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眷村:未消失的歷史記憶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在過去幾年裡,幾部關於眷村的文藝作品爆紅,不僅讓「外省人」沉醉,也吸引了不少的「本省人」一窺究竟。此外,眷村小說選集等書刊也有出版,不僅如此,吃眷村菜一時間也成為一種時髦。眷村,作為臺灣漸逝的一種特殊居住和生活形態,因為人們的追憶而鮮活地存在著。

追憶眷村過去時

眷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說來,當年國民黨到臺灣的200萬軍政人員在臺灣的落腳地和聚居區都叫眷村。狹義說來,僅僅指60萬軍人及其眷屬落腳地。

眷村不是一個自然地理及行政概念,而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族群文化,特殊地產生,特殊地存在。不管廣義還是狹義,眷村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生活非常簡陋和艱難。

在桃園縣楊梅陸軍埔心眷村長大的筱麟說,眷村的房子最初多是用竹子、泥巴糊成,刮颱風、下大雨時常常搖搖欲傾。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或改建或拆遷,如今分布在臺灣島內的700多處眷村已所剩無幾,大臺北地區更是已經沒有完整的村落,只有零星散戶,沒有了昔日的炊煙嫋嫋、雞犬回舍的景象。眷村的消逝,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也標誌著一種特殊生活形態的失落。

而眷村文化的價值,近來越來越被人們認識和重視。

《再見,忠貞二村》導演梁修身說,當年拍這部電視劇,他們就是在嘉義大林一個開始拆遷的眷村現場取景。演員林青霞就曾在那個眷村住過。然而等到電視劇殺青,這個眷村也瀕臨消失,一時成為劇組人員的心頭之慟。

為了保留眷村文化,有人大聲疾呼在都市改造的同時注意保留一些眷村,有人開始做田野調查,有人開始拍紀錄片……

眷村文化熱寶島

為了留住特殊年代尋常百姓的喜怒哀樂、生死歌哭,再現眷村記憶,有人創作了眷村題材的文藝作品,於是,除了《再見,忠貞二村》,電視劇《光陰的故事》、《閃亮的日子》和舞臺劇《寶島一村》等文藝作品應運而生。

《光陰的故事》在臺灣中國電視公司首播,許多人都看得如痴如醉,不光是上點年紀的人看,不少年輕人也成為擁躉。中視由此拿下晚間8點檔的收視冠軍。而中視上一次拿到收視冠軍還是首播《還珠格格》那年的事了。

《光陰的故事》表現的是上世紀60年代眷村生活:本省女子陳秀好邂逅外省老兵孫玉章,二人萌生愛情繼而結婚,雖然言語不怎麼通,但感情甚篤,相守終生,兒女滿堂。伴隨著臺灣經濟的起飛,眷村的人們演繹著他們的激情嚮往和歡樂悲傷。《閃亮的日子》可以說是另一個《光陰的故事》,但故事架構不局限於眷村。兩部劇的故事不同,但感動卻是一樣,因此播出後好評如潮。

至於舞臺劇《寶島一村》,講的是當年隨國民黨來臺軍人在眷村的故事。長達3個半小時的舞臺劇,述說了那個大時代下特有的悲喜哀樂。從領門牌開始到眷村改建,從無奈飄零到落地生根,從1949年到1988年,3個眷村家庭,50年的陳年往事,讓臺下的觀眾看得唏噓不已。《寶島一村》2008年12月首演就造成轟動,場場爆滿,一票難求。來年2月加演,門票幾天之內全部賣光。

除了上面所說的眷村文藝作品,臺灣還推出了兩部眷村小說集,一部叫做《臺灣眷村小說選》,其中有臺灣知名作家朱天心和苦苓的同名作品《想我眷村的兄弟們》。還有一部《最後的黃埔》,從老兵的角度講兩岸的離情,其中也涉及頗多眷村生活。

吃眷村菜品眷村味

記者2009年11月底剛到臺灣時,朋友見了面,許多人都說,最近發現了不少眷村菜的館子,門面雖然不光鮮,但味道還很不錯,有機會可以嘗嘗。後來順道去了幾家,居然家家座無虛席。

一天,記者與臺灣媒體同仁吃飯,選了臺北知名的眷村菜館「忠南飯館」,這是一家有61年歷史的小飯館。61年來,店裡的陳設幾乎沒有任何改變,當初幾張桌子,現在還是幾張桌子,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老主顧不願意讓老闆裝修。那天記者打電話過去訂餐,結果電話那頭回話說,本店沒有訂餐,要吃可以早點來,記者只好提前去佔座位。飯館有梅菜扣肉、韭黃牛肉、豆乾肉絲、豆瓣魚、回鍋肉,川、湘、浙味醇地道,物美價廉,賓主盡歡。配合人們吃眷村菜的熱情,出版社還適時推出了眷村菜譜,圖文並茂地教人們如何做眷村菜。

為什麼最近眷村又在島內引起關注和追憶?親民黨前文宣部副主任吳昆玉認為,一方面是臺灣的政治氣候,另外一方面還是人們的懷舊情結使然。

眷村年代,人們物質生活困苦,但精神世界富足,人們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搬進公寓大樓後,雖然有水電煤氣,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是越來越冷漠。如果眷村是整體搬遷、整體安置的還好,左右鄰居不過是重新組合,雖然串門再不如眷村那麼方便,那麼頻繁,但是那些老人還是可以每天在固定時間到公寓的中廳去碰頭聊天,閒話家常。如果是各自東西,那就慘了,一開始真的會很不適應,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

吳昆玉以前住過的高雄左營眷村海光二村,現在已經變成高鐵左營車站了。眷村雖然正在消失,但其歷史記憶永遠不會在人們心中消失。

(本報臺北1月25日電)

相關焦點

  • 眷村:未消失的歷史記憶
    演員林青霞就曾在那個眷村住過。然而等到電視劇殺青,這個眷村也瀕臨消失,一時成為劇組人員的心頭之慟。為了保留眷村文化,有人大聲疾呼在都市改造的同時注意保留一些眷村,有人開始做田野調查,有人開始拍紀錄片……眷村文化熱寶島為了留住特殊年代尋常百姓的喜怒哀樂、生死歌哭,再現眷村記憶,有人創作了眷村題材的文藝作品,於是,除了《再見,忠貞二村》,電視劇《光陰的故事》、《閃亮的日子》和舞臺劇《寶島一村》等文藝作品應運而生。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圖)
    眷村,最多時候在臺灣有1000多個。作為歷史的見證,眷村難逃在都市下消失殆盡的命運。然而,懷舊者希望可以為承載無數風雨的眷村找到新的出路;文化研究者則提出,流掉的是歷史,不會是眷村承載的兩岸情。就像賴聲川說的:「眷村就像北京胡同一樣,那些老的房子一旦拆掉,多少年的歷史就都沒有了。」他和王偉忠決意要做這樣一個記錄者,記錄眷村的記憶。所以,他們合作了《寶島一村》,還堅持一定要到大陸來公演,因為他們要讓更多人一起留住記憶。沒有未來的眷村?
  • 臺灣遊赴眷村尋找歷史的痕跡
    臺灣遊赴眷村尋找歷史的痕跡 資訊標籤: 臺灣 歷史的痕跡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組圖)
    臺海網10月25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張燕娟 林靜嫻)眷村,最多時候在臺灣有1000多個。作為歷史的見證,眷村難逃在都市下消失殆盡的命運。
  • 消失的眷村 —— 警惕臺灣「去中國化」
    一、眷村歷史和傳奇眷村人是臺灣與大陸關聯最密切的群體。二、消失中的眷村眷村在消失。上世紀70年代,眷村的建築愈發老舊破敗,時任「臺灣行政院長」的蔣經國確立了「國軍眷村改建」原則,改善眷村人的生活。然而,1996年,李登輝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之後,著力對臺灣各個地區的眷村進行拆除改建,眷村人被迫遷移。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
    眷村,最多時候在臺灣有1000多個。作為歷史的見證,眷村難逃在都市下消失殆盡的命運。然而,懷舊者希望可以為承載無數風雨的眷村找到新的出路;文化研究者則提出,流掉的是歷史,不會是眷村承載的兩岸情。   就像賴聲川說的:「眷村就像北京胡同一樣,那些老的房子一旦拆掉,多少年的歷史就都沒有了。」
  • 眷村,歷史遺存的一面鏡子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朱天心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1年12月銳角度歷史總是太容易坍塌和崩潰,它要麼是僥倖逃過戰爭炮火的故宮,要麼是慘遭愚蠢焚燒的阿房宮,又或者可能是神秘消失的巴比倫,總之,對歷史保持敬畏的最好方式就是修護遺存、撿拾記憶。
  • 臺灣寫真: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臺北10月24日電 題: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作為歷史見證,臺灣眷村難逃在都市圈地潮下消失殆盡的命運。其衍生的副產品「眷村菜」,卻未隨之成為絕響。在臺灣餐飲界另闢蹊徑,自成一家。
  • 「臺灣眷村」的歷史與文化
    1949 年, 國民黨在大陸潰敗,選擇了海峽外的臺灣作為最後的去處。包括 60 萬軍隊在內的國民黨官員、公務員和軍眷等合計約 120 萬人撤退到臺灣。國民黨當局為此陸續建起了近 800 座簡陋的村舍來安置,亦稱眷村。
  • 臺灣包子也走紅 凝結「眷村」記憶
    不知是否受大陸包子走紅的影響,近日,包子在臺灣也挺受寵,一家媒體居然把宜蘭一家包子鋪贊為「臺灣之光」。  包子成「臺灣之光」  臺灣人愛用「臺灣之光」這個詞,但過去都是用來形容李安、林書豪這些明星們,包子也成為「臺灣之光」還是本周的事情。
  •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
    這是眷村曾經的景象,在海峽的對岸--臺灣。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1949年,大量國民黨軍人、軍眷,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有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原本只是想著歇腳的暫住地,心中眷戀的依然是隔海相望的老家。
  • 眷村 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就在人們回望即將消失的眷村時,突然發現,那些破敗的「村」裡走出了臺灣各界的精英,孕育了臺灣的旅遊名片——美食,深藏著無限的歷史文化資源……  近日,臺灣從北到南多處眷村停止拆毀,申請成立文化園區,令眷村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宋楚瑜、胡志強、龍應臺、郭臺銘、高希均、鄧麗君、林青霞、蔡琴、賴聲川、朱天心……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生長在眷村。
  • 「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巡展」走進桃園眷村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臺北9月29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桃園巡展」29日在桃園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開幕。泛黃的信件、黑白老照片、地契、勳章和舊旗袍等展品帶領參觀者穿越海峽兩岸跌宕起伏的大時代。
  • 眷村記憶:包子成「臺灣之光」
    「臺灣之光」可不是媒體說說而已,宜蘭市長已經把寫著「臺灣之光」的匾額送到了包子鋪。這家店已經開了50年,現在的老闆是第四代,就衝著小店的這份堅守與執著,也當得起「臺灣之光」吧?  眷村的記憶  在臺灣,包子不僅是美食,還有一份特殊年代的集體記憶——眷村生活,因為各種風味的包子最早就出自於眷村。雖然眷村已經遠離當下的生活,但各地的眷村博物館都仍記錄著當地最有名的牛肉麵店、包子店。
  • 臺灣寫真:50年「芳華」今作古 臺灣眷村又一宵
    來自民間的呼籲及專家挽留,都未能阻止臺灣眷村的漸行漸遠。這種獨一無二的聚落形態,在現代化車輪的碾壓下,與對它愛恨交加的各方告別:「歸來尋舊蹊,父母皆不在」。  1949年,一百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帶著「幾年後就可以回家鄉」的心境來到臺灣,沒想到就此落地生根。
  • 臺灣眷村文化
    臺灣的眷村,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廣義而言,眷村也包含退伍軍人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
  • 臺灣眷村:走出無數各界精英名人 孕育特色美食
    就在人們回望即將消失的眷村時,突然發現,那些破敗的「村」裡走出了臺灣各界的精英,孕育了臺灣的旅遊名片——美食,深藏著無限的歷史文化資源……   近日,臺灣從北到南多處眷村停止拆毀,申請成立文化園區,令眷村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 眷村——文化歷史
    今天想給大家講一講眷村的文化歷史。這裡曾有不敢想望的理想之鄉,這是昔人對於「眷村」印象了。黑瓦、紅牆的名作可做代表。那些「土臺客」竟然侵門踏戶、入侵眷村,我們父叔輩的最後堡壘,還要跨海回大陸的思鄉遠夢呢,怎容許本省人向我們姊妹示愛求婚啊?於是,電影裡,眷村巷弄就演出追逐打鬥了,匕首棍棒齊飛,眷村男孩怒髮衝冠了,外來的本省男孩噤若寒蟬,奔逃在猶若迷宮般的眷村巷弄之間呢,急欲尋以出.....眷村的文化歷史傳播甚廣,還有以眷村為主題的主題餐廳啊,顯得古老、溫馨,文化氣息濃厚,令人想去眷村探一探,訪一訪呢。
  • 眷村: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培養寶島精英和美食(圖)
    就在人們回望即將消失的眷村時,突然發現,那些破敗的「村」裡走出了臺灣各界的精英,孕育了臺灣的旅遊名片——美食,深藏著無限的歷史文化資源……  近日,臺灣從北到南多處眷村停止拆毀,申請成立文化園區,令眷村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宋楚瑜、胡志強、龍應臺、郭臺銘、高希均、鄧麗君、林青霞、蔡琴、賴聲川、朱天心……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生長在眷村。
  • 臺灣眷村的三重理解
    以前聽臺灣同胞總是說起眷村,起初一直不明白它是個什麼含義,以為是一個特別的地理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