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臺灣,我發現臺灣人的普通話,普遍比香港人好。在臺灣,把普通話叫做「國語」。細細探究起來,其實「國語」一詞早已有之。
1902年,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總教習吳汝倫前往日本考察,見到日本正在推廣「國語」,又稱「共同語」。吳汝倫回國之後,提出中國也應該推廣「國語」。他以為,中國的「國語」以北京話為基準。臺灣一直沿用「國語」一詞至今。
現在臺灣會說「國語」的人,將近90%。50歲以下不會說「國語」的人很少。
在臺灣是怎麼學普通話的?臺灣中小學都實行「國語教育」,老師用「國語」講課,學生要用「國語」回答問題,所以從小就學習講「國語」。
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在臺灣會講「國語」的人並不多。那時候,臺灣人主要講方言——閩南話和客家話。此外,就是日語。
從明朝以來,大批福建人移民臺灣。他們講閩南話。如今,臺灣最多的是閩南人,佔總人口的73%。閩南話成了臺灣最主要的方言,稱為「臺語」或者「臺灣話」。
後來,來自廣東(主要是廣東梅州一帶)的移民也大批移居臺灣,他們講客家話。如今在臺灣,客家人佔總人口的20%。
臺灣的原住民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少數民族,只佔總人口的2%。原住民講南島語言。
除了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之外,還有佔總人口13%的外省人。外省人來自中國大陸各省,大部分都會講「國語」。
在臺灣,大部分人既會講「國語」,又會講閩南語。這樣的「雙語族」佔總人口的70%。不過,在我「聽」來,這些「雙語族」所講的「國語」,往往帶有明顯的「臺灣腔」。
追根溯源,「國語」在臺灣如此普及,要感謝國民黨政府當年大力推行的「國語運動」。
跟臺灣人打交道,我發現有的常用詞,臺灣人的發音與大陸人不同。比如,我在美國舊金山觀看臺灣頒發電影「金馬獎」的實況轉播時,臺灣主持人把「主角」、「配角」的角念成「腳」,而不念「覺」,以為念錯了。可是,到了臺灣,發現那裡人人都念「腳」,方知按照臺灣的「國語」是這麼念的。
臺灣朋友常說「男生」、「女生」,在大陸人聽來,仿佛是指「男學生」、「女學生」,其實是指年輕的男人與女人。
不過,令我感到奇怪的是,臺灣人講「國語」,總是把「我和你」的「和」念成「汗」。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探根求源,這才發現,把「和」念成「汗」原本是北京的土語。從1946年5月1日起,臺灣電臺由「老北京」齊鐵根先生每日清晨七時起作「國語讀音示範」,播講民眾「國語」讀本、「國語」會話。齊鐵根先生按照北京土話把「和」念成「汗」。從此,那麼多的臺灣人,都把「和」念成「汗」。(來源:北方新報)
[責任編輯: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