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等到一定的年紀,一定會問媽媽 我從哪裡來 這種問題,媽媽總是支吾其詞。有一次被我問煩了,她就答 爸爸給媽媽打針就有你了 ,嗯 現在想想這樣的回答充滿了禪機,倒是挺有道理的。
我的家庭還算美滿,生活一切還都過得去,就跟許多臺灣20世紀70年代組成的家庭一樣。父母都是中南部來的人,落在臺北定居,父母間對話以及跟朋友們對話幾乎都是講閩南語。但因為環境的關係,我跟他們對話反而都是用國語,爸爸到現在還一直很後悔,說是他沒逼我好好學閩南語。
臺灣可以說是一個移民社會,幾百年來不斷有人移入,主要有四個族群,閩南人(73.3%)、客家人(12.0%)、外省人(13.0%)與少數民族(1.7%)。
閩南人及客家人大部分是幾百年來陸續遷入,這兩個族群幾百年來也是嫌隙不斷,過去還常有一些族群及村莊間 械鬥 的事情發生。不僅閩客之間會械鬥,閩南間的漳州人與泉州人也械鬥,慘烈的情況也令人髮指。早期臺灣每個村莊都有所謂的 拳頭師 ,就是有實戰經驗的武師,因為在械鬥中常常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因此這些武師練的也都是一些如白鶴拳之類實戰性攻擊性較強的拳法。他們還要負責帶領一些鄉勇練武保衛鄉裡,所以現在臺灣民間常有一些如宋江陣之類的民俗演出,基本上就是從過去械鬥中的作戰陣形中演化出來的活動。臺灣鄉間還有許多的 有應公廟 ,其實也就是拜那些以前械鬥而亡的無主孤魂。
所以啦,在臺灣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少數民族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其實他們本來是住在平地的,但漢人來了之後他們被趕走,只好往山上去。而漢人之間的閩南人與客家人又常械鬥,客家人因人口較少處於劣勢,也被趕離平地,所以在臺灣的客家人到現在為止,還是聚集在半山腰地區為多。
自從日據時代後,閩客之間的衝突有意被壓制下來,到了現在,雖然相安無事,但一些習慣或經驗,仍可以看出彼此間的小情結,比如說傳統上認為嫁女兒千萬不要嫁給客家人,或者娶媳婦就要娶客家人之類的說法。因為很多人認為客家女人勤儉持家,吃苦耐勞;相對的,女兒如果嫁到客家人家裡,客家婆婆常認為閩南女人愛漂亮又懶,一定不會做很多家事,不會吃很多苦之類的。當然,這些觀念隨著時代的進步也越來越淡了。
1949年前後,約兩百萬人隨著國民黨來臺,除了少數高官高級將領外,大部分都是乘船來臺,而後國民黨當局將外省人安遷至臺灣各地,因此,臺灣各地皆有一定的外省人分布。來臺的外省人多集中居住在當局安置的地點,到了現在,其中臺北市的外省族群最多(30%),再加上他們長期掌控了臺北從上到下的資源,因此,也許可以說,跟我同一輩出生在臺北市的小朋友,耳濡目染比起其他縣市,閩南語說得好的比例稍微低了一些。
來臺的外省人多集中居住在當局安置的地點--在臺灣形成特殊文化的眷村。眷村裡可說是一個獨立於傳統臺灣人社區的小聚落,裡面可能有自己的一切公共設施,有點兒類似大陸的大院,所以,外面的人看裡面神秘,裡面又視外面好像隨時要欺負他們,幾十年來小矛盾不斷,但也沒發生什麼大問題。
關於本省人與外省人,有著有趣的暱稱: 芋仔(外省人) 、 番薯(本省人) 。當初許多孤身隨軍來臺的官兵,國民黨承諾等未來 反攻大陸 之時,每人可以分到一塊田耕作,配發了證件叫 戰士授田證 ,但後來反攻無望,這根本也變成廢紙一張。他們許多人在臺灣娶了媳婦,但臺灣本省人因對國民黨印象不是很好,因此在娶媳婦過程中也不免引起許多家庭問題。若無家眷,許多人晚景都挺悽涼的,只能住到榮民之家去。在我的成長記憶當中,許多賣早餐豆漿油條的都是這些人;每到下午,也都有個山東口音的阿伯騎著破摩託車在家附近喊著賣大饅頭之類的話;或者,他們也只當大樓管理員、清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