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文化:墓園詩派是18世紀中期英國出現的一個詩歌派別
吠陀文學
吠陀時代是印度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的過渡期,這個時期的印度文學稱為吠陀文學指早期的以「吠陀」為名的文獻集及其所附錄的文獻。吠陀是音譯,意思是學問。吠陀所用語言比古典梵語更為古老,於形變化的分歧較多,稱為吠陀語,但較晚的文獻的語言已接近古典梵語。
最古的集子名為《梨俱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其中保存了一些優美的古詩。稍晚的《夜柔吠陀》和一些「梵書」,已發展了散文文體。
解凍文學
史達林時代的蘇聯文壇大都是歌頌文學,宣揚「無衝突論」,造成了文學作品公式化、概念化、粉飾生活、迴避矛盾的狀況,並且粗暴批判一些觸及現實的作家作品。史達林逝世後,蘇聯第二次作代會召開,徹底糾正「左的偏向,作家們開始大膽地表現生活矛盾和衝突以及黑暗面。愛倫堡的中篇小說《解凍》書結尾有「你看,到解凍的時節了」的句子因此西方評論界認為《解凍》影射史達林個人崇拜時代已經結束,因此將這股新的文學潮流稱作「解凍文學」。
「解凍文學」傾向於對過去的僵化的文學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種理性的、清醒的態度來對待歷史,對待現實生活。他們要求重視人,呼喚人性的復歸,要求重新確認「人」的地位,要求文學站在「人性本位」的高度,直面和批判歷史和現實中存在的種種弊端。重新發掘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打碎以往虛偽的、矯飾的政治口號式的創作模式。
十四行詩
十四行詩,又譯「商籟體」,為義大利文sonetto、英文 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譯。十四行詩是歐洲一種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最初流行於義大利,中世紀詩人彼特拉克的創作使其臻於完美,又稱「彼特拉克體」,其後風行全歐。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是兩節四行、一節六行的義大利體,押韻法採用五韻。後來,英國詩人莎士比亞將十四行詩改為三節四行、一節兩行的英國體,仍然以抒情為主,末兩行往往點出全詩內容的結論,其押韻法也改為七韻,形成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體。
七星詩社
七星詩社是16世紀中期法國的一個文學團體,由龍沙、杜·貝雷、貝羅、左臺爾、巴依夫、狄亞爾等人文主義作家和他們的老師、希臘語文學者多拉共7人組成。他們大都出身上層社會,主張統一法蘭西民族語言,反對用拉丁語等外國語進行創作。
藝術上他們提出要創造出可以和希臘、羅馬文學媲美的民族文學,摒棄民間詩體,主張採用希臘、羅馬文學詩體和義大利十四行詩體,而忽略了文學的創造性和反映生活真實的任務。七星詩社歧視勞動人民的語言,蔑視民族文學,把文學創作看成是貴族階級專有的活動。
七星詩社在兩方面對法國文學作出了貢獻:第一,為法蘭西語言的豐富和純潔作出了貢獻;第二,在詩歌理論方面,提出要創造法蘭西自己的大型史詩和能與希臘羅馬文學媲美的民族文學,在詩歌風格上,提倡自然樸實,反對矯揉造作,要求韻律和諧響亮而富有變化。大力提倡亞歷山大詩體,認為它最能代表法國詩歌的特色。
墓園詩派
墓園詩派是18世紀中期英國出現的一個詩歌派別,屬於英國感傷主義文學的分支,得名於詩人託馬斯·格雷的詩作《墓園哀歌》。這一流派詩人常以死亡、墳墓為創作題材,格調低沉,充滿悲觀失望的感傷情緒和神秘主義思想,令人窒息。它雖然具有感傷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但更多的只是反映感傷主義文學的消極面。代表作家有愛德華·楊格、託馬斯·格雷等。
湖畔詩派
湖畔詩派是18-19世紀的英國浪漫主義詩歌流派。主要成員有華茲華斯、柯爾律治和騷塞。他們都在華茲華斯的故鄉英格蘭西北部坎布裡亞郡內的湖區居住過多年,都寫過不少歌詠湖光山色的田園詩,都有「回到大自然去」的思想傾向。因而得名「湖畔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