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眷村文化
眷村規模 有研究資料指出,1950年代前後來臺的60萬國民黨軍人,僅有六分之一住於眷村,眷村僅為少數外省軍眷所擁有。不過根據臺灣婦聯會1982年之統計資料顯示,若不包含違建,全臺灣眷村共有879個,98,535戶。其中,若以每戶平均4.47居住人口計,約共有467,316外省人住民居住於眷村,約三成外省人居住於眷村。
-
走進臺灣眷村:吳小莉和璩美鳳在這裡一起長大
臺灣著名演員李立群回憶說:「當時大家都沒什麼家具,五口之家住個20坪(1坪約合3.3平方米)的房子,已經綽綽有餘。」 山東大饅頭讓人印象最深刻 出生在眷村的楊先生向記者講述了他的童年生活。他說,當時做一頓飯相當不容易,眷村婦女得共同請求部隊派交通工具運送生煤。
-
「臺灣眷村」的歷史與文化
由於眷村形成的歷史背景、居民組成以及特殊的生活空間,使得眷村成為臺灣特有的社區形態;來自大陸各地的人文、語言及習俗等,更進一步交織而成獨特而珍貴的眷村文化。一、眷村歷史臺灣眷村的發展主要有四個時期:老眷村時期(1945-1956)、新眷村時期(1957-1980)、舊制眷村改建時期(1980-1997)、新制眷村改建時期(1997至今)。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
他和王偉忠決意要做這樣一個記錄者,記錄眷村的記憶。所以,他們合作了《寶島一村》,還堅持一定要到大陸來公演,因為他們要讓更多人一起留住記憶。 沒有未來的眷村?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
-
眷村,見證臺灣50年
由於眷村裡的外省人來自不同的省份,每人拿手的小吃都不同,久而久之,眷村外的人們也開始喜歡品嘗這些南北風味了。在採訪過程中,記者問了3位臺灣朋友同一個問題:「什麼食品在眷村最受歡迎」。沒想到,他們不約而同地脫口而出:山東大饅頭和四川牛肉麵。臺灣小吃天下聞名,眷村的功勞真是不小。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圖)
眷村,最多時候在臺灣有1000多個。作為歷史的見證,眷村難逃在都市下消失殆盡的命運。然而,懷舊者希望可以為承載無數風雨的眷村找到新的出路;文化研究者則提出,流掉的是歷史,不會是眷村承載的兩岸情。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王豐指出,過去眷村就是外省人,和臺灣本土居民比較不同,但近20年已經幾乎看不出差別了。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組圖)
沒有未來的眷村?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
-
臺灣寫真: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臺北10月24日電 題: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作為歷史見證,臺灣眷村難逃在都市圈地潮下消失殆盡的命運。其衍生的副產品「眷村菜」,卻未隨之成為絕響。在臺灣餐飲界另闢蹊徑,自成一家。
-
眷村 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眷村孕育了一大批臺灣各界的精英,在「人才最貴」的現代社會,眷村兒女形成臺灣的「軟實力」。 「臺灣綜藝節目那麼牛,製作人原來是咱北京人啊!」這位接受記者採訪的北京大學生是臺灣電視節目金牌製作人王偉忠的粉絲,他對王偉忠的《全民亂講》、《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等「全民」系列推崇之至,也對《康熙來了》情有獨鍾。
-
臺灣作家來南昌講述眷村故事
劉臺平攜書《眷村》作客青苑書店,希望將眷村回憶傳下去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在激蕩的洪流中漂移不定,最後被衝到了陌生島嶼的陌生村落,重新開始一段人生。半個多世紀裡,他們漸漸融入這片土地,與之一起變化、成長。 在臺灣,他們被人稱作外省人;回到大陸老家探親,被人稱作臺灣人。哪裡是他們的家鄉呢?
-
亞洲周刊:臺灣眷村,反獨的「小中國」世界
但如今這奇蹟還向大陸和全球華人社會延伸,展現臺灣眷村傳奇的最新風貌。賴聲川和王偉忠都是臺灣演藝界的佼佼者,一個是臺灣舞臺表演界的「教父」,一個是臺灣綜藝電視界的「大哥大」,前者所執導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亂民全講》等劇,都曾掀起狂潮,在臺灣和眾多華語地區,賴聲川成功的將「精緻藝術」與「大眾文化」巧妙結合,吸引無數新觀眾重新走進劇場。
-
漫說臺灣「眷村文化」:一首《橄欖樹》,唱盡離別愁
據統計當年興建的正規眷村總共有879個,加上一些違建村落總數應該在900以上。以上是「眷村」的由來。那麼「眷村文化」到底是怎麼回事?眷村人是怎麼生活的呢?我們分幾個方面來說一下。飲食文化上因為村民大多來自五湖四海,湖南、四川、山東、河南等各地人雜居,所以慢慢形成了很多美食,直到現在臺灣的美食文化仍然很出名。不過早期因為大多數眷民都沒錢,物資也匱乏,所以吃不到什麼好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好多演藝圈大哥成名後仍然對美食有很深的執念。
-
張光正:臺灣中原大學校長
山東廣播電視臺 山東衛視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張光正:臺灣中原大學校長 (點擊查看)以信 以愛 以誠(點擊查看 在臺灣有一所大學重視對人的教育,重視學生情商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在人際交流、解決困難等方面的能力,讓年輕人有核桃一樣堅硬的外殼和飽滿的內心。 這所大學就是臺灣中原大學,前身是私立中原理工學院,創立於1955年,是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節目組造訪中原大學的原因是什麼呢?
-
臺灣眷村文化彩虹眷村進駐中國大陸背後的原因
可供選擇的餐品種類繁多,口碑載道,一傳十,十傳百,吸引了無數人前去一試究竟。「彩虹眷村」就這麼一發不可收拾的火了。但是,很多吃過「彩虹眷村」的食客並不一定真的了解這個名字的由來。1949年前,內戰將中國撕裂開來,國民黨退至臺灣,一道海峽將中國一分為二。60萬的國民黨軍人被安置在「眷村」中,他們來自天南地北、四面八方,講著不同的口音,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戰爭之後,曾經的故鄉回不去了,他們就在簡陋的「眷村」住下來,這裡,成了這群失去故鄉人的「新故鄉」。據統計,當時整個臺灣有將近800個眷村。
-
臺灣遊赴眷村尋找歷史的痕跡
六十年後這裡已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響力,意外地成為臺灣軟實力的亮點。眷村走出了大量名人,成為當今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搭錯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寶島一村》等多部影視作品、話劇皆以眷村人生活為背景,再現老臺北外鄉人的生活變遷的故事。
-
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我是純粹的眷村人
他講一口純正的京片子,四川話、山東話、湖南話、江西話等五湖四海的方言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他剛進電視臺時,臺灣電視是貴族文化,沒有後臺進不去,只有他愛用新人,大膽推出澎恰恰、胡瓜這些原本的街頭小人物;他敢想敢幹,鬼主意一大堆;他講義氣、重感情,三教九流都有好朋友……這些,都是眷村教會他的。
-
光陰的故事:解讀臺灣眷村歷史文化
時光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國民黨撤退來臺的軍人住在「政府」配給的宿舍(眷村),外省軍人及他們的妻小就在這特殊封閉的空間裡,和左鄰右舍延伸了許多有趣的話題,形成了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臺灣中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傳神地描述那個年代的故事,得到觀眾的熱烈共鳴,受歡迎程度就像臺灣去年熱賣電影《海角七號》。
-
臺灣眷村:走出無數各界精英名人 孕育特色美食
就在人們回望即將消失的眷村時,突然發現,那些破敗的「村」裡走出了臺灣各界的精英,孕育了臺灣的旅遊名片——美食,深藏著無限的歷史文化資源…… 近日,臺灣從北到南多處眷村停止拆毀,申請成立文化園區,令眷村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
"眷村"精英――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退居臺灣的軍人及其眷屬的聚居點。
-
消失的眷村 —— 警惕臺灣「去中國化」
最近,一個名叫「桃園眷村」的臺灣餐廳刷爆朋友圈。有人排兩個小時隊,只為和心愛的人分享一杯眷村的豆漿;也有人在眷村餐廳中尋找地道的臺灣文化……賣的是最普通的豆漿、油條、燒餅,卻把一個大家知道卻又不甚熟悉的名字帶入視野:臺灣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