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錦松:「北颱風光圖徵詩」與臺灣詩壇本省、外省籍詩人分合的 根本原因

2022-01-03 中華詩詞研究院

一、前言

近七十年來臺灣古典詩的發展,不可忽略兩種力量的抗衡,就是本省詩人和大陸來臺詩人之間的分合,一般稱為鄉土派與學院派,本文以《北颱風光圖》徵詩事件為引子,深刻的剖析這段歷史。

本文分為六小節,除去前言與結論之外,以四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先解說《北颱風光圖》徵詩的外緣與內緣關係,第二步,討論徵詩比賽之後編成的《北颱風光圖詩選》一書所呈現的詩觀問題;第三步,從外省詩人集團「中華學術院詩學研究所」及其《華岡禊集分韻詩》,回探陳逢源的詩學觀點,第四步,從本省詩人組織的「傳統詩學會」,說明外省籍和本省籍詩人分道發展的原因,以回應《北颱風光圖》徵詩比賽所隱藏的問題。

在1970和1980年那個詩壇活潑化的年代,以外省詩人為主的「中華學術院詩學研究所」主要的活動,選在上巳修禊和重陽登高,登高修禊在陽明山華岡和新店碧潭;臺灣傳統詩社最重要的活動日是端午節(即詩人節),擊缽吟會的地點,經常選擇各大廟宇。這些對比,曾經形成了有趣的臺灣詩壇分布地圖,可惜現在都已經不復存在了。

 

二、關於《北颱風光圖》徵詩比賽

「《北颱風光圖》徵詩比賽」是1978年「臺北區中小企業銀行」總行新建大樓落成之際,所舉辦的一項活動。「臺北區中小企業銀行」前身是「臺北區合會儲蓄公司」,成立於1948年5月4日,屬於民間資金互助會的形態,還不到銀行的等級。其後,因為臺灣經濟的起飛,《銀行法》也作了修改,乃得以在1978年1月1日改制為「臺北區中小企業銀行」,總行大樓設置在南京東路三段36號。[1]配合著新建大樓落成,董事長陳逢源請友人吳夢周策畫,邀請當時知名的畫家周澄執筆,由青年畫家李義弘、塗燦琳二人協助,以北臺灣的山水風光為主題,作成淋漓大幅,題曰《北颱風光圖》,並且以題詠此圖為名,舉辦全臺的徵詩比賽。

 

圖01北颱風光圖的後面五分之二

這幅圖高6臺尺(181.8cm),長43臺尺(1,303cm),起點始於臺北盆地,以大屯山為主體,沿海則自西而東,經淡水、金山、萬裡、基隆、貢寮,進入頭城、宜蘭,到蘇澳,〈圖01〉是《北颱風光圖》的後段,約佔全圖的五分之二,圖右下方的海中有龜山,沿著海岸線向左沿伸,是為蘭陽平原,全圖結束於蘇澳港,再往南便是以清水斷崖而知名的蘇花公路。

這項徵詩比賽,在臺灣掀起了極大的波瀾。當時臺灣已經有由「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主辦的文藝獎,1971年羅尚《戎庵選集》,1972年吳萬谷《超象樓詩初稿》,1973年張維翰《蓴漚詩稿》,1976年張佐辰《臺灣懷古詩詞》[2],羅尚主編大華晚報的「瀛海同聲」,吳萬谷主編隸屬於《民族晚報》的「南雅」,張維翰時任要職,張佐辰自1969年6月創辦「中華詩刊」,任發行人已經七年,這個文藝獎並不是普通人可以碰觸的。所以,「北颱風光圖徵詩」的意義便凸顯出來。

徵詩本是臺灣傳統的詩壇常有之事,但是這次徵作的主持人身分特殊,而且規畫之盛大,獎金之豐厚,皆非昔日之比,因而應徵作品高達1608首,當時知名的臺灣籍的詩人差不多都參加了。

入選者當中,金牌獎為張達修所得,銀牌獎為萬古愚、高泰山,銅牌獎為吳中、郭湯盛、林欽貴,其他優等者100人,佳作296人。在優等和佳作名單中,我們還看到不少臺灣擊缽吟中經常掄元奪金的好手,如王友芬、王梓聖、王前、李步雲、李可讀、林荊南、高文淵、張蒲園、陳輝玉、陳子波、陳焙焜、黃得時、郭茂松、傅秋鏞、醉佛、蔡策勳等人,外省籍的詩人也有湖南梁漢、伏嘉謨、福建廖從雲、湖南劉逸心、福建丁滌凡等59人獲獎。比賽的詩體,採用臺灣擊缽吟固定使用的七言律詩,其差別在於沒有限韻,參賽者可以自由選韻。

陳逢源在臺灣詩壇活動中並不是領導人,他也激烈的反對擊缽吟,曾說:「我的《溪山煙雨樓詩存》約收錄六百餘首,少年時擊缽詠物之作絕不採入。我一向反對擊缽吟,而主張作寫實詩,我認為唯有寫實才有意義,也才有情感,所以我之詩存,即為我個人歷史之記錄。」他在四十歲的時候,曾經寫下《對臺灣舊詩壇投下一巨大的炸彈》發表於《南音》1卷2、3號,1932年1月17日及2月1日出刊,四十歲正是思想成熟之年,此文直接攻擊臺灣詩壇,一經發表,就引起很大的反響。然而,反對擊缽吟的陳逢源,為何在四十六年後的1978年,反而舉辦近似擊缽吟會的徵詩比賽呢?一方面是,他長年被傳統詩壇嘲笑說:「有錢不辦詩會」,一方面是,要會集大量的人士來作詩,不採用這種模式,難以做到。不過,他只有詩體限定七律,不限詩韻,採用郵寄投稿,與傳統的擊缽吟會必須在現場寫作,而且限題、限韻、限時,作法並不相同。

這次比賽有一個特點,就是主辦人陳逢源親自擔任決審。雖然他也邀請了蕭子明、林灝翁、黃得時、黃景南四位名詩人進行評選,[3]但最終的決審之權,完全由他自己來做。這件工作雖然頗為辛苦,對於酷愛吟詩又自信有鑑別力的陳逢源,應該不成問題。我自1980年秋天到1983年陳逢源去世前,受命整理他的史料,曾經長期進行密集的面對面訪談,以我的觀察,認為他當時的心智和體力,確實可以承受這場決審工作。

 

三、《北颱風光圖詩選》背後的陳逢源詩觀

「《北颱風光圖》徵詩比賽」在頒獎之後,當然就應該風光落幕了。可是,事實上,這件事並不像我們表面所看到的現象而已。

第一,他所聘請的評審委員中,蕭子明是江西人,擅長五、七言古體詩,林灝翁是海南人,黃得時是臺大教授,他的尊人是黃純青,詩學深厚,黃景南是享有大名的臺灣詩人,也是和陳逢源論詩相當契合的人,另外有一位與陳逢源交情最密,被陳逢源稱為一字師的吳夢周,當然也會參加評審意見。這樣的評審陣容,以外省人和教授佔了人數上的多數,與當時臺灣詩壇擊缽吟會的詞宗,明顯不同。

然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本《北颱風光圖詩選》中,置入了蕭子明《春題北颱風光圖並呈南老大方家教政》和張達修《北颱風光圖讀後賦呈南都詞長》兩首長詩。兩首都是七言長篇,蕭詩有五十句,是一韻到底的七言古詩;張詩有六十四句,採七言轉韻體。這兩種體裁,在當時人的詩體分類觀念中,都屬於七言古詩。茲錄張達修《北颱風光圖讀後賦呈南都詞長》詩於下,為便於閱讀,分成三段:

臺員自昔稱炎州,東鯤而後名琉球。鄭王南來奉正朔,有清人傑沈和劉。東夷竊據五十載,漢家文物任割宰。珠還合浦力回天,大好江山喜猶在。北溟今日古瀛洲,萬國衣冠拜冕旒。龍蟠虎踞拱樞府,中興聖地固金甌。美麗海疆真樂土,弦歌不絕承鄒魯。偶臨鰍穴壯襟膺,時聽騷壇將旗鼓。

「臺員自昔稱炎州」以下,到「時聽騷壇將旗鼓」二十句為一段,簡述臺灣歷史,歸結到臺北市。

由來人傑地鍾靈,勝概爭推淡水廳。難得寫生神妙手,憑將象管寫鯤溟。首從陽明山下筆,星峰帽嶺隨之出。巍峨大遯鎮坤維,基淡二河各洋溢。市廛樓廈相毗連,江城萬戶籠祥煙。一水稻江回海岸,微聞波浪聲濺濺。橫越金山過野柳,山愛青蒼石奇醜。雞籠港上飛桅檣,鱟江雨霽鯨鰲吼。白雲青靄連頭城,蘭陽平野看縱橫。蘇澳蒼茫幻蜃市,北宜一路尤崢嶸。勝地觀光憑發掘,峰岫峨峨林鬱郁。奇樹槎枒路逶迤,劍外山陰經髣髴。

「由來人傑地鍾靈」到「劍外山陰經髣髴」二十四句為一段,寫圖中所見。

藍本端憑太古巢,詩中有畫頻推敲。坌嶺蘆州疑霧窟,劍潭鍾梵來雲坳。南都先生今弘景,幽居自佔東西嶺。經濟文章萃一身,更喜名山歸管領。邱壑描來當臥遊,董其事者黃耐秋。琴書有味蠲三伏,猿鶴無猜笑五侯。百丈樓臺齊日月,卅載運籌見蓬勃。公餘更愛山水遊,早把篇章付剞劂。勤將三立養修齡,煙雨樓中德自馨。為愛天然風物好,遂教妙筆垂丹青。張之高樓懸之壁,一幀四十有三尺。經營者誰南都翁,黃周李塗分一席。 

「藍本端憑太古巢」,到「黃周李塗分一席」二十句為一段,寫主人陳逢源和這張畫的來歷。前後三段,句數章法井然有序,頗見經營;詩中律句與非律句的處理,符合隋末唐初以來七言轉韻體的平仄要求;最後一段中,有許多詩句暗含著杜甫七言長篇的筆法。在在都顯露著作者的學養。

試想,張達修是本次徵詩的金牌得主,他所獲獎的七律,已經刊載於書中:

丘壑縱橫點綴工,南連蘇澳北基隆。淋漓恍見蘭陽雨,浩蕩如聞草嶺風。信美江山成樂土,巍峨樓閣紀豐功。虎頭妙筆滄洲趣,盡在詩家杖履中。

陳逢源為什麼在全本都是七言律詩得獎作品中,又特別指示編輯者增加收錄了這首七言長詩呢?其實,這一點是有深意的,要知道陳逢源的深意,就必須了解陳逢源的詩觀和當時臺灣詩壇的寫作風氣。

先說前者:陳逢源對詩有敏銳的觀察力,我在他晚年時屢次聽他談起,他最拜服的詩人是臺中櫟社名人林幼春,林幼春著有《南強詩集》,古近體兼備,詩格遠不同於臺灣時流。陳逢源常常說:「幼春的死,[4]可以說是臺灣的一大損失,臺灣的詩壇,數他最有實力,也敢作很激烈的詩,他當過新民報社長好幾年,很能棄舊迎新,自己是舊詩泰鬥,反對無病呻吟的擊缽吟。」最後這兩句,其實是他自己的寫照,他最嚮往的成就。當時臺灣詩壇以七言律絕為主要體裁,陳逢源雖然想要自拔於時流之外,但習慣使然,落筆仍不外乎七言律絕,可是,他對於能夠寫作五、七言古詩的人,懷著佩服之心。最明顯的證據,是他在七十九歲那年,[5]以《自述》為題,寫下了生平唯一首五言古詩,用以記錄他的一生。

這首《自述》詩多達64韻,共有1280字,押韻使用入聲〔-t〕半輔韻尾的韻系,通用了四質、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一陌等韻目,[6]是五言古詩的標準作法,杜甫《北徵》詩就用了相同的韻系。所以,作者想學習杜甫,用五言古詩來寫這麼重要的主題,紀錄自己的一生,用意十分明白。可惜他長年習慣於運用平仄,落筆自然入律,難於擺脫素習,以致詩中出現了大量的律句。然而,全詩最大的優點,乃是以貫串式的平鋪直敘,直說實事,絕無一句虛語,符合杜甫《壯遊》詩的家法,令人十分驚訝。

原詩太長,下面我予以分段,並簡單的解說如下:

蛇年冬日暖,初試啼聲聒。老親盲溺愛,冀作人中傑。剛剛一周晬,割地沒戎羯。田橫英勇士,抗暴河流血。先民植此土,俯首供餔啜。

第一段寫他出生於清光緒十九年(癸巳)年十月二十五日(癸酉日,1893/12/2),次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火延續到1895年4月17日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清廷割臺之後,臺灣居民無路求生,乃宣告獨立,民間自組武裝,全力抵抗日軍,到1896年才全面失敗,接受成為日本殖民地的命運。

髫齡習四書,背誦無疏忽。稍長學日文,略知世界闊。少小耽吟哦,興隨芳草茁。汐社諸遺儒,籟軒心最折。蘊藉語尤圓,清新意自豁。雲石主騷壇,劍花才調絕。南溟筆力豪,西圃囊錐脫。竹軒星樓輩,佳句爭靈活。芷香擅香奩,可惜天早奪。就中鐵濤雄,律嚴工擊缽。執鞭附驥尾,推敲有玉屑。

第二段指出他求學過程,四歲入私塾,七歲進入日本人所設公學校,畢業後升學就讀日本總督府國語學校,這是當時臺灣人的最高學府。這一段學習過程,他簡單的用「稍長學日文,略知世界闊」來概括,當然是時代因素使然。後面自述學詩過程中的師友,主要是臺南的詩壇前輩和同輩,例如詩中「就中鐵濤雄,律嚴工擊缽」之句,便是指朋友最擅長擊缽吟的洪鐵濤,這段期間,陳逢源隨眾沈醉在擊缽吟中,還自覺偶有佳作。反對擊缽吟是在離開臺南以後,不過,詩裡沒有寫到這些細節。

壯歲遊江南,興亡吊吳越。革命創伊始,分疆據軍閥。國事紛如麻,書生狂浪跡。煙景問蘇杭,樓臺炫金碧。虎丘池水深,雷峰夕照赤。偶登鐵甕城,三山望宮闕。夢裡浮秦淮,畫船多於鯽。河房識董沙,一醉神仙窟。

第三段寫他於民國十一年(1922)在中國大陸旅行之所見,本段和下段,模仿杜甫《壯遊》詩的痕跡,十分明顯。[7]

歸來晤灌園,同志謀團結。峰山與渭水,思想追先烈。誓言開議會,主義何輝赫。萬言曾上書,聲勢誰能遏。那知食肉鄙,黨禍東窗發。一網盡搜羅,俊彥囚盈百。逆鱗原自取,苦守寒松節。從此事操觚,慈舟高突兀。民報改日刊,瘼隱迅昭揭。筆陣互縱橫,讜言求貫徹。

第四段寫他拜謁林獻堂先生,與蔡培火、蔣渭水等人共同倡議臺灣議會請願運動,爭取臺民的權益,日方發動治警事件,因而入獄之事。經判決後,陳逢源被監禁三個月,林幼春、蔣渭水、蔡培火等人都入獄數個月不等。出獄後,他先入設於臺中的大東信託,歷練了商業經濟實務,以後轉赴臺北,進入臺灣新民報社,擔任經濟部的記者兼部長;詩中省略了大東信託的履歷。

忽傳東北傾,銘記九一八。禹甸繼侵攻,金甌痛殘缺。傷心赴故都,淹涕聞屠殺。花殘景已非,月冷歌常咽。燕京苟保存,淪陷心憂切。千年帝子家,宮闕空巍崒。可憐滿院春,醇酒傾連夕。城蟠達嶺高,險阻今殊昔。眼瞥張家口,大同風沙刮。千年石佛崗,偉麗珍圭璧。北上熱河莊,宮車久斷轍。殿宇競雄奇,倚山橫巨剎。

第五段,寫他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及二十七年(1938)以臺灣新民報經濟部長的身份,兩度到中國大陸旅行,訪問了華南、華北、東北的見聞印象。[8]

天固瞿唐峽,陪都不易拔。眾志築長城,哀兵成健鶻。戰線亟延長,中原膚寸裂。孤軍懸萬裡,取勝無從決。窮餘襲珠港,乾坤圖一擲。百鍊大和魂,先聲誇奕奕。一敗中間島,機船半覆滅。盟軍遂反攻,轟炸何時歇。竟投原子彈,終樹降旗白。八月十五日,仇恥方清雪。還我合浦珠,喜極淚垂頰。

第六段,寫日軍擬由瞿唐峽仰攻重慶不成,孤軍陷入中國廣大地面的泥淖中,勝既不能,退亦不能,只好乾坤一擲,轉去偷襲珍珠港,導致最後在中途島敗戰,被美軍投擲原子彈,終至無條件投降。

卜宅溫泉丘,花明蒼翠積。久捐鴻鵠舉,偏嗜煙霞癖。重陽風雨悽,觴詠招詩伯。膺選省議員,廣掉民喉舌。舊業理工商,廿年勞老骨。早合卸雙肩,一窩藏駑拙。抵掌話滄桑,讀書忘歲月。

第七段結束,以卜宅陽明山溫泉,建溪山煙雨樓為主軸,簡單的綜論戰後二十餘年個人生命中的變化。

由於我受託撰寫他的傳記,每星期都有數日訪談,對他的事跡十分瞭然,這首詩裡面第二段、第三段、第五段,他都有另外的文章寫到,見於所著《雨窗墨滴》、《新支那素描》等書,第四段的議會請願運動和治警事件,有葉榮鍾《臺灣社會運動史》詳述其事,第六段談日本在戰爭中的失誤,也是臺灣人很普遍的看法。整體說來,全詩沒有一句空話,很能反映出他自己的詩觀,在當時的詩人中,是非常少見的一人。

但是,寫作五言古詩畢竟不是陳逢源之所長,他一生中也只有這唯一的一首。對於陳逢源來說,寫詩並不困難,平仄也很熟練,他也曾經寫過大量的連章詩,五七言律絕都有,因而詩才也不是問題。但是,他無法寫出令自己滿意的五、七古體,確實也是事實。推究原因,應是臺灣傳統的詩風都局限在七言律絕,因而使他自我設限。

陳逢源既然把寫作五、七言古詩當作更高級的才華,那麼,他讚賞張達修,也特別推崇《北颱風光圖讀後賦呈南都詞長》這首長詩,並且在《北颱風光圖徵詩集》的前面,特別予以刊載,就不令人意外了。

 

四、中華詩學研究所《華岡禊集分韻詩》的意義

前文所論的《北颱風光圖讀後賦呈南都詞長》,並不是張達修唯一的七言長篇,在他的《醉草園詩集》中,[9]五古、七古數量不少,與同時代其他臺灣詩人的面目逈異。這一點就要說到臺灣當時的詩壇。

自從1949年以後,臺灣的詩壇就分為本省籍詩壇和外省籍詩壇,幾乎是井水不犯河水地,各自發展。我在前一次會議的報告中,曾經介紹臺籍詩壇大佬黃純青所發起的「重陽莫負菊花杯」的即席聯句,[10]本省和外省籍的知名詩人十餘位參加,影響力特別大,但在詩史的洪流中,那也只是長江中的一漚而已。

外省移入的人物與本省詩人之間,本來就因為語言不同而存在著天然的隔閡,更因為他們中間有不少原本就出身書香世家,來臺之前,已經頗富時名,又多身居高位,因而很自然就形成了外省詩人的圈子。這些外省詩人偶而也參加詩社,但那種詩社的結構性不強,時有時無,[11]並沒有像傳統臺灣詩社的那種組織,也沒有像擊缽吟會那種聚會。他們最常表現出來的方式,就是在各大晚報中投稿,而各大報刊的詩壇主編,也都是外省籍詩人。不過,這些都是客觀而形成的局面,並沒有人為運作的力量,從中刻意造成區隔。

當時外省詩人為主的群體,逐漸集合為1968年成立的「中華學術院詩學研究所」(簡稱」中華詩學研究所」),這個名稱,與張其昀先生主持的中國文化大學有關,所以又稱為「華岡中華詩學研究所」,到今天,「中華詩學研究所」已經更名改制為「中華詩學研究會」,它的機關雜誌《中華詩學》,仍設址在中國文化大學。一般人的理解中,研究所是指大學體系裡招收碩士生、博士生的地方,「中華學術院詩學研究所」既不是招收碩博士的教學單位,用這個名詞很奇怪,但在當年大家不但不覺得奇怪,反而相當珍惜這個名號,所裡面的成員,互稱為委員。由於成員之中,有相當多人本身就是委員,現在詩人們以委員相稱,無形中將身份提高不少。當然,這只是因為巧合而衍生的趣談,大多數的詩人委員都是名至實歸的高士,才是「中華學術院詩學研究所」特殊而受人尊重的原因。[12]

「中華學術院詩學研究所」給外人的形象,就是飽學的名士,當然,一談到學問,所得深淺,隨人不同,必定不會齊一,委員中各人的實力也並不整齊。但是,整體給人的感覺確是如此。當時有一種風氣,以寫作長古為能,以《華岡禊集分韻詩》這部小集為例。[13]這本書的篇幅不大,其內容就是將《蘭亭集序》全文,發給全體委員分韻寫作,王羲之原序有三百二十四字,委員人數只有百餘人,[14] 所以,從癸丑(1973)起,經甲寅(1974)乙卯(1975),分三年才告完成。完成之後,所長張維翰先生於1975年作序,宣告將付梓行;但實際上到了1979年2月才在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初版,已經是四年後了。董其事者是孫如晨先生,我也參加了校對的工作。這部小集的篇幅雖小,但從社長以下到每位參與的詩人都相當重視,無不搏盡全力來寫作,可說是了解「中華學術院詩學研究所」各委員的詩學功力最好的參考讀本。

打開這部《華岡禊集分韻詩》小集的第一印象,便會發現它的面目與臺灣傳統詩社的詩集完全不同。三百多首詩詞中,雖然不乏近體律絕,可是,主要的人物都寫五、七古。從開卷第一篇張維翰社長以「永」字作七言轉韻長篇,接下來梁寒操以「九」字作七言長古、易大德以「年」字作五言長古、丁冶盤以「歲」字作五古、宋天正以「在」字作《玉樓春》、王家鴻以「癸」字作五古、朱玖瑩以「醜」字作七古、成惕軒以「暮」字作五古,江絜生以「春」字作《望江南》詞、吳萬谷以「會」字作五古,其間只有繆黻平、李猷、吳春晴三人所作的「和」、「之」、「初」三篇,使用了七言律詩體裁。上述這幾位先生都是所中的領袖人物,從各人選用的體裁,不難看出他們對作詩的認識,是以能作古體,才稱高手。張達修三次提交的修禊詩作中,一次用「之」字作七律,另外兩次得「有」字和「哉」字韻,都寫了五古。而且,張達修在另一次以「紀念杜甫一千二百六年誕辰」為主題的社集中,以七言轉韻體寫了二十四句的長篇。[15] 這位臺灣籍的知名詩人,在「中華學術院詩學研究所」的雅集中,[16]以嫻熟的五、七言古體,與諸名士並駕齊驅。由此可知,陳逢源對他的讚賞,並不只是「北颱風光圖徵詩」比賽中奪魁而已,其背後,顯示了陳逢源對作詩的看法。

 

五、臺灣籍詩人與「傳統詩學會」

臺灣詩壇到了1970、1980年代,有一波強大的發展趨勢。除了外省籍詩人之外,以臺灣省籍詩人為中心的「傳統詩學會」,也在1976年五月一日創立了。本來,臺北市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型詩社是瀛社,活動在臺北的知名詩人,幾乎全部是瀛社的社員,不過,瀛社入社的選擇較嚴,據說當時有這樣的規定:「必須有舊人去世,才能補入新人。」不知道實際有沒有依法執行。總之,瀛社的門坎頗高,而且,當時剛開始開放民間社團登記的申請,瀛社是傳統型的詩社,還沒有考慮要不要登記為新型社團,就在這時候,「傳統詩學會」率先登記成立,一時間頗有臺灣傳統詩社聯合會的氣勢,其會員當然也與各個既有詩社的成員,大大重迭。

「傳統詩學會」注重培育青壯齡的後繼人才,因此,從1978年開始頒發「第一屆優秀青年詩人獎」,我和基隆邱天來兄兩人獲選。邱天來得獎以後,返回基隆創辦「基隆市詩學研究會」,自任創會理事長,每周四晚上七時於南榮路會址講授「傳統詩學研習班」,課目包括:「詩之欣賞」、「絕詩習作」、「律詩習作」、「擊缽詩體的運用」等課程。其他「傳統詩學會」的成員,也陸續舉辦這種研習班,至今不絕,當然,也吸引了相當多的同好,壯大了學會的人脈。

隨著「傳統詩學會」的發展,有一件事相當引人注目,因為就在這個時候,原來只附屬在《大華晚報》、《民族晚報》、《自立晚報》副刊的古典詩壇,主要的投稿者是外省詩人。從1982到1984年間,增加了《臺灣新生報》的《新生詩苑》,是詩人曾文新爭取來的,由他自任主編。過去三大晚報的詩刊,每次刊出量,連標點符號最多不滿300字,以絕句來說,大約8、9首。《新生詩苑》每期刊出一千餘字,詩篇之後,還有「詩訊」,揭載各地吟社的活動。一推出之後,便吸引了大批臺灣籍的詩人。由於這是幾天才刊出一次,我記得不少詩友特別期待出刊的那一天,趕著去購買報紙。1984年,曾文新把歷年的報紙刊登的詩作,編印成《新生詩苑》一書,[17]可以看到那個時代,民間確實有一股振興詩學的熱潮。

我們知道,臺灣傳統型詩社主要活動是擊缽吟,俗稱「全國詩人大會」,不管聚會是在那個市縣舉行,大家都掛著「全國詩人大會」的牌子。主辦單位不僅是傳統詩社,臺北市政府也每年舉辦,傳統詩社較多與廟宇合作,政府機關多用圖書館,臺北市濟南路圖書館有空調,場地大小適中,交通又方便,最常被利用。不管擊缽吟會由誰主辦,在那裡舉辦,參加的人數都非常多,一、二百人或二、三百人是常有的事。活動一開始先互選詞宗,作為評審人,然後拈韻、命題,揭示在板上。接下來幾個小時,來自各地的詩友,自分群組,各各成聚,開始寫作,全場默默無聲。我參加過的場次不計其數,每次都為詩人們認真推敲的神情,深受感動。計時,是用香柱和銅盤,線香燒到預定的位置,會敲響銅盤,這就叫擊缽。準時交卷後,交由詞宗在闈內評選,大家就暫時休息談天,同時欣賞名家書畫。晚宴後,有人上臺吟詩,有吟唐詩,也有吟自己的作品,場面十分熱鬧,當時瀛社總幹事陳焙焜(後任副社長)最擅長主持,經常看見他在場,許君武先生最喜歡上臺,黃得時教授也必定要上去,他會標準的閩南語讀書音,七律吟得最好,高雄壽峰詩社的黃祈全聲宏氣足,也常博掌聲。這樣的吟會,藝文的氣氛是非常好的,也大大有助於社教,但是,對於詩的質量提升,不但無益,反而向下沈淪。其實並不奇怪。

前面說過,外省來臺詩人,頗多博學能詩之士,棲身於大學教席。其中和陳逢源交誼最深的李漁叔,便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著有《花延年室詩》、《三臺詩傳》。[18]他的弟子尤信雄現已耋齡,另一位最知名的弟子張夢機,乃為先師,已經去世。其他大學的知名詩人,如劉太希、彭醇士、成惕軒任教於政大,戴君仁、鄭騫任教於臺大,與孫克寬、蕭繼宗任教於東海大學,張之淦任教於淡江大學,李猷在金融機構,也有不少私淑弟子,諸位先生都很受人敬仰。問題是,外省籍詩人在大學院校,主導了中文系的「詩選與習作」、「詞選與習作」課程,可是培養青年詩人的效果卻很有限。在質和量兩方面都不如人意,因而讓傳統臺灣詩社相當不滿,發明了一個名詞叫「學院派」來譏諷他們,而自稱「鄉土派」,希望用他們傳統詩社的力量,開班授徒,來育成後一代詩人。外省籍詩人和本省籍詩人的活動形態本來就不同,而且也很少聯繫,青年學子在中文系裡學習了大量的古代詩人家數之後,對於臺灣傳統詩社的學術基礎,深感質疑,很少人願意參加傳統詩社的擊缽吟,使得雙方的關係,更為疏遠,可以說是完全分道揚鑣了。

臺灣傳統詩社的「全國詩人大會」,並沒有不歡迎外省詩人,事實上,也有許多外省詩人參加,但是外省詩人總是無法融入擊缽吟中。推想其原因,便不難了解。人都有起碼的自愛心,擊缽吟會既然有詞宗,有名次,誰不想得到好名次?但是,臺灣傳統詩社的詞宗都是臺灣人,使用臺灣音來讀詩評等,我自己是臺灣籍,我曾經在黃得時教授指導下,學會標準的讀書音,所以我知道,除非作詩功力非常好,否則,用臺語發音來作詩和用國語發音來作詩,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更何況臺灣傳統擊缽吟的體調、規則、題材選取方法,和外省詩人的詩風百分之百不同,外省詩人參加幾乎沒有入選的空間,當然就不去了。據我所知,張夢機先生只有一次掄元而已。我也曾經得過前面的名次,那是我在寫作時改用臺語練句,聲腔和詞宗不遠所致。一些外省詩友還經常參加擊缽吟,就只是志在熱鬧,不求名次的了。不過,1990年以後,臺灣詩壇的擊缽吟偶而也請大學教授擔任詞宗,情況當然就複雜了。

客觀來說,外省籍詩人當中,有的人出身較好,讀書多,眼界寬,擅長吟詠,有的人長年在大學任教,熟悉古今名作,作起詩來,筆力較優,乃是必然。臺灣詩社方面,早期都是士紳出身,眼界和詩才都比較高,經過了長期的社會演變,到了後來,士紳的後代大量向政、法、醫、商和科學技術方面傾移,能夠作詩的已經很少了,進入詩社的人,古典教育的基礎偏低,有人笑說:「三教九流之士,都可以進來作詩」,其實,三教九流之士,如果書讀得好,何必不可; 但是,實際上,大多數作詩的人,不讀古籍,只知道互相摹仿,已經成為常態,淺學不但阻礙了詩藝進步,詩格、眼界也高不起來,像這樣的結果,乃是學問的問題,不能再把它歸之於省籍差別了。

 

六、結 論

本文以1978年「臺北區中小企業銀行」總行新建大樓落成之際,所舉辦的「《北颱風光圖》徵詩比賽」活動為引子,經由探討陳逢源的詩學觀念這條線索,分析探討1949年以後,臺灣詩壇上,本省籍詩人和外省籍詩人分道發展的根本原因。文中我介紹了外省詩人為主的「中華學術院詩學研究所」(1968年成立),和以臺灣省籍詩人為中心的「傳統詩學會」(1976年成立),並對彼此的作詩方法、現象,作了簡明的描述。我認為外省詩人引入臺灣的優點,是對「詩學」的學術鑽研,而且,利用大學中文系的教育,提升了下一代詩人的眼界與作詩能力。臺灣傳統詩社失去了昔日士紳階層的博學基礎,又離開大學的學術探索,使作詩變成社交遊戲。二者如果能夠互取所長,對於古典詩的未來發展,必定有良好的效果。

至於陳逢源在「《北颱風光圖》徵詩比賽」活動中,採取了擊缽吟的外形,實際上卻開創了一條新路。在他於1983年去世以後,我秉承了他的遺志,前後舉辦「大專青年聯吟大會」,從1983年十二月舉辦第一屆,共約200名全臺各大學的學生參加,到2003年舉辦第二十屆,前後二十年,有超過2000名參加者。現在各大學新進的詩選教授,全部是曾經參加過這系列活動的青年,不能不說是一個奇特的緣會。

(該論文收錄於《中華詩詞研究(第5輯)》,中華詩詞研究院、復旦大學中文系編,東方出版中心2019年出版)

注釋

[1] 其後,「臺北區中小企業銀行」於1998年5月14日再改制為」臺北國際商業銀行」,2006年11月13日, 合併更名為」永豐商業銀行」。

[2] 張佐辰,字惠康,1969年6月創刊」中華詩刊」,任發行人,社長易君左,主編李漁叔。

[3]蕭子明,江西崇義人,1964年為淡江大學前身淡江文理學院副教授,1968年升教授,又為中華詩學研究所委員,著有《憶琳詩草》、《憶琳詞草》。林光灝(1908-2003)名斌,八十歲後自稱」灝翁」,海南瓊山人氏,世居海口市。抗戰結束後來臺,歷任高雄市《大眾晚報》總編輯、高雄市記者公會理事長等職。從1965年到1979年間,經常在《暢流》《藝文志》《中外雜誌》《傳記文學》發表有關詩壇掌故文章。

[4] 按:民國二十八年(1939)林幼春辭世。

[5] 本詩排列於《溪山煙雨樓詩存》(作者自印本,1986),131-132頁,序列於辛亥(1971)年夏秋之間。

[6] 「頰」字出韻,寫作中偶誤也。

[7] 參見簡錦松:〈初識中國﹣1922年在中國大陸旅行的臺灣詩人陳逢源之所見〉,《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4期,2010年12月,成功大學,pp.1-30。

[8] 參見簡錦松:〈1934-1938年臺灣菁英陳逢源的中國旅行印象〉,東華大學:《東華漢學》,第17期,頁239-286,2013年06月。

[9] 收入張達修著《張達修先生全集 》(臺中市:張振騰發行,2007) 。

[10] 參見簡錦松:〈自然興廢成吾道-1949年以來臺灣古典詩詞傳習經驗之觀察〉,中華詩詞研究院,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編:《中華詩詞研究第1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10月),頁148-175。

[11] 例如薇閣詩社。據黃得時編:《板橋詩苑別集》(臺北:薇閣詩社,1949)卷首,社長黃純青序文可知,該社是以板橋林家大房林熊徵之號而命名,創設於民國三十七、八年(1948-1949)間。黃純青與林熊徵交好,並出副薇閣學田之任,乃邀集薇閣的姪兒林衡道、陳逢源、吳夢周、賴子清、林嘯鯤,及其子黃得時等詩友,成立詩社。參加雅集者有于右任、賈景德、張默君、林熊祥、李翼中、沈剛伯、曾祥和(沈剛伯夫人)、林凌霜、李騰嶽、陶芸樓、陳含光、曾今可、陳定國、黃水沛、杜仰山、張善、施教堂等,多時外省詩人,不過,薇閣詩社雖然舉辦了數次雅集唱和,組織則似有似無。

[12]  我自1973年起,常隨先師張夢機之後,在中華詩學研究所的活動中幫忙庶事。1982年以〈秋懷詩十一首(步昌黎公原韻)〉,得成惕軒、李猷二老之介,被選入為委員,是年二十八歲,為最年輕之委員,故熟知所中事務。

[13] 中華詩學研究所撰,《華岡禊集分韻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14]  據《華岡禊集分韻詩》所刊載的內容統計,作詩的人一共131人,其中有些人在作詩當時,可能還沒有成為中華詩學研究所委員。

[15] 見中華詩學研究會主編:《中華詩學雜誌》第35卷第3期,總139期,2018年3月,第36-37頁,原載中華詩學研究所編,《中華詩學》,第21期。

[16]  臺籍詩人參與《華岡禊集分韻詩》的尚有莊幼嶽(五古、五古、七絕)、曾文新(五律)、王獎卿(即王天賞,五古、七古)、簡明勇(七律、七古)、張仁青(七律、七絕、五古)等數人。簡明勇與張仁青,當時被視為年青博士詩人而予汲引,今俱亡矣。

[17] 曾文新《新生詩苑》(臺北:臺灣新生報出版部,1984。)

[18] 李漁叔撰:《三臺詩傳》(臺北:學海出版社,1976);李漁叔撰:《花延年室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重刊本。

中華詩詞研究院

微信號 :zhscyjy

網站:http://scy.counsellor.gov.cn/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差
    和很多臺灣人不同呢?因為我是臺灣的「外省人」。­  「本省人」指的就是蔣介石敗逃臺灣前,已經在島上生活的那群人(例如原住民以及鄭成功的子孫);「外省人」就是蔣介石帶去的那幫逃兵殘將,其中就有我的爺爺奶奶,他們住到了眷村,眷村就是外省人的群聚之地。­  1949年那時的本省人,大約有600多萬人,而蔣介石帶過去的外省人呢,大約有150萬人。比例大概是四比一。
  • 紀念|余光中,今日臺灣詩壇過半詩人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在臺灣詩壇,流傳著現在臺灣詩人基本上都是余光中和楊牧的「徒子徒孫」的說法。對此,臺灣詩人白靈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基本上如此,但余光中影響更大得多。臺灣詩人、明道大學中文系主任蕭蕭對余光中的評價是臺灣新詩界的瑰寶,具有領頭羊的特質。
  • 臺灣的省籍紛爭
    在臺灣,通常分為四大族群:福佬人,客家人,先住民,外省人,或簡化為本省人和外省人。而「省籍」指的就是「本省籍」與「外省籍」的區分。所謂本省籍是指 1945 年光復以前就住在臺灣的居民及其後代,外省籍則是指 1945 年以後進入臺灣的居民及其後代。所以在通常的情況下,「省籍」和「族群」是混用的。
  • 「本省人」和「外省人」的迷思
    中評社香港6月5日電(評論員 李家泉)我從事臺灣問題的研究,屈指三十多年了。但不知是什麼原因,從蔣經國先生在世開始,到李登輝主政,再到陳水扁主政,關於「本省人」與「外省人」的議題,竟越「炒」越熱。2008年又要「大選」了,臺灣政壇將換領導人,估計這個議題還會大炒特炒,並且會越吵越來勁。儘管這個選舉還有將近一年。而實際上早已開始「炒」了。
  • 著名女詩人變網絡「詩壇芙蓉」 惡搞有理?
    如果他是以詩人身份被「指控」,新詩人的整體形象都會受到影響,他的詩寫得好壞在此不做評論,單是他的詩人身份,特別是他還是一家詩歌刊物的「主編」的身份,足以讓很多人,特別是不了解詩壇真相的人和歧視新詩唯恐詩壇不亂的人找到藉口。在世紀之交,就有人公開宣稱「新詩是百年之騙」,這個觀點差點砸了我這個新詩教授的「飯碗」,有的人就認為大學中文系只能有古詩教授,新詩教授是南郭先生,應該驅逐出校園。
  • 臺灣詩人洛夫:詩和書法是最具體也最抽象的藝術形式
    臺灣詩人洛夫:詩和書法是最具體也最抽象的藝術形式 白楊 2016-11-24 09:13 來源:澎湃新聞
  • 社科院專家稱詩壇亂七八糟 「詩人」噁心又可憐
    伴隨這款遊戲軟體問世的,是廣大網民的口誅筆伐:「這是對詩人的糟蹋,是對詩歌的侮辱和褻瀆。」"梨花教主"趙麗華:詩歌不被年輕人理解很悲哀  然而,儘管這種軟體「新詩」滑稽可笑,驢唇不對馬嘴,卻不乏支持者,他們認為,「使詩歌遭受侮辱和褻瀆的,不是做詩軟體,而是詩歌的墮落。」
  • 詞人冰潔榮獲「中外華語詩壇十佳詩人」稱號,感言:感謝貴人恩人
    2018年9月27日,經過一周的激烈角逐和權威專家的嚴格評審,第三屆中秋詩會「中外華語詩壇十佳詩人」獲得者評選揭曉,全國共30人獲此殊榮,包含現代詩、古體詩、散文詩作者各10名。此次評選盛事中,著名詞人冰潔憑藉一首唯美浪漫、清新典雅的詩歌《一輪明月》,榮獲「中外華語詩壇十佳詩人」稱號。據主辦方介紹,第三屆中秋詩會「中外華語詩壇十佳詩人」評選,是面向海內外華語詩人舉行的重大盛事。
  • 清代詩壇不如唐宋詩壇那麼星光燦爛,但也是有不少詩人的
    不過清代詩壇不如唐宋詩壇那麼星光燦爛,詩人不少,大家不多,可以用寥若晨星來形容。古代詩歌包括古體詩(唐以前詩歌,楚辭,樂府詩等),近體詩(絕句,律詩),詞(又稱詩餘),曲(又稱詞餘)。就歷史長河而言,清詩詞,是唐宋詩歌的延續,並出現了一些詩學流派和主張。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寫詩遣詞以自娛,所以清朝人寫詩也不足為奇。
  • 百歲現代主義詩人紀弦去世 是臺灣現代詩開山鼻祖
    作為開啟臺灣現代詩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離去,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詩人流沙河在《臺灣詩人十二家》中,曾用十二種動物,對應喻指十二家詩人,其中他將紀弦比作「獨步的狼」。而如今,這位曾寫下「我乃曠野裡獨來獨往的一匹狼\不是先知,沒有半個字的嘆息」的詩人,只能在另一個世界中長嘯、獨行。
  •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時間:2020-04-24 14:25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妹什麼意思什麼梗?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 臺灣方言中,原本指穿戴豔俗,不懂時尚,言談過時,舉止老土的女性。與男版的臺客相對。是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
  • 當大陸詩人遇上臺灣詩人
    臧克家的詩是醞釀於抒情之中的哲學,是哲學的詩。聞一多曾下過一個精闢的結論,「克家的詩,沒有一首不具有一種極其頂真的生活的意義。」這「極頂真」正是來自詩人關照生活本質,把握生活本質的哲理性總結。紀弦(1913~2013.7月22日),是臺灣詩壇的三位元老之一,在臺灣詩壇享有極高的聲譽。紀弦不僅創作極豐,而且在理論上亦極有建樹。
  • "詩魔"洛夫逝世,臺灣當代十大詩人,名列首位|讓我們一起讀詩懷念
    洛夫(1928.5.11~2018.3.19 ),原名莫運端、莫洛夫,衡陽人,國際著名詩人、世界華語詩壇泰鬥、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者、中國最著名的現代詩人,被詩歌界譽為"詩魔"。洛夫擁有多部經典著作,出版詩集《時間之傷》等37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7部,評論集《詩人之鏡》等5部,譯著《雨果傳》等8部,其中《石室之死亡》廣受詩壇重視。2001年,洛夫推出3000行長詩《漂木》,同年被評選為臺灣當代十大詩人之一,名列首位。
  • 紀弦,臺灣現代詩的開拓者去了
    【一種追思】  在廣義的現代漢語詩歌史上,紀弦或許也可以說是最突出的一位跨越了兩個時代,並且對於現代詩歌精神作出了巨大貢獻的詩人。  紀弦,臺灣現代詩的鼻祖,近日以百歲高齡在加州離世,也為臺灣詩壇的現代主義運動畫上了句點。  紀弦早年學的是西方美術,造就了他一生對西方現代文學藝術的崇尚。
  • 臺選戰觀察:本省外省還不夠 出生地也成話題
    中國臺灣網12月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嘉義市「立委」選戰升溫,無黨籍參選人翁壽良,昨天(29日)發表新一波文宣,以小學、初中到高中獎狀,證明自己是土生土長嘉義人。翁壽良並公布國民黨參選人吳育仁的維基百科,指其是雲林人,並稱將印製4萬份文宣,明天開始發送。  「我就是嘉義人才!」
  • 臺灣著名詩人洛夫
    臺灣藝術家陳青狄接觸洛夫的詩已近40年。她說,洛夫的作品文字優美,風格銳利,在中文詩壇地位舉足輕重。  「60多年的老朋友走了,心裡十分難過。」1954年與洛夫、瘂弦共同在臺灣創辦《創世紀》詩刊的詩人張默說,自己和洛夫都是離鄉背井來到臺灣,有相似的背景、話題和共同奮鬥的經歷,非常不舍老朋友離開。
  • [文學概況]臺灣現代詩發展概況
    但日據時期新詩奠定了一種詩人立足臺灣土地的堅定信念,以及批判現實、抵抗強權的精神,這二種遺傳跨越了時空的的阻隔,影響六、七○年代以後的本土詩人甚巨。戰前戰後時期詩派的傳承(1945年至1949年)  1945年8月,日本戰敗,臺籍詩人面臨語言轉換的困境,復加二二八事件的陰影,1946年到1949年底,臺灣僅有出版雷石榆《八年詩選集》、汪玉岑《卞和》和綠原、田野等十七位二十二首詩選集《路》。
  • 《常春藤詩叢》再現 上世紀八十年代詩壇
    《常春藤詩叢》分為五卷三十八冊,呈現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活躍在中國,且至今仍在全國詩壇具有影響力的詩人的成就以及他們詩歌創作的面貌,是表彰新時期新詩創作成果,紀念「五四」以來新詩百年的重要作品。 上世紀八十年代崛起了一條條詩歌山脈,吉林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及華東師範大學,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詩歌重鎮,詩人們具有的探索、獨立、豐富多彩的詩風,構建和豐富了當代詩人特有的詩學與美學傳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詩歌成就。
  • 李白號稱詩仙,為何七律連有些二流詩人都敵不過?專家:詩壇之幸
    詩仙、詩聖、詩鬼、詩豪、詩奴、詩魔,幾千年詩壇,能有個名號當真是件很洋氣、很了不得的事。而在這眾多名號中,「詩仙」二字分量特別重。頂著「詩仙」之名,按道理水平自然要比一般的詩人高明不少,但事實上,有一種詩體李白卻連有些二流詩人都敵不過,這就是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