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 國民黨在大陸潰敗,選擇了海峽外的臺灣作為最後的去處。包括 60 萬軍隊在內的國民黨官員、公務員和軍眷等合計約 120 萬人撤退到臺灣。國民黨當局為此陸續建起了近 800 座簡陋的村舍來安置,亦稱眷村。由於眷村形成的歷史背景、居民組成以及特殊的生活空間,使得眷村成為臺灣特有的社區形態;來自大陸各地的人文、語言及習俗等,更進一步交織而成獨特而珍貴的眷村文化。
一、眷村歷史
臺灣眷村的發展主要有四個時期:老眷村時期(1945-1956)、新眷村時期(1957-1980)、舊制眷村改建時期(1980-1997)、新制眷村改建時期(1997至今)。
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之後,第一批國軍與眷屬陸續抵達臺灣,簡陋眷村開始出現。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潰敗,選擇了海峽外的臺灣作為最後的去處,60 萬軍隊在內的國民黨官員、公務員和軍眷等合計約 120 萬人撤退到臺灣,臺灣開始大量興建眷村。1956年,蔣宋美齡帶領之婦聯會、工商界與華僑募款集資興建眷村。1970年,臺灣專門成立「軍眷業務處理處」,專門處理眷村改建、搬遷、管理與軍眷服務。1977年,蔣經國確立「眷村改建」原則,由「臺軍」提供土地與各級地方政府合建國宅。1996年臺灣通過「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同年底通過「眷村基地特別預算」,臺灣各地的眷村改建因此開始迅速展開。1996年以後改建的眷村,以大樓形態為主,多為9層樓或13層樓高不等。2001年,桃園縣舉辦第一屆眷村文化節,播放眷村影像紀錄片。2002年,新竹市將環保局舊建築改建成立「新竹市眷村博物館」,為全臺第一座保存眷村特有文化與生活特色的博物館。
二、眷村文化
由於時代的因素,眷村裡住著來自大陸各省份的人,帶來了各自家鄉的語言與習慣。封閉的環境與特殊的人文發展交織而成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
1、緊密的鄰裡關係
由於眷村多以軍種及服務機關作為分配眷舍的單位,因而眷村裡的爸爸們大多為同一單位的同事。除了父執輩的同袍情誼外,眷村中的小孩既是鄰居又是同學,或者彼此間的弟弟及妹妹也都是同學,多種關係相互交織,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當緊密。
2、眷村美食
眷村的人來自五湖四海,有的是南方來得,有的是北方來的,各自帶來不同的飲食習慣,緊密的人際關係讓眷村媽媽在串門子時能夠彼此學習、交換做菜的心得,豁面、擀麵團、包餃子自不在話下,每個眷村家庭對於麵食都很有研究,徹底打破過去南米北面的傳統。
3、眷村文學
1980年代眷村開始大量拆除改建,許多眷村出身的藝文界人士,抱著辭鄉的心情開始了眷村作品的創作。主要的代表作有,蘇偉貞的長篇小說《離開同方》、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