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臺灣的族群及 外省人 (1)

2020-12-19 漯河統戰網

小孩子等到一定的年紀,一定會問媽媽 我從哪裡來 這種問題,媽媽總是支吾其詞。有一次被我問煩了,她就答 爸爸給媽媽打針就有你了 ,嗯 現在想想這樣的回答充滿了禪機,倒是挺有道理的。

我的家庭還算美滿,生活一切還都過得去,就跟許多臺灣20世紀70年代組成的家庭一樣。父母都是中南部來的人,落在臺北定居,父母間對話以及跟朋友們對話幾乎都是講閩南語。但因為環境的關係,我跟他們對話反而都是用國語,爸爸到現在還一直很後悔,說是他沒逼我好好學閩南語。

臺灣可以說是一個移民社會,幾百年來不斷有人移入,主要有四個族群,閩南人(73.3%)、客家人(12.0%)、外省人(13.0%)與少數民族(1.7%)。

閩南人及客家人大部分是幾百年來陸續遷入,這兩個族群幾百年來也是嫌隙不斷,過去還常有一些族群及村莊間 械鬥 的事情發生。不僅閩客之間會械鬥,閩南間的漳州人與泉州人也械鬥,慘烈的情況也令人髮指。早期臺灣每個村莊都有所謂的 拳頭師 ,就是有實戰經驗的武師,因為在械鬥中常常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因此這些武師練的也都是一些如白鶴拳之類實戰性攻擊性較強的拳法。他們還要負責帶領一些鄉勇練武保衛鄉裡,所以現在臺灣民間常有一些如宋江陣之類的民俗演出,基本上就是從過去械鬥中的作戰陣形中演化出來的活動。臺灣鄉間還有許多的 有應公廟 ,其實也就是拜那些以前械鬥而亡的無主孤魂。

所以啦,在臺灣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少數民族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其實他們本來是住在平地的,但漢人來了之後他們被趕走,只好往山上去。而漢人之間的閩南人與客家人又常械鬥,客家人因人口較少處於劣勢,也被趕離平地,所以在臺灣的客家人到現在為止,還是聚集在半山腰地區為多。

自從日據時代後,閩客之間的衝突有意被壓制下來,到了現在,雖然相安無事,但一些習慣或經驗,仍可以看出彼此間的小情結,比如說傳統上認為嫁女兒千萬不要嫁給客家人,或者娶媳婦就要娶客家人之類的說法。因為很多人認為客家女人勤儉持家,吃苦耐勞;相對的,女兒如果嫁到客家人家裡,客家婆婆常認為閩南女人愛漂亮又懶,一定不會做很多家事,不會吃很多苦之類的。當然,這些觀念隨著時代的進步也越來越淡了。

1949年前後,約兩百萬人隨著國民黨來臺,除了少數高官高級將領外,大部分都是乘船來臺,而後國民黨當局將外省人安遷至臺灣各地,因此,臺灣各地皆有一定的外省人分布。來臺的外省人多集中居住在當局安置的地點,到了現在,其中臺北市的外省族群最多(30%),再加上他們長期掌控了臺北從上到下的資源,因此,也許可以說,跟我同一輩出生在臺北市的小朋友,耳濡目染比起其他縣市,閩南語說得好的比例稍微低了一些。

來臺的外省人多集中居住在當局安置的地點--在臺灣形成特殊文化的眷村。眷村裡可說是一個獨立於傳統臺灣人社區的小聚落,裡面可能有自己的一切公共設施,有點兒類似大陸的大院,所以,外面的人看裡面神秘,裡面又視外面好像隨時要欺負他們,幾十年來小矛盾不斷,但也沒發生什麼大問題。

關於本省人與外省人,有著有趣的暱稱: 芋仔(外省人) 、 番薯(本省人) 。當初許多孤身隨軍來臺的官兵,國民黨承諾等未來 反攻大陸 之時,每人可以分到一塊田耕作,配發了證件叫 戰士授田證 ,但後來反攻無望,這根本也變成廢紙一張。他們許多人在臺灣娶了媳婦,但臺灣本省人因對國民黨印象不是很好,因此在娶媳婦過程中也不免引起許多家庭問題。若無家眷,許多人晚景都挺悽涼的,只能住到榮民之家去。在我的成長記憶當中,許多賣早餐豆漿油條的都是這些人;每到下午,也都有個山東口音的阿伯騎著破摩託車在家附近喊著賣大饅頭之類的話;或者,他們也只當大樓管理員、清潔工

相關焦點

  • 臺灣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臺灣四大族群為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屬於漢藏語系、具有臺灣省籍的「福佬人(閩南人)」與「客家人」、以及戰後由大陸各省陸續遷臺的「外省人」(及其後代)。其母語為閩南語臺灣話,未受戰後國語政策的影響,亦以標準漢語為通用語。在此族群的組成中,祖籍位於福建省泉州府以及漳州府的泉州裔和漳州裔人數超過五分之四,其餘為福建其他各地的移民、廣東省潮州府以及惠州府的潮州人和海陸豐人。閩南人是「綠營」的主要支持者,尤其在臺灣南部。
  • 【臺灣研究】孫斌 曹茜:臺灣族群問題政治化淺析
    儘管「四大族群」的概念多有偏頗,但從政治和社會意義上來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臺灣社會的現狀。1.原住民。原住民在「四大族群」中所佔人口比例最低,只有2%不到。其歷史上曾分布於平原地區,後來在與遷居臺灣的福佬人爭奪生活資源中失利,被迫遷移到高山地區生活,佔有臺灣土地面積的一半以上。
  • 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地域就是以出生地來區分群己,認為只有出生在臺灣的人才是「我們」的同胞,才配得到「同胞之愛」。以地域為核心的圈子一經形塑,那麼在圈子內就會親者更親,而只要走出圈子,似乎就會遭到圈子外他者的威脅,於是圈子內的人都願意繼續捲縮在圈內。受圈內移情的灌輸,族群意識便會膨脹,因為圈子越大,族群意識就會越強。
  • 誰是「臺灣人」? 蔡英文拍廣告再炒族群議題
    蔡英文(資料圖片)誰是「臺灣人」?隨著島內選舉而又被一些人炒熱。最近,民進黨為蔡英文參加「大選」拍了一個廣告,廣告最後蔡英文說:「我是臺灣人,我是蔡英文。」一句「我是臺灣人」,讓不少觀眾看出了其用心,此廣告又開始操弄族群議題了。她的廣告旁白特意用「我是……」來影射對手「不是……」,接下來的邏輯就是:你不是「臺灣人」就一定是「中國(大陸)人」。族群對立局面立即顯現,某些人便可以在這個問題上大做文章了。
  • 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差
    和很多臺灣人不同呢?因為我是臺灣的「外省人」。­  「本省人」指的就是蔣介石敗逃臺灣前,已經在島上生活的那群人(例如原住民以及鄭成功的子孫);「外省人」就是蔣介石帶去的那幫逃兵殘將,其中就有我的爺爺奶奶,他們住到了眷村,眷村就是外省人的群聚之地。­  1949年那時的本省人,大約有600多萬人,而蔣介石帶過去的外省人呢,大約有150萬人。比例大概是四比一。
  • 1982年,一個山東人在臺灣作了件驚天大案
    1982年4月14日,李師科持先前殺警所搶來的警槍,戴假髮、鴨舌帽、口罩,闖入臺灣土地銀行古亭分行洗劫,最後搶走新臺幣531萬餘元後逃逸。搶劫時他高喊「錢是國家的,命是你們自己的,我祇要一千萬元,你們不要過來」。這是臺灣治安史上首起持槍搶劫銀行案。臺灣警方上峰要求快速破案,於是破案人員使用了各種手段。
  • 「本省人」和「外省人」的迷思
    什麼是「本省人」?什麼是「外省人」?臺灣是移民社會,絕大部分都是從中國閩粵一帶移民臺灣的,漢民約佔98%左右,實際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國人,現在卻被分成「本省人」和「外省人」。在日本投降前即移民臺灣的,稱「本省人」;日本投降後才移民臺灣的,稱「外省人」。
  • 新井一二三:臺灣外省人
    [摘要]對於「臺灣外省人」,外界的印象至今停留在侯孝賢、楊德昌等「臺灣新電影」的中心人物。雖說是臺灣出身的作家,看東山彰良的照片,皮膚白皙、個子高瘦,顯然是一副中國北方人模樣。這回以1975年臺北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流》受到注目,各家媒體紛紛報導作者的身世,此間讀者方才知道:原來他爺爺是山東省出身的國民黨軍人,在臺灣長大的父親曾一度經歐洲到山東老家尋根,使得在日本成長的第三代想要寫出跨過臺灣海峽的家世小說。
  • 組圖:「高級外省人」引首宗暴力 謝長廷挑撥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撰稿人周先報導:臺灣當局「新聞局駐加拿大多倫多新聞組」前組長郭冠英遭指以「範蘭欽」為筆名發表「辱臺」言論風波昨(21日)再擴大,不僅臺南市發生首件引用郭「高級外省人」言論引發的暴力紛爭,「行政院前院長」謝長廷則語出驚人地痛批:「馬英九是外省權貴,是省籍矛盾的受益者,他們在利用省籍。」
  •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 2015-07-19 14:13 來源:澎湃新聞
  • 過了70多年「討厭外省人」的柯文哲還在消費祖父遭遇
    臺灣《聯合報》日前針對柯文哲「討厭外省人」說法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最討厭外省人」這種話,竟能輕易地從柯口中說出,讓人吃驚。228事件已過了70多年,他還在消費祖父的遭遇。以下是評論摘編:柯文哲是一種矛盾的綜合體。
  • 過了70多年 「討厭外省人」的柯文哲還在消費祖父遭遇
    臺灣《聯合報》日前針對柯文哲「討厭外省人」說法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最討厭外省人」這種話,竟能輕易地從柯口中說出,讓人吃驚。
  • 臺灣眷村文化
    不過根據臺灣婦聯會1982年之統計資料顯示,若不包含違建,全臺灣眷村共有879個,98,535戶。其中,若以每戶平均4.47居住人口計,約共有467,316外省人住民居住於眷村,約三成外省人居住於眷村。另一方面,若以單身榮民一戶一人計算,則僅不到10萬榮民居住於眷村。   面積2000公頃,以外省人居住為主的眷村分布全臺灣各縣市,其中以桃園縣最多,居次為臺北市。
  • 戰後臺灣族群認同的轉折: 從 「中國化」到 「在地化」
    本文擬著重對戰後臺灣學界對族群認同變遷的淵源進行考察,希冀通過學術、社會與認同之間的互饋關係的角度,來釐清臺灣族群認同變遷的軌跡。國民政府在接收的同時開始了一連串的中國性文化建構工作,以釐正臺灣同胞已經模糊的族群認同。而發生在 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使部分臺灣本省人開始對中國性建構文化工程產生反感。不過在威權體制的脅迫下,這種反感也只能藏在內心,不敢明白表示。
  • 蔡英文看眷村電影偷哭 稱綠營和外省人情誼走味
    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11月30日在臺北出席電影《燃燒吧!歐吉桑》特映會。環球網12月1日消息,臺灣因藍綠對立,每逢選舉時族群議題總免不了被拿來操作一番;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公開場合承認,早期民進黨和外省人的情誼到了90年代「有點走味」。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蔡英文11月30日晚間應邀出席《燃燒吧!歐吉桑!》
  • 「失根的一代」:臺灣「外省人」的本土化歷程
    然而宮鈴從小對大陸、對北京並不陌生,因為她是跟隨姥姥長大,姥姥是北京人,當年就住在離故宮不遠的南池子,宮鈴從小就喜歡姥姥做的麵食,會說很多老北京的歇後語。  今年37歲的宮鈴坐在北京一家臺灣人開的餐廳裡,對記者侃侃而談。她的樣子符合現今大陸中國人對臺灣人的想像嗎?她溫文有禮,操一口標準的國語,這是想像中臺灣人的樣子;她打扮得比較隨意,還抽菸,這又不太像想像中的臺灣人,特別是臺灣女人。
  • 臺灣族群對立:「國家認同」取代民主主題
    按照這種思路,訴諸民眾運動,必須實行最廣泛的動員,而最廣泛的動員莫過於族群的激情動員;最激情的族群動員莫過於操弄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對立。就這樣,臺灣的族群衝突被廣泛利用,民眾的民主期待被漠視。   2.「本土化」的蛻變與族群對立   「本土化」本來是蔣經國為鞏固國民黨在臺灣的統治而提出的措施之一。
  • 臺灣的省籍紛爭
    在臺灣,通常分為四大族群:福佬人,客家人,先住民,外省人,或簡化為本省人和外省人。而「省籍」指的就是「本省籍」與「外省籍」的區分。所謂本省籍是指 1945 年光復以前就住在臺灣的居民及其後代,外省籍則是指 1945 年以後進入臺灣的居民及其後代。所以在通常的情況下,「省籍」和「族群」是混用的。
  • 《臺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布》
    問題是90年代初期,戶籍登記取消族群登記,因此姓氏和居住地研究中涉及的族群問題的淡化,當然也帶來研究資料的不足。《臺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布》作者,是在陳紹馨和傅瑞德的姓氏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的。  進行統計、分類研究,必須制定相應的評判標準。《臺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布》依據的統計資料,當時調查時的抽樣方式是「四抽一」。
  • 臺灣那時地理課題,匪夷所思!
    臺灣學生背大陸地理背得比自己住的臺灣地理還熟,這也不意外,因為從小唱的歌曲裡,幾乎都是歌頌神州壯美,想念大陸家鄉的歌曲,比如《長城謠》:「萬裡長城萬裡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高粱肥大豆又香,遍地黃金少災殃……」在臺灣唱過這首歌的人,有90%以上故鄉明明就是臺灣,越唱越虛幻,反而是臺灣民謠硬生生被禁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