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現代詩派三大詩社及其代表人物

2020-12-13 三聯生活周刊

文 | 張從志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特殊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催生了風行一時的現代派文學。在這個遙望大陸的孤島上,社會籠罩在壓抑、挫敗甚至絕望的氣氛中,仿佛罹患上一種難以治癒的精神創傷,這種情緒投射到文學作品中,與戰後西方世界的現代文藝思潮遙相呼應,為臺灣文壇的現代主義實驗提供了土壤。而在敏感的詩人筆下,臺灣現代詩歌在逆境中走向繁榮,成為那個時代臺灣文學中一顆璀璨的明星。

上世紀50年代初期,臺灣詩壇相繼成立了三個有現代主義傾向的詩社——現代詩社、藍星詩社和創世紀詩社,這三大詩社聚集了大批詩人,通過創辦詩刊、舉行詩歌活動等方式,在而後的數十年間牢牢佔據著臺灣現代詩的話語權,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也為日後臺灣詩歌的全面綻放奠定了基礎。

圍繞現代詩的內容和形式,三大詩社有各自不同的主張,在不同發展階段亦有不同的追求,加之每個詩人的風格、志趣各異,因此,詩社之間常常爆發各種規模的論戰,此類大小論戰也在上世紀後半葉成了臺灣文壇活力的明證,同時註解出臺灣文學,尤其是詩歌藝術的成長脈絡。

儘管存在分歧,但在某些時期,以三大詩社為代表的臺灣現代詩歌創作仍然表現出了共同的特徵,比如強烈的「表現自我」,反理性的、潛意識的抒寫,追求繁複駁雜的意象,求新求變的藝術追求等等,從詩人們的詩篇中也可挖掘出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印跡。

現代詩社

1953年2月,紀弦率先創辦了現代詩季刊社,並發行《現代詩》詩刊。1956年1月15日,紀弦、葉泥、鄭愁予、羅行、楊允達、林泠、季紅、林亨泰等九人於臺北市民眾團體活動中心舉行「現代派詩人第一屆年會」,宣告「現代派」與現代詩社正式成立。

詩社的主張是紀弦提出的「現代派六大信條」,即「現代派」是「包容了自波特萊爾以降的一切新興詩派之精神與要素的現代派之一群」,明確提出「新詩乃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認為新詩是「詩的新大陸之探索,詩的處女地之開拓」,把「詩的知性」「詩的純粹性」「擁護自由和民主」作為追求目標。

上述主張一經提出便遭到猛烈抨擊,被批為全盤西化,試圖割斷中國的文學傳統。不過,從現代詩社出版的《現代詩》雜誌上可以看出,紀弦等人並沒有嚴格遵守這一信條,而採取了相對寬容的態度,容納了不同風格與形式的詩作,這對推動現代詩歌的創新和新人的培養起到了積極作用。

代表詩人:紀弦、鄭愁予

紀弦(1913~2013),原名路逾,曾用筆名路易士,祖籍陝西,1913年出生於河北省清苑縣。1929年開始發表詩作,1933年畢業於蘇州美術專科學校,自編《易士詩集》。1936年東渡日本,回國後與戴望舒等創辦《新詩》月刊。抗日戰爭爆發後流轉於漢口、長沙、昆明、香港等地,曾任「國際通訊社」日文翻譯,主編《詩領土》。抗戰勝利後始用紀弦筆名寫稿。1948年赴臺,在臺北市成功中學任教25年後退休。1953年創辦並主編《現代詩》季刊,1956年組建現代詩社。1976年移居美國,直至2013年在加州家中逝世。

紀弦是臺灣詩壇的三位元老之一(另兩位為覃子豪與鐘鼎文),在臺灣詩壇享有極高的聲譽。他不僅創作極豐,而且在理論上亦有建樹。他是現代派詩歌的倡導者,他主張寫「主知」的詩,強調「橫的移植」,詩風明快,善嘲諷,樂戲謔,且注重創新,令後學者競相仿效,成為臺灣詩壇的一面旗幟。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童年時期,鄭愁予隨軍人父親走遍大江南北,抗戰期間跟母親轉徙於內地,避難途中在母親教導下開始細讀古詩詞。

1949年,隨父至臺灣。畢業於新竹中學。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1958年畢業於臺灣中興大學。1968年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作家寫作計劃」。1990至1992年任臺灣《聯合文學》總編輯。

鄭愁予詩作以優美、瀟灑、富有抒情韻味著稱,意象多變,溫柔華美,自成風格。他的《錯誤》《水手刀》《小小的島》《如霧起時》等詩使人陶醉,常被稱為「浪子詩人」。

藍星詩社

1954年3月,藍星詩社創立,發起人是覃子豪、余光中、夏菁、鐘鼎文、鄧禹平等人。同年,借《公論報》版面開闢《藍星周刊》,每周刊出一次,由覃子豪主編,161期後交由余光中接棒,直至1958年8月停刊。

1962年3月30日,宴請菲律賓文藝訪問團

藍星詩社在三大詩社中最具活力和向心力,但它自始至終未有固定理論和絕對信條,其組織亦十分鬆散,成員來去自如,更像一個具有沙龍精神的同盟,它對現代詩的追求更多地體現在其所刊載的詩作之上。在《第十七個誕辰》一文中,余光中曾回顧藍星詩社的創社目的:「我們要組織的,本質上便是一個不講組織的詩社。基於這個認識,我們也就從未推選什麼社長,更未通過什麼大綱,宣揚什麼主義。大致上,我們的結合是針對紀弦的一個『反動』。紀弦要移植西方的現代詩到中國的土壤上來,我們非常反對。我們雖不以直承中國詩的傳統為己任,可是也不願貿然作所謂『橫的移植』。紀弦要打倒抒情,而以主知為創作的原則,我們的作風則傾向抒情。」

瘂弦

自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藍星」變動雖繁,但一直保持了民族抒情的風格,展現出現代主義溫和的一面,對相對激進的「現代派」和後來的「創世紀」起了制衡作用,對臺灣現代詩在「民族」與「現代」的融合中發展也有積極貢獻。

代表詩人:覃子豪、羅門、向明

覃子豪(1912~1963),四川省廣漢人,與紀弦同屬從大陸去臺灣的老一代詩人。1932年就讀於中法大學,1935年東渡日本進入東京中央大學,在日本留學時開始接觸法國象徵派詩人波特萊爾、馬拉美的作品,受象徵主義影響,開始創作現代詩,30年代回國,組織文海詩社。

到臺灣後與紀弦、鐘鼎文、葛賢寧等人,借《自立晚報》的版面創辦《新詩周刊》。後紀弦創立《現代詩》季刊,成立「現代派」,遂與鐘鼎文、余光中、鄧禹平、夏菁等人發起創立「藍星詩社」。

覃子豪主張詩應蘊蓄人生的意義,並能與讀者作心靈的共鳴,重視實質的表現及表現的完美,尋求詩的思想根源,在準確中求新的表現,而以自我創造的完成作為風格的表現。他早期的詩作走抒情路線,移居臺灣後則轉向現代主義風格。詩作主要有《海洋詩抄》《向日葵》《畫廊》等詩集,另有《詩的解剖》《論現代詩》等詩論集。

羅門(1928~2017),原名韓仁存,1928年生,海南省文昌人。1948年進入杭州筧橋空軍飛行官校,次年,隨學校前往臺灣。1954年,處女詩作《加力布露斯》在《現代詩》上發表。1955年,羅門加入創立不久的藍星詩社。

羅門的詩專注人的心靈探索,強調詩人創造的是異於第一、二自然的「第三自然」,並慣於採取心靈的廣角鏡,探索現代人的內心世界,洞察諸如人性、戰爭、死亡、都市文明等人類生存的層面。主要詩集有《第九日的底流》《死亡之塔》《隱形的椅子》《曠野》等,詩論集《心靈訪問記》《時空的回聲》等。

向明,原名董平,1928年生於湖南長沙,軍事學校畢業,曾任軍職多年。1949年赴臺,後加入藍星詩社,曾任《藍星詩刊》主編、臺灣詩學季刊社社長等。其為人低調,在臺灣素有「詩壇儒者」之稱。

出版詩集有《雨天書》《狼煙》《五弦琴》《青春的臉》《向明自選集》《水的回想》等,詩話集《客子光陰詩卷裡》,童詩集《螢火蟲》。向明以生活作為詩的礦源,不追求在語言和意象上炫奇,而力圖在生命的意義上有所探索,在嚴肅的問題上有所堅持,是一位進而介入現實,出而批評人生,兼顧文學與社會使命的詩人。

創世紀詩社

創世紀詩社由洛夫、張默和瘂弦等臺灣軍中詩人於1954年發起,成立後開始出版《創世紀詩刊》。洛夫、張默、瘂弦三人號稱「創世紀鐵三角」。《創世紀詩刊》的出現,團結了一批臺灣詩壇的現代詩人,形成了「創世紀詩群」詩歌流派。

在前期,創世紀詩社提出「新民族詩型」的創作路線,要求排除純理性、純情緒的呈現,主張寫詩要有民族風味。但不久,它推翻了原來的創作主張,展現出極其前衛的姿態,宣傳超現實主義的詩觀,並在60年代成為超現實主義的集聚地。

包括洛夫、瘂弦在內的「創世紀」詩人倡導純粹經驗的美學,強調詩的「世界性」,把現代詩推向極端,對臺灣新詩中「虛無」「晦澀」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代表詩人:洛夫、瘂弦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鄉下,1938年舉家搬遷至衡陽市。1948年考入湖南大學外文系。1949年國民黨軍隊在湖南招考青年入伍,洛夫隨軍隊抵達臺灣。後入讀軍校,畢業後被分至左營海軍陸戰隊。越戰後期奉命參加駐越軍事顧問團擔任英文秘書,其間發表了作品《西貢詩鈔》。返臺後,就讀於淡江文理學院,1973年畢業,並在同年8月以中校軍銜退役。1996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迄今。

洛夫筆耕不輟,著作頗豐,出版詩集《時間之傷》等37部,還有大量散文集、評論集和譯著。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廣受詩壇重視,1982年長詩《血的再版》獲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1999年,洛夫詩集《魔歌》被評選為臺灣文學經典之一。2001年,三千行長詩《漂木》出版,震驚華語詩壇,同年被評選為臺灣當代十大詩人之一,名列首位。

瘂弦,原名王慶麟,祖籍河南南陽,1949年在湖南加入國民黨部隊,並隨之抵達臺灣。1953年進入復興崗學院影劇系,翌年畢業,後被分配至左營軍中廣播電臺工作。1962年瘂弦回到母校復興崗學院任教,講授「中國舞蹈史」及「藝術概論」。1966年以少校軍銜退伍,並應美國國務院之邀,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訪問兩年;1976年再度赴美進修,獲威斯康星大學東亞研究碩士。次年起擔任臺灣《聯合報》副刊主編達21年之久。現移居加拿大。

瘂弦的作品充滿超現實主義色彩並具有音樂性,經常表現出悲憫情懷,以及對於生命甜美之讚頌,還有對現代人類生命困境之探索。代表作有《瘂弦詩抄》《深淵》《鹽》等詩集。(參考資料:《臺灣現代派詩的崛起、論爭、回歸與反省》,馬德俊著;《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0年第六期;《論〈藍星及其主要詩人〉》,翁光宇著;《暨南學報》1991年第一期)

相關焦點

  • 臺灣現代詩派中的三大詩社及其代表人物
    上世紀50年代初期,臺灣詩壇相繼成立了三個有現代主義傾向的詩社——現代詩社、藍星詩社和創世紀詩社,這三大詩社聚集了大批詩人,通過創辦詩刊、舉行詩歌活動等方式,在而後的數十年間牢牢佔據著臺灣現代詩的話語權,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 紀弦詩歌四首,一起回顧臺灣現代詩社的輝煌和過往!
    紀弦(原名,路逾,筆名路易士)作為臺灣現代詩社的創辦者,是享譽海峽兩岸的一位大詩人,也是中國詩壇最早倡導現代派詩風的詩人之一。他吸取了現代派的優異技巧,靈活運用,成就了一種隨意大度的大家風範。 紀弦是現代派詩歌的倡導者,他主張寫「主知」的詩,強調「橫的移植」。詩風明快,善嘲諷,樂戲謔。其詩極有韻味,且注重創新,令後學者競相仿效,成為臺灣詩壇的一面旗幟。
  • 2018山東醫療衛生公共基礎知識:古代詩歌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2018山東醫療衛生公共基礎知識:古代詩歌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2018-07-25 09:27:43|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對於古代詩歌流派之代表人物的考查呈現出新的趨勢,且考查方式直截了當。
  • [文學概況]臺灣現代詩發展概況
    孟樊《當代臺灣新詩理論》歸納現代詩有兩種指稱:多數人將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的新詩發展稱為「現代詩」,但亦有泛指從胡適提倡白話詩迄今的新詩發展,如蕭蕭和張漢良合編的《現代詩導讀》。但不論是上述何種指稱,「現代詩」並不等同於「現代主義的詩」。成立現代派的紀弦,在《「現代詩」的正名與其它》一文,認為現代詩的定義可以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說法,廣義的現代詩是指「現代人」所寫的詩,是「現代」的詩。
  • 【今日積累】山水田園詩派及主要代表人物!
    >一、詩派簡介唐代詩歌流派,是繼承東晉陶淵明的山水田園派,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中 唐的韋應物、柳宗元等。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韋應物、柳宗元等。他們的作品較多地反映了閒適澹泊的思想情緒,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採用五言古體和五言律絕的形式。他們在發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寫雄奇壯闊的景物,又能細緻入微地刻畫自然事物的動態;在自然景物的觀察上別有會心,能夠巧妙地 捕捉適於表現其生活情趣的種種形象,構成獨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後的山水詩向前推進了一步。
  • 復旦詩派 || 名家榜——楊小濱
    2005年,我在《復旦詩派詩歌系列》序言《復旦詩派,我為你驕傲》中,把復旦詩派對新時期中國詩壇的貢獻歸納為十個方面:1、中國當代學院派詩人的重鎮;2、中國當代城市詩歌的策源地;3、中國當代口語詩歌的源頭之一;4、古典象徵主義和鄉村魔幻主義詩歌代表詩人;5、禪意詩歌的親歷者;6、新劇情詩歌的原創精神和動力源
  • 國外文化:墓園詩派是18世紀中期英國出現的一個詩歌派別
    國外文化:墓園詩派是18世紀中期英國出現的一個詩歌派別吠陀文學吠陀時代是印度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的過渡期,這個時期的印度文學稱為吠陀文學指早期的以「吠陀」為名的文獻集及其所附錄的文獻。吠陀是音譯,意思是學問。吠陀所用語言比古典梵語更為古老,於形變化的分歧較多,稱為吠陀語,但較晚的文獻的語言已接近古典梵語。
  • "劍橋詩派"代表人物嘗試寫古詩 學生評價不押韻
    劍橋大學甘維爾-基思學院的一個小院裡,一位身材高大、白髮藍衫的老教授正微笑走來,他就是「劍橋詩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該校終身榮譽英文教授J.H. Prynne先生。  人物簡介  蒲齡恩,英文名J.H.Prynne。劍橋大學甘維爾-基思學院終身教授,退休前曾任學院圖書館館長,英語研究中心主任。蒲齡恩是當代英國的後期現代主義詩歌的領軍人物,劍橋詩派的中心人物,是當今英語詩歌界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以語言實驗著稱。
  • 復旦詩派 || 名家榜——梁元
    2005年,我在《復旦詩派詩歌系列》序言《復旦詩派,我為你驕傲》中,把復旦詩派對新時期中國詩壇的貢獻歸納為十個方面:1、中國當代學院派詩人的重鎮;2、中國當代城市詩歌的策源地;3、中國當代口語詩歌的源頭之一;4、古典象徵主義和鄉村魔幻主義詩歌代表詩人;5、禪意詩歌的親歷者;6、新劇情詩歌的原創精神和動力源;
  • 復旦詩派 || 名家榜——邵璞
    2005年,在《復旦詩派詩歌系列》序言《復旦詩派,我為你驕傲》中,我把復旦詩派對新時期中國詩壇的貢獻歸納為十個方面:1、中國當代學院派詩人的重鎮;2、中國當代城市詩歌的策源地;3、中國當代口語詩歌的源頭之一;4、古典象徵主義和鄉村魔幻主義詩歌代表詩人;5、禪意詩歌的親歷者;6、新劇情詩歌的原創精神和動力源;
  • 復旦詩派 || 名家榜——傅亮
    2005年,我在《復旦詩派詩歌系列》序言《復旦詩派,我為你驕傲》中,把復旦詩派對新時期中國詩壇的貢獻歸納為十個方面:1、中國當代學院派詩人的重鎮;2、中國當代城市詩歌的策源地;3、中國當代口語詩歌的源頭之一;4、古典象徵主義和鄉村魔幻主義詩歌代表詩人;5、禪意詩歌的親歷者;6、新劇情詩歌的原創精神和動力源;
  • 穆旦:「九葉詩派」代表人物
    從「野人山」死裡逃生     在西南聯大,穆旦所代表的「九葉詩派」轟動文壇,因他們大膽引入艾略特等西方大家的寫作手法,拓展了白話詩的格局。詩人鄭敏曾說:「上世紀40年代學習西方現代化詩歌的,穆旦做得最好。
  • 新月詩派(考研筆記129)
    新月詩派(考研筆記129)學生李清文 編輯新月詩派又稱新格律詩派。二、考題與參考答題要點:名詞解釋:新月詩派1、新月詩派是指1923年成立於北京的新月社中的一群詩人。新月詩派的創作活動大致可以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以《晨報副刊》、《現代評論》為基本陣地,影響較大的詩人有徐志摩、聞一多等;後期以《新月》、《詩刊》為主要陣地,代表詩人除徐、聞外,還有陳夢家、林徽因、孫大雨等。4、話詩一句: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
  • 無忌訪談04期 | 民間詩社訪談錄3:醉根詩社、碧湖詩社、湘天華詩社
    「無忌訪談」是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湖北省荊門聶紺弩詩詞研究基金會主辦的「詩詞大觀」微信公眾號策劃的一檔訪談節目,旨在通過對當今舊體詩壇熱點人物及熱點事件背後的詩詞人物進行訪談
  • 教育學創立時期人物及其思想(上)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學創立時期人物的知識點相對較多,是一個比較龐雜的體系,很多學生對人物的學習不夠系統,常常一知半解。今天就跟隨中公老師一起學習整理一下關於「教育學創立階段的人物及其思想」的那些知識。首先,教育學的創立階段的人物有哪些呢?
  • 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行為主義是教育心理學當中的一個重要考點,主要考查代表人物及其觀點,通常以單選、簡答和案例分析來考查,此部分知識點內容比較多,比較雜,今天中公老師就來給大家做一個梳理和總結,方便大家進行識記。認知和環境)(2)觀察學習(注意、保持、再現、動機)(3)強化①直接強化(我認真學習,老師表揚我)②替代強化(小明認真學習,老師表揚他,我也認真學)③自我強化(自己認真學,獎勵了自己)(4)自我效能感通過知識梳理,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夠對行為主義的重要任務有一個清晰的脈絡,下次我們將為大家介紹認知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 江西詩派「一祖三宗」之「二陳」
    江西詩派,宋代影響最大的詩派,得名於北宋末年呂本中所作《江西詩社宗派圖》。以黃庭堅為首,下列陳師道、陳與義等二十五人,因黃庭堅為江西人,故名「江西詩派」。該派作詩取法杜甫,強調「無一字無來處」,主張「脫胎換骨」、「點鐵成金」。(名詞解釋)    江西詩派有「一祖三宗」,「一祖」為杜甫,「三宗」為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
  • 識記當代教育學代表人物及其理論觀點
    教師招聘的考試中教育學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論觀點一直都是,並且出題時多以單選題和多項選擇題,偶爾以判斷題形式進行考察。所以廣大考生備考時就應加強對不同教育學家及其理論觀點的理解和辨別,利用記憶術進行更高效的識記,以期提高答題準確率。下面將就當代教育學代表人物及其理論觀點給大家系統梳理一下常見的識記口訣,希望對大家順利通過考試有所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