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眷村:走出無數各界精英名人 孕育特色美食

2020-12-20 臺灣頻道

  眷村走出來的臺灣各界名人。

  典型的眷村人家。  
  陳曉星攝於臺中市南屯區彩虹村

  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大陸赴臺軍人及其眷屬在臺灣的第一個落腳點。簡陋的臨時住宅挺過半個世紀的風雨後,陸續被拆遷的工程車推倒碾平。就在人們回望即將消失的眷村時,突然發現,那些破敗的「村」裡走出了臺灣各界的精英,孕育了臺灣的旅遊名片——美食,深藏著無限的歷史文化資源……

  近日,臺灣從北到南多處眷村停止拆毀,申請成立文化園區,令眷村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宋楚瑜、胡志強、龍應臺、郭臺銘、高希均、鄧麗君、林青霞、蔡琴、賴聲川、朱天心……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生長在眷村。眷村孕育了一大批臺灣各界的精英,在「人才最貴」的現代社會,眷村兒女形成臺灣的「軟實力」。         

  「臺灣綜藝節目那麼牛,製作人原來是咱北京人啊!」這位接受記者採訪的北京大學生是臺灣電視節目金牌製作人王偉忠的粉絲,他對王偉忠的《全民亂講》、《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等「全民」系列推崇之至,也對《康熙來了》情有獨鍾。「說王偉忠是北京人不太準確,他的爸爸媽媽是地道的『北平』人,王偉忠是臺灣眷村裡長大的『北平』二代。」記者說。

  出生、成長在嘉義「建國二村」的二代北京人王偉忠,不忍心眷村從此在臺灣的土地上消失,他在2000年後著力用鏡頭記錄眷村的點點滴滴,也記錄了同為眷村人的邰智源、屈中恆、九孔、徐乃麟、庹宗華、李立群等對眷村的回憶。「原來他們都是眷村的!」一些臺灣人也驚呼這些打開電視就能見到的人都來自眷村。

  眷村又有「竹籬笆」的代稱,原以為是「三年反攻」的暫居之地,所以建材都是竹子和木板。家家因陋就簡,麵粉袋做短褲,飛機座椅當沙發,炮彈皮砸成飯盒。就是這樣困苦的環境,如何孕育了日後臺灣政治、文化、藝術的大批精英?

  有人以邰智源為例,眷村是大陸各省市文化的集合地,邰智源從小就耳聞各種方言,而且開始模仿,他日後因模仿秀紅遍臺灣,得益於眷村五湖四海的文化總匯。此外,當年信息傳播尚不發達,而眷村的孩子身處相對開放的環境中,不出村就知南北風俗、軍事歷史,文化的豐富與碰撞開啟了眷村子弟的思維與眼界。

  而且,眷村的父母從大陸到臺灣歷盡劫難,深知生存不易,對孩子管教嚴格。臺灣知名藝人琇琴回憶,打孩子是眷村的「文化」之一,幾乎家家都打,她家還實行「連坐制」,無論誰犯了錯,3個孩子一字排開一起被打,直打到隔壁的叔叔阿姨來求情。雖說打孩子不是科學的教育方法,但家教的確是孩子成材的第一步。

  眷村父母的危機意識也很強,鼓勵孩子努力上進。王偉忠回憶,如果哪家的孩子上了好的高中或者大學,全村夾道歡送,而且一路有紅包、禮物丟到孩子的包裡。開放、嚴格、重視榮譽,也許就是這樣的眷村背景成就了眷村的子弟。

          

  眷村深藏著歷史、文化價值,僅眷村的村名就凝結著深厚的信息,比如「陸光二村」一定是陸軍眷屬居住,往往靠近陸軍部隊;「憲光」冠名的村子是憲兵眷屬所居;以「大鵬」、「凌雲」為名的村子是空軍眷屬村;最有趣的是臺北靠近蔣介石官邸的「雨生新村」,取戴笠的字為名,居住的當然是軍情局眷屬……

  現在,從臺北到高雄的800多個眷村幾乎被拆殆盡,此時,人們才後知後覺那些破敗的居民區裡也有建築之美。有的眷村延用了日軍兵營及軍眷宿舍,比如高雄的自強新村裡,一些日式建築雖然破敗,但矮圍牆、屋內的壁爐和排風口仍是典型的和式風格;新竹的忠貞新村還保留著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廠房,是臺灣僅存的二戰遺蹟;新北市土城的莒光四村,在上世紀70年代建成,建材和設計都大有改善,建築完好,環境優美,是臺灣30年前社區的樣板——鬧市裡的「桃花源」……

  除了建築之美,眷村是臺灣那段特殊歷史的空間記憶,是百萬大陸移民融入臺灣社會的見證,有再漂亮的現代建築也不能取代的文物價值、歷史價值。現在,澎湖、桃園、新竹、臺南、高雄……臺灣從北到南爭著申請成立眷村文化園區,希望依託殘存的眷村建築發展文創產業和旅遊業。目前,臺灣軍方已經公布了老舊眷村文化保護計劃,批准中心新村、三重一村、馬祖新村等13處為「保護區」。

  眷村沉澱著幾代人的情感。王偉忠說:「別看破破爛爛,每個門裡都有精彩的故事,都有悲歡離合。」一位老人在眷村的斷壁殘垣間對著攝像機說:「我在大陸的家沒有了,現在,我在臺灣的家也沒有了……」留住眷村就是留住情感,一塊有情感的土地才是家園。 

  牛肉麵、生煎包、蘭州拉麵、山東饅頭、燒餅油條……這些食物從眷村擴散到臺灣社會,至今仍是臺灣從北到南各大夜市的招牌小吃,豐富了臺灣傳統的飲食,創造了一個新的菜系——眷村菜。     

  除了人才,眷村對臺灣的另一個貢獻就是牛肉麵。別小看這一碗麵條,它已經成為臺灣美食的招牌。臺北年年舉辦「牛肉麵節」,評選「臺北牛肉麵好店聯盟」,以「觀光客群好店」、「上班族群好店」、「學生族群好店」等吸引各路消費者上門。

  其實,傳統的臺灣社會是不吃牛肉的,臺灣的第一碗牛肉麵是誰賣的已經查不清楚了,可它出自眷村卻已定論。最流行的說法是,眷村裡的四川籍士兵看到牛肉便宜,想起家鄉的「小碗牛肉」,為了充飢又燴入麵條,於是牛肉麵便誕生了。也因為眷村的口味五味俱全,所以現在的臺灣牛肉麵也無定式,有清燉、有紅燒、有辣、有甜,任由君選。

  當時眷村大多數人家生活艱難,一名少校的薪水才100多元臺幣,要養一家人。一些眷村的媽媽們便在丈夫上班後各顯其能,蒸鍋饅頭、烙點火燒、做點醃菜,擺在家門口賣,吸引同鄉來吃口家鄉味稍解鄉愁。久而久之,一些手藝好的媽媽們便成了「老闆」,而且還子承母業,半個世紀以來做成了老店名牌,這些散落在各個眷村的名牌們又匯聚成了「眷村菜」。

  如今,眷村沒有了,但眷村菜還在,一些已經並為「臺灣小吃」。臺中清水鎮一個眷村裡的鹽水鴨名聲在外,村被拆後,做鹽水鴨的「南京二代」仍然在村民集中居住的新區裡營業,兩代老闆賣了50多年鴨子,「村民」們吃了50多年鴨子。老闆對前來採訪的記者說:「我在這裡,好多人就覺得眷村還在。即便是到臺北、高雄去了,他們回來還是要到我這裡來買鴨子,看到鴨子,才像到家了。」

  眷村的食物早已附加了美食之外的更高價值,成為集體的記憶與財富。

相關焦點

  • 眷村: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培養寶島精英和美食(圖)
    就在人們回望即將消失的眷村時,突然發現,那些破敗的「村」裡走出了臺灣各界的精英,孕育了臺灣的旅遊名片——美食,深藏著無限的歷史文化資源……  近日,臺灣從北到南多處眷村停止拆毀,申請成立文化園區,令眷村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宋楚瑜、胡志強、龍應臺、郭臺銘、高希均、鄧麗君、林青霞、蔡琴、賴聲川、朱天心……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生長在眷村。
  • 眷村 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眷村走出來的臺灣各界名人。  就在人們回望即將消失的眷村時,突然發現,那些破敗的「村」裡走出了臺灣各界的精英,孕育了臺灣的旅遊名片——美食,深藏著無限的歷史文化資源……  近日,臺灣從北到南多處眷村停止拆毀,申請成立文化園區,令眷村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宋楚瑜、胡志強、龍應臺、郭臺銘、高希均、鄧麗君、林青霞、蔡琴、賴聲川、朱天心……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生長在眷村。
  • 細數臺灣眷村名人「那點事兒」
    至此,這一部講述臺灣眷村故事的話劇,已經在大陸多個城市成功上演。此劇乃臺灣「話劇大師」賴聲川和「綜藝教父」王偉忠共同「記憶」的創作結晶,將近來在臺灣興起的「眷村文化熱」帶到大陸,並持續延燒。  眷村在臺灣形成於1949年後,不單是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落戶、居住處,更是包含了根植於臺灣本土文化孕育而成的族群文化。
  • 臺灣遊赴眷村尋找歷史的痕跡
    核心提示:眷村在臺灣,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六十年後這裡已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響力,意外地成為臺灣軟實力...   眷村在臺灣,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
  • 「眷村」精英王偉忠
    「眷村」精英――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
  • 臺灣眷村面臨拆遷命運 各地人文薈萃眷村情難了
    眷村美食香在臺灣,還能聽到大陸各地方言的地方,恐怕只有眷村了。當年隨蔣介石到臺灣的軍隊中,有大陸各個省份的軍人,因此,各地人文薈萃,是眷村另一特色。臺灣美食聞名於世,眷村有莫大的功勞。以隸屬空軍的三重市三重一村、臺中清水信義新村和銀聯二村為例,部隊遷移到臺灣之前,曾長期駐紮四川、貴州一帶,來到臺灣之後,他們還是吃著麻辣的四川菜,將口音與川菜都移植了過來。而居民以雲南人為主,米幹、米線是他們的主食,其飲食特色影響了附近平鎮、中壢地區,形成了雲南美食的大本營。大薄片、豌豆粉、椒麻雞等正宗雲貴小吃,這裡全部都可以吃到。
  • "眷村"精英――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退居臺灣的軍人及其眷屬的聚居點。
  • 眷村:文化名人的搖籃
    眷村:文化名人的搖籃 他們都是眷村的兒女(從上至下分別為:林青霞、張艾嘉、、胡一虎、侯孝賢、楊德昌。)他們都是眷村的兒女(從上至下分別為:林青霞、張艾嘉、、胡一虎、侯孝賢、楊德昌。)廣州日報:眷村是臺灣特有的政治和文化符號。眷村這個「特殊村落」是什麼樣子的?
  • 臺灣眷村牛肉麵,來自祖國「寶島」的美食;
    眷村是大陸文化在臺灣開枝散葉的老祖地,說是村,卻不是真正的村子。1949年,約120萬來自大陸的國民黨軍人、軍眷、流亡學生及企業家、公務員,背井離鄉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其中60萬是軍人。而眷村,就是在這樣特殊的歷史環境下,臺灣當局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地因人聚,村因人生,有了眷村,才有了眷村牛肉麵。
  • FM|告別眷村:臺灣女作家朱天衣回憶眷村故事
    說到廣播也是眷村裡的一大特色,平日有什麼大事都靠著它告知,除了電影、晚會的預告,要查戶口名簿、要發老鼠藥,以及年前大掃除的清潔比賽,都得通過它廣為宣傳,連誰家有電話要接也由它昭告天下。眷村的小女兒長大了,眷村也變得狹小擁護,大孩子們陸續走出了他們人生第一個港灣。
  • 眷村,見證臺灣50年
    他們自己都沒想到,這給臺灣社會50多年的發展帶來了多麼深遠的影響。  「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有點類似現在的社區。不了解眷村,就難以了解臺灣的今天。
  • 大陸特色家常菜 成臺灣眷村子弟美好回憶
    將蔥花、香菜、米線、豆皮、薄肉片等食材,丟入滾燙高湯,就完成中壢龍岡眷村美食「過橋米線」。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中新網11月26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當年蔣介石到臺灣,轉進臺灣的百萬軍民也一併帶去許多大陸特色的家常菜,雖簡單平凡,卻人人愛吃。近年因多出以眷村為主題的連續劇收視率高,讓劇中臺灣老鄉們做的眷村菜也跟著火紅起來。
  • 臺灣眷村,刻滿時代的印記
    在1949年前後,國民黨見大勢已去,只得將大量軍民轉移到臺灣,並帶走了大量金銀財寶。據統計,從大陸轉移到臺灣人數超過150萬人;僅浙江台州大陳島,一個島上就去了3萬多軍民。這麼多人短時間內去臺灣,住在哪裡是個問題。
  • 臺灣夜市小吃眷村嬤嬤手作,成為了人氣高、流量高的代名詞
    眷村嬤嬤手作,集合了四大品類多達53款優質臺灣夜市小吃美食,而且單品價格低至2元,是很多美食達人物美價廉的實惠選擇。眷村嬤嬤手作的鹽酥雞,酥炸花枝丸等經典臺灣美食,也徹底激發了食客的味蕾,眾多食客在這裡大飽口福。
  • 臺灣眷村實拍:唯一還有「中國味」的地方(組圖)
    另一方面,眷村內部又是不同地域文化的匯集處,這裡的人們大多適應性很強。據說,當時眷村沒有誰家是關著門的,都是前窗挨後院,一家出了事,大夥都會去幫忙。小朋友之間就更是如此,大家每天一起上下學,如果和本省同學打架,大夥都一起上,「團結、有情有義」也是眷村的特色之一。眷村出了不少名人談到眷村,就不能不提從這裡走出來的名人。
  • 「臺灣眷村」的歷史與文化
    由於眷村形成的歷史背景、居民組成以及特殊的生活空間,使得眷村成為臺灣特有的社區形態;來自大陸各地的人文、語言及習俗等,更進一步交織而成獨特而珍貴的眷村文化。一、眷村歷史臺灣眷村的發展主要有四個時期:老眷村時期(1945-1956)、新眷村時期(1957-1980)、舊制眷村改建時期(1980-1997)、新制眷村改建時期(1997至今)。
  • 亞洲周刊:臺灣眷村,反獨的「小中國」世界
    臺北地標101大樓腳下,保存有臺北地區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眷村是臺灣特色的社會生活形態之一,泛指1949年前後自大陸各地遷臺的軍公教人員聚集社區。中新社發 許曉青 攝中新網12月21日電 香港《亞洲周刊》今年第51期刊文說,1949年之際遷臺的國民黨軍人及眷屬所落戶的臺灣眷村,六十年後已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響力,意外地成為臺灣軟實力的亮點。無論是屬於島內哪一個政治光譜,眷村子弟較有一種大中華視野。眷村的「大中華視野」和對臺灣寶島的認同和情懷,也向大陸滲透,成為兩岸關係的一道無形橋梁。
  • 黑道竹聯幫大佬誕生地,臺灣眷村那些風雨飄搖的歲月
    低矮的眷村和高大的101大廈對於愛好美食的人來說臺灣小吃可謂盡人皆知,鼎泰豐、永和豆漿、四川牛肉麵,這些大名鼎鼎的臺灣美食可都是出自眷村。如果鼎泰豐和永和豆漿說是出自眷村的話還能探討一下,四川牛肉麵怎麼成眷村的美食了,臺灣人原來就沒吃過牛肉麵嗎?
  • 臺灣眷村成獨立小社會 大陸春節習俗放鞭炮(圖)
    這就是眷村,也是臺灣最早的社區。據統計,當時全臺灣共有眷村763個,眷戶96082家。  眷村是個獨立的小社會  眷村的興建是從1956年開始的。這一時期陸續興建的眷村,稱為早期眷村(老舊眷村)。當時由宋美齡發動「民間捐款」,以「捐贈」方式分配安置軍眷居住。當時的住宅以平房為主。
  • 高雄市五月推動軍事觀光 深入營區吃眷村美食
    高雄市觀光局長潘恆旭昨天下午宣布今年5月要推動軍事觀光,白天參觀軍事基地,午、晚餐品嘗地道的眷村美食的行程,兩者相得益彰,搭配到最完美。為此高雄市要舉辦眷村美食推賽,由美食家吳恩文、焦桐、孫吳三人組成鑑賞隊,4月11日公布得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