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眷村,刻滿時代的印記

2020-12-22 探旅

在1949年前後,國民黨見大勢已去,只得將大量軍民轉移到臺灣,並帶走了大量金銀財寶。據統計,從大陸轉移到臺灣人數超過150萬人;僅浙江台州大陳島,一個島上就去了3萬多軍民。

這麼多人短時間內去臺灣,住在哪裡是個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民黨利用日本人遺留下來的宿舍,還修建了一些簡易的棚戶。這就是分布在臺灣各地的「眷村」。

「眷村」一般是按照幾十戶、上百戶為一單元隔開的。「眷村」多半分布在臺北、高雄、新竹、新北等地,約有800多個。

「眷村」棚戶房內外牆都是用竹子劈成竹條後,綁紮成骨架,批上黏土成牆,外面再刷石灰而成。遇到下雨和刮颱風時,這些籬笆牆就會露出很多縫隙,隔壁鄰居之間一舉一動都看得清楚。

就這麼簡陋的棚戶房,也不是你想住就能住的。優先安排駐臺美軍、以及有家屬的部隊幹部、政府職員,還要根據眷戶人口數、考績、結婚年限來分配。因為一時去那麼多人,實在是沒那麼多房子居住。

到了七八十年代,這些用籬笆編制的棚戶區改用磚瓦結構,居住條件得到了改善。

當年,從這些居住條件簡陋的「眷村」走出了不少名人和明星:朱立倫、郭臺銘、郝龍斌、胡志強、宋楚瑜、章孝嚴、龍應臺、李安、費玉清、鄧麗君、蔡琴、吳小莉、璩美鳳、林青霞、胡慧中、胡茵夢、伊能靜、劉若英、王祖賢、任賢齊、張雨生、齊秦、齊豫、焦恩俊、周渝民、侯德健、楊德昌、寇世勳、馬景濤、蘇起、阮經天等等。

時過境遷,如今這些「眷村」逐漸成了低層人群居住地,部分「眷村」作為旅遊區對外開放。

相關焦點

  • 臺灣眷村: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流離
    老榮民的悽涼晚年過去外省人居住的眷村,隨著時代進步,標誌色彩越來越淡。過去眷村都在部隊或相關單位附近,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眷村四周慢慢被高樓大廈所包圍,老舊的眷村反而給人一種城中村的感覺,再加上外省第二代、第三代慢慢走出村子,進入臺灣主流社會,村子裡慢慢只剩下些來臺灣後一直沒結婚,年紀老邁的老兵,眷村難免給人一種悽涼殘破的感覺。
  • 眷村味道,兩代人的鄉愁印記
    眷村,臺灣歷史最獨特的產物之一,近些年越來越多為海峽對岸的人們所知。一些觀眾從前些年還熱鬧的臺灣綜藝中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然而現在的臺灣,眷村隨著各市縣的市政規劃,大都早已被拆遷改造,漸漸淡出臺灣人的視線。但眷村人,卻仍在以各種方式極盡努力保存關於眷村的記憶。一
  •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
    這是眷村曾經的景象,在海峽的對岸--臺灣。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1949年,大量國民黨軍人、軍眷,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有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原本只是想著歇腳的暫住地,心中眷戀的依然是隔海相望的老家。
  • 「太平輪」之後:數說臺灣眷村的大陸移民
    1949年,國民政府敗走臺灣,大量軍隊和平民隨行,「外省人」這個稱謂從此成了他們身上的特殊印記。這些到達了「彼岸」的人們,從數據裡我們能發現他們那段歷史中的哪些故事呢?有多少人過了海峽?背井離鄉故土何方?學者對於大陸入臺總人數有著不同的解讀。
  • 桃園眷村進階「新一線」標杆 吃出國潮味
    桃園眷村(需求面積:200-300平方米)實屬比較成功的個例。   三年前,單一丁在北京學法式甜品,三裡屯很火的桃園眷村讓她排長隊也要吃上一次。去年九月,單一丁拿下桃園眷村初開放的加盟權。今年七月,桃園眷村來到雲南,首店落位南亞風情第壹城,算得上是給「新一線」城市創意形式的中式餐飲類樹了一個「標杆」。
  • 臺灣眷村面臨拆遷命運 各地人文薈萃眷村情難了
    在城市的高樓大廈中,眷村,是時光停滯的特殊部落。上世紀90年代,臺灣開始眷村改建。面對拆遷,眷戶的心情矛盾複雜。幾十年的老房子,既殘且破,但居住幾十年的熟悉環境、親手栽種的花木都讓人牽腸掛肚……臺灣眷村,面臨著拆除消失的命運,為何有那麼多人不舍,有那麼多人去保護它?
  • 「臺灣眷村」的歷史與文化
    1949 年, 國民黨在大陸潰敗,選擇了海峽外的臺灣作為最後的去處。包括 60 萬軍隊在內的國民黨官員、公務員和軍眷等合計約 120 萬人撤退到臺灣。國民黨當局為此陸續建起了近 800 座簡陋的村舍來安置,亦稱眷村。
  • "眷村"精英――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退居臺灣的軍人及其眷屬的聚居點。
  • 從彩虹眷村、桃園眷村分析消費升級時代下的早餐文化
    在新消費時代下,隨著消費的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追求自我需求,人們的消費也不在停留在滿足生活需求的方面了,而是開始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眾多的餐飲品牌,開始不斷的思考,如何對現有的品牌文化進行提升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自我實現的需求;如何通過品牌文化佔據消費者的心智,進而在消費者心中擁有一席之地。
  • 消失的眷村 —— 警惕臺灣「去中國化」
    最近,一個名叫「桃園眷村」的臺灣餐廳刷爆朋友圈。有人排兩個小時隊,只為和心愛的人分享一杯眷村的豆漿;也有人在眷村餐廳中尋找地道的臺灣文化……賣的是最普通的豆漿、油條、燒餅,卻把一個大家知道卻又不甚熟悉的名字帶入視野:臺灣眷村。
  • 眷村——文化歷史
    那些「土臺客」竟然侵門踏戶、入侵眷村,我們父叔輩的最後堡壘,還要跨海回大陸的思鄉遠夢呢,怎容許本省人向我們姊妹示愛求婚啊?於是,電影裡,眷村巷弄就演出追逐打鬥了,匕首棍棒齊飛,眷村男孩怒髮衝冠了,外來的本省男孩噤若寒蟬,奔逃在猶若迷宮般的眷村巷弄之間呢,急欲尋以出.....眷村的文化歷史傳播甚廣,還有以眷村為主題的主題餐廳啊,顯得古老、溫馨,文化氣息濃厚,令人想去眷村探一探,訪一訪呢。
  • 臺灣眷村文化
    臺灣的眷村,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廣義而言,眷村也包含退伍軍人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
  • 臺灣眷村:未消失的歷史記憶
    廣義說來,當年國民黨到臺灣的200萬軍政人員在臺灣的落腳地和聚居區都叫眷村。狹義說來,僅僅指60萬軍人及其眷屬落腳地。眷村不是一個自然地理及行政概念,而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族群文化,特殊地產生,特殊地存在。不管廣義還是狹義,眷村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生活非常簡陋和艱難。在桃園縣楊梅陸軍埔心眷村長大的筱麟說,眷村的房子最初多是用竹子、泥巴糊成,刮颱風、下大雨時常常搖搖欲傾。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圖)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王豐指出,過去眷村就是外省人,和臺灣本土居民比較不同,但近20年已經幾乎看不出差別了。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組圖)
    沒有未來的眷村?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
    他和王偉忠決意要做這樣一個記錄者,記錄眷村的記憶。所以,他們合作了《寶島一村》,還堅持一定要到大陸來公演,因為他們要讓更多人一起留住記憶。  沒有未來的眷村?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
  • 細數臺灣眷村名人「那點事兒」
    至此,這一部講述臺灣眷村故事的話劇,已經在大陸多個城市成功上演。此劇乃臺灣「話劇大師」賴聲川和「綜藝教父」王偉忠共同「記憶」的創作結晶,將近來在臺灣興起的「眷村文化熱」帶到大陸,並持續延燒。  眷村在臺灣形成於1949年後,不單是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落戶、居住處,更是包含了根植於臺灣本土文化孕育而成的族群文化。
  • 臺灣眷村的四川涼麵 過窮日子卻甘之如飴
    1949年的臺灣,南南北北有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眷村。  嚴格一點來說,官兵和眷屬,像在動物園裡一樣被圈養著。雖然眷村的人常說,咱們吃不飽,也餓不死!但在眷村生活、成長的人,吃苦,過窮日子,卻都能甘之如飴地過活著。  那個年代的眷村,每個月每戶人家,會依照成員的年齡發糧票,票面額又會依年齡的大小,分大口、中口和小口。
  • 眷村,見證臺灣50年
    他們自己都沒想到,這給臺灣社會50多年的發展帶來了多麼深遠的影響。  「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有點類似現在的社區。不了解眷村,就難以了解臺灣的今天。
  • 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我是純粹的眷村人
    我是眷村第二代,我父母來臺灣時,族譜丟了,我便想記錄下從父親這一代開始,我們在臺灣是怎麼回事,以後給我的孩子看。  另外,我們第一代來臺灣的老家眷村要被拆掉了,臺灣所有眷村都要被拆。你不去講它,隨著歲月流逝,它就不見了。眷村是臺灣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它是大人的難民營,小孩的遊樂園。我想排出來給大家看看,勾起大家共同的回憶。  B:眷村話題一直有,但不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