿哈咕--」呼喚阿孝的老人,固執地認為,順著路走,過了橋,就能回到梅縣老家,所以她一再走失,又被人送回來。那實際已是一代「外省人」思鄉的一個象徵。人們對《童年往事》的評價,往往集中在影片中那抒情的憂傷純真的情調,然而,這部片子的英文名《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那有關生有關死的往事)才點出這片子的分量,當一代人逝去時,你才會體驗出這一個時代的重量。他們永遠地留在這片土地上了,無論他們的心裡中留存著多少故鄉的記憶,用宮鈴的話說,他們是「失根的一代」。那麼,他們的第二代,根子又屬於哪裡?片中阿孝的父母,寡言而落寞,又堅守著中國的傳統文化道德,而片中的阿孝,正在青春反叛期,對嘮叨的教官和「反攻大陸」的虛幻說教無比厭煩,頑皮鬥狠,一度成為小混混。這是臺灣年輕一代人的新鮮亮相。
《童年往事》的上演,正趕上臺灣的一個歷史轉折時刻。1985年8月16日,蔣經國對美國《時代》周刊記者說,自己心在臺灣,已是臺灣人。1986年10月7日,蔣經國對來訪的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透露,臺灣當局將解除戒嚴、開放黨禁,1987年,在臺灣實施了38年的戒嚴被正式解除,次年又開放報禁,確定了臺灣朝向民主改革不可逆轉的方向。
1988年,蔣經國病逝,臺灣歷史上的一個時代落幕。國民黨實際已經認識到,「反攻大陸」只能是一個幻夢,李登輝接任後,著力推行的是「本土化」。
宮鈴當時正好在上高中。她對那段日子記憶猶新。「那時每星期都要舉行班會,我本身也是班級幹部,有一天,大家說,今天我們的班會用臺語(閩南話)開會吧,結果,我從來不曾上臺說話說得如此狼狽。我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好。那件事情對我影響深刻,我從小是參加演講比賽的,可是居然有一天,我卻在班會上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只是因為我不會這種語言。」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