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王炳忠:為什麼我出身本省家庭卻從小認同中國

2022-01-04 直通臺灣

王炳忠,1987年出生,祖籍臺灣臺南市,碩士畢業於臺灣政治大學外交所,現任新黨青年委員會委員,新中華兒女學會理事長。在3·18臺灣部分團體和學生「反服貿抗爭」事件期間持反學運立場為大眾所熟知。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情結,反對臺獨,反對臺灣民粹主義。很多人說我出身於外省人家庭,其實我家是世居臺南的本省人。我祖先當年跟著鄭成功的軍隊到臺南來屯墾,就是第一代準備「反攻大陸」的人,那時候是反清復明。後來反清復明沒成功,就在臺灣落地生根,久了之後變成臺灣人,然後很多臺灣人卻笑人家是外省人。我從小認同中國,很大原因是我特別喜歡中國的歷史文化。那時候臺灣的三個電視臺在禮拜天都會播「國劇」選粹,我從幼稚園起就喜歡看。「國劇」,也就是「京劇」,兒童節時我還登臺演過。我還喜歡看歷史劇,我看的第一部八點檔連續劇是臺視的《唐太宗李世民》,我從小就很自然地覺得唐太宗是我國人啊,他不是外國人。爸媽發現我喜歡看歷史和語文類的東西,就到圖書館去借書。我媽媽是很普通的勞動階層,她到圖書館就懂得按冊數來借書,於是我就看《陳姐姐講中國歷史》,從第一冊夸父追日、盤古開天、女媧補天造人一直讀到清朝滅亡、中華民國建立,所以在我的世界觀是從中國神話裡來的。我聽朋友介紹說央視春晚有首歌叫《中華好兒孫》,裡面唱「女媧把天補,夸父走千裡」,我很自然地覺得這就是我的根。到國中以後,當時政黨輪替,開始聽到「臺獨」、「中華民國不存在」等說法。當時李敖代表新黨選總統,在電視上主持一個節目,我跟我爸看這個電視節目,還會辯論,這是我的政治啟蒙。我像觸電一樣的突然明白了臺灣政治最核心的「統獨藍綠」,我認識到「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就是因應國家統一前的需要而產生,所以才有大陸地區跟臺灣地區,終極目標是國家統一。意識形態各有不同,可要講是非總要回歸到法律本身。要支持「臺獨」,你也要面對臺灣還沒獨立的現狀;要是想統一,也要面對兩岸分治的現狀。當時我在作業本上寫:很多人講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我說不,憲法就說不,臺灣只是中華民國的地區,大陸是另外的地區,臺灣並沒有主權獨立,然後老師就給我畫線打了個大問號。老師不認同。我當時在臺北的萬華區讀書,萬華就是艋舺,是臺北最本土的地方,也是清朝末年臺北最繁華的一帶。那正是2000年到2003年,是臺灣「文革」的發軔期,在臺北,像萬華這樣草根的地方,「文革」號角吹得最快。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問:「同學們,『中華民國』跟『臺灣共和國』哪個國號比較好聽?『臺灣共和國』好聽的話我們可以舉手『公投』來改國號。」2000年總統大選投票前,國文老師在上課時突然說:「各位同學覺得如果阿扁當選『總統』,臺海會發生戰爭嗎?炳忠你好像很喜歡政治,你來評論評論。」當時我12歲,國中一年級,我就說,「阿扁如果敢宣布臺灣獨立一定會爆發戰爭,但是他不敢,他沒有這個膽。」老師的回答也很有趣,他說:「我們現在有李登輝『總統』給大家最新的教科書,叫做《認識臺灣》,過去國民黨都沒有教,現在李登輝教了,大家認識了臺灣就知道臺灣很重要,美國日本一定會保護我們,所以大家不要怕,臺灣人一定可以當家作主。」這還是一位教孔曰孟雲的老師,講的卻是這一套。當時在學校就感受到「文革」的發軔,公民老師教學生「公投」改國號,國文老師告訴學生美日會撐腰,還有老師說阿扁當選總統,我們就可以「公投」使臺語變成國語,當時這種氣氛就瀰漫在校園中。在臺灣現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公開喊出自己是中國人,會得到周圍人什麼樣的反應?我是一向都很明確講,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是在臺灣的中國人。很多人就講,那你就滾回中國去。講得更難聽的就是所謂「中國豬」這種詞。這個詞其實不是從這兩年才出現的,我在政治上很早熟,2000年讀國中一年級的時候就開始關心臺灣的政治,那時我在很多網絡論壇上去發文,我發現怎麼那麼多人動不動就一句「中國豬滾回去」。所以這樣的一種仇中情緒一直不斷地在臺灣社會醞釀,它的最高峰是2004年。2004年陳水扁搞「一邊一國」,搞「公投制憲」,為了要衝高他的總統選情,那個時候還搞了一個「228手牽手」。過去我們講臺灣有省籍情結,我們口頭上說「我們臺灣人」對應的是「他們外省人」,可是到了陳水扁時代,他把本省、外省進一步上升,變成臺灣VS中國,變成臺灣跟中國是對立的。我們這一代剛好是在陳水扁時代長大的,整個中學時代就是陳水扁統治時期,所以像我這樣20、30歲的人,他們現在覺得中國那就是敵人啊。就算有一些朋友對大陸的同胞也蠻關心,也願意跟大陸同胞交流,但他們覺得我們是在關心外國人,我們是在跟外國的朋友做交流。比起仇中的人來講,他們已經算友善的,可是他還是「去中」,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悲哀的事情。你身邊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年輕人,你感覺數量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當然我們很客觀的說是越來越少。大陸的很多官方報告或者是新聞報導,會提到從2008年以來,兩岸和平交流、三通直航好像越來越密切,可是在我的觀察來看,卻沒有增進臺灣人對中國的認同,反而很多人說越交流越感覺到彼此不一樣,所謂異己關係的感覺是越來越強。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一個情況,從我粗淺認知來看,最重要的還是教科書跟媒體的作用。因為多數人害怕做少數,所以即便他的家庭環境或者他內心當中也有著中國人的認同,可是長期在「仇中」的主流政治氛圍宰治之下,他也不敢說出來。如果講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歷史造成的了。很多人覺得從1988年李登輝上任以後,臺灣才開始對中國人的疏離,這個話當然講起來也對,但是我們必須要去認知到,即使在李登輝之前,國民黨在臺灣推行的大中國教育當中,掛帥的是其實是反共教育。在反共掛帥的前提下,對於中國的認同可能被窄化成是一種鄉愁。上一代人,尤其是外省的老兵,他們當然有很重的鄉愁,但是臺灣70%以上是明清兩代就到臺灣的本省人,所以我們光是用鄉愁來強調臺灣人是中國的還不夠,這個基礎太薄弱。另外,國民黨反共掛帥的教育,也令臺灣人對於大陸有一種疏離甚至仇視。當然過去國民黨的教育是把大陸政權跟大陸同胞分開的,所以理論上大陸還是我們的同胞,人民是無辜的,可是這種概念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聽得懂。當反共教育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強調的時候它就會變質,到最後就變成反共跟反華、反中分不清。而臺灣過去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搞過「皇民化」運動,李登輝就帶有日本「皇民化」的史觀。他覺得臺灣人去做日本人的鷹犬來發動侵略戰爭,不但不丟臉,反而是一種榮耀。所以有這樣的「皇民化」史觀的人做臺灣的領導人長達12年,思想就一步一步變得混亂。我是本土出身的小孩,過去我不曉得別人怎麼看我。畢業後又回到國中,支持「臺獨」的國文老師聽到我講了一句閩南語,他突然發愣的對我說:「王炳忠原來你是臺灣人。」我當時一愣,難道有人不是臺灣人嗎?後來他解釋說,看我參加演講比賽、作文比賽以為我是外省人。後來我就深思這句話背後的意義。課本講本省、外省、客家原住民都是臺灣人,這句話其實是假的,他們內心覺得講閩南語的才是臺灣人,外省人不是臺灣人。我又想,是不是臺灣人為什麼變得那麼重要,中華民國國民一定等於臺灣人嗎?如果我是第二代外省人,我認同我是湖南人或者四川人,然後我在臺灣住了很久,我也是臺灣人,可是我為什麼不能說我是湖南人呢?好像我如果不是臺灣人我就失去了國民資格,講話就矮一截。2004年阿扁開始搞臺灣對抗中國,我一些外省三代的朋友跑來跟我說他們覺得這是很大的進步。他們覺得我們這些外省人過去有原罪,現在只要願意認同臺灣,就可以擺脫外省人這個包袱。我說NO,誰決定你認不認同臺灣?只有他們的嘴巴來決定,他們的筆來決定,所以像我這樣一個閩南語流利,國語也很標準的臺灣本省人,從鄭成功來到這不知道已經定居了多少代,但因為我不合乎「臺獨」意識形態,在他們眼裡就屬於不認同臺灣的人,因為話語權在他們的手上。很多人說我不認同臺灣,我從來不認為「認同臺灣」的詮釋權可以被某種特定意識形態的人來壟斷。若你讀透真正的臺灣歷史,你會了解,臺灣所謂一二百年的悲情是整個中華民族不幸歷史的一個縮影,殖民與偏安這種錯亂一直在臺灣發生,臺灣剛好是整個中華民族在面對帝國主義入侵時很重要的前哨站,日本侵華的第一站就是臺灣的「牡丹社事件」。臺灣對整個中國來講很小,可是整個中國最錯亂、最矛盾的事件卻統統都糾結在臺灣的歷史裡。到了我們這一代,如果沒有好好的引導,那自然就覺得我跟中國就沒有關係,就切割中國,但是這在我看來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因為如果你真的要替臺灣找出一條出路,那你只有回歸到中華民族一份子這條路上來。如果你真的覺得要超越臺灣的悲情,就要在中華復興的這條路上來找到臺灣命運的存在。所以我是愛臺灣愛得不得了,我是愛臺灣愛到對臺灣歷史中錯綜複雜的感情有非常深的體會,才會對中國產生認同感。在2004年左右,阿扁不斷操作臺灣跟中國的對抗,連我這樣從2000年起就被扣上「大中國主義者」帽子的人也曾經遲疑:我是不是真的對不起臺灣這塊土地?尤其是我阿公阿嫲在那個時候過世,他們都是幾乎不識字的臺南貧農。突然間我也有過這樣的遲疑:所謂「本土派」是不是有道理?黃河長江我也沒看過,為什麼我不去關心濁水溪、淡水河?但是我聽到「臺灣意識不等於『臺獨』意識」,這句話後一下子豁然開朗。「臺灣意識」本來是臺灣人在錯亂的歷史當中對帝國主義侵略做出的反抗,是一種來自中國最底層的、中國最本土的愛鄉愛土情懷,「臺灣意識」後來之所以變得高度政治化是由於日本的殖民統治導致臺灣產生了與中國大陸不同的政治經驗。我突然就明白了,不是說出生在長江黃河邊上我們才是中國人,「中國人」是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對於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一種體會。到今天為止臺灣人尤其本省人保持敬天法祖的習俗,像我阿公阿嫲雖然沒有讀過什麼書,可是一到初一十五、逢年過節該祭拜什麼比我們還清楚,這就是最傳統的中國人所做的事情。有人說過去老國民黨抹殺臺灣歷史,對臺灣本土文化不重視,因此「大中國主義」是不對的,我們背叛了臺灣本土。這樣的說法其實是很偏狹的,拿老國民黨等同於大中國主義。在臺灣,代表中國的政治符號好像不是國民黨就是共產黨,這導致政治上的恩怨情仇影響到了臺灣人對中國人的認同感。可是我覺得我們應該把他們跟中國切開,國民黨不能完全代表中國,共產黨也不能完全代表中國,中國這個符號是屬於所有願意認同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不能因為對政黨有意見就否認自己是中國人。兩岸統一這個夢是從我國中時期就發軔。那時碰上國父孫中山逝世紀念日,我在日記中畫了一個「新中國構想圖」。畫這張圖是因為無意中看到的電影《宋家王朝》,片尾宋家三姐妹互相問對方,當年爸爸要我們找的新中國我們可曾找到,這句話在我心中留下很深的烙印。我覺得中國人鬥了半天,但好幾代中國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繁榮、富強、復興的新中國,到今天仍然沒有實現。大陸方面說1949年新中國誕生,但在我來看,兩岸沒有統一新中國怎麼能誕生?不統一的結果就是讓人家見縫插針,所以我支持兩岸統一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希望中華文化復興。到高中以後,發現統一已經變成不能說的話。我的高一大概是2004年,李登輝說我們最大的成功就是2004年以後讓臺灣本土化的路線成為「藍綠」都必須接受的政治正確,李登輝講得沒有錯,2004年阿扁當選總統以後,這條路線越走越沒有回頭路,所以今天年輕一代幾乎都支持「臺獨」。在那種情況下,我也曾淡化政治立場,就是還說我是中國人、中華文化復興,但是「統一」兩個字不要太強調。直到馬英九上臺後我突然發現,我們所期待的那個「撥亂反正」的馬英九當「總統」之後,「中國人」三個字從來不說出口,從元旦到「雙十」的一系列文稿講話從來不提中國人,最多提中華民族、華人。我就很震撼,如果「統一」這兩個字大家覺得怪怪的不要提,難道連「中國人」三個字也不能提嗎?我們爸爸媽媽那一代,課本上寫著「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很多人說老掉牙,但這些不對嗎?所以我突然驚醒,我就覺得不能退。這是一個意識形態的鬥爭,這是敵我的鬥爭,很多人說有這麼嚴重嗎?如果沒有這麼嚴重,為什麼今天支持統一、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人,在他們的眼裡你就是背叛,他們已經表示這是敵我的對決。今天我對「統一」退一步,明天我對「中國人」退一步,後天你要到哪裡去?你只有退到「臺獨」了,那這會是民主的社會嗎?在宣傳「兩岸是一家」這個理念的過程中,有沒有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我講一個今年4月份的例子。臺灣大學每年有一個杜鵑花節,類似校園博覽會,擺攤介紹各個社團。我有朋友在臺大成立了一個唯一的統派社團,叫臺大「中華復興社」,今年是第一年擺攤,於是我也去幫忙。我們當時想,擺攤總要布置,布置什麼呢?有人說布置「兩岸一中、中國統一」或「兩岸一中、民族復興」,我們自己覺得可能太刺眼了一點,因為畢竟是社團,不要那麼政治化,所以我們就改成「兩岸一家親」,很生活化。結果發現我們被安排的展覽位置左邊是XXX,右邊是臺大大陸社,臺大大陸社是個宣傳「臺獨」的社團,於是我們就被左右夾攻。一開始還沒事,我們就賣「兩岸一家親」的徽章,突然旁邊開始喊口號,喊「臺灣中國,一邊一國」。本來我還想,貼「統一」的標語太刺眼,人家又是「臺灣獨立」,又是「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他們越喊越大聲,最後我說不行,輸人不輸陣。所以我們也喊,我說不能再喊「兩岸一家親」了,人家都「一邊一國」了你還在「一家親」,所以我們喊「臺灣大陸、兩岸一中」。當時除了兩面叫陣,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方喊「臺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是個很年輕的女孩,後來聽說只是高中生來幫忙臺大社團活動。她一邊激烈地喊,一邊又在笑,我就看不懂這個同學,覺得她一會兒在革命,一下子又是在演戲。他們為了「一邊一國」願意做出怎樣的犧牲,還是他們覺得這只是一場戲?還喊「王炳忠選總統」,在他們眼裡這是一個可以拿來惡搞的東西。最後還搞了一個日文的標語掛在身上,我也看不懂,我說你是日本人嗎,怎麼還搞出日文標語?我們回去查了才知道,這是「臺獨」派最新的文創產品,那個日語拼音念出來就是閩南語的髒話「國民黨幹你娘」。現在用這種很粗暴的東西來作為文宣手段,好玩還是好笑?還是他們真的要革命,我看不懂。我覺得在2004年前後,臺灣「統獨」很對立,但至少還是講道理的。我在建中讀書,班上幾乎全部是「綠營」,那時人家還要辯論,要拿出佐證資料,現在小孩連這個都不用了,他直接罵幹你娘。蔡英文講得很貼切,「臺獨」已經成為天然成分,深入骨髓了,那就不用辯論。這件事還上過電視新聞,媒體做的標題叫做《好可怕,敏感的統獨議題竟在校園裡鬧起來》。我看現場他們喊得很自然,也不覺得有什麼可怕,反而是我們勢單力孤、孤掌難鳴。對於臺灣年輕人「綠化」的氛圍,你認為大陸應該做些什麼來支持統派呢?我覺得大陸的兩岸交流政策不能沒有目標、沒有規劃。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兩岸接觸都很少,一般的交流也很重要。可現在兩岸關係風聲水起,做生意賺錢的人比比皆是,交流都是表面上吃喝玩樂,沒有在思想上做交流。毛澤東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現在雖然不是革命,但是臺灣歷史沉澱下來的問題想要撥亂反正,需要的力道不亞於革命,怎麼可能請客吃飯就能解決呢?應該做更多思想上的交流,讓大陸的年輕一代、臺灣的年輕一代,還有愛國的學者,學者不一定非要在政權上擁護誰,可是一定要有中華民族的感情、能夠體會中華民族歷史命運。大家一起做個八天七夜、十天九夜的閉門或公開的論壇,可以在大陸的高校舉行,也可以輪流到臺灣高校舉行。這種事情「獨派」做了一大堆,國際上的「反華派」也做了一大堆,都打著「兩岸和平」的旗號,招來兩岸的年輕同學,結果閉門談兩岸衝突的根源,談大陸政府多不好,國民黨也不好,中國人的文明就是落後,西方民主自由至上……越談越差,那怎麼會有中國認同?問題在於大陸沒有類似的活動讓大家可以聽一聽大陸是什麼看法。我因為做論文需要所以研究,我才發現原來大陸這麼多學者早就已經去解釋了中國模式跟西方的互動問題。臺灣卻一點都不了解,臺灣停留在什麼階段?還停留在共產國際的年代,媒體教臺灣年輕人說中共當年怎麼搞蘇維埃很可怕,那都多少年以前的事了。我覺得以後要多做思想的交流,不要怕,很多大陸人怕如果這麼快的把一些思想論述告訴臺灣人,會不會有點挑釁,應該要彼此尊重包容,我們同意包容,可是不能包容到根本沒立場。應該負責任的告訴臺灣人大陸的論述是什麼,大家直接做思想上的交流,而且不要是學術會議式,是要沙龍式的,讓臺灣學生,大陸學生參加思想辯論,不要整天吃喝玩樂,吃五星級飯店那都沒有用,反而還讓臺灣人笑大陸人腐敗,應該腳踏實地,可以吃高校食堂,讓臺灣人體會大陸同學怎麼生活,大家彼此聊聊各自家環境怎麼樣。這個比較實在,比那些負面的吃喝玩樂有用。你對將來兩岸統一,以及臺灣年輕人中國觀的撥亂反正,有沒有信心?在物質的層面、在歷史發展層面我有信心,兩岸一定會統一,我憂心的是心理認同跟物質現實的巨大矛盾。兩岸之間的經濟整合包括力量懸殊對比,只要中國大陸決心沒有散掉,統一是遲早的事。所以我們苦口婆心的說臺灣應該去搶統一的主導權,而不是坐等被統一,現在臺灣政客很不負責任,獨也獨不了,統一也不談,就是吃飽等死。其實統一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可怕的一件事,我們是緩統派,不是急統派,我們覺得應該去談一個真的兩岸都能接受的統一。我們都是中國人,這個要先確定,然而恰恰就是「中國人」這件事在臺灣被急劇妖魔化,乃至於好好談統一的空間也沒有了,這是我最大的憂心。當現實的發展跟心理的認同產生大的矛盾,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就會發生戰爭。像我爸是普通臺灣本省人,他都看得很透了,他說如果這樣下去,臺灣的中國觀不能正過來,大陸又不放棄統一,最後只有脅迫下才會統一。很多人說,大陸經濟發展以後,臺灣人想要有更大的舞臺,就會開始覺醒。我覺得不一定,不要低估了「臺獨」對年輕人一代的影響力,他們真有可能像當年支持阿扁的鐵桿「獨派」一樣,肚子扁扁也要投阿扁。就算他覺得臺灣真的在經濟上需要更大的舞臺,也不見得支持跟大陸統一,最後變成只有脅迫才可以逼臺灣上談判桌,講起來非常毛骨悚然,我們不希望走到那一步,還是用和平方式來解決問題,可是如果中國觀不能正過來,很有可能最後就會這樣兩敗俱傷。在這當中我最憂心的是這個統一的過程乃至統一的結果,我的私心是更關心臺灣人,本來臺灣人可以掌握很多話語權,可以有很大發展的空間,我擔心最後臺灣人在統一中反被邊緣化,而作為一個中國人,我也很憂心如果因為這樣造成兩岸兵戎摩擦,也會延緩了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

相關焦點

  • 【臺研活動】王炳忠讀者交流會
    ▲他是一個以自己是中國人為榮的臺灣本省人;他是堅定地抗「臺獨」的臺灣愛國青年;他是臺灣新黨的青年委員會主席;他是臺灣媒體眼中的「怪咖」;更是父親口中引以為傲的「奇葩」……一路走來,當臺灣逐漸被「獨」的聲音佔領時,這位臺灣本省青年獨樹一幟,堅持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並希望這種忍痛被更多臺灣人接受,於是有了《你不知道的王炳忠》,此書的大陸版《我是臺灣人 更是中國人》已經由中國出版集團華文出版社出版,臺灣新黨主席幕鬱明作序並推薦。 《我是臺灣人 更是中國人》
  • 王炳忠因「認同錯」被調查?臺大教授:我不但是中國人 還是山東人!
    但是我現在跟臺灣年輕人反而沒話聊,因為他們基本上就會覺得,國民黨所代表的這一套是有問題的,當然我也不是替國民黨講話,但是我認為在整個深耕的過程當中應該要想一想這個問題,對年輕人來講,如果你不認同中國人的話,你要認同什麼?你讀歷史、讀地理要有一個認同,你忘掉你自己的歷史,基本上就是背叛你自己的傳統。
  • 我的家庭出身是——地主
    記得需要登記填寫姓名、年齡、出生日期、籍貫這些欄目,這些欄目填寫完畢以後,還有最後一個欄目是:家庭出身。我就問他們:「什麼是家庭出身啊?」張金偉同學告訴我說:「家庭出身就是你們家是什麼成分?」看著我一臉茫然不知的樣子,旁邊的張毅同學就說:「家庭出身就是問你們家是貧下中農還是中農、富裕中農啊這些問題,電影裡面看到過的啊!」
  • 真正聰明的男人,不會認同這3種家庭出身的女人做老婆
    婚姻是兩個人的終身大事,一段婚姻的幸福程度離不開兩個人的相互扶持,但多數是女人在背後默默付出,去協調這個家庭。聰明的女人懂得如何照顧好兩個家庭的同時,還能夠照顧好自己的小家。聰明的女人知道如何處理婚姻的瑣事,家庭和睦,讓男人對她死心塌地。
  • 王炳忠:蔡英文抓人是不是要配合大陸「武統」?
    新黨發言人王炳忠和新思維中心主任侯漢廷等4人19日因疑涉「國家安全法案件」為由被臺「調查局」帶走,被訊問18小時後放出,在兩岸掀起巨大波瀾。27日,剛剛回歸日常工作的王炳忠接受環環獨家專訪,再次談起不堪回首的「驚魂18小時」。
  • 王炳忠:自欺欺人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麗媛】尋求連任的蔡英文日前在民進黨2020黨內初選中勝出,新黨發言人王炳忠認為,蔡英文被綠營擁戴,很多人進而解讀,現在「獨派」光明在望,但他認為,那只是建立在各種「自欺欺人」上的海市蜃樓。臺灣「獨立」遙遙無期,兩岸統一隻爭朝夕。
  • 王炳忠喊話蔡英文:公布逃亡計劃
    編輯:拾遺 根據香港中評社報導,新黨發言人王炳忠等新黨青年軍於今年5月正式地成立了「21青」連線。近日,他們對外舉辦了一場記者會,表示要「力挺面對真相馬英九、切割『臺獨』暴衝蔡英文」。
  • 臺灣漫畫家:大陸窮時我們認同是中國人,何況現在?
    老培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現實中的他雖然不善言辭,但談到國家認同時,他的話語像其作品一樣簡潔有力:「過去中國又窮又弱,我們還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如今中國越來越強,為何反而要否認呢?」▲老鷹、藍精靈、哥布林和洛克·呆頑(由左到右)是老培用來比喻美國、國民黨、民進黨和一部分臺灣民眾的角色環球時報:為什麼給自己的網絡主頁取「臺灣之胱泌尿科診所」這個很「惡搞」的名字?老培:我今年36歲,生活在臺北,是臺灣「本省人」。我曾在大葉大學學習美術,現在主業就是進行漫畫創作。
  • 王炳忠:追求統一無罪
    新黨成立至今,旗幟鮮明地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反對「臺獨」,承認「九二共識」,主張發展兩岸關係,是反對「臺獨」分裂的的一股堅定力量 。2001年,新黨組團訪問大陸,並與中共中央臺辦達成包括雙方共同認知和主張「一個中國、和平統一」等「六點共識」,開兩岸政黨對話與交流之先河 。
  • 家庭成分究竟是什麼 毛澤東出身貧農還是富農?
    選自《真相:毛澤東史實80問》中國青年出版社 出版 作者:田樹德 過去在我國長期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家庭成分。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是世界著名的領袖人物,同樣存在一個家庭成分問題。這可能是因為他從前經常同父親發生激烈衝突而對他不那麼孝敬了;也許是他在1936年想藉此說服學生中間的許多富農子弟,他們的階級出身並不一定妨礙他們參加革命活動。無論如何,不管毛澤東的父親後來擁有多少財產,他出身貧農這一點肯定對其家庭有深刻影響……〔美〕斯圖爾特R施拉姆:《毛澤東》,紅旗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1~2頁。
  • 性別認同關鍵期,不容忽視的家庭影響
    「我兒子就是沒有男子氣概,別人搶他的玩具,他就在那傻站著。我實在氣不過,還得幫他搶回來!」
  • 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差
    ­  為什麼我的腔調可以這樣自由切換?和很多臺灣人不同呢?因為我是臺灣的「外省人」。­  「本省人」指的就是蔣介石敗逃臺灣前,已經在島上生活的那群人(例如原住民以及鄭成功的子孫);「外省人」就是蔣介石帶去的那幫逃兵殘將,其中就有我的爺爺奶奶,他們住到了眷村,眷村就是外省人的群聚之地。
  • 畢殿龍:臺灣當局統獨兩套標準王炳忠案難討公道
    王炳忠若無罪臺灣當局能得到什麼? 王炳忠等新黨四位青年軍日前遭臺北檢調單位大動作破門搜索調查。
  • 「我是如何被同儕罵為共匪的?」
    當時一同去北京的很多臺灣同學看到了我對大陸的認同和稱讚,又給我扣上了紅衛兵的帽子,而我那時想著的卻是2003年楊利偉升空的畫面,2008祖國早就已經發展繁榮了,而身邊的臺灣青年卻還活在夢裡,活在想像中的自豪和傲嬌裡。回到臺灣的我思想得到真正解放。我看到真實的大陸不是臺灣宣傳的那樣,而是絕對繁榮富強的開始,於是在臺南和臺中辦起了馬克思讀書會,學習中國近代史和社會主義。
  • 「家庭出身」還有填的必要嗎?
    在由國家教育部制定的這份表格中,「家庭出身」、「家庭主要成員和社會關係中有無被殺、關管的,與本人關係如何」等赫然在目,如何填寫這些內容讓大學生們很是頭痛。  對此,本報記者特別採訪了國家教育部有關人士……  -學生來信:「家庭出身」怎麼填?  《新安晚報》記者:  我是××學院的一名大四學生,馬上就要畢業了。
  • 王炳忠:目前平安,感謝各位朋友關心(圖)
    王炳忠隨後也在微博上報平安稱,「臺灣新黨青年委員會委員幾個小時後,一早新黨將開記者會說明。我已被臺灣『檢調』以證人身分請回,目前平安,感謝各位朋友的關心,敬請關註上午新黨記者會」。 ​​臺灣聯合新聞網20日報導稱,王炳忠向媒體表示,19日是以他字案「國安法」證人來作證,基於偵查不公開,不能透露案情,但就我所知告訴「檢調」。高呼綠色恐怖因為心中有懷疑,是否因政治操作,新黨剛結束與大陸國臺辦創新之旅,才會懷疑「檢調」有政治考量。
  • 你是什麼家庭出身?中國人曾有45個家庭出身代碼
    他後來回憶,當時對要求入黨人員的家庭出身、個人經歷和社會關係等方面的政治審查,還是相當嚴格的,但是,在那段時間內,「我絲毫沒有家庭出身不好的政治包袱」。在四川東部的一個普通山村「雙村」,村民劉興木的父親雖然被劃為富農分子,但他也沒有感到太大的壓力。
  • 超級富豪的家庭出身
    自媒體和家園通過對國內22位企業家富豪們的家庭出身進行調查,得出了一個可能會令你沮喪的結論。接下來我轉述這個調查及結論,先說結論你能不能成為頂尖超級富豪,你的父輩祖輩是否優秀,是否出類拔萃是關鍵。那麼中國的部分超級富豪們到底都是什麼家庭出身的?
  • 臺灣諷刺漫畫家「老培」:以前中國窮還被教育是中國人,現在為什麼...
    老培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現實中的他雖然不善言辭,但談到國家認同時,他的話語像其作品一樣簡潔有力:「過去中國又窮又弱,我們還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如今中國越來越強,為何反而要否認呢?」環球時報:為什麼給自己的網絡主頁取「臺灣之胱泌尿科診所」這個很「惡搞」的名字?
  • 為什麼我的觀點別人都不認同?或許,是你沒有用事實說話!
    每個人都喜歡講自己的觀點小李今天路上遇到堵車,到公司的時候,已經遲到半小時。前臺管理的同事提醒他:「你最近怎麼經常起到呀」?小李說:「沒有吧,也就遲到2、3次,你看老張,不也遲到好幾次麼,還比我次數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