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最多時候在臺灣有1000多個。作為歷史的見證,眷村難逃在都市下消失殆盡的命運。然而,懷舊者希望可以為承載無數風雨的眷村找到新的出路;文化研究者則提出,流掉的是歷史,不會是眷村承載的兩岸情。
就像賴聲川說的:「眷村就像北京胡同一樣,那些老的房子一旦拆掉,多少年的歷史就都沒有了。」他和王偉忠決意要做這樣一個記錄者,記錄眷村的記憶。所以,他們合作了《寶島一村》,還堅持一定要到大陸來公演,因為他們要讓更多人一起留住記憶。
沒有未來的眷村?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
王豐指出,過去眷村就是外省人,和臺灣本土居民比較不同,但近20年已經幾乎看不出差別了。「我感覺既沒有保護,也沒有未來!未來已經不會有眷村,都散開來了!」對於眷村的未來,王豐並不看好。
關於眷村消失的話題,其實由來已久。臺灣最早規定眷村改造法令是1996年。當時公告實施,將眷村拆除改為公寓大樓時,統計列管的眷村有將近900處。十幾年改建下來,只剩下100餘處有記載的眷村,而非列管眷村被拆除的則不計其數。
雖然面對不可逆轉的凋落命運,但畢竟在臺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為臺灣軟實力做出多方註解的眷村文化,還是引起了多方面的重視,各種保護也在有序展開。2009年,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發布老舊眷村文化保存選擇及審核辦法。認為保存眷村具有重要性、稀少性與特殊性之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特殊建造技巧或建築形式、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將臺灣劃分為北、中、南、東、離島五區,各區選定一至兩處辦理眷村文化保存。
2010年,高雄市政府登錄「左營海軍眷村」為文化景觀,開始著力發展「眷村旅遊」。同時,在保護眷村文化上,臺灣各縣市也有了類似的案例。
眷村竟成選戰「王牌」?
都說臺灣是個選舉社會,年底「五都選戰」,眷村也成為主要戰場。前些日子臺北市選情膠著,前「行政院長」郝伯村親自出馬,為郝龍斌拉票,走訪萬華眷村。而不單是國民黨,民進黨候選人也不敢輕易放棄「眷村牌」,例如臺中「彩虹眷村」拆遷風波,民進黨參選人蘇嘉全就及時「現身」。
「眷村牌」從北部一路「打」到南部。高雄市政府為展現保存左營眷村轉為文創發展園區的決心,於8月21日舉辦了 「眷村螢火晚會」。黃昭順、楊秋興也沒有漏掉在眷村議題上相互「攀比」,端出各自「牛肉」。臺南市市長許添財也指出,文化觀光處要成立府城第十大文化園區——— 「眷村文化園區」。另據臺灣媒體報導,國民黨大臺南市長參選人郭添財也積極走訪南市基層,特地到眷村拜訪聆聽 「榮民」心聲。
當然,不管這些眷村議題上的「政治牛肉」是否美味,人們關心的是選舉結束後,究竟還有多少人會真正關心眷村。
民間力量開創眷村「第二春」
都說政治人物不可信,好在眷村還有不滅的民間熱情。
臺中市忠勇路19巷被人們親切地稱為 「彩虹眷村」,87歲「榮民」黃永阜老先生,以水泥漆的方式,用鮮豔色彩的卡通化人像、動物彩繪,裝扮他所居住的眷村成就現代童話世界。但這裡卻是臺中道路預定地,即將被拆除。網友自行發起接力 「搶救」運動。民意的高漲,打動了市長胡志強,他親自造訪「彩虹眷村」,當下承諾透過重劃方式將之納入公園用地範圍,保存現代眷村文化資產。而創作者黃永阜,也高興地說:「會繼續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