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曉曉
請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並置頂本公眾號~
這是「曉曉說兩岸」的第39篇原創
「族群」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建立在共同文化(語言、文化、心理素質等)基礎上的群體,這種族群認同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是把族群看成是一種社會組織,族群的成員主要由「自我認同」(同時也為「他人認定」),歸屬於某一個「我群」,而與「他群」相區分。
在臺灣,通常分為四大族群:福佬人,客家人,先住民,外省人,或簡化為本省人和外省人。而「省籍」指的就是「本省籍」與「外省籍」的區分。所謂本省籍是指 1945 年光復以前就住在臺灣的居民及其後代,外省籍則是指 1945 年以後進入臺灣的居民及其後代。所以在通常的情況下,「省籍」和「族群」是混用的。
臺灣是個典型的移民社會,而移民社會是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明清時期,為土地、為水源、為各種利益衝突,常引起火拼,需要以鄉籍或地域為範疇集合移民力量來保障共同利益不受侵犯。移民社會的這種地緣性的組合方式,是移民強烈的族群觀念形成的社會基礎,它基於移民初期個體生命對於群體依賴的生存原則。因此,在爭奪土地等資源的過程中,本省人與外省人時常發生「分類械鬥」的現象,其是移民強烈的族群意識的表現之一。
到19世紀中期,臺灣從移民社會過渡到定居社會、西方殖民各國入侵之後,「分類械鬥」減少,然而這種族群意識逐漸變化為一種以本島人意識來對抗外來敵對勢力的臺灣人意識。
而現在我們談論的所謂本省人,通常是指1945年臺灣光復以前即居住在臺灣的居民,包括先住民、閩南人、客家人等。外省人,即1945年臺灣光復期間及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臺前後移居臺灣的居民,其來源包括了大陸20多個省、市、自治區。
由於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省籍歧視」,庇護以大陸官僚勢力為主的外省籍官僚集團,導致了省籍矛盾。1947年「2·28 事件」,不少本省籍臺灣精英被殺,也被建構成外省籍壓迫本省籍,從而激化了省籍矛盾。
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民黨的統治結構走向「本土化」,比如1987年7月27日,蔣經國在宴請幾位臺灣人耆老時說道:「我在臺灣業已住了四十多年,我也是臺灣人了」,在臺灣社會引起極大的震蕩,雖然他的「臺灣人」內涵裡邊包含了希望臺灣島內族群融合、臺灣內部整合及自己在臺灣落地生根的意義,但是無形中卻催化了省籍矛盾和族群意識。
隨著陳水扁當局的上臺和「臺獨」運動的盛行,這種族群意識有進一步加深、蔓延和被異化的趨勢。民進黨以「愛臺灣」的主張使那些長期對外省籍統治不滿的臺灣民眾產生很大的共鳴。直到今日,這種族群意識已成為「臺灣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方面,以原籍鄉緣和共同利益為前提建立起來的族群觀念,對移民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另一方面,狹隘的地域觀念和厲害關係,也可能使族群意識異化為一種小團體主義的幫派意識,從而走向良性發展的反面。尤其是臺灣民主化以來,臺灣政爭不斷,尤其是每逢選舉,省籍矛盾、族群意識便凸顯和強化,不少政治運動以省籍、族群劃分的方式來動員。
正如臺灣學者所說:「舉凡省籍意識、政黨對立、統『獨』傾向等問題,不但與經濟、法律問題混淆不清,而且滲透到正常的一般社會生活中,甚至有時作者寫文章發表意見,讀者閱讀報章雜誌都免不了要先做政治定位。每個人似乎都要堅守著某種政治立場,從早到晚都離不開意識形態的糾結。」比如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臺灣》的導演齊柏林逝世,他的外省籍身份也會被質疑是否「愛臺灣」,導致他的兒子還需要說明,「愛不愛臺灣跟省籍、出生什麼的都沒關」。
民進黨在現實政治中面對自己的支持者時,開口閉口「咱臺灣人」,支持者要求政治人物必須用「臺語」,不準講「國語」,所謂「臺灣人」「臺灣話」常不包括客家人與臺灣的客家語,而且不願承認先住民的正統及優先正當地位,自認為自己才是正宗的「臺灣人」,這些都讓其他族群產生一種福佬沙文主義的感覺。如許世楷認為所謂的「臺灣人」是只包括臺灣本省漢人的「臺灣人」,而因「什麼是臺灣人」的考量而引發的「臺灣人」主體性研究也只限於臺灣漢人。
雖然民進黨也號召外省人加入反對國民黨的行列,但此時民進黨的「臺灣人」內涵是建立在「臺灣四百年受壓迫」的本省人的歷史記憶之上的,所以這時的「臺灣人」主要是指本省人。在現實政治中,民進黨是以本省人「臺灣人」對外省人國民黨為政治訴求對象的。
雖然臺灣社會也不乏「族群和解」的聲音,而且經過三次政黨輪替,臺灣社會已經趨於理性務實,意識型態與省籍族群問題,已經不再是選舉的主題。給人感覺在臺灣選舉中,似乎省籍情結的重要性逐漸在退燒中。但是,其實不僅民進黨常給人以意識形態施政,不斷挑起「統獨」、省籍紛爭,製造仇恨情緒,撕裂社會族群的印象,國民黨的省籍意識更甚。一旦國民黨提名候選人具有外省籍背景時,省籍情節的幽靈仍會被巧妙操作,適時發酵。
在現有47萬國民黨員中,本省籍黨員佔三分之二,由本省籍領導國民黨幾乎已成黨內多數共識。 比如之前「換柱」,洪秀柱的外省籍身份就飽受爭議;競選國民黨黨主席的候選人之一的韓國瑜,本省籍、外省籍各一半的血統,就會被納入考量。吳敦義的本省籍背景也很重要,因此,國民黨這樣一個百年老店,最後選擇吳敦義這樣一個掌柜,是形勢使然。
過去的這麼多年間,由於政治因素的介入,臺灣朝野互相攻擊對方挑起「省籍衝突」,「族群意識」在臺灣政治過程中成了政客們進行政治權力再分配的最有效利器,甚至有些別有用心人士成功地利用族群矛盾煽動分離主義意識。
臺灣的年輕世代,出生於臺灣社會從威權向民主轉型這一劇變時代,成長於臺灣民主制度走向鞏固但民粹漩渦湧動的時期,同時也是臺灣社會從激烈的省籍矛盾、「統獨」爭議等嚴重分歧逐漸走向融合的時期,更是兩岸關係從長期對峙走向和平發展的過渡時期。臺灣的「年輕世代」在自我身份認同方面,與其前輩相比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
不可否認,在「本土化」教育下,臺灣年輕世代深受「省籍族群矛盾」的影響,但總體來說,青年一代省籍意識還是比較淡漠的,或者說他們儘量不去觸及省籍矛盾,而以「我們都是臺灣人」來進行化解,企圖超越省籍意識。但這樣一種「臺灣意識」,是否又與「中國意識」產生區隔,而成為新的問題,還值得細細推敲。
原創不易,為知識付費,文末隨喜讚賞~
蘋果用戶讚賞二維碼~
現已開通讀者來稿,周末刊發,歡迎有想法的親們發表觀點~
另,為了公眾號的發展,承接商業合作項目,如需合作,
請聯繫郵箱:xiaoxiaochen@jmu.edu.cn
或者關注公眾號留言:
歡迎親們大量轉發文章~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
作者簡介:
任職情況: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福建省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候選人,廈門衛視《兩岸直航》、美國舊金山灣區華語電視談話節目《八方論談》點評專家,左洱文化企業商學院特聘導師,WST女性社群研習社導師。
學術經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學理論博士畢業,研究專長為臺灣政治與兩岸關係、政治文化與政治心理研究,已參與20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參加相關學術研討會30多場次,公開發表相關領域研究文章近百篇,在新華網、香港中評社、中國臺灣網、華廣網、觀察者網、臺灣旺報、中時電子報、兩岸公評網等媒體發表眾多時事評論。
上文:國民黨還有希望嗎?
推薦:「臺灣意識」等於「臺獨意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