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眷村」的歷史與文化

2021-01-09 翼龍側衛

1949 年, 國民黨在大陸潰敗,選擇了海峽外的臺灣作為最後的去處。包括 60 萬軍隊在內的國民黨官員、公務員和軍眷等合計約 120 萬人撤退到臺灣。國民黨當局為此陸續建起了近 800 座簡陋的村舍來安置,亦稱眷村。由於眷村形成的歷史背景、居民組成以及特殊的生活空間,使得眷村成為臺灣特有的社區形態;來自大陸各地的人文、語言及習俗等,更進一步交織而成獨特而珍貴的眷村文化。

一、眷村歷史

臺灣眷村的發展主要有四個時期:老眷村時期(1945-1956)、新眷村時期(1957-1980)、舊制眷村改建時期(1980-1997)、新制眷村改建時期(1997至今)。

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之後,第一批國軍與眷屬陸續抵達臺灣,簡陋眷村開始出現。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潰敗,選擇了海峽外的臺灣作為最後的去處,60 萬軍隊在內的國民黨官員、公務員和軍眷等合計約 120 萬人撤退到臺灣,臺灣開始大量興建眷村。1956年,蔣宋美齡帶領之婦聯會、工商界與華僑募款集資興建眷村。1970年,臺灣專門成立「軍眷業務處理處」,專門處理眷村改建、搬遷、管理與軍眷服務。1977年,蔣經國確立「眷村改建」原則,由「臺軍」提供土地與各級地方政府合建國宅。1996年臺灣通過「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同年底通過「眷村基地特別預算」,臺灣各地的眷村改建因此開始迅速展開。1996年以後改建的眷村,以大樓形態為主,多為9層樓或13層樓高不等。2001年,桃園縣舉辦第一屆眷村文化節,播放眷村影像紀錄片。2002年,新竹市將環保局舊建築改建成立「新竹市眷村博物館」,為全臺第一座保存眷村特有文化與生活特色的博物館。

二、眷村文化

由於時代的因素,眷村裡住著來自大陸各省份的人,帶來了各自家鄉的語言與習慣。封閉的環境與特殊的人文發展交織而成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

1、緊密的鄰裡關係

由於眷村多以軍種及服務機關作為分配眷舍的單位,因而眷村裡的爸爸們大多為同一單位的同事。除了父執輩的同袍情誼外,眷村中的小孩既是鄰居又是同學,或者彼此間的弟弟及妹妹也都是同學,多種關係相互交織,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當緊密。

2、眷村美食

眷村的人來自五湖四海,有的是南方來得,有的是北方來的,各自帶來不同的飲食習慣,緊密的人際關係讓眷村媽媽在串門子時能夠彼此學習、交換做菜的心得,豁面、擀麵團、包餃子自不在話下,每個眷村家庭對於麵食都很有研究,徹底打破過去南米北面的傳統。

3、眷村文學

1980年代眷村開始大量拆除改建,許多眷村出身的藝文界人士,抱著辭鄉的心情開始了眷村作品的創作。主要的代表作有,蘇偉貞的長篇小說《離開同方》、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等……

相關焦點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
    眷村,最多時候在臺灣有1000多個。作為歷史的見證,眷村難逃在都市下消失殆盡的命運。然而,懷舊者希望可以為承載無數風雨的眷村找到新的出路;文化研究者則提出,流掉的是歷史,不會是眷村承載的兩岸情。   就像賴聲川說的:「眷村就像北京胡同一樣,那些老的房子一旦拆掉,多少年的歷史就都沒有了。」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圖)
    眷村,最多時候在臺灣有1000多個。作為歷史的見證,眷村難逃在都市下消失殆盡的命運。然而,懷舊者希望可以為承載無數風雨的眷村找到新的出路;文化研究者則提出,流掉的是歷史,不會是眷村承載的兩岸情。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王豐指出,過去眷村就是外省人,和臺灣本土居民比較不同,但近20年已經幾乎看不出差別了。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組圖)
    然而,懷舊者希望可以為承載無數風雨的眷村找到新的出路;文化研究者則提出,流掉的是歷史,不會是眷村承載的兩岸情。  就像賴聲川說的:「眷村就像北京胡同一樣,那些老的房子一旦拆掉,多少年的歷史就都沒有了。」他和王偉忠決意要做這樣一個記錄者,記錄眷村的記憶。所以,他們合作了《寶島一村》,還堅持一定要到大陸來公演,因為他們要讓更多人一起留住記憶。
  • 臺灣眷村文化
    另一方面,若以單身榮民一戶一人計算,則僅不到10萬榮民居住於眷村。   面積2000公頃,以外省人居住為主的眷村分布全臺灣各縣市,其中以桃園縣最多,居次為臺北市。若包含已改建混住者,全臺灣的眷村面積超過2000公頃,平均一座眷村面積約達2.27公頃左右。其中,仍多數未改建,其建物與次文化呈現與緊鄰城市相當不同的風貌。
  • 眷村——文化歷史
    今天想給大家講一講眷村的文化歷史。這裡曾有不敢想望的理想之鄉,這是昔人對於「眷村」印象了。黑瓦、紅牆的名作可做代表。那些「土臺客」竟然侵門踏戶、入侵眷村,我們父叔輩的最後堡壘,還要跨海回大陸的思鄉遠夢呢,怎容許本省人向我們姊妹示愛求婚啊?於是,電影裡,眷村巷弄就演出追逐打鬥了,匕首棍棒齊飛,眷村男孩怒髮衝冠了,外來的本省男孩噤若寒蟬,奔逃在猶若迷宮般的眷村巷弄之間呢,急欲尋以出.....眷村的文化歷史傳播甚廣,還有以眷村為主題的主題餐廳啊,顯得古老、溫馨,文化氣息濃厚,令人想去眷村探一探,訪一訪呢。
  • 臺灣遊赴眷村尋找歷史的痕跡
    臺灣遊赴眷村尋找歷史的痕跡 資訊標籤: 臺灣 歷史的痕跡
  • 臺灣眷村:未消失的歷史記憶
    廣義說來,當年國民黨到臺灣的200萬軍政人員在臺灣的落腳地和聚居區都叫眷村。狹義說來,僅僅指60萬軍人及其眷屬落腳地。眷村不是一個自然地理及行政概念,而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族群文化,特殊地產生,特殊地存在。不管廣義還是狹義,眷村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生活非常簡陋和艱難。在桃園縣楊梅陸軍埔心眷村長大的筱麟說,眷村的房子最初多是用竹子、泥巴糊成,刮颱風、下大雨時常常搖搖欲傾。
  • 光陰的故事:解讀臺灣眷村歷史文化
    時光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國民黨撤退來臺的軍人住在「政府」配給的宿舍(眷村),外省軍人及他們的妻小就在這特殊封閉的空間裡,和左鄰右舍延伸了許多有趣的話題,形成了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臺灣中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傳神地描述那個年代的故事,得到觀眾的熱烈共鳴,受歡迎程度就像臺灣去年熱賣電影《海角七號》。
  •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
    這是眷村曾經的景象,在海峽的對岸--臺灣。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1949年,大量國民黨軍人、軍眷,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有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原本只是想著歇腳的暫住地,心中眷戀的依然是隔海相望的老家。
  • 臺灣眷村文化彩虹眷村進駐中國大陸背後的原因
    彩虹眷村:近日,一家名叫「彩虹眷村」的臺灣餐廳忽然火了起來。朋友圈中隔三差五就會有人曬出到「彩虹眷村」的用餐照。店內是高雅質樸的裝飾風格、乾淨整潔的木質桌椅,就連餐具都是文藝氣息滿滿。這家店主要售賣的是早餐類的食物,以油條、豆漿、豆花、飯糰這一類為主。
  • 眷村 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就在人們回望即將消失的眷村時,突然發現,那些破敗的「村」裡走出了臺灣各界的精英,孕育了臺灣的旅遊名片——美食,深藏著無限的歷史文化資源……  近日,臺灣從北到南多處眷村停止拆毀,申請成立文化園區,令眷村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宋楚瑜、胡志強、龍應臺、郭臺銘、高希均、鄧麗君、林青霞、蔡琴、賴聲川、朱天心……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生長在眷村。
  • 眷村:未消失的歷史記憶
    廣義說來,當年國民黨到臺灣的200萬軍政人員在臺灣的落腳地和聚居區都叫眷村。狹義說來,僅僅指60萬軍人及其眷屬落腳地。眷村不是一個自然地理及行政概念,而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族群文化,特殊地產生,特殊地存在。不管廣義還是狹義,眷村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生活非常簡陋和艱難。在桃園縣楊梅陸軍埔心眷村長大的筱麟說,眷村的房子最初多是用竹子、泥巴糊成,刮颱風、下大雨時常常搖搖欲傾。
  • 眷村,歷史遺存的一面鏡子
    眷村人所做的,便是對於共有往事的保護,以及對個體自我的尊重。1991年《想我眷村的兄弟們》這部小說誕生之時,臺灣外省人集體在政治派系爭鬥的罅隙中生存十分艱難,因此,她自覺日後的所有關於眷村文化紀念或描述的書寫都顯得過於甜美和鈍厚,不如她當日這部作品張囂尖銳,展現的儘是眷村人「負傷哀嚎的困獸身影」。
  • 眷村,見證臺灣50年
    他們自己都沒想到,這給臺灣社會50多年的發展帶來了多麼深遠的影響。  「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有點類似現在的社區。不了解眷村,就難以了解臺灣的今天。
  • 臺北又一眷村將步入歷史
    中新社臺北3月15日電 題:臺北又一眷村將步入歷史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劉舒凌  在臺北市中正區永春街,有一個具60年歷史的嘉禾新村。磚牆與水泥牆之間,一戶戶低矮的建築錯落有致。早春三月,這裡綠植蓬勃生長,溫暖的陽光下鳥語花香。
  • 從彩虹眷村、桃園眷村分析消費升級時代下的早餐文化
    眾多的餐飲品牌,開始不斷的思考,如何對現有的品牌文化進行提升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自我實現的需求;如何通過品牌文化佔據消費者的心智,進而在消費者心中擁有一席之地。打破傳統早餐經營模式類似於彩虹眷村、桃園眷村這樣的店鋪就是在消費趨勢下催生的產物。由桃園眷村原班團隊打造出來的彩虹眷村,採用的也是全時段經營策略,打破了傳統早餐店的經營思維。
  • 臺灣寫真: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臺北10月24日電 題: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作為歷史見證,臺灣眷村難逃在都市圈地潮下消失殆盡的命運。其衍生的副產品「眷村菜」,卻未隨之成為絕響。在臺灣餐飲界另闢蹊徑,自成一家。
  • 臺灣寫真:50年「芳華」今作古 臺灣眷村又一宵
    1956年開始,臺當局開始在全臺範圍內為官兵眷屬興建居住地,黑瓦頂、水泥灰牆、綠色窗框、紅色雙扉門、竹籬笆,是眷村民居的寫照。10年間,近千個眷村,10萬戶眷民,以獨特的聚落形態,發酵出獨一無二的眷村文化,也使臺灣有了更豐富的族群元素。  在桃園縣楊梅陸軍埔心眷村長大的張筱麟記憶裡,眷村的房舍多以黑瓦蓋頂、竹篩糊泥為壁,每遇颱風,搖搖欲傾。
  • 漫說臺灣「眷村文化」:一首《橄欖樹》,唱盡離別愁
    眷村是1949—1960年國民黨「轉進」臺灣前後,為安置軍人及其家屬以及一部分難民所建造的臨時性村落。據統計當年興建的正規眷村總共有879個,加上一些違建村落總數應該在900以上。以上是「眷村」的由來。那麼「眷村文化」到底是怎麼回事?眷村人是怎麼生活的呢?我們分幾個方面來說一下。
  • 亞洲周刊:臺灣眷村,反獨的「小中國」世界
    文章摘編如下:臺灣表演工作坊精緻大戲《寶島一村》即將在大陸幾個城市盛大公演。這部以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為背景的大製作,是從小在眷村長大的王偉忠和賴聲川兩人共有的生命體驗和記憶,以極富創新的手法,深刻描寫眷村生活和它的文化中華底蘊,自二零零八年在臺灣首演後,已經在臺灣公演了三輪,每場演出都是爆滿,成為近年來臺灣劇場界最大的文化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