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現代主義詩人紀弦去世 是臺灣現代詩開山鼻祖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紀弦百歲生日留影(右為紀弦長子路學恂,左為路學恂夫人李劍年)。 於奎潮 供圖

  紀弦自畫像

 美國加州當地時間22日凌晨二時許,中國臺灣著名詩人紀弦於家中去世,享年101歲。作為開啟臺灣現代詩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離去,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詩人流沙河在《臺灣詩人十二家》中,曾用十二種動物,對應喻指十二家詩人,其中他將紀弦比作「獨步的狼」。而如今,這位曾寫下「我乃曠野裡獨來獨往的一匹狼\不是先知,沒有半個字的嘆息」的詩人,只能在另一個世界中長嘯、獨行。

  移民美國

  晚年基本臥床,偶爾接待來訪者

  最先在微博上發布老人去世消息的,是江蘇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於奎潮。他昨天上午接到紀弦兒子路學恂的電話,得知了紀弦去世的消息。「沒想到老人走得這麼快」,於奎潮說去年老人百歲的時候,家族成員還為他舉行了一個隆重的生日宴會,「他們寄了張照片給我,紀老戴著一個花冠,看上去狀態還可以。」

  因為想要出版紀弦的詩集,於奎潮開始和紀弦家人有所交往。他從紀弦家人那裡了解到,因為年齡太大,老人近幾年基本都在臥床中度過,偶爾接待各地慕名來訪的人。「今年年初,我收到了路先生寄來的紀老的籤名本,他的字仍然非常漂亮。」

  於奎潮收到的這個籤名本,是紀弦90歲時出版的詩集《年方九十》,其中收錄了紀弦晚年的一些詩作。這些詩表現出了活躍的思維、豐富的想像力,「仍然非常美」。

  歷史貢獻

  開啟臺灣現代詩運動

  紀弦1913年出生於河北清苑縣,1929年開始創作。他在上海以「路易士」為筆名發表作品,屬於現代派的一員。1948年1月底他由上海遷徙至臺灣,在詩人伊沙看來,紀弦對中國詩歌產生的巨大影響正始於此時。「在上世紀40年代的上海,他其實並不算特別重要,只屬於現代派中的年輕人」伊沙說,「但他去了臺灣之後,創辦了《現代詩》詩刊,這是臺灣第一個有現代詩追求的詩刊,他可以說是臺灣現代詩的開山鼻祖。」

  紀弦於1953年創辦《現代詩》季刊,發出新詩再革命的先聲,在臺灣掀起了一場現代主義詩歌的運動,「他們的口號很明確,就是向波德萊爾以降的法國現代詩學習」伊沙說。在他看來,「五四」時期胡適、郭沫若締造了新詩,到了1949年,新詩僅僅是到達了西方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詩歌的階段,但當詩人開始準備走向現代主義時,卻因為歷史原因不得不中斷。「當我們沒有辦法嘗試世界詩歌潮流的時候,紀弦完成了我們沒法完成的文學道路。」

  伊沙認為如果說胡適、郭沫若開創了現代詩,艾青讓現代詩更為本土化、更有時代感,紀弦則讓中國的現代詩走進了現代主義,「他在整個中國文學史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他的離去標誌著一個時代結束了。」

  大陸影響

  在詩歌史上刻下「你的名字」

  臺灣詩歌在上世紀80年代被引介到大陸,詩人王家新也正是那時第一次讀到了紀弦的詩歌,「當時還常常將紀弦和瘂弦弄混」。

  王家新很喜歡紀弦的詩歌,他認為紀弦的詩歌將文言文和現代口語相結合,形成了一種語言上的張力,既有古典美又有現代性。「他的詩歌體現了早期現代主義的一些特點,比如追求語言的新奇、陌生感,有一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感覺」。王家新也覺得紀弦的詩歌沒有流於語言技巧的玩弄,而是有著很真實的內在感受,「他的詩將語言追求和內在表達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讓我們讀了有感受。」

  王家新曾在文章中分析紀弦的詩作《狼之獨步》,他寫道「這並不是在『玩語言』,如『颯颯的,颯颯颯颯的』這句『名句』,詩人發明了一種擬聲詞,並有意把它拖長、斷開,但這並不是無意義的語言遊戲。細心體會吧,正是這種『颯颯的,颯颯颯颯的』,把我們引向了一種詩的傾聽。」

  ■ 詩人評說

  藍藍

  紀弦的詩我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讀得多一些,後來讀得比較少了。當時的感覺是他很現代,相對大陸當時的詩歌,他顯得很先鋒,受西方的影響比較大。因為他和洛夫等一批詩人都是用漢字寫詩,讓我印象很深,發現原來還有另外一種漢語詩歌的格局,還是很有啟發的。

  屠岸

  我第一次讀他的詩大概在敵偽時代的上海。他比我大十多歲,是我前一輩的人了,我和他沒有通過信,也沒有見過面。他的詩歌屬於現代主義甚至是後現代主義,在臺灣和海外有比較大的影響。抗戰時期,他在上海辦過一個刊物叫《詩領土》,當時他的筆名叫路易士。

  說到這還有一個笑話,他大概知道我這個人也寫詩,就派一個人來和我聯繫,但那天我恰恰不在家。我母親問他是哪裡的,他說是《詩領土》的。我母親聽成了司令部,她就很害怕,說怎麼日本憲兵司令部來找我的兒子了?她就說我兒子不在這裡,《詩領土》的人就沒再和我聯繫過。紀弦的詩總的來說,我讀得不多,我感覺他的語言有一些新的東西,不是很傳統,是一種現代主義的風格。

  ■ 詩人小傳

  手杖與菸斗

  紀弦,本名路逾,1913年4月27日年出生於河北省清苑縣,少年時居於揚州多年,1933年畢業於蘇州美術專科學校。1929年,他寫作與初戀同步。1933年他用路易士做筆名,自費出版《易士詩集》。1934年在《現代》雜誌發表詩作。他曾和杜衡合辦《今代文藝》,並組星火文藝社,也曾和徐遲、戴望舒合辦《新詩》月刊。1945年他開始使用紀弦的筆名。截至1948年11月底由上海到臺灣以前,紀弦在大陸共出版過九本詩集,辦過七種詩刊。

  紀弦到臺灣後,長期任教於成功中學,培養了眾多詩壇新生力量。在臺灣期間,他最引人重視的是創辦《現代詩》,組織現代派。他主張新詩要走「橫的移植」的道路,希望創造出一種超越時空、具有抵制抒情的詩性品格的純詩。但這一主張因激進性而引起當時臺灣詩壇的不滿。紀弦由此成為一些詩人口誅筆伐的對象,這讓他常常有一種孤獨感,並將這種感受滲透到詩中。但紀弦生性率真,他用詩來進行精神慰藉,稱這是「光榮的獨立,我自甘寂寞。」

  紀弦讀書時愛蓄長發、打大領結,穿著沾滿油彩的外衣招搖過市。年歲稍長,菸斗、手杖變成了他的標誌,他的老友徐遲曾回憶,「修長修長的個子,穿著三件頭一套的黑西服。他手提一根黑手杖,嘴銜一隻黑菸斗,有時還牽著一條繞著他跳舞的小黑狗。」他自己也曾寫作一首詩《七與六》,「拿著手杖7\咬著菸斗6」,「手杖7+菸斗6=13之我\一個詩人。一個天才\一個天才中之天才\一個最不幸的數字\唔,一個悲劇」這是一個詩人自嘲的獨白,其詼諧、自嘲的風格也常見於紀弦的詩中。

  1976年底,紀弦移民美國,晚期詩歌變得溫柔敦厚,常在平白中見奇趣。紀弦七十歲時創作的《七十自壽》表達了晚年的心境:「既不是什麼開始,亦尚未到達終點\而就是一種停,停下來看風景。」

  ■ 紀弦的詩

  你的名字

  用了世界上最輕最輕的聲音,

  輕輕地喚你的名字每夜每夜。

  寫你的名字,

  畫你的名字,

  而夢見的是你的發光的名字:

  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如燈,如鑽石,你的名字。

  如繽紛的火花,如閃電,你的名字。

  如原始森林的燃燒,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在樹上。

  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樹上。

  當這植物長成了參天的古木時,

  啊啊,多好,多好,

  你的名字也大起來。

  大起來了,你的名字。

  亮起來了,你的名字。

  於是,輕輕輕輕輕輕輕地呼喚你的名字。

  ——紀弦

  本版採寫 新京報記者 江楠

相關焦點

  • 紀弦,臺灣現代詩的開拓者去了
    【一種追思】  在廣義的現代漢語詩歌史上,紀弦或許也可以說是最突出的一位跨越了兩個時代,並且對於現代詩歌精神作出了巨大貢獻的詩人。  紀弦,臺灣現代詩的鼻祖,近日以百歲高齡在加州離世,也為臺灣詩壇的現代主義運動畫上了句點。  紀弦早年學的是西方美術,造就了他一生對西方現代文學藝術的崇尚。
  • 中國現代文學館獲贈臺灣著名詩人紀弦文物文獻資料
    中新社北京4月15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現代文學館15日獲臺灣著名詩人紀弦家屬捐贈一批文物文獻。該館研究部主任李洱表示,將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設「紀弦文庫」,他相信這將進一步確認詩人在中國文壇的地位。  紀弦(1913-2013年),是臺灣詩壇的三位元老之一,在臺灣詩壇享有極高聲譽。
  • [文學概況]臺灣現代詩發展概況
    孟樊《當代臺灣新詩理論》歸納現代詩有兩種指稱:多數人將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的新詩發展稱為「現代詩」,但亦有泛指從胡適提倡白話詩迄今的新詩發展,如蕭蕭和張漢良合編的《現代詩導讀》。但不論是上述何種指稱,「現代詩」並不等同於「現代主義的詩」。成立現代派的紀弦,在《「現代詩」的正名與其它》一文,認為現代詩的定義可以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說法,廣義的現代詩是指「現代人」所寫的詩,是「現代」的詩。
  • 臺灣現代詩鼻祖紀弦詩選
    [導讀]紀弦是現代派詩歌的倡導者,他主張寫「主知」的詩,強調「橫的移植」。詩風明快,善嘲諷,樂戲謔。他的詩極有韻味,且注重創新,令後學者競相仿效,成為臺灣詩壇的一面旗幟。紀弦自畫像紀弦是臺灣詩壇的三位元老之一(另兩位為覃子豪與鐘鼎文),在臺灣詩壇享有極高的聲譽。紀弦不僅創作極豐,而且在理論上亦極有建樹。
  • 臺灣現代詩派三大詩社及其代表人物
    而在敏感的詩人筆下,臺灣現代詩歌在逆境中走向繁榮,成為那個時代臺灣文學中一顆璀璨的明星。上世紀50年代初期,臺灣詩壇相繼成立了三個有現代主義傾向的詩社——現代詩社、藍星詩社和創世紀詩社,這三大詩社聚集了大批詩人,通過創辦詩刊、舉行詩歌活動等方式,在而後的數十年間牢牢佔據著臺灣現代詩的話語權,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也為日後臺灣詩歌的全面綻放奠定了基礎。
  • 紀弦詩歌四首,一起回顧臺灣現代詩社的輝煌和過往!
    中國詩人還沒有寫出過一部偉大的回憶錄。換言之,現有詩人回憶錄還配不上他們遭遇的苦難。「時間」和「現實」是一對磨盤,足以讓勇氣和以勇氣為前提的詩歌史化為一小把齏粉。是的,有很多次,我們已經看到,詩人們具備了洞察能力,然而可怕的是,他們同時也具備了荒廢這種洞察能力的能力。
  • 詩人紀弦、配音演員李易走了·都市快報
    悼念館  記者 潘卓盈    「今天是煩哀的日子,你突然做了天國的主人,你說夢有聖潔的顏色,如愛人天藍的眸子……」這是詩人紀弦寫下的詩句《煩哀的日子》,他於美國時間7月22日凌晨兩點在加州逝世,享年101歲。
  • 臺灣現代詩派中的三大詩社及其代表人物
    上世紀50年代初期,臺灣詩壇相繼成立了三個有現代主義傾向的詩社——現代詩社、藍星詩社和創世紀詩社,這三大詩社聚集了大批詩人,通過創辦詩刊、舉行詩歌活動等方式,在而後的數十年間牢牢佔據著臺灣現代詩的話語權,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 臺灣詩人洛夫:詩和書法是最具體也最抽象的藝術形式
    洛夫從事詩歌創作以外,亦多年沉潛於書法探索,前不久,洛夫就此與筆者進行了關於詩與書法的對話。洛夫洛夫是臺灣現代詩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同紀弦為代表的「現代派」和覃子豪、余光中等為代表的「藍星詩社」成三足鼎立之勢《創世紀》,於時代的風雲變幻中艱難前行,成為臺灣島內堅持最久的一個文學期刊。從事詩歌創作以外,洛夫亦多年沉潛於書法探索,前不久,洛夫就此與筆者進行了詩與書法的對話。
  • 當大陸詩人遇上臺灣詩人
    -2004.2.5)山東濰坊諸城人,是聞一多的學生,現代詩人。臧克家的詩是醞釀於抒情之中的哲學,是哲學的詩。聞一多曾下過一個精闢的結論,「克家的詩,沒有一首不具有一種極其頂真的生活的意義。」這「極頂真」正是來自詩人關照生活本質,把握生活本質的哲理性總結。
  • 詩未必盛唐,此處有民國文壇23位優秀詩人
    民國詩壇,論及至今名聲最響的,無人能出徐志摩項背,徐志摩儼然已經成為了中國現代詩或者是現代詩人的代名詞,其在白話文詩壇的地位似乎直追唐詩的陳子昂,和宋詞的柳三變。徐志摩更是新月詩社的主創辦人,更是「新月」盟主,其作品特徵鮮明,浪漫而唯美,且不含黨派色彩,是民國詩壇著名的純粹的詩人!
  • 詩與歌,太平洋吹來的風
    回到臺灣,陳懷恩在訪問中提到了余光中與徐霞客神交的那個瞬間。本以為詩人有情要抒,誰知余光中不以為意:「你們太吵啦,嘰嘰喳喳嘰嘰喳喳,我安靜下讓你們停下來。」攝像機很難捕捉到浪漫詩人的感性一面,卻總能遇到他爭強好勝的一面。余光中經常會參加一些文學活動,有一次,他參加了一個學生論壇。來的學生都鋒芒畢露,提的問題很尖銳。一個學生站起來問他,怎麼看詩人紀弦。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他是在古典與現代之間出入自如的「詩騎士」
    據多家臺媒報導,臺灣著名詩人楊牧3月13日於臺北國泰醫院辭世,享年80歲。 臺灣「中央社」稱,楊牧近年身體不佳,呼吸系統與心臟皆有狀況,前幾天身體惡化住進加護病房。臺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須文蔚表示,楊牧上禮拜送進加護病房就昏迷,沒有清醒過來,過世時十分安詳。
  • 獨家 臺灣詩人鄭愁予:《情婦》是首戰爭詩
    ,比如那首著名的《錯誤》:「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騰訊文化 林淑蓉 發自臺灣2015年1月20日,多數學校開始放寒假,在金門大學任教的臺灣詩人鄭愁予,迫不急待繞道臺北,飛回美國看女兒和孫子。
  • "詩魔"洛夫逝世,臺灣當代十大詩人,名列首位|讓我們一起讀詩懷念
    洛夫(1928.5.11~2018.3.19 ),原名莫運端、莫洛夫,衡陽人,國際著名詩人、世界華語詩壇泰鬥、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者、中國最著名的現代詩人,被詩歌界譽為"詩魔"。洛夫擁有多部經典著作,出版詩集《時間之傷》等37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7部,評論集《詩人之鏡》等5部,譯著《雨果傳》等8部,其中《石室之死亡》廣受詩壇重視。2001年,洛夫推出3000行長詩《漂木》,同年被評選為臺灣當代十大詩人之一,名列首位。
  • 臺灣著名詩人洛夫
    洛夫曾說:「我雖然是一個現代詩人,但我寫的詩完全是中國詩的身份。」他的詩歌中處處體現了濃厚的中國傳統精神。  「洛夫的現代詩充分汲取了中國古詩詞的養分,意向運用超前而迷人。」比洛夫小一歲的詩人管管稱洛夫為老師。他說,洛夫做一件事,不但要做成功,而且要做第一,意志令人感佩。
  • 臺灣詩人楊牧去世:讓風朗誦,那最後的詩篇
    沒有比這更好的結局了,以他的詩作別詩人自己。關於楊牧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劇照在臺灣詩壇最為人所知的詩人中,鄭愁予和余光中,以他們曉暢的抒情性,入選中學教材最多,流布廣泛;洛夫和楊牧,則以語言試驗的難度,在創作界與學術圈,享有更高的地位。
  • 詩人紀弦詩歌《你的名字》賞析
    原詩:紀弦
  • 論20世紀70年代臺灣詩歌的「本土」意識
    臺灣50-60年代的現代詩運動,在進入70年代前後,隨著《中國現代詩論選》、《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ModernChinesePoetry》(《中國現代詩選》)等選本的出版(①《中國現代詩論選》,洛夫、張默、瘂弦主編,高雄:大業書店,1969;《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洛夫編,臺北:巨人出版社
  • 巴西的左翼詩人和現代主義運動(一)
    隨著《花與噁心》的走紅,啟皓北京的活動現場請來了該詩的譯者胡續冬,以巴西近代的左翼詩人切入,詳盡地講述了二十世紀在巴西文化界發生的現代主義運動——一段擺脫殖民、尋求身份認同、反抗霸權的歷史。本文根據活動錄音經過原作者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