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眷村文化

2020-12-22 中國臺灣網

 

  臺灣的眷村,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廣義而言,眷村也包含退伍軍人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

  背景

  1945年二戰結束,國民黨政府從日本接收臺灣,當時由於中國大陸戰亂以及國民政府派任、個人投資等多種因素,已逐漸有中國大陸各省人員來臺。1949年,國民黨軍隊在國共內戰中戰敗,大量國民政府黨政官員、公務員、軍隊及各省居民轉往臺灣定居。據統計,1946年臺灣人口610萬,稍後的1950年激增為745萬。其中絕大部分為此階段的新住民。國民黨當局為了解決150萬以上的居民帶來的居住問題,興建房舍或安排宿舍,並將新住民加以群聚於一定範圍,即為現在所知的「眷村」。

  早期眷村多位於在市郊並利用日據時期遺留之日人房舍。以數量而言,大量集中在臺北市、臺北縣、桃園縣、新竹市、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等地。在臺軍營區附近也常有眷村,例如海軍左營軍區與臺北松山空軍基地及新竹新竹空軍基地周遭附近。

  眷村規模

  有研究資料指出,1950年代前後來臺的60萬國民黨軍人,僅有六分之一住於眷村,眷村僅為少數外省軍眷所擁有。不過根據臺灣婦聯會1982年之統計資料顯示,若不包含違建,全臺灣眷村共有879個,98,535戶。其中,若以每戶平均4.47居住人口計,約共有467,316外省人住民居住於眷村,約三成外省人居住於眷村。另一方面,若以單身榮民一戶一人計算,則僅不到10萬榮民居住於眷村。

  面積2000公頃,以外省人居住為主的眷村分布全臺灣各縣市,其中以桃園縣最多,居次為臺北市。若包含已改建混住者,全臺灣的眷村面積超過2000公頃,平均一座眷村面積約達2.27公頃左右。其中,仍多數未改建,其建物與次文化呈現與緊鄰城市相當不同的風貌。

  眷村形態

  1950年代,除了由日據時期遺留房舍所留下的眷村建物外,大多眷村都是建設於公有地的簡單房舍。其中,最普遍的房子,是屋頂蓋稻草、竹泥牆的眷村房舍。1960-1970年代,經軍方出資修建後,大多眷舍主體成為磚造,並具有私人廁所、浴室、廚房規模及主梁、屋瓦與電線線路等設備,此建物演變約與眷村外臺灣建物略同。但自1970年代末期後,眷村外臺灣房地產熱絡並大量新建及改建房舍,但是眷村礙於所有權等因素,無法改建,尤以每戶除庭院外,居住面積僅6至10坪。自此磚造平房或加強磚造低樓層眷村建物樣貌迅速呈現相較之下的落後,這情形尤以都會區內最為明顯。

  一般來說,幾十戶至百戶眷村規模,通常會成為近似隔離的單一社區,此特性雖讓同一眷村內居民互動密切,但是也無法與社區外溝通。加上生存空間狹小、公共設施缺乏、眷村建設落後等因素,社區內部非常團結。

  特色與影響

  眷村多由面積大小不一的房舍組成,居住人則為外省籍公務人員、軍人及其「眷屬」(配偶、子女)所居住,因此通稱為「眷村」。若細分約可分為外省籍高級軍職官員,職業軍人,基層公務員,教師及其眷屬。此種依照身份分級的無產權宿舍或房舍,早期用地多為日本政權或日本移民村所遺留,而房舍一部分來自舊有建築,但是絕大部分為戰後所興建。申請時必須要有主要申請人和主眷(通常是妻子),至少要有一名以上的子女,居住憑證或眷戶名冊上都會記載夫妻的名字,房舍的分配依眷戶人口數、考績、結婚年限來分配,有甲、乙、丙、丁四型不同大小的眷舍,甲型12.3坪,乙型10坪,丙型8.4坪,丁型7.6坪。並非每個眷村都有這四型的眷舍。

  依眷村所在位置附近的軍營,其主要的軍眷背景也有集中於某一種軍種的現象,而這種現象也反映在眷村的命名上,名字中有「陸光」者,多為陸軍眷村,例如陸光二村,「憲光」為憲兵,「明駝一村」是聯勤單位,而空軍的眷村以「大鵬」、「凌雲」來命。而「貿商一村」、「貿易一村」等眷村則是因業界捐款而有此命名,由婦聯會捐款成立的眷村有「婦聯」、「慈仁」等名。

  因為居住地點與居民因素,眷村發展出臺灣社會現象中相當特殊的族群與人文現象,目前有學者將其視為臺灣相當重要的次文化。一般而論,早年此種無產權房舍群聚通常所佔區域大小不一,其文化氛圍自成一格。在國民黨當局統治初期,語言,習慣,文化鮮少受眷村外環境影響。即使漸趨搬離眷村的眷村第二代,在國家觀念,倫理概念,家族意識,中國文化感受,均與眷村外的社會有較大對比。這種氣氛使部分遷出者仍懷念眷村生活。

  因「外省人」圈居的眷村生活與周遭臺灣「本省人」居住環境相當不同,以致眷村居民多安於封閉生活領域,無法融入語言、文化十分不確定性的外遭環境。另外,其無法融入因素,也為眷村第一代居民多已年邁力衰,不願輕易改變既有生活方式。也因此,有人曾以「竹籬笆」來形容居住於眷村外省人的自我圈禁。

  1950年代因國共內戰遷臺的眷村人民,一般都有效忠「中華民國」、反對「建立臺灣獨立國家」的想法,認為臺灣是短暫居住地。另一方面,因眷村居民無償居住眷村的優惠等措施及「228事件」的發生,讓部分鶴佬人對眷村居民懷有省籍情結、少數甚至產生仇視。近年來的省籍隔閡已經減少很多、「反攻」甚至「反共」等觀念也淡化,但投票行為、中國認同與對臺灣新「獨立國家」的認同仍是眷村新移民與舊有住民關係緊張的主要來源。

  政治上,以軍中國民黨黨部發展出的黃復興黨部至今於眷村仍有其相當影響力。眷村至今仍有「族群動員」、「族群投票」的事實存在。眷村及外省人有支持泛藍軍、支持候選人為外省族群、反對泛綠政權的族群動員及族群投票行為。該行為造成許多地區選票分布難以反應眷村外的民意,多少造成臺灣族群對立及造成兩極化的社會紛爭。

  以2001年「立法委員」之高雄縣鳳山市數眷村投票行為顯示,泛藍陣營獲得的有效票達八成。其中,泛藍最大黨國民黨佔三成八,泛藍第二大黨親民黨獲得四成二選票(相對於本省族群對泛綠的支持率一般都低於七成)。如該例,因眷村票數常佔眷村所在選區總選票的六成左右,因此眷村或黃復興黨部常為臺灣選舉的變量之一。

  政策變遷

  國民黨執政後期,在改建眷村為高層大樓時,已藉由新增的戶數空間,引進一般社會上的「國宅」購買者與原眷戶混住。於是,1980年代後國民黨當局陸續改建,多數在原址興建「國宅」大廈,少部分依各縣市政府規劃而保留。例如臺南市水交社等。

  民進黨自2000年執政後,繼續推動眷村改建政策。目前眷村文化已較淡薄,混住情況越加普遍。因此,加上文化學者呼籲尊重社會多樣性和次文化保存,臺灣「行政院」文建會以及各地方政府已開始針對較有特色的村落,進行「歷史記憶」之保存。以博物館的概念,參考國外保留較早聚落的範例,研究並保留較有特色與價值的眷村殘留。

  臺軍隊列管公有眷村分布統計

  經改建與其它自購整建後,臺軍隊列管眷村數量多有增減,以2001年資料顯示全臺灣公有眷村共有530座,其分布情形為:

  · 基隆市:4
  · 臺北市:52
  · 臺北縣:44
  · 桃園縣:68
  · 新竹市:37
  · 新竹縣:3
  · 苗慄縣:6
  · 臺中市:58
  · 臺中縣:22
  · 彰化縣:8
  · 南投縣:3
  · 雲林縣:6
  · 嘉義縣:24
  · 臺南市:33
  · 臺南縣:11
  · 高雄市:30
  · 高雄縣:57
  · 屏東縣:27
  · 宜蘭縣:13
  · 花蓮縣:11
  · 臺東縣:6
  · 澎湖縣:7

 

相關焦點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
    他和王偉忠決意要做這樣一個記錄者,記錄眷村的記憶。所以,他們合作了《寶島一村》,還堅持一定要到大陸來公演,因為他們要讓更多人一起留住記憶。  沒有未來的眷村?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
  • 「臺灣眷村」的歷史與文化
    1949 年, 國民黨在大陸潰敗,選擇了海峽外的臺灣作為最後的去處。包括 60 萬軍隊在內的國民黨官員、公務員和軍眷等合計約 120 萬人撤退到臺灣。國民黨當局為此陸續建起了近 800 座簡陋的村舍來安置,亦稱眷村。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圖)
    眷村,最多時候在臺灣有1000多個。作為歷史的見證,眷村難逃在都市下消失殆盡的命運。然而,懷舊者希望可以為承載無數風雨的眷村找到新的出路;文化研究者則提出,流掉的是歷史,不會是眷村承載的兩岸情。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王豐指出,過去眷村就是外省人,和臺灣本土居民比較不同,但近20年已經幾乎看不出差別了。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組圖)
    沒有未來的眷村?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
  • 臺灣眷村文化彩虹眷村進駐中國大陸背後的原因
    彩虹眷村:近日,一家名叫「彩虹眷村」的臺灣餐廳忽然火了起來。朋友圈中隔三差五就會有人曬出到「彩虹眷村」的用餐照。店內是高雅質樸的裝飾風格、乾淨整潔的木質桌椅,就連餐具都是文藝氣息滿滿。這家店主要售賣的是早餐類的食物,以油條、豆漿、豆花、飯糰這一類為主。
  •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
    這是眷村曾經的景象,在海峽的對岸--臺灣。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1949年,大量國民黨軍人、軍眷,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有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原本只是想著歇腳的暫住地,心中眷戀的依然是隔海相望的老家。
  • 光陰的故事:解讀臺灣眷村歷史文化
    時光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國民黨撤退來臺的軍人住在「政府」配給的宿舍(眷村),外省軍人及他們的妻小就在這特殊封閉的空間裡,和左鄰右舍延伸了許多有趣的話題,形成了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臺灣中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傳神地描述那個年代的故事,得到觀眾的熱烈共鳴,受歡迎程度就像臺灣去年熱賣電影《海角七號》。
  • 漫說臺灣「眷村文化」:一首《橄欖樹》,唱盡離別愁
    眷村是1949—1960年國民黨「轉進」臺灣前後,為安置軍人及其家屬以及一部分難民所建造的臨時性村落。據統計當年興建的正規眷村總共有879個,加上一些違建村落總數應該在900以上。以上是「眷村」的由來。那麼「眷村文化」到底是怎麼回事?眷村人是怎麼生活的呢?我們分幾個方面來說一下。
  • 眷村:文化名人的搖籃
    眷村:文化名人的搖籃 他們都是眷村的兒女(從上至下分別為:林青霞、張艾嘉、、胡一虎、侯孝賢、楊德昌。)他們都是眷村的兒女(從上至下分別為:林青霞、張艾嘉、、胡一虎、侯孝賢、楊德昌。)
  • 走訪臺北「眷村文物館」:一齣戲挽救了眷村文化
    臺灣101大廈一側的眷村舊址 圖TP「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原來,風靡已久的《橄欖樹》講述的是臺灣眷村人的鄉愁。若不是因為風靡海峽兩岸的話劇《寶島一村》,喚起了觀眾對眷村文化的共鳴,這片位於臺北市中心的眷村就會被當作房地產商爭搶的黃金地皮……有些類似1956年崑曲《十五貫》的成功被譽為「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話劇《寶島一村》挽救了瀕危的眷村文化。舊址建起文化館眷村,指的是1949年從大陸來到臺灣的國民黨部隊及其眷屬居住的村子。
  • 眷村——文化歷史
    今天想給大家講一講眷村的文化歷史。這裡曾有不敢想望的理想之鄉,這是昔人對於「眷村」印象了。黑瓦、紅牆的名作可做代表。那些「土臺客」竟然侵門踏戶、入侵眷村,我們父叔輩的最後堡壘,還要跨海回大陸的思鄉遠夢呢,怎容許本省人向我們姊妹示愛求婚啊?於是,電影裡,眷村巷弄就演出追逐打鬥了,匕首棍棒齊飛,眷村男孩怒髮衝冠了,外來的本省男孩噤若寒蟬,奔逃在猶若迷宮般的眷村巷弄之間呢,急欲尋以出.....眷村的文化歷史傳播甚廣,還有以眷村為主題的主題餐廳啊,顯得古老、溫馨,文化氣息濃厚,令人想去眷村探一探,訪一訪呢。
  • 眷村,見證臺灣50年
    孩子的教育更讓眷村人操心。楊先生告訴記者,由於當時每家都有五六個孩子,教育開銷很大,無奈的父母只好手把手地教孩子用樹枝在沙子上寫字,省下紙筆錢用來交學費。講到這裡,楊先生不無感慨地說:「在眷村,我接觸到不同省籍的文化。大陸講艱苦奮鬥,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眷村的精神。」
  • 眷村 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就在人們回望即將消失的眷村時,突然發現,那些破敗的「村」裡走出了臺灣各界的精英,孕育了臺灣的旅遊名片——美食,深藏著無限的歷史文化資源……  近日,臺灣從北到南多處眷村停止拆毀,申請成立文化園區,令眷村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宋楚瑜、胡志強、龍應臺、郭臺銘、高希均、鄧麗君、林青霞、蔡琴、賴聲川、朱天心……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生長在眷村。
  • 從彩虹眷村、桃園眷村分析消費升級時代下的早餐文化
    眾多的餐飲品牌,開始不斷的思考,如何對現有的品牌文化進行提升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自我實現的需求;如何通過品牌文化佔據消費者的心智,進而在消費者心中擁有一席之地。打破傳統早餐經營模式類似於彩虹眷村、桃園眷村這樣的店鋪就是在消費趨勢下催生的產物。由桃園眷村原班團隊打造出來的彩虹眷村,採用的也是全時段經營策略,打破了傳統早餐店的經營思維。
  • 出身左營眷村 林全:會努力保存眷村文化
    臺灣準「行政院長」林全(前排右二)27日南下高雄左營海軍軍區,與高雄市長陳菊(前排左)和軍眷二代等人士一同在海軍忠烈將士紀念塔前向英靈獻花致意。(王錦河攝)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王錦河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華夏經緯網3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準「行政院長」林全27日南下高雄左營海軍軍區,與高雄市長陳菊、臺灣海軍司令部中將副司令高天忠、臺灣海軍陸戰隊中將指揮官陳子鳳、高雄市臺軍眷村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趙怡和軍眷二代等人士一同在海軍忠烈將士紀念塔前向英靈鞠躬致意並參觀碑文。
  • 臺灣寫真: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臺北10月24日電 題: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作為歷史見證,臺灣眷村難逃在都市圈地潮下消失殆盡的命運。其衍生的副產品「眷村菜」,卻未隨之成為絕響。在臺灣餐飲界另闢蹊徑,自成一家。
  • 臺灣眷村:未消失的歷史記憶
    廣義說來,當年國民黨到臺灣的200萬軍政人員在臺灣的落腳地和聚居區都叫眷村。狹義說來,僅僅指60萬軍人及其眷屬落腳地。眷村不是一個自然地理及行政概念,而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族群文化,特殊地產生,特殊地存在。不管廣義還是狹義,眷村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生活非常簡陋和艱難。在桃園縣楊梅陸軍埔心眷村長大的筱麟說,眷村的房子最初多是用竹子、泥巴糊成,刮颱風、下大雨時常常搖搖欲傾。
  • 臺灣眷村: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流離
    過去眷村都在部隊或相關單位附近,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眷村四周慢慢被高樓大廈所包圍,老舊的眷村反而給人一種城中村的感覺,再加上外省第二代、第三代慢慢走出村子,進入臺灣主流社會,村子裡慢慢只剩下些來臺灣後一直沒結婚,年紀老邁的老兵,眷村難免給人一種悽涼殘破的感覺。
  • "眷村"精英――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退居臺灣的軍人及其眷屬的聚居點。
  • 臺"文化部"設眷村文化輔導團 推動眷村博物館建設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文化部」表示,將與臺「國防部」等單位合作成立「眷村文化保存區輔導團」,並辦理高雄市「黃埔新村」成立眷村博物館事宜。    據報導,臺「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5日邀「文化部」報告「文化部對現有文化資產及眷村文化保存成果及相關作為之執行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