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井一二三:臺灣外省人

2021-01-10 騰訊網

[摘要]對於「臺灣外省人」,外界的印象至今停留在侯孝賢、楊德昌等「臺灣新電影」的中心人物。

旅日作家東山彰良,也是《火影忍者》劇場版電影《血獄》的編劇。

我曾經長期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在臺灣電影裡,經常出現山東口音挺重的老頭子,例如侯孝賢作品《冬冬的假期》(1984)裡的瘋女寒子之父親、興起了環島熱潮的《練習曲》(2006)中娶了原住民妻子的業餘雕刻家。前些時候看了龍應臺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2009)以後才曉得,原來他們是跟著國民黨部隊渡過了臺灣海峽,後來回不到家鄉去了的原少年兵。獲得2015年上半期日本直木三十五文學獎的長篇娛樂作品《流》,是這麼一個山東老兵的孫子用日文撰寫的成長小說,可讀性非常高。

作者東山彰良原名叫王震緒,1968年生在臺灣臺北,5歲時移居日本九州,從9歲起在福岡縣長大;西南學院大學經濟學研究院畢業後,到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班留學,卻中途退學下來,而後任職於航空公司,亦在大學兼課教中文,還替警察當過漢語翻譯。2002年發表的第一部推理小說《逃往作法》在日本賣了20萬本,並贏得寶島社主辦的「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大獎銀牌;200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路旁》則獲得了頒給優秀推理小說的大藪春彥賞;如今被視為中堅小說家。

雖說是臺灣出身的作家,看東山彰良的照片,皮膚白皙、個子高瘦,顯然是一副中國北方人模樣。這回以1975年臺北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流》受到注目,各家媒體紛紛報導作者的身世,此間讀者方才知道:原來他爺爺是山東省出身的國民黨軍人,在臺灣長大的父親曾一度經歐洲到山東老家尋根,使得在日本成長的第三代想要寫出跨過臺灣海峽的家世小說。

1975年蔣介石去世,17歲的葉秋生住在臺北老地區大稻埕,開布行的「外省人」爺爺葉尊麟在自己的鋪子裡給謀殺,做孫子的下決心:有朝一日,非得親自找出兇手不可。猶如在侯孝賢電影《童年往事》(1985)裡或者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裡,小說《流》中的臺灣中學生圈子也充滿著暴力,恐怕跟當年兩岸仍然對峙、全民當兵的世相直接有關係,何況在臺北日式老房子的天花板上,人們經常發現1945年日本人給遣返時候無法帶走而留下來的真貨日本刀。

雖然作品裡的臺灣社會殺氣騰騰,人際關係亦相當複雜,但是小說《流》始終給讀者以非常爽快的印象,因為它本質上是一部年輕人成長的小說。17歲的主人翁受好朋友牽連而被精英學校給開除,又不明不白地被從小要好的女朋友甩掉,甚至重複被鬼魂騷擾。然而心中一直保留著一顆純粹的心靈,使他一步一步成長,逐漸翻身為一名有為的青年。前幾年在臺灣走紅的影片《艋舺》(2010)也一樣描繪了戒嚴時代末期的臺北中學生和黑社會分子相接觸的狀況,小說《流》卻在土裡土氣的臺灣現實中,發掘出來了美國成長小說的經典《麥田裡的守望者》一般的天真和健康。

東山彰良回答日本媒體的訪問說:自己取的筆名反映著對山東老家的憧憬和驕傲。對於「臺灣外省人」,外界的印象至今停留在侯孝賢、楊德昌等「臺灣新電影」的中心人物。《艋舺》的導演鈕承澤,雖然是1966年在臺北出生的外省人第二代,但是當執導起《愛》(2012)之際,似乎輕鬆飛越臺灣海峽而恢復中國人身份,恐怕跟旗人名門的血統和曾作為童星參加過多部「新電影」的經歷有關係。相比之下,東山彰良倒一直保持著「臺灣外省人」的自我意識;對他來說,故鄉是曾不看見而早被失去,因而絕對回不了的地方。這大概是他長期居住日本,沒有親身經歷臺灣社會近三十年的變化所致。

在小說《流》中,主人翁的爺爺在臺北火車站南邊,位於軌道旁的中華商場裡開設廟宇要賺善男信女的錢。中華商場是當年臺北很著名的大商場,既繁華又複雜,好比王家衛電影《重慶森林》(1994)裡的香港尖沙咀地標重慶大廈。目前頗受國際注目的臺灣作家,1971年出生的吳明益,就以中華商場為背景寫短片小說集《天橋上的魔術師》(2011)出的名,今年在日本翻譯出版以後讀者反應又特別好,據說已經三刷了。吳明益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還說可能有原住民血統。他小時候,父母親在中華商場裡開鞋店,包括老七明益在內的一家九個人都在小鋪子裡過日子。小說《流》的作者好像也對中華商場有第一手的回憶,但是在外省人第三代而言,那兒是異鄉中的異鄉。反之,對吳明益來說,中華商場就是充滿著兒時記憶的家鄉,雖然已經給拆掉,卻在他作品裡擁有了永遠的生命。兩個同代臺灣作家的視線在他們記憶中的大商場交叉,給讀者建立起虛構世界裡的臺北地標來。

臺灣出身的直木獎作家,之前有1955年以《香港》贏得了獎賞的邱永漢。他是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出生長大,光復以後從事臺灣獨立運動,被國民黨政府通緝而逃亡去香港,後來到日本發表小說和食經,打出名氣,之後往實業界發展,在日本和中國臺灣、大陸地區都創下事業,晚年被譽為「財神」。60年以後獲獎的東山彰良,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無非是包括臺灣在內,整個東亞地區過去60年的轉變很大所致。於是說,以東亞近現代史為背景的新穎小說,出現的餘地也非常大了。東山說,《流》的主人翁葉秋生的原型是他父親,而他真正要寫的其實是山東漢子——祖父。即使他這次不能贏得直木三十五賞,我相信他的小說事業今後會繼續發達。大家耐心期待看葉尊麟活躍於山東和臺灣的格鬥長篇小說吧。(文/新井一二三)

相關焦點

  •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 2015-07-19 14:13 來源:澎湃新聞
  • 1982臺灣的族群及 外省人 (1)
    所以啦,在臺灣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少數民族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其實他們本來是住在平地的,但漢人來了之後他們被趕走,只好往山上去。而漢人之間的閩南人與客家人又常械鬥,客家人因人口較少處於劣勢,也被趕離平地,所以在臺灣的客家人到現在為止,還是聚集在半山腰地區為多。
  • 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差
    和很多臺灣人不同呢?因為我是臺灣的「外省人」。­  「本省人」指的就是蔣介石敗逃臺灣前,已經在島上生活的那群人(例如原住民以及鄭成功的子孫);「外省人」就是蔣介石帶去的那幫逃兵殘將,其中就有我的爺爺奶奶,他們住到了眷村,眷村就是外省人的群聚之地。­  1949年那時的本省人,大約有600多萬人,而蔣介石帶過去的外省人呢,大約有150萬人。比例大概是四比一。
  • 「失根的一代」:臺灣「外省人」的本土化歷程
    然而宮鈴從小對大陸、對北京並不陌生,因為她是跟隨姥姥長大,姥姥是北京人,當年就住在離故宮不遠的南池子,宮鈴從小就喜歡姥姥做的麵食,會說很多老北京的歇後語。  今年37歲的宮鈴坐在北京一家臺灣人開的餐廳裡,對記者侃侃而談。她的樣子符合現今大陸中國人對臺灣人的想像嗎?她溫文有禮,操一口標準的國語,這是想像中臺灣人的樣子;她打扮得比較隨意,還抽菸,這又不太像想像中的臺灣人,特別是臺灣女人。
  • 「本省人」和「外省人」的迷思
    中評社香港6月5日電(評論員 李家泉)我從事臺灣問題的研究,屈指三十多年了。但不知是什麼原因,從蔣經國先生在世開始,到李登輝主政,再到陳水扁主政,關於「本省人」與「外省人」的議題,竟越「炒」越熱。2008年又要「大選」了,臺灣政壇將換領導人,估計這個議題還會大炒特炒,並且會越吵越來勁。儘管這個選舉還有將近一年。而實際上早已開始「炒」了。
  • 外省爸爸與臺灣多桑
    從國民黨政府接管臺灣後,約有二百萬人從大陸先後來臺。尤其在1949年隨國民黨政府倉皇撤臺的外省人,逃難似的擠滿臺灣這小小島嶼的碼頭、機場,骨肉離散,挨擠在陌生的日式房舍。  時日愈久,原本以為來臺灣避難、不久就走的人,逐漸開始擔心得在這塊土地長久待下去。
  •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時間:2020-04-24 14:25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妹什麼意思什麼梗?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 臺灣方言中,原本指穿戴豔俗,不懂時尚,言談過時,舉止老土的女性。與男版的臺客相對。是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
  • 臺灣「外省人」趙樹信:戲劇性的大陸創業經歷
    中國臺灣網6月26日無錫訊 家住臺灣桃園的趙樹信,因父親祖籍在東北而產生了來大陸發展的念頭,2010年,他在江蘇無錫開辦了自己的第一家餐飲店,正式開啟了大陸創業之旅並且大獲成功。他希望憑藉自己多年的經驗,幫助那些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成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 投靠臺灣綠營的「外省人」都有誰?——不完全名單
    1949年,部分大陸人士跟隨國民黨敗退臺灣。這部分人和他們的後代一度被稱為「外省人」。在他們當中,有些人投入了民進黨懷抱,有的則是政治認同傾向偏向綠營。1.顧立雄:民進黨當局「國安會秘書長」,曾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民進黨當局「黨產會首任主委」、「金管會主委」。
  • 【柯媽故事館】臺灣第一位外省傳道人—劉湛庠弟兄
    他是臺灣第一位全職的弟兄,也是第一位外省傳道人。 1947年夏,劉弟兄赴臺灣,於1949年在臺北全職服事主。他的足跡遍及臺北、花蓮(曾經兩度於花東開展服事)、宜蘭、羅東、蘇澳、臺東、礁溪,至員林、雲林、岡山,並新竹、苗慄、彰化……等地。
  • 組圖:「高級外省人」引首宗暴力 謝長廷挑撥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撰稿人周先報導:臺灣當局「新聞局駐加拿大多倫多新聞組」前組長郭冠英遭指以「範蘭欽」為筆名發表「辱臺」言論風波昨(21日)再擴大,不僅臺南市發生首件引用郭「高級外省人」言論引發的暴力紛爭,「行政院前院長」謝長廷則語出驚人地痛批:「馬英九是外省權貴,是省籍矛盾的受益者,他們在利用省籍。」
  • 被王炳忠點破身份,臺灣外省籍女主播叫囂:我不是中國人
    練臺生年代老闆叫練臺生,聽著名字就可猜出他是個外省二代,其父母大概是1949年從大陸倉皇逃臺,次年,練臺生在花蓮縣出生。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開放交流後,島內外省人對大陸的態度有兩極分化之勢,一部分懷有對故土深沉的眷戀,也有一部分看大陸哪都不順眼,叫囂「臺灣只有獨立才有前途」。作為一個生意人,練臺生則是把「反中」作為一門生意。
  • 林楠:他如此愛臺灣,死後還因外省人身份被嗆
    筆者曾和齊導有過一面之緣,悲傷之餘未及提筆,整個事件卻因為齊導的「外省人」、「國民黨員」身份而風向突轉,讓人不勝唏噓。 《看見臺灣》: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在《看見臺灣》預告片中,吳念真用他富有感染力的聲音說到:「我想從來沒有一個人,可以用像鳥一樣,像一片雲一樣的高度,認真地去觀察臺灣。
  • 一個堅持用中文寫作的日本人,在香港被叫「文化雜種」
    新井一二三,一直堅持用中文寫作,在中國大陸、臺灣出版散文隨筆文集已有二十多種。上譯出版的最多,已有十多本,形成她的文集系列。早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過她的《櫻花寓言》、《123成人式》、《無性愛時代》等。她的中文文集不難見到,有的已經再版,在孔網上就有很多店家經售。我就在孔網上買到過幾種,品相也都還很不錯的,價格比新書卻便宜很多。
  • 柯文哲稱自己「底色不變」、「討厭外省人」郝龍斌:說謊成性、欺世...
    郝龍斌(左)、柯文哲(右)中國臺灣網9月3日訊 臺灣民眾黨主席、臺北市長柯文哲昨天(3日)晚間在廣播節目上表示,他仍屬綠營,底色沒有改變,而且很討厭「外省人」。對此,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今天表示,柯文哲說謊成性、欺世盜名,「說謊的人要吞一千根針」。據臺灣「中時電子報」3日報導,柯文哲當晚做客電臺節目。主持人問及「從政的初衷」,直指柯原本自稱「墨綠」,現在又標榜「白色」,還猛批民進黨。柯文哲坦言,他還是綠營,底色沒有變,因為他出自「228」家族,很討厭「外省人」;不過,他作為醫生,病人送到急症室,是不會分藍綠的。
  • 【我在大陸看臺灣】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和很多臺灣人不同呢?因為我是臺灣的「外省人」。 「本省人」指的就是蔣介石敗逃臺灣前,已經在島上生活的那群人(例如原住民以及鄭成功的子孫);「外省人」就是蔣介石帶去的那幫逃兵殘將,其中就有我的爺爺奶奶,他們住到了眷村,眷村就是外省人的群聚之地。 1949年那時的本省人,大約有600多萬人,而蔣介石帶過去的外省人呢,大約有150萬人。比例大概是四比一。
  • 過了70多年「討厭外省人」的柯文哲還在消費祖父遭遇
    臺灣《聯合報》日前針對柯文哲「討厭外省人」說法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最討厭外省人」這種話,竟能輕易地從柯口中說出,讓人吃驚。228事件已過了70多年,他還在消費祖父的遭遇。以下是評論摘編:柯文哲是一種矛盾的綜合體。
  • 過了70多年 「討厭外省人」的柯文哲還在消費祖父遭遇
    臺灣《聯合報》日前針對柯文哲「討厭外省人」說法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最討厭外省人」這種話,竟能輕易地從柯口中說出,讓人吃驚。
  • 《臺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布》
    該書主要內容集中在姓氏分布和居住地方面,對臺灣姓氏統計、分析和研究,做了比較好的工作。  一、研究姓氏和居住地的社會需求  姓氏和居住民研究是社會研究的組成部分,在移民社會裡更重要。生活在臺灣地區的人,主要來自大陸地區,佔人口85%的閩南人和客家人來自於福建和廣東地區,佔人口一成三的外省人則來自於各省。
  • 臺灣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臺灣四大族群為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屬於漢藏語系、具有臺灣省籍的「福佬人(閩南人)」與「客家人」、以及戰後由大陸各省陸續遷臺的「外省人」(及其後代)。臺灣原住民閩南人一般而言,在提及臺灣閩南人或閩南裔等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以前移民來臺的閩南人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