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文化:墓園詩派是18世紀中期英國出現的一個詩歌派別

2021-01-11 高素質的小肥牛

國外文化:墓園詩派是18世紀中期英國出現的一個詩歌派別

吠陀文學

吠陀時代是印度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的過渡期,這個時期的印度文學稱為吠陀文學指早期的以「吠陀」為名的文獻集及其所附錄的文獻。吠陀是音譯,意思是學問。吠陀所用語言比古典梵語更為古老,於形變化的分歧較多,稱為吠陀語,但較晚的文獻的語言已接近古典梵語。

最古的集子名為《梨俱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其中保存了一些優美的古詩。稍晚的《夜柔吠陀》和一些「梵書」,已發展了散文文體。

解凍文學

史達林時代的蘇聯文壇大都是歌頌文學,宣揚「無衝突論」,造成了文學作品公式化、概念化、粉飾生活、迴避矛盾的狀況,並且粗暴批判一些觸及現實的作家作品。史達林逝世後,蘇聯第二次作代會召開,徹底糾正「左的偏向,作家們開始大膽地表現生活矛盾和衝突以及黑暗面。愛倫堡的中篇小說《解凍》書結尾有「你看,到解凍的時節了」的句子因此西方評論界認為《解凍》影射史達林個人崇拜時代已經結束,因此將這股新的文學潮流稱作「解凍文學」。

「解凍文學」傾向於對過去的僵化的文學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種理性的、清醒的態度來對待歷史,對待現實生活。他們要求重視人,呼喚人性的復歸,要求重新確認「人」的地位,要求文學站在「人性本位」的高度,直面和批判歷史和現實中存在的種種弊端。重新發掘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打碎以往虛偽的、矯飾的政治口號式的創作模式。

十四行詩

十四行詩,又譯「商籟體」,為義大利文sonetto、英文 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譯。十四行詩是歐洲一種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最初流行於義大利,中世紀詩人彼特拉克的創作使其臻於完美,又稱「彼特拉克體」,其後風行全歐。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是兩節四行、一節六行的義大利體,押韻法採用五韻。後來,英國詩人莎士比亞將十四行詩改為三節四行、一節兩行的英國體,仍然以抒情為主,末兩行往往點出全詩內容的結論,其押韻法也改為七韻,形成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體。

七星詩社

七星詩社是16世紀中期法國的一個文學團體,由龍沙、杜·貝雷、貝羅、左臺爾、巴依夫、狄亞爾等人文主義作家和他們的老師、希臘語文學者多拉共7人組成。他們大都出身上層社會,主張統一法蘭西民族語言,反對用拉丁語等外國語進行創作。

藝術上他們提出要創造出可以和希臘、羅馬文學媲美的民族文學,摒棄民間詩體,主張採用希臘、羅馬文學詩體和義大利十四行詩體,而忽略了文學的創造性和反映生活真實的任務。七星詩社歧視勞動人民的語言,蔑視民族文學,把文學創作看成是貴族階級專有的活動。

七星詩社在兩方面對法國文學作出了貢獻:第一,為法蘭西語言的豐富和純潔作出了貢獻;第二,在詩歌理論方面,提出要創造法蘭西自己的大型史詩和能與希臘羅馬文學媲美的民族文學,在詩歌風格上,提倡自然樸實,反對矯揉造作,要求韻律和諧響亮而富有變化。大力提倡亞歷山大詩體,認為它最能代表法國詩歌的特色。

墓園詩派

墓園詩派是18世紀中期英國出現的一個詩歌派別,屬於英國感傷主義文學的分支,得名於詩人託馬斯·格雷的詩作《墓園哀歌》。這一流派詩人常以死亡、墳墓為創作題材,格調低沉,充滿悲觀失望的感傷情緒和神秘主義思想,令人窒息。它雖然具有感傷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但更多的只是反映感傷主義文學的消極面。代表作家有愛德華·楊格、託馬斯·格雷等。

湖畔詩派

湖畔詩派是18-19世紀的英國浪漫主義詩歌流派。主要成員有華茲華斯、柯爾律治和騷塞。他們都在華茲華斯的故鄉英格蘭西北部坎布裡亞郡內的湖區居住過多年,都寫過不少歌詠湖光山色的田園詩,都有「回到大自然去」的思想傾向。因而得名「湖畔詩人」。

相關焦點

  • 尋求二十一世紀詩歌發展的切入點:從探討現當代優秀詩歌流派出發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艾青、卞之琳、林徽因、戴望舒、何其芳、紀弦、穆旦、洛夫、余光中等詩人在社會激蕩變動的時代背景下,以詩人獨有的視角入手,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連,創作出來的詩歌作品呈現出鮮明的時代色彩,出現了現代派詩群、漢園三詩人、七月派、九月詩派、藍星詩群、創世紀詩群等詩歌文學團體,對新詩進一步成熟發展作出努力。
  • 一個民間詩派的興起:語詞盛宴中「向死而生」
    為一個詞語慪氣,為一首詩翻臉。白天忙於生計,晚上爭做詩的帝王。在遊散的民間草莽中,喧鬧著一路張牙舞爪的『綠林』。」評論家陳仲義這樣評價這個群體的存在。  而作為「新死亡詩派」的掌門人,道輝對詩歌語言的無止境探索,以及他為詩歌普及所做的種種努力,正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同。今年,他剛剛獲得《十月》文學新銳人物獎,「道輝的詩歌以語詞的狂歡,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繁複、迷離卻又流光溢彩的夢境。
  • 【禪詩★綜述】李霞:《中外詩歌流派概觀》
    一、中國古代盛唐出現了兩個重要的詩歌流派,一個是邊塞詩派,是唐詩中思想性最深刻,想像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多有昂揚奮發的格調。代表詩人有陳子昂、高適、岑參、王昌齡、崔顥等。另一個是山水田園詩派,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藉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
  • 18世紀的英國湧動著數不清的「廣告狂人」
    編者按:本書探討了十八世紀英國新式、時尚的消費品的發明、製造和購買。十六世紀,英國社會所用的奢侈品很大部分是從東方而來,如中國的茶具、絲綢等。到了十八世紀,時尚的消費品變成多為英國製造。這些商品,如各種玻璃製品、金屬飾品、棉布、家具等,紛紛引起購買風潮。
  • 薦書ll《英國革命前的政治文化:17世紀初英國議會鬥爭的別樣解讀》
    政黨政治的激烈鬥爭促成了歷史研究和政治鬥爭的結合,英國內戰的研究成為18世紀學者手中的利器,而無法成為純粹的學術爭論。歷史研究呈現出明顯的為現實服務的傾向,輝格黨和託利黨關於英國革命的解釋成為18世紀政治和宗教鬥爭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18、19世紀,在英國內戰成因問題上頗有建樹的歷史學家主要有休謨、伽狄納和馬考萊。
  • 【詩歌專題複習】——韓孟詩派
    韓孟詩派及其詩歌主張一、韓孟詩派及其詩風的形成過程。(一)貞元八年(792),孟郊韓愈贈答,為詩派崛起奠定基礎。(二)兩次大聚會:貞元12年至16年(796-800)間,韓愈入汴州董晉幕和徐州張建封幕,孟郊、張籍、李翱遊從。
  • 新世紀,徐志摩詩歌對中國古典文學傳統和西方文學的影響
    徐志摩的詩歌中表現出與中國傳統文化渾然天成的契合,又呈現出對外國文學豐富的借鑑。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開放視野中認識評價徐詩的獨創性,並由此梳理考辨徐志摩詩歌與外國文學和中國古典文學的關係,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是徐志摩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到新世紀,這一課題仍然備受關注。
  • 會議|「理性與情感」:跨學科視野下的中西18世紀文化研究
    18世紀是現代西方的萌發期,「早期現代」與「現代」時期的分水嶺,往前可以溯源至中世紀後期,也對19世紀及之後的西方文明影響巨大。寬泛理解的18世紀一般被稱為「啟蒙時代」,同時被冠以「理性世紀」和「情感世紀」等稱號,也是中西發生政治、經濟和文化「大分歧」的時期,具有極其複雜的多元特性。
  • 復旦詩派 || 名家榜——梁元
    合集《日月日·復旦詩派詩歌(前鋒)》《旦復旦·復旦詩派詩歌(經典)》《詩耕詩·復旦詩社社長詩選》《切問切·復旦詩派理論文集》,還有個人詩集12種。21世紀後,舉辦了「復旦詩社復興論壇」、連續五屆「長三角地區80一代詩人朗誦會」、海子詩歌朗誦會,承辦數屆「葉紅女性詩獎」,協辦「兩岸青年文學營」、「珠江(國際)詩歌節」上海分站、兩屆「上海-臺北雙城詩展」等活動。
  • 《傲慢與偏見》:以愛情為主線,背後卻是18、19世紀英國鄉村文化
    英國鄉村文化的縮影《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文學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作品以男女主人公達西和伊莉莎白由於傲慢和偏見而產生的愛情故事為線索,描寫了19世紀出英國鄉紳與貴族之的情感糾葛。這部小說的作者簡·奧斯丁,出生在英國漢普郡斯蒂文頓鎮的一個牧師家庭,過著祥和、小康的鄉居生活。
  • 復旦詩派 || 名家榜——傅亮
    現在,這種偉大和神聖出現了,她安詳地、實實在在地、不可動搖地存在著。哦,為什麼多年來人們從未發現過這種偉大和神聖?於是,在這種偉大和神聖的照耀下,作為一個平平常常的人,我決計以畢生精力去追求的理想,也應該是無比平常,可以被容忍,甚至是偉大和神聖的。但願人類,都不再到詩歌當中去尋求任何寄託!我愛蔚藍的天穹盡情飛翔的小鳥。
  • 【大班寒課早知道】《恬淡美好的山水田園詩派》:流連於山水之間的美好.
    就好像武俠小說裡不同武功來自於不同的門派一樣,因為詩歌內容和風格的不一樣,它們也有自己的派別,善於寫某一類作品的詩人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詩派,例如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派,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派。 而山水田園詩派也是其中之一。
  • 【詩歌閱讀】《獨立》精選19:「21世紀中國先鋒詩歌10大流派」參會紀念集■發 星等
    2012年12月,倫佑老哥幫助我主編完成《21世紀中國先鋒詩歌十大流派》(《獨立》第18期)推出後,我倆一直想找個地方將朋友們聚在一起,話詩交流,推進十大流派以及中國先鋒詩歌的持續發展。現在道輝兄俠肝義膽,豪氣助行,這等詩緣詩福詩命之事,我當力促之。下來的幾天中,聯繫電話從大涼山如黑鷹飛出,向朋友們灑出我的陽光明透與蕎子純色。十大流派眾英雄紛紛回電承應。
  • 文化周刊| 千年古邑舉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詩歌臨高峰會」
    詩歌峰會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吸引了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韓國、義大利、捷克、丹麥、智利、越南、阿根廷等十餘個國家的詩人與嘉賓近百人齊聚臨高,圍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當代海洋詩歌」這一主題探討全球化語境下的新時代詩歌的發展,以及當代海洋詩歌的獨特魅力和重要價值。
  • 重新認識人性的可能,如何看待 18 世紀英國平民文化?
    《共有的習慣:18世紀英國的平民文化》內容簡介糧食騷亂中的民眾為何守紀節制,很少趁火打劫?賣妻交易中的女方為何輕鬆得意,甚至非常開心?喧鬧遊行中的隊列為何只是象徵性羞辱,卻無實質性傷害?光怪陸離的民眾行為到底如何解讀?
  • 元末明初文清諸學子詩歌特徵研究
    關鍵詞:元末明初;文清學派;詩歌;特徵基金項目:浙江省社科聯一般項目,項目號:2017B64文學史上的詩派發展,往往是互為關聯、互為作用的。元代因當時的詩人們受宋、金兩代各種詩派與地域化的雙重影響,別具特點和個性。
  • 復旦詩派 || 名家榜——楊小濱
    路過歌廳時,他回想起昨晚,酒桌上的美眉,媚眼和嗔笑像新世紀的花朵,開放在胸懷的花園裡,渴求著澆灌。一個早餐的嗝從樹根升起,雲蒸霞蔚了。他乾咳並且自豪於牆邊的牡丹:華麗,俗氣,富貴如前途。合集《日月日·復旦詩派詩歌(前鋒)》《旦復旦·復旦詩派詩歌(經典)》《詩耕詩·復旦詩社社長詩選》《切問切·復旦詩派理論文集》,還有個人詩集12種。
  • 中唐時期出現的韓孟詩派,在詩歌創作中有什麼樣的藝術特點?
    「韓孟」即是韓愈與孟郊,「韓孟」詩派在中唐貞元、元和、長慶時期大約四、五十年間出現了一個詩歌流派,這個流派除韓孟兩位領頭羊,主要代表人物有盧仝、李賀、賈島,此外還有劉言史、張碧、劉叉、馬異、歐陽詹、皇甫湜等人。
  • 世界文化史:英國文學
    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文學1.14世紀英國文學早在14世紀,在義大利人文主義思潮影響下,英國文學有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出現了喬叟、朗格蘭、高瓦和創作《高文爵士和綠衣騎士》的佚名作家。朗格蘭用寓言體寫的《農夫皮爾斯的幻象》,對當時腐敗的教會進行了深刻的諷刺。高瓦的主要作品是《一個情人的懺悔》。
  • 《英詩經典名家名譯》:最美的詩歌,最動人的力量
    2010年,獲全國翻譯行業最高榮譽獎--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彭斯詩選》彭斯(1759-1796),彭斯的名字在英語國家無人不知,家喻戶曉。他是蘇格蘭偉大詩人,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先驅。彭斯讚美自由、平等,抨擊一切虛偽貪婪的壓迫者。他寫下大量的情詩,其中有熱戀,有失戀,有歡樂,有痛苦,對愛情的忠貞是其重要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