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省籍紛爭

2021-02-17 曉曉說兩岸

作者:陳曉曉

 

請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並置頂本公眾號~

 

這是「曉曉說兩岸」的第39篇原創

 

「族群」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建立在共同文化(語言、文化、心理素質等)基礎上的群體,這種族群認同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是把族群看成是一種社會組織,族群的成員主要由「自我認同」(同時也為「他人認定」),歸屬於某一個「我群」,而與「他群」相區分。

    

在臺灣,通常分為四大族群:福佬人,客家人,先住民,外省人,或簡化為本省人和外省人。而「省籍」指的就是「本省籍」與「外省籍」的區分。所謂本省籍是指 1945 年光復以前就住在臺灣的居民及其後代,外省籍則是指 1945 年以後進入臺灣的居民及其後代。所以在通常的情況下,「省籍」和「族群」是混用的。

臺灣是個典型的移民社會,而移民社會是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明清時期,為土地、為水源、為各種利益衝突,常引起火拼,需要以鄉籍或地域為範疇集合移民力量來保障共同利益不受侵犯。移民社會的這種地緣性的組合方式,是移民強烈的族群觀念形成的社會基礎,它基於移民初期個體生命對於群體依賴的生存原則。因此,在爭奪土地等資源的過程中,本省人與外省人時常發生「分類械鬥」的現象,其是移民強烈的族群意識的表現之一。

    

到19世紀中期,臺灣從移民社會過渡到定居社會、西方殖民各國入侵之後,「分類械鬥」減少,然而這種族群意識逐漸變化為一種以本島人意識來對抗外來敵對勢力的臺灣人意識。

而現在我們談論的所謂本省人,通常是指1945年臺灣光復以前即居住在臺灣的居民,包括先住民、閩南人、客家人等。外省人,即1945年臺灣光復期間及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臺前後移居臺灣的居民,其來源包括了大陸20多個省、市、自治區。

由於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省籍歧視」,庇護以大陸官僚勢力為主的外省籍官僚集團,導致了省籍矛盾。1947年「2·28 事件」,不少本省籍臺灣精英被殺,也被建構成外省籍壓迫本省籍,從而激化了省籍矛盾。

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民黨的統治結構走向「本土化」,比如1987年7月27日,蔣經國在宴請幾位臺灣人耆老時說道:「我在臺灣業已住了四十多年,我也是臺灣人了」,在臺灣社會引起極大的震蕩,雖然他的「臺灣人」內涵裡邊包含了希望臺灣島內族群融合、臺灣內部整合及自己在臺灣落地生根的意義,但是無形中卻催化了省籍矛盾和族群意識。

隨著陳水扁當局的上臺和「臺獨」運動的盛行,這種族群意識有進一步加深、蔓延和被異化的趨勢。民進黨以「愛臺灣」的主張使那些長期對外省籍統治不滿的臺灣民眾產生很大的共鳴。直到今日,這種族群意識已成為「臺灣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方面,以原籍鄉緣和共同利益為前提建立起來的族群觀念,對移民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另一方面,狹隘的地域觀念和厲害關係,也可能使族群意識異化為一種小團體主義的幫派意識,從而走向良性發展的反面。尤其是臺灣民主化以來,臺灣政爭不斷,尤其是每逢選舉,省籍矛盾、族群意識便凸顯和強化,不少政治運動以省籍、族群劃分的方式來動員。

    

正如臺灣學者所說:「舉凡省籍意識、政黨對立、統『獨』傾向等問題,不但與經濟、法律問題混淆不清,而且滲透到正常的一般社會生活中,甚至有時作者寫文章發表意見,讀者閱讀報章雜誌都免不了要先做政治定位。每個人似乎都要堅守著某種政治立場,從早到晚都離不開意識形態的糾結。」比如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臺灣》的導演齊柏林逝世,他的外省籍身份也會被質疑是否「愛臺灣」,導致他的兒子還需要說明,「愛不愛臺灣跟省籍、出生什麼的都沒關」。

    

民進黨在現實政治中面對自己的支持者時,開口閉口「咱臺灣人」,支持者要求政治人物必須用「臺語」,不準講「國語」,所謂「臺灣人」「臺灣話」常不包括客家人與臺灣的客家語,而且不願承認先住民的正統及優先正當地位,自認為自己才是正宗的「臺灣人」,這些都讓其他族群產生一種福佬沙文主義的感覺。如許世楷認為所謂的「臺灣人」是只包括臺灣本省漢人的「臺灣人」,而因「什麼是臺灣人」的考量而引發的「臺灣人」主體性研究也只限於臺灣漢人。

    

雖然民進黨也號召外省人加入反對國民黨的行列,但此時民進黨的「臺灣人」內涵是建立在「臺灣四百年受壓迫」的本省人的歷史記憶之上的,所以這時的「臺灣人」主要是指本省人。在現實政治中,民進黨是以本省人「臺灣人」對外省人國民黨為政治訴求對象的。

雖然臺灣社會也不乏「族群和解」的聲音,而且經過三次政黨輪替,臺灣社會已經趨於理性務實,意識型態與省籍族群問題,已經不再是選舉的主題。給人感覺在臺灣選舉中,似乎省籍情結的重要性逐漸在退燒中。但是,其實不僅民進黨常給人以意識形態施政,不斷挑起「統獨」、省籍紛爭,製造仇恨情緒,撕裂社會族群的印象,國民黨的省籍意識更甚。一旦國民黨提名候選人具有外省籍背景時,省籍情節的幽靈仍會被巧妙操作,適時發酵。

在現有47萬國民黨員中,本省籍黨員佔三分之二,由本省籍領導國民黨幾乎已成黨內多數共識。 比如之前「換柱」,洪秀柱的外省籍身份就飽受爭議;競選國民黨黨主席的候選人之一的韓國瑜,本省籍、外省籍各一半的血統,就會被納入考量。吳敦義的本省籍背景也很重要,因此,國民黨這樣一個百年老店,最後選擇吳敦義這樣一個掌柜,是形勢使然。

    

過去的這麼多年間,由於政治因素的介入,臺灣朝野互相攻擊對方挑起「省籍衝突」,「族群意識」在臺灣政治過程中成了政客們進行政治權力再分配的最有效利器,甚至有些別有用心人士成功地利用族群矛盾煽動分離主義意識。

臺灣的年輕世代,出生於臺灣社會從威權向民主轉型這一劇變時代,成長於臺灣民主制度走向鞏固但民粹漩渦湧動的時期,同時也是臺灣社會從激烈的省籍矛盾、「統獨」爭議等嚴重分歧逐漸走向融合的時期,更是兩岸關係從長期對峙走向和平發展的過渡時期。臺灣的「年輕世代」在自我身份認同方面,與其前輩相比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

 

不可否認,在「本土化」教育下,臺灣年輕世代深受「省籍族群矛盾」的影響,但總體來說,青年一代省籍意識還是比較淡漠的,或者說他們儘量不去觸及省籍矛盾,而以「我們都是臺灣人」來進行化解,企圖超越省籍意識。但這樣一種「臺灣意識」,是否又與「中國意識」產生區隔,而成為新的問題,還值得細細推敲。

 

原創不易,為知識付費,文末隨喜讚賞~

蘋果用戶讚賞二維碼~

現已開通讀者來稿,周末刊發,歡迎有想法的親們發表觀點~

另,為了公眾號的發展,承接商業合作項目,如需合作,

請聯繫郵箱:xiaoxiaochen@jmu.edu.cn

或者關注公眾號留言:

歡迎親們大量轉發文章~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

作者簡介:

 

任職情況: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福建省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候選人,廈門衛視《兩岸直航》、美國舊金山灣區華語電視談話節目《八方論談》點評專家,左洱文化企業商學院特聘導師,WST女性社群研習社導師。

 

學術經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學理論博士畢業,研究專長為臺灣政治與兩岸關係、政治文化與政治心理研究,已參與20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參加相關學術研討會30多場次,公開發表相關領域研究文章近百篇,在新華網、香港中評社、中國臺灣網、華廣網、觀察者網、臺灣旺報、中時電子報、兩岸公評網等媒體發表眾多時事評論。

 

上文:國民黨還有希望嗎?

推薦:「臺灣意識」等於「臺獨意識」嗎?

相關焦點

  • 福建省規定臺灣省籍考生參加高考可加20分
    新華網5月3日電 近日,福建省教育廳公布《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實施細則》,細則規定,臺灣省籍考生參加高考,可享受加20分的照顧,由學校擇優錄取。  細則規定,歸僑、華僑子女、歸僑子女和臺灣省(含金門、馬祖)籍考生在福建參加高考可享受加20分的照顧,並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 不說「臺語」是不愛臺灣?綠營被指用省籍煽動族群仇恨
    臺灣從戒嚴走到今天,國語不再獨大,多元語言固然是好事,影射不說所謂「臺語」是不愛臺灣,就太過頭了,陳水扁時代的福佬沙文主義復闢了嗎?深綠「立委」陳柏惟慣以閩南語質詢,形成一股小風潮,許多官員都跟著改以閩南語答詢,有些閩南語不流利必須用國語回答的,還要跟「立委」說「不好意思」。
  • 三位臺灣省籍代表委員的「兩岸之思」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 題:三位臺灣省籍代表委員的「兩岸之思」新華社記者陳鍵興、熊豐、許雪毅他們生長在大陸,故鄉在臺灣,親人在兩岸。他們是定居大陸的臺胞第二代。他們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
  • 從臺灣自治到回歸祖國——日據後期臺籍精英對臺灣解放道路的探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籍精英不斷努力探索擺脫日本殖民主義者殘暴統治的途徑。他們曾尋求有限度的臺灣自治,未能如願。後來臺籍青年輾轉來到大陸,呼籲祖國同胞關注和支持他們的抗日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臺籍精英投身祖國抗戰,認識到臺灣解放的出路在於回歸祖國,因而發起復省運動。
  • 邵子平的戶籍紛爭是臺灣悲劇
    他所說的「法」是臺灣地區「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9條之1:    臺灣地區人民不得在大陸地區設戶籍或領用大陸地區護照。違反前項規定,除經有關機關認有特殊考慮必要外,喪失臺灣地區人民身份及其在臺灣地區選舉、罷免、創製、複決、擔任軍職、公職及其他以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所衍生相關權利,並由戶政機關註銷其臺灣地區之戶籍登記。
  • 十九大臺籍黨代表遭臺灣方面註銷戶籍 國臺辦:大陸臺灣都是她的家
    11月15日,在國臺辦發布會上,針對十九大臺籍代表盧麗安及其家人被臺灣方面註銷戶籍有關問題,發言人馬曉光表示,臺灣方面無論採取什麼措施,都無損她愛家鄉、愛祖國大陸的情懷。無論她在臺灣是否有戶籍,大陸和臺灣都是她的家。 會上,有記者提問,前段時間十九大臺籍代表盧麗安還有她的家人,被臺灣方面註銷了戶籍,請問發言人對這件事有什麼樣的評論?
  • 2018-2019浙江衢州學院招聘臺灣籍高層次人才公告
    擁有國家千人計劃人選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省千人計劃人選2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三層次人選19人,市級以上人才共計126人次,校地企三方合力創建博士工作站20個,切實提升教師應用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和社會服務水平。
  • 秦光榮一行在臺灣桃園縣與雲南籍臺灣同胞共度佳節
    正率團在寶島臺灣參觀訪問的中共雲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秦光榮一行,專程趕到在臺雲南籍同胞較為集中的臺灣桃園縣忠貞新村,看望雲南同鄉,與大家共度中秋佳節,共敘濃濃鄉情。 忠貞新村是臺灣「眷村」之一,至今居住著許多雲南籍臺胞。走近這裡,街邊招牌上不時可見「雲南米幹」、「汽鍋雞」、「破酥包」、「過橋米線」等字樣,洋溢著濃鬱的雲南風情。
  • 臺灣「民心在變」!臺籍代表:生於臺灣 願歸於大陸
    來源:澎湃新聞陳雲英來自臺灣,是經濟學家林毅夫的夫人,是中國特殊教育第一人。今年3月初,她再次以臺灣省籍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在北京履職。陳雲英。澎湃新聞記者 湯琪 圖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陳雲英走到哪裡都自帶光環。
  • 70名臺灣籍博士「組團」來滬求職
    他說,畢竟大陸的就業市場很大,從臺灣來的人才不能拘泥於一兩所名校。「只要是大陸這邊知人善任的學校,我和同學都會嘗試一下,投出簡歷。」70名臺灣籍博士近日陸續從臺灣島內及海外飛抵上海,參加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上海海外聯誼會滬臺交流委員會聯合主辦的「英才匯聚、滬上逐夢」臺灣優秀博士(生)與上海高校交流會。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希望通過交流,到上海的高等學府就業。
  • 「90後」臺灣籍乘務長的第一個大陸春運
    中新網上海1月25日電 題:「90後」臺灣籍乘務長的第一個大陸春運中新網記者 李佳佳黃佳瑩,「90後」的臺北妹子。年紀雖小,資歷卻不淺,2018年她晉升為春秋航空客艙部乘務長,成為大陸首批臺灣籍乘務長之一。「90後」臺灣籍乘務長黃佳瑩即將開始她的第一個春運。供圖2019年春運是黃佳瑩升任乘務長之後經歷的第一個春運,對她來說「既熟悉又陌生」,「以前作為普通乘務員,看到自己的班表被排得滿滿的,就會很開心。現在,感覺壓力和責任會大一些」。
  • 湖南中醫藥大學臺灣籍學生在新寧開展交流活動
    湖南中醫藥大學臺灣籍學生在新寧開展交流活動 2017年10月26日 14:0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0月26日新寧訊 10月13日至14日,湖南中醫藥大學臺灣籍學生一行32人在邵陽市臺辦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新寧縣開展一系列交流活動。
  • 「日本希拉蕊」蓮舫承認仍有臺灣籍 此前否認雙重國籍
    據共同社13日報導,日本民進黨黨首候選人、代理黨首蓮舫13日在國會內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已確認自己仍有著臺灣籍。蓮舫稱:「我對因記得不準導致的混亂道歉。」她同時認為「這並不違法」,表示不會從黨首選舉中退出,將繼續開展競選活動。蓮舫此前在記者會等場合否認自己具有日本及臺灣的「雙重國籍」。
  • 一位臺灣籍解放軍老兵的新年願望
    他就是臺灣籍解放軍老兵溫東嶽。   1927年,溫東嶽出生在臺灣花蓮縣一戶普通農戶家,有兄妹十二人,他是家中長子。溫老的家鄉在海邊,他從小練就了一身好水性,是個遊泳高手。1947年8月,國民黨為挽回正面戰場的頹勢,在臺灣徵召了一批兵員,溫東嶽當時年僅20歲,老人回憶道:「當時以招工的名義,把我騙到高雄鳳山基地,接受了四個月的封閉式軍訓。
  • 福建醫科大學招聘臺灣籍專職教師方案
    為匯聚人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福建醫科大學誠聘臺灣籍教師來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二)資歷條件  具有博士學位或具有臺灣高校副教授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取得臺灣主管部門認可的、相當於大陸副高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有較高學術技術水平的臺灣籍教師。
  • 中山海關:中山關區誕生首名臺灣籍報關員
    記者8日從了解到,中山關區共有113名考生通過考試,其中有1名為臺灣籍考生。這是報關員資格全國統一考試首次對港澳臺居民開放後,中山關區誕生的首名臺灣籍報關員。    中山關區誕生首名臺籍報關員    據了解,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關於報關員資格考試及資格證書管理辦法》首次規定了臺灣居民、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可以參加全國報關員資格考試。中山關區共有3名臺灣居民報名並獲得2006年報關員考試的「準考」資格,其中1名考生順利通過考試。
  • 那些臺灣籍的日本鬼子,在日本投降後方知自己被騙了,可悲
    二戰時,日本在臺灣徵召大量臺灣籍日軍。因語言關係,他們大多做戰時翻譯,參與日軍對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侵略戰爭。一臺籍日軍回憶說:「當時我的家境不好,要是去,安家費比我去做教員的月薪還要高。」1942年5月7日,「高砂族挺身報國隊」成功擊退巴丹半島美軍,聲名大噪,從此改稱「高砂義勇隊」,是最有名的臺籍日軍團體。臺籍日軍中,有1萬多人在日本服役。有2萬多人被派往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戰區。6萬多人前往東南亞、澳洲等地。臺籍日軍約半數被派遣往臺灣各軍事基地。在校讀書的學生,也必須參加「學徒兵」。
  • 對臺灣政治紛爭失望!"教育部"拔管 教師爆"逃難潮"
    記者楊萬雲/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5月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這次臺大校長遴選爭議,讓部分臺大教授對臺灣政治紛爭失望,決定出走。臺灣教授薪資低,加上臺「教育部」「拔管」,恐掀起教師「逃難潮」。
  • 從看風景到「闖」科研——臺灣籍博士看好赴上海高校任教
    來自臺灣高雄的「80後」工科博士小林,在東華大學的攤位前排隊,準備投下自己的簡歷。70餘名臺灣籍博士及應屆博士畢業生,近日在上海參加第三屆「英才匯聚、滬上逐夢」對接交流活動。這是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上海海外聯誼會滬臺交流委員會連續第三年推出這一品牌活動。
  • 廈航招聘首批臺籍空姐 她們笑稱:這裡比臺灣好
    今年,廈門航空首次大規模招聘臺灣籍空中乘務員,最終有60人入圍。8月16日,廈航特別為首批35位臺籍乘務員舉辦了入職儀式,並正式啟動「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 16日,廈航首批臺灣籍空中乘務員在廈門亮相 入職儀式現場,廈航為新入職的臺籍乘務員頒發了臺港澳人員就業證,同時特別準備了廈門手繪地圖、筆記本、隨身杯等貼身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