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差

2020-12-19 閩南網

  很多大陸朋友聽我講話,都以為我是大陸人,我說我是臺灣人,他們還不信。因為我說的一口很流利的普通話(當然離京片子還不夠),不像很多臺灣人說的那種「臺灣狗以」,也就是不捲舌的臺灣國語。大陸的朋友還希望我多講一些臺灣腔,我說,我身上有一個開關,只要和大陸朋友講話,我的開關就切換到大陸腔,如果和臺灣人講話,我就自動切換到臺灣腔。這有點不太受我控制。哈哈。

­  為什麼我的腔調可以這樣自由切換?和很多臺灣人不同呢?因為我是臺灣的「外省人」。

­  「本省人」指的就是蔣介石敗逃臺灣前,已經在島上生活的那群人(例如原住民以及鄭成功的子孫);「外省人」就是蔣介石帶去的那幫逃兵殘將,其中就有我的爺爺奶奶,他們住到了眷村,眷村就是外省人的群聚之地。

­  1949年那時的本省人,大約有600多萬人,而蔣介石帶過去的外省人呢,大約有150萬人。比例大概是四比一。從此,開始了本省人和外省人漫長的融合和拉鋸。

­  以前的臺灣當局的確對外省人比較好,我個人覺得挺合理,外省人很辛苦的,因為他們真正是從零開始。我爺爺奶奶就是,離鄉背井到臺灣,沒田沒地沒親人,政府當然要對他們好一點,這些軍眷都有各種優惠,水電費啊,交稅啊,學費啊……都有減免。另一方面,這些優惠也讓本省人覺得不公平,認為是因為政府高官都是外省人,所以當然護著外省人。這種說法我覺得挺認可的,後來本省人上臺了,他們不是也護著本省人?自己人嘛,我不幫誰幫?沒啥好奇怪的。

­  臺灣政府後來推行「國語化運動」也讓習慣說閩南話及日語的本省人受不了,這個運動造成一種現象,好像不講國語就是比較土比較俗。這也是讓本省人和外省人互看不順眼的主因之一。然後現在又反過來了,說閩南語甚至客家話都變成一種時尚,在臺灣,就和會英文一樣吃香。如果你只會講國語,對不起,有些企業根本不會要你。

­  這真的是風水輪流轉啊。現在變成外省人覺得不公平了。我記憶很深刻,當陳水扁當選臺北市長的時候,我老爸說:臺北市不能待了,要淪陷了。結果,後來陳水扁當選臺灣的領導人了,我老爸用一種亡國的態度告訴我:臺灣完了,你還是收收東西離開吧。這就是外省人的不安全感,我們在臺灣漂流了太久,臺灣已經變成了我們的故鄉,但又是我們的異鄉……

­  在利益衝突之外,還是有不少族群融合的好事。早先都是外省人只找外省人通婚,本省人非找本省人交往不可。但也常聽到外省人和本省人結婚的事,也不乏那種一個外省家庭,一個本省家庭,兩家搞得跟仇人似的,可是他們的兒女卻一見鍾情,不顧家長反對,雙雙私奔去,簡直比《羅密歐與朱麗葉》還感人。我的三叔就娶了本省籍的三嬸,但我爺爺奶奶似乎也沒有什麼反對,三叔和三嬸結婚30多年了,還是恩愛得不得了,三叔還會撂幾句聽來超怪異的四川腔臺語,三嬸也會說幾句很好笑的臺式四川話。

­  所以你要搞清楚臺灣朋友是「本省人」還是「外省人」,其實很簡單,聽他們講話就行了,字正腔圓的通常都是外省人,不是的話通常就是本省人。但你要弄清楚他是大陸人還是臺灣人,就不一定準了,例如我。(到尾)

­  【作者簡介】

­  到尾,70後的川籍臺灣人,2008年赴京。資深媒體人,做過電臺DJ,幹過《FHM男人幫》主編和《男人裝》資深編輯,還出過兩本書《遇見臺灣》和《臺灣的臺》。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相關焦點

  • 【我在大陸看臺灣】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很多大陸朋友聽我講話,都以為我是大陸人,我說我是臺灣人,他們還不信。因為我說的一口很流利的普通話(當然離京片子還不夠),不像很多臺灣人說的那種「臺灣狗以」,也就是不捲舌的臺灣國語。大陸的朋友還希望我多講一些臺灣腔,我說,我身上有一個開關,只要和大陸朋友講話,我的開關就切換到大陸腔,如果和臺灣人講話,我就自動切換到臺灣腔。
  • 「本省人」和「外省人」的迷思
    什麼是「本省人」?什麼是「外省人」?臺灣是移民社會,絕大部分都是從中國閩粵一帶移民臺灣的,漢民約佔98%左右,實際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國人,現在卻被分成「本省人」和「外省人」。在日本投降前即移民臺灣的,稱「本省人」;日本投降後才移民臺灣的,稱「外省人」。
  •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時間:2020-04-24 14:25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妹什麼意思什麼梗?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 臺灣方言中,原本指穿戴豔俗,不懂時尚,言談過時,舉止老土的女性。與男版的臺客相對。是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
  • 1982臺灣的族群及 外省人 (1)
    小孩子等到一定的年紀,一定會問媽媽 我從哪裡來 這種問題,媽媽總是支吾其詞。有一次被我問煩了,她就答 爸爸給媽媽打針就有你了 ,嗯 現在想想這樣的回答充滿了禪機,倒是挺有道理的。我的家庭還算美滿,生活一切還都過得去,就跟許多臺灣20世紀70年代組成的家庭一樣。父母都是中南部來的人,落在臺北定居,父母間對話以及跟朋友們對話幾乎都是講閩南語。
  • 「失根的一代」:臺灣「外省人」的本土化歷程
    然而宮鈴從小對大陸、對北京並不陌生,因為她是跟隨姥姥長大,姥姥是北京人,當年就住在離故宮不遠的南池子,宮鈴從小就喜歡姥姥做的麵食,會說很多老北京的歇後語。  今年37歲的宮鈴坐在北京一家臺灣人開的餐廳裡,對記者侃侃而談。她的樣子符合現今大陸中國人對臺灣人的想像嗎?她溫文有禮,操一口標準的國語,這是想像中臺灣人的樣子;她打扮得比較隨意,還抽菸,這又不太像想像中的臺灣人,特別是臺灣女人。
  • 外省爸爸與臺灣多桑
    從國民黨政府接管臺灣後,約有二百萬人從大陸先後來臺。尤其在1949年隨國民黨政府倉皇撤臺的外省人,逃難似的擠滿臺灣這小小島嶼的碼頭、機場,骨肉離散,挨擠在陌生的日式房舍。  時日愈久,原本以為來臺灣避難、不久就走的人,逐漸開始擔心得在這塊土地長久待下去。
  • 簡錦松:「北颱風光圖徵詩」與臺灣詩壇本省、外省籍詩人分合的 根本原因
    自從1949年以後,臺灣的詩壇就分為本省籍詩壇和外省籍詩壇,幾乎是井水不犯河水地,各自發展。我在前一次會議的報告中,曾經介紹臺籍詩壇大佬黃純青所發起的「重陽莫負菊花杯」的即席聯句,[10]本省和外省籍的知名詩人十餘位參加,影響力特別大,但在詩史的洪流中,那也只是長江中的一漚而已。
  • 特稿 | 飲不到的長江水:臺灣眷村人的大江大海
    追問了一遍,買菜的人才愛搭不理的回應了一句,轉過頭和附近的人用一種聽不懂的語言聊了起來。年幼的桂英還不懂臺語,但她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眷村外面的世界並不簡單。有時候氣急了,大人們會自己去河裡抓魚,「本省人要麼不願意賣給我們,要麼就是故意賣得貴」。剛進入國中的炳𤍤也遇到了同樣的困惑。課上,老師用國語講著中國地理,他在地圖上看到了自己的「祖籍」。
  • 新井一二三:臺灣外省人
    [摘要]對於「臺灣外省人」,外界的印象至今停留在侯孝賢、楊德昌等「臺灣新電影」的中心人物。我曾經長期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在臺灣電影裡,經常出現山東口音挺重的老頭子,例如侯孝賢作品《冬冬的假期》(1984)裡的瘋女寒子之父親、興起了環島熱潮的《練習曲》(2006)中娶了原住民妻子的業餘雕刻家。前些時候看了龍應臺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2009)以後才曉得,原來他們是跟著國民黨部隊渡過了臺灣海峽,後來回不到家鄉去了的原少年兵。
  • 深度剖析:為何有港人和臺灣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電影《賽德克巴萊》,清楚描繪了原住民生活的狀態,以及和漢人與日本人的關係,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觀看一下清朝時期移民臺灣的兩個族群——來自漳州/泉州的說著閩南語的閩南人和來自廣東說著客家話的客家人。兩者合在一起,統稱為本省人。但他們並不是第一批上島的漢人,事實上漢人開墾臺灣歷史久遠,早在荷蘭殖民時期之前,就有漢人定居。
  • 觀點|王炳忠:為什麼我出身本省家庭卻從小認同中國
    畢業後又回到國中,支持「臺獨」的國文老師聽到我講了一句閩南語,他突然發愣的對我說:「王炳忠原來你是臺灣人。」我當時一愣,難道有人不是臺灣人嗎?後來他解釋說,看我參加演講比賽、作文比賽以為我是外省人。後來我就深思這句話背後的意義。課本講本省、外省、客家原住民都是臺灣人,這句話其實是假的,他們內心覺得講閩南語的才是臺灣人,外省人不是臺灣人。
  •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 2015-07-19 14:13 來源:澎湃新聞
  • 聊點臺灣腔:臺灣腔為什麼是「醬紫」?
    來源:海外網提起臺灣腔,大陸人或多或少都覺得,說起來「嗲嗲」的。其實我們平常說的臺灣腔,指的是臺灣同胞說所謂「國語」時的腔調,也就是臺灣版的普通話。而兩岸對普通話的定義基本相同,大陸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臺灣也規定「京音即國音」。
  • 為什麼臺灣人把自己的另一半稱為「牽手」?
    12.眷村:沒有血緣的家人150萬外省人來到臺灣,日子總要過下去,可是沒帶什麼錢,又沒地方住,國民政府帶他們來,總不能不管吧!這就不得不提到,在臺灣社會當代發展中一個很重要的聚落形態——眷村。一開始,來臺的外省人只能住在學校空地、寺廟、日本人遺留下來的地方,或部隊附近空置閒地上隨便搭上棚子,就地解決住的問題。
  • 周四訪談 陳明忠:一個臺灣人的左統之路
    日本人是外國人,他們瞧不起所有中國人(包括臺灣人);國民黨是中國人的政府,它是一個不好的政府,我們是反抗一個我們自己的不好的政府。二二八時,我們反對的是一個惡劣的政府,而不是所有外省人。當時從大陸來的人,好壞都有。臺中農學院的外省老師,包括院長(就是校長),學問好,思想開明,我就很尊敬。我不但不反對他們,還保護他們。二二八事件期間,我把他們集中起來,請我的學弟林淵源(他後來當高雄縣長)照顧他們。
  • 臺灣人為什麼這麼愛改名?
    原標題:臺灣人為什麼這麼愛改名?  在臺灣,改名頗為流行,甚至有專門的「姓名條例」。以前臺灣百姓要改名,只有兩次機會。姓更是不能隨意改動,只有被認領、被收養,以及終止收養時才能更改。如何避免出現「怎麼證明我媽是我媽」的尷尬?   名字關乎運勢   臺灣媒體人張昱珍表示,臺灣人愛算命,也愛改名。想改名不外乎希望改運,或是不喜歡自己原先的名字,或是為了感情、工作、賺錢等原因改名。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邱毅則表示,中國人重視名字並非無緣無故。正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名號五讀書。
  • 臺灣人為什麼都會說普通話?
    來到臺灣,我發現臺灣人的普通話,普遍比香港人好。在臺灣,把普通話叫做「國語」。細細探究起來,其實「國語」一詞早已有之。  1902年,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總教習吳汝倫前往日本考察,見到日本正在推廣「國語」,又稱「共同語」。吳汝倫回國之後,提出中國也應該推廣「國語」。他以為,中國的「國語」以北京話為基準。
  • 特稿| 飲不到的長江水:臺灣眷村人的大江大海
    追問了一遍,買菜的人才愛搭不理的回應了一句,轉過頭和附近的人用一種聽不懂的語言聊了起來。年幼的桂英還不懂臺語,但她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眷村外面的世界並不簡單。有時候氣急了,大人們會自己去河裡抓魚,「本省人要麼不願意賣給我們,要麼就是故意賣得貴」。剛進入國中的炳也遇到了同樣的困惑。
  • 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按理說,臺灣的所有族群皆是中華民族脈絡下的分支,本身並不存在不可兼容的材質,因為他們同根同源、五緣相連,不像西方社會那樣有著種族、教派等水火不容的根本性矛盾。然而,事實的情況是在民主化轉型時期,臺灣的族群對立相較於其他分裂社會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不得不探討族群意識的構成要項,以及它們之間何以勢不兩立,又是何以相互敵視。
  • 投靠臺灣綠營的「外省人」都有誰?——不完全名單
    1949年,部分大陸人士跟隨國民黨敗退臺灣。這部分人和他們的後代一度被稱為「外省人」。在他們當中,有些人投入了民進黨懷抱,有的則是政治認同傾向偏向綠營。1.顧立雄:民進黨當局「國安會秘書長」,曾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民進黨當局「黨產會首任主委」、「金管會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