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高樓大廈中,眷村,是時光停滯的特殊部落。上世紀90年代,臺灣開始眷村改建。面對拆遷,眷戶的心情矛盾複雜。幾十年的老房子,既殘且破,但居住幾十年的熟悉環境、親手栽種的花木都讓人牽腸掛肚……
臺灣眷村,面臨著拆除消失的命運,為何有那麼多人不舍,有那麼多人去保護它?
早期軍營附近戒備森嚴,周邊的眷村也屬於軍區管轄,眷屬均發「居住證」以利通行。
眷村人團結
在臺北101大樓附近,豪宅的間隙裡,可以找到幾棟與四周格格不入的低矮平房,黑簷白牆,門窗老舊,這是四四南村,臺北市保留下來的眷村樣品之一。作為對公眾開放的文化園區,四四南村和其他現存的眷村一起,講述著獨一無二的眷村故事。
1949年,100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從大陸撤退到臺灣,在臺灣各地建起安置軍人家眷的房屋聚落,是為眷村。
「黑瓦、竹筋、泥壁、紅磚牆、窄巷」是典型的眷村樣貌,陳設簡陋,條件困苦。眷村既非古蹟,也無美景,但臺灣的北、中、南包括離島地區,都有保留下來的眷村。是什麼樣的動力,讓臺灣人執著地保護眷村?
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和名導演賴聲川合作、近年風靡兩岸的話劇《寶島一村》,以鮮活的眷村故事回答了這個問題。
「那是大人的難民營,孩子的樂園」,在眷村長大的王偉忠說。眷村人以一種難民的心態到了臺灣,當時「本省」人和「外省」人的比例接近於85∶15,在陌生環境的包圍下,眷村人抱成一團,相依為命。
早年的眷村大多建在臺北、桃園、高雄等接近軍事基地的地方,全部屬於封閉狀態。眷村裡醫院、商店、郵局、學校等公共設施齊備,村外圍有部隊,並配有碉堡機槍,整個眷村儼如軍事要塞。所以眷村人沒有大事,一般都不出村子,生活圈子封閉。
據說,當時眷村沒有誰家是關著門的,前窗挨後院,一家出了事,大夥都會去幫忙。小朋友之間更是如此,大家每天一起上下學,如果和「本省」同學打架,大夥都一起上,「團結、有情有義」是眷村特色之一。
在電視還沒發明的年代,眷村人的娛樂也扎堆,最簡單的消遣莫過於大樹下擺起龍門陣,拼幾張椅子,聊天南地北、發陳年牢騷。眷村的廣場白天是籃球場,晚上是停車場,若在場中央拉起白布幕,不折不扣就是個露天電影院,觀眾們自備坐椅,隨劇情同喜同悲。
眷村美食香
在臺灣,還能聽到大陸各地方言的地方,恐怕只有眷村了。當年隨蔣介石到臺灣的軍隊中,有大陸各個省份的軍人,因此,各地人文薈萃,是眷村另一特色。
臺灣美食聞名於世,眷村有莫大的功勞。麻辣夠味的辣子雞丁、外酥內脆的燒餅油條、紮實帶勁的山東饅頭、酸勁十足的東北酸菜白肉火鍋、肥而不膩的東坡肉,當然還有紅燒、清燉兩相宜的牛肉麵,餃子,多源自大陸移民。
以隸屬空軍的三重市三重一村、臺中清水信義新村和銀聯二村為例,部隊遷移到臺灣之前,曾長期駐紮四川、貴州一帶,來到臺灣之後,他們還是吃著麻辣的四川菜,將口音與川菜都移植了過來。而居民以雲南人為主,米幹、米線是他們的主食,其飲食特色影響了附近平鎮、中壢地區,形成了雲南美食的大本營。大薄片、豌豆粉、椒麻雞等正宗雲貴小吃,這裡全部都可以吃到。
王偉忠的書中記道:「眷村媽媽會做各種食品,饅頭麵條、臘肉香腸、各省醬菜,全都自家廚房生產。」在經濟條件不佳、物資匱乏的年代,克難的精神也反映在美食上,家家戶戶的媽媽們,都練就了就地取材、隨機應變的好功夫,各種「改良」美食應運而生。
農曆過年該是眷村最精彩的飲食舞臺,過年前各家院子開始吊掛廣東香腸、湖南臘肉、南京板鴨、金華火腿、豬肝、豬頭肉等,種類繁多,各有風味。偶爾出現的冬天陽光,蒸曬出肉品的油脂滴地,腊味隨風四溢,年味濃得化不開。
眷村名人多
談到眷村,不能不提從這裡走出來的名人。政治人物中,宋楚瑜是最出名的一個。他當時住在士林眷村,童年生活和其他孩子沒什麼兩樣,除了蹲在地上打紙牌、玩彈珠外,就是到地裡挖番薯。同樣出自這個村的,還有曾當過臺灣議員的璩美鳳,以及鳳凰衛視知名主持人吳小莉。
眷村出來的演藝界人士就更多,如李立群、劉德凱、胡慧中、楊德昌、林青霞和任賢齊等,最具代表性的,可能要數華語歌壇不朽的傳奇鄧麗君。鄧麗君的父親隨軍到臺後,住在屏東眷村,鄧麗君就在那裡度過童年。她的母親酷愛黃梅調電影,常常捧著收音機傾聽,鄧麗君的音樂之路,可以說起步於眷村。
眷村的孩子,總是帶著眷村印記,這一點,在藝人的作品裡也常有體現。歌手任賢齊曾經創作一首《老張的歌》,就是獻給他的父親和臺灣老兵們的。歌詞裡寫道:「老張說他要回故鄉,娶他那個還沒過門的新娘,泛黃的照片,朦朧的眼光,老張已想不起她的模樣……帶我回去吧,我聞到故鄉泥土的芬芳,帶我回去吧,我聽見母親呼喚兒回故鄉……」
有調查表明,在臺灣從事科研、技術的知識分子中,大多數來自眷村,眷村人才多,與重視教育有關。當年,眷村使用與本土學校不一樣的課本,非常重視文言文,大部分老師是當年在大陸的私塾先生。據說,眷村人的家庭教育充滿特色,從會說話或識字開始,大陸老家的地址就成為眷村子弟必背的功課;逢年過節時,遙祭大陸列祖列宗的固定儀式絕不能免——這對下一代是教育,對長輩則是刻骨鄉愁的自我療愈。1987年,臺灣終於開放大陸探親,眷村長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唯有兩鬢飛雪…… (記者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