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眷村,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廣義而言,眷村也包含退伍軍人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
背景
1945年二戰結束,國民黨政府從日本接收臺灣,當時由於中國大陸戰亂以及國民政府派任、個人投資等多種因素,已逐漸有中國大陸各省人員來臺。1949年,國民黨軍隊在國共內戰中戰敗,大量國民政府黨政官員、公務員、軍隊及各省居民轉往臺灣定居。據統計,1946年臺灣人口610萬,稍後的1950年激增為745萬。其中絕大部分為此階段的新住民。國民黨當局為了解決150萬以上的居民帶來的居住問題,興建房舍或安排宿舍,並將新住民加以群聚於一定範圍,即為現在所知的「眷村」。
早期眷村多位於在市郊並利用日據時期遺留之日人房舍。以數量而言,大量集中在臺北市、臺北縣、桃園縣、新竹市、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等地。在臺軍營區附近也常有眷村,例如海軍左營軍區與臺北松山空軍基地及新竹新竹空軍基地周遭附近。
眷村規模
有研究資料指出,1950年代前後來臺的60萬國民黨軍人,僅有六分之一住於眷村,眷村僅為少數外省軍眷所擁有。不過根據臺灣婦聯會1982年之統計資料顯示,若不包含違建,全臺灣眷村共有879個,98,535戶。其中,若以每戶平均4.47居住人口計,約共有467,316外省人住民居住於眷村,約三成外省人居住於眷村。另一方面,若以單身榮民一戶一人計算,則僅不到10萬榮民居住於眷村。
面積2000公頃,以外省人居住為主的眷村分布全臺灣各縣市,其中以桃園縣最多,居次為臺北市。若包含已改建混住者,全臺灣的眷村面積超過2000公頃,平均一座眷村面積約達2.27公頃左右。其中,仍多數未改建,其建物與次文化呈現與緊鄰城市相當不同的風貌。
眷村形態
1950年代,除了由日據時期遺留房舍所留下的眷村建物外,大多眷村都是建設於公有地的簡單房舍。其中,最普遍的房子,是屋頂蓋稻草、竹泥牆的眷村房舍。1960-1970年代,經軍方出資修建後,大多眷舍主體成為磚造,並具有私人廁所、浴室、廚房規模及主梁、屋瓦與電線線路等設備,此建物演變約與眷村外臺灣建物略同。但自1970年代末期後,眷村外臺灣房地產熱絡並大量新建及改建房舍,但是眷村礙於所有權等因素,無法改建,尤以每戶除庭院外,居住面積僅6至10坪。自此磚造平房或加強磚造低樓層眷村建物樣貌迅速呈現相較之下的落後,這情形尤以都會區內最為明顯。
一般來說,幾十戶至百戶眷村規模,通常會成為近似隔離的單一社區,此特性雖讓同一眷村內居民互動密切,但是也無法與社區外溝通。加上生存空間狹小、公共設施缺乏、眷村建設落後等因素,社區內部非常團結。
特色與影響
眷村多由面積大小不一的房舍組成,居住人則為外省籍公務人員、軍人及其「眷屬」(配偶、子女)所居住,因此通稱為「眷村」。若細分約可分為外省籍高級軍職官員,職業軍人,基層公務員,教師及其眷屬。此種依照身份分級的無產權宿舍或房舍,早期用地多為日本政權或日本移民村所遺留,而房舍一部分來自舊有建築,但是絕大部分為戰後所興建。申請時必須要有主要申請人和主眷(通常是妻子),至少要有一名以上的子女,居住憑證或眷戶名冊上都會記載夫妻的名字,房舍的分配依眷戶人口數、考績、結婚年限來分配,有甲、乙、丙、丁四型不同大小的眷舍,甲型12.3坪,乙型10坪,丙型8.4坪,丁型7.6坪。並非每個眷村都有這四型的眷舍。
依眷村所在位置附近的軍營,其主要的軍眷背景也有集中於某一種軍種的現象,而這種現象也反映在眷村的命名上,名字中有「陸光」者,多為陸軍眷村,例如陸光二村,「憲光」為憲兵,「明駝一村」是聯勤單位,而空軍的眷村以「大鵬」、「凌雲」來命。而「貿商一村」、「貿易一村」等眷村則是因業界捐款而有此命名,由婦聯會捐款成立的眷村有「婦聯」、「慈仁」等名。
因為居住地點與居民因素,眷村發展出臺灣社會現象中相當特殊的族群與人文現象,目前有學者將其視為臺灣相當重要的次文化。一般而論,早年此種無產權房舍群聚通常所佔區域大小不一,其文化氛圍自成一格。在國民黨當局統治初期,語言,習慣,文化鮮少受眷村外環境影響。即使漸趨搬離眷村的眷村第二代,在國家觀念,倫理概念,家族意識,中國文化感受,均與眷村外的社會有較大對比。這種氣氛使部分遷出者仍懷念眷村生活。
因「外省人」圈居的眷村生活與周遭臺灣「本省人」居住環境相當不同,以致眷村居民多安於封閉生活領域,無法融入語言、文化十分不確定性的外遭環境。另外,其無法融入因素,也為眷村第一代居民多已年邁力衰,不願輕易改變既有生活方式。也因此,有人曾以「竹籬笆」來形容居住於眷村外省人的自我圈禁。
1950年代因國共內戰遷臺的眷村人民,一般都有效忠「中華民國」、反對「建立臺灣獨立國家」的想法,認為臺灣是短暫居住地。另一方面,因眷村居民無償居住眷村的優惠等措施及「228事件」的發生,讓部分鶴佬人對眷村居民懷有省籍情結、少數甚至產生仇視。近年來的省籍隔閡已經減少很多、「反攻」甚至「反共」等觀念也淡化,但投票行為、中國認同與對臺灣新「獨立國家」的認同仍是眷村新移民與舊有住民關係緊張的主要來源。
政治上,以軍中國民黨黨部發展出的黃復興黨部至今於眷村仍有其相當影響力。眷村至今仍有「族群動員」、「族群投票」的事實存在。眷村及外省人有支持泛藍軍、支持候選人為外省族群、反對泛綠政權的族群動員及族群投票行為。該行為造成許多地區選票分布難以反應眷村外的民意,多少造成臺灣族群對立及造成兩極化的社會紛爭。
以2001年「立法委員」之高雄縣鳳山市數眷村投票行為顯示,泛藍陣營獲得的有效票達八成。其中,泛藍最大黨國民黨佔三成八,泛藍第二大黨親民黨獲得四成二選票(相對於本省族群對泛綠的支持率一般都低於七成)。如該例,因眷村票數常佔眷村所在選區總選票的六成左右,因此眷村或黃復興黨部常為臺灣選舉的變量之一。
政策變遷
國民黨執政後期,在改建眷村為高層大樓時,已藉由新增的戶數空間,引進一般社會上的「國宅」購買者與原眷戶混住。於是,1980年代後國民黨當局陸續改建,多數在原址興建「國宅」大廈,少部分依各縣市政府規劃而保留。例如臺南市水交社等。
民進黨自2000年執政後,繼續推動眷村改建政策。目前眷村文化已較淡薄,混住情況越加普遍。因此,加上文化學者呼籲尊重社會多樣性和次文化保存,臺灣「行政院」文建會以及各地方政府已開始針對較有特色的村落,進行「歷史記憶」之保存。以博物館的概念,參考國外保留較早聚落的範例,研究並保留較有特色與價值的眷村殘留。
臺軍隊列管公有眷村分布統計
經改建與其它自購整建後,臺軍隊列管眷村數量多有增減,以2001年資料顯示全臺灣公有眷村共有530座,其分布情形為:
· 基隆市:4
· 臺北市:52
· 臺北縣:44
· 桃園縣:68
· 新竹市:37
· 新竹縣:3
· 苗慄縣:6
· 臺中市:58
· 臺中縣:22
· 彰化縣:8
· 南投縣:3
· 雲林縣:6
· 嘉義縣:24
· 臺南市:33
· 臺南縣:11
· 高雄市:30
· 高雄縣:57
· 屏東縣:27
· 宜蘭縣:13
· 花蓮縣:11
· 臺東縣:6
· 澎湖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