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圖)

2020-12-25 環球網

眷村,最多時候在臺灣有1000多個。作為歷史的見證,眷村難逃在都市下消失殆盡的命運。然而,懷舊者希望可以為承載無數風雨的眷村找到新的出路;文化研究者則提出,流掉的是歷史,不會是眷村承載的兩岸情。

就像賴聲川說的:「眷村就像北京胡同一樣,那些老的房子一旦拆掉,多少年的歷史就都沒有了。」他和王偉忠決意要做這樣一個記錄者,記錄眷村的記憶。所以,他們合作了《寶島一村》,還堅持一定要到大陸來公演,因為他們要讓更多人一起留住記憶。

沒有未來的眷村?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

王豐指出,過去眷村就是外省人,和臺灣本土居民比較不同,但近20年已經幾乎看不出差別了。「我感覺既沒有保護,也沒有未來!未來已經不會有眷村,都散開來了!」對於眷村的未來,王豐並不看好。

關於眷村消失的話題,其實由來已久。臺灣最早規定眷村改造法令是1996年。當時公告實施,將眷村拆除改為公寓大樓時,統計列管的眷村有將近900處。十幾年改建下來,只剩下100餘處有記載的眷村,而非列管眷村被拆除的則不計其數。

雖然面對不可逆轉的凋落命運,但畢竟在臺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為臺灣軟實力做出多方註解的眷村文化,還是引起了多方面的重視,各種保護也在有序展開。2009年,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發布老舊眷村文化保存選擇及審核辦法。認為保存眷村具有重要性、稀少性與特殊性之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特殊建造技巧或建築形式、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將臺灣劃分為北、中、南、東、離島五區,各區選定一至兩處辦理眷村文化保存。

2010年,高雄市政府登錄「左營海軍眷村」為文化景觀,開始著力發展「眷村旅遊」。同時,在保護眷村文化上,臺灣各縣市也有了類似的案例。

眷村竟成選戰「王牌」?

都說臺灣是個選舉社會,年底「五都選戰」,眷村也成為主要戰場。前些日子臺北市選情膠著,前「行政院長」郝伯村親自出馬,為郝龍斌拉票,走訪萬華眷村。而不單是國民黨,民進黨候選人也不敢輕易放棄「眷村牌」,例如臺中「彩虹眷村」拆遷風波,民進黨參選人蘇嘉全就及時「現身」。

「眷村牌」從北部一路「打」到南部。高雄市政府為展現保存左營眷村轉為文創發展園區的決心,於8月21日舉辦了 「眷村螢火晚會」。黃昭順、楊秋興也沒有漏掉在眷村議題上相互「攀比」,端出各自「牛肉」。臺南市市長許添財也指出,文化觀光處要成立府城第十大文化園區——— 「眷村文化園區」。另據臺灣媒體報導,國民黨大臺南市長參選人郭添財也積極走訪南市基層,特地到眷村拜訪聆聽 「榮民」心聲。

當然,不管這些眷村議題上的「政治牛肉」是否美味,人們關心的是選舉結束後,究竟還有多少人會真正關心眷村。

民間力量開創眷村「第二春」

都說政治人物不可信,好在眷村還有不滅的民間熱情。

臺中市忠勇路19巷被人們親切地稱為 「彩虹眷村」,87歲「榮民」黃永阜老先生,以水泥漆的方式,用鮮豔色彩的卡通化人像、動物彩繪,裝扮他所居住的眷村成就現代童話世界。但這裡卻是臺中道路預定地,即將被拆除。網友自行發起接力 「搶救」運動。民意的高漲,打動了市長胡志強,他親自造訪「彩虹眷村」,當下承諾透過重劃方式將之納入公園用地範圍,保存現代眷村文化資產。而創作者黃永阜,也高興地說:「會繼續作畫!」

相關焦點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組圖)
    沒有未來的眷村?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
    他和王偉忠決意要做這樣一個記錄者,記錄眷村的記憶。所以,他們合作了《寶島一村》,還堅持一定要到大陸來公演,因為他們要讓更多人一起留住記憶。  沒有未來的眷村?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
  • 臺灣眷村文化
    另一方面,若以單身榮民一戶一人計算,則僅不到10萬榮民居住於眷村。   面積2000公頃,以外省人居住為主的眷村分布全臺灣各縣市,其中以桃園縣最多,居次為臺北市。若包含已改建混住者,全臺灣的眷村面積超過2000公頃,平均一座眷村面積約達2.27公頃左右。其中,仍多數未改建,其建物與次文化呈現與緊鄰城市相當不同的風貌。
  • 「臺灣眷村」的歷史與文化
    1949 年, 國民黨在大陸潰敗,選擇了海峽外的臺灣作為最後的去處。包括 60 萬軍隊在內的國民黨官員、公務員和軍眷等合計約 120 萬人撤退到臺灣。國民黨當局為此陸續建起了近 800 座簡陋的村舍來安置,亦稱眷村。
  • 臺灣眷村文化彩虹眷村進駐中國大陸背後的原因
    彩虹眷村:近日,一家名叫「彩虹眷村」的臺灣餐廳忽然火了起來。朋友圈中隔三差五就會有人曬出到「彩虹眷村」的用餐照。店內是高雅質樸的裝飾風格、乾淨整潔的木質桌椅,就連餐具都是文藝氣息滿滿。這家店主要售賣的是早餐類的食物,以油條、豆漿、豆花、飯糰這一類為主。
  • 走訪臺北「眷村文物館」:一齣戲挽救了眷村文化
    臺灣101大廈一側的眷村舊址 圖TP「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原來,風靡已久的《橄欖樹》講述的是臺灣眷村人的鄉愁。若不是因為風靡海峽兩岸的話劇《寶島一村》,喚起了觀眾對眷村文化的共鳴,這片位於臺北市中心的眷村就會被當作房地產商爭搶的黃金地皮……有些類似1956年崑曲《十五貫》的成功被譽為「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話劇《寶島一村》挽救了瀕危的眷村文化。舊址建起文化館眷村,指的是1949年從大陸來到臺灣的國民黨部隊及其眷屬居住的村子。
  •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
    這是眷村曾經的景象,在海峽的對岸--臺灣。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1949年,大量國民黨軍人、軍眷,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有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原本只是想著歇腳的暫住地,心中眷戀的依然是隔海相望的老家。
  • 出身左營眷村 林全:會努力保存眷村文化
    (王錦河攝)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王錦河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華夏經緯網3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準「行政院長」林全27日南下高雄左營海軍軍區,與高雄市長陳菊、臺灣海軍司令部中將副司令高天忠、臺灣海軍陸戰隊中將指揮官陳子鳳、高雄市臺軍眷村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趙怡和軍眷二代等人士一同在海軍忠烈將士紀念塔前向英靈鞠躬致意並參觀碑文。
  • 眷村,見證臺灣50年
    孩子的教育更讓眷村人操心。楊先生告訴記者,由於當時每家都有五六個孩子,教育開銷很大,無奈的父母只好手把手地教孩子用樹枝在沙子上寫字,省下紙筆錢用來交學費。講到這裡,楊先生不無感慨地說:「在眷村,我接觸到不同省籍的文化。大陸講艱苦奮鬥,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眷村的精神。」
  • 眷村——文化歷史
    今天想給大家講一講眷村的文化歷史。這裡曾有不敢想望的理想之鄉,這是昔人對於「眷村」印象了。黑瓦、紅牆的名作可做代表。那些「土臺客」竟然侵門踏戶、入侵眷村,我們父叔輩的最後堡壘,還要跨海回大陸的思鄉遠夢呢,怎容許本省人向我們姊妹示愛求婚啊?於是,電影裡,眷村巷弄就演出追逐打鬥了,匕首棍棒齊飛,眷村男孩怒髮衝冠了,外來的本省男孩噤若寒蟬,奔逃在猶若迷宮般的眷村巷弄之間呢,急欲尋以出.....眷村的文化歷史傳播甚廣,還有以眷村為主題的主題餐廳啊,顯得古老、溫馨,文化氣息濃厚,令人想去眷村探一探,訪一訪呢。
  • 眷村:文化名人的搖籃
    眷村:文化名人的搖籃 他們都是眷村的兒女(從上至下分別為:林青霞、張艾嘉、、胡一虎、侯孝賢、楊德昌。)他們都是眷村的兒女(從上至下分別為:林青霞、張艾嘉、、胡一虎、侯孝賢、楊德昌。)
  • 從彩虹眷村、桃園眷村分析消費升級時代下的早餐文化
    眾多的餐飲品牌,開始不斷的思考,如何對現有的品牌文化進行提升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自我實現的需求;如何通過品牌文化佔據消費者的心智,進而在消費者心中擁有一席之地。打破傳統早餐經營模式類似於彩虹眷村、桃園眷村這樣的店鋪就是在消費趨勢下催生的產物。由桃園眷村原班團隊打造出來的彩虹眷村,採用的也是全時段經營策略,打破了傳統早餐店的經營思維。
  • 臺灣寫真: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臺北10月24日電 題: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作為歷史見證,臺灣眷村難逃在都市圈地潮下消失殆盡的命運。其衍生的副產品「眷村菜」,卻未隨之成為絕響。在臺灣餐飲界另闢蹊徑,自成一家。
  • 臺灣眷村: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流離
    過去眷村都在部隊或相關單位附近,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眷村四周慢慢被高樓大廈所包圍,老舊的眷村反而給人一種城中村的感覺,再加上外省第二代、第三代慢慢走出村子,進入臺灣主流社會,村子裡慢慢只剩下些來臺灣後一直沒結婚,年紀老邁的老兵,眷村難免給人一種悽涼殘破的感覺。
  • 細數臺灣眷村名人「那點事兒」
    至此,這一部講述臺灣眷村故事的話劇,已經在大陸多個城市成功上演。此劇乃臺灣「話劇大師」賴聲川和「綜藝教父」王偉忠共同「記憶」的創作結晶,將近來在臺灣興起的「眷村文化熱」帶到大陸,並持續延燒。  眷村在臺灣形成於1949年後,不單是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落戶、居住處,更是包含了根植於臺灣本土文化孕育而成的族群文化。
  • 臺灣眷村:未消失的歷史記憶
    廣義說來,當年國民黨到臺灣的200萬軍政人員在臺灣的落腳地和聚居區都叫眷村。狹義說來,僅僅指60萬軍人及其眷屬落腳地。眷村不是一個自然地理及行政概念,而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族群文化,特殊地產生,特殊地存在。不管廣義還是狹義,眷村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生活非常簡陋和艱難。在桃園縣楊梅陸軍埔心眷村長大的筱麟說,眷村的房子最初多是用竹子、泥巴糊成,刮颱風、下大雨時常常搖搖欲傾。
  • 眷村 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就在人們回望即將消失的眷村時,突然發現,那些破敗的「村」裡走出了臺灣各界的精英,孕育了臺灣的旅遊名片——美食,深藏著無限的歷史文化資源……  近日,臺灣從北到南多處眷村停止拆毀,申請成立文化園區,令眷村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宋楚瑜、胡志強、龍應臺、郭臺銘、高希均、鄧麗君、林青霞、蔡琴、賴聲川、朱天心……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生長在眷村。
  • 臺"文化部"設眷村文化輔導團 推動眷村博物館建設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文化部」表示,將與臺「國防部」等單位合作成立「眷村文化保存區輔導團」,並辦理高雄市「黃埔新村」成立眷村博物館事宜。    據報導,臺「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5日邀「文化部」報告「文化部對現有文化資產及眷村文化保存成果及相關作為之執行情形」。
  • 臺灣眷村面臨拆遷命運 各地人文薈萃眷村情難了
    在城市的高樓大廈中,眷村,是時光停滯的特殊部落。上世紀90年代,臺灣開始眷村改建。面對拆遷,眷戶的心情矛盾複雜。幾十年的老房子,既殘且破,但居住幾十年的熟悉環境、親手栽種的花木都讓人牽腸掛肚……臺灣眷村,面臨著拆除消失的命運,為何有那麼多人不舍,有那麼多人去保護它?
  • 漫說臺灣「眷村文化」:一首《橄欖樹》,唱盡離別愁
    眷村是1949—1960年國民黨「轉進」臺灣前後,為安置軍人及其家屬以及一部分難民所建造的臨時性村落。據統計當年興建的正規眷村總共有879個,加上一些違建村落總數應該在900以上。以上是「眷村」的由來。那麼「眷村文化」到底是怎麼回事?眷村人是怎麼生活的呢?我們分幾個方面來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