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上海本地人都在說方言,為什麼西安本地人喜歡說普通話?

2020-12-16 西壹安鮮

有位來西安旅遊的網友好奇提問:其他地區的本地人都講方言,為什麼西安本地人都喜歡說普通話?以下是我針對該網友的回答,分享給大家供有同樣好奇心的朋友參考。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說明提問者觀察細緻。

我本人是在西安出生同樣也在西安成長,更是經歷了從方言到如今普通話的轉變,以下通過我個人和身邊朋友的真實經歷,以及西安的地理、人文綜合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80年代生人,從小在家和父母、鄰居、小區大院裡的小夥伴們都說的是本地方言,也就是典型的關中話,這個時期完全都是方言對話環境;

隨後進入幼兒園,幼兒園的老師是以普通話教學的,並且引導同學與老師、同學與同學之間都以普通話交流(例如老師提問要求普通話回答問題、幼兒園組織活動表演都是普通話等等),但是放學後回到家,尤其是父母來幼兒園接自己的時候,會自然切換到方言,這個時期是方言與普通話夾雜的對話環境,但是還是方言居多;

小學時期,老師教學中就非常明顯地分成了兩種語言環境,其中一部分教學質量好且教齡長的老師,還是習慣用方言教學;而另一部分年輕老師,尤其是美術、音樂等老師卻都是用普通話教學,因此小學期間雖然時間較長,但我們還是沒有形成以普通話為主的交流方式,尤其是班級裡那些活潑好動、愛開玩笑、愛玩、愛說話的同學也都習慣說方言;

個人覺得初高中時期,每天講普通話的時間不斷增長,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也接觸得更多,從而形成了每個學生都會講也都願意講普通話的環境基礎。主要表現在學校對老師的要求,要求那些講方言的老師改為講普通話,同學們進入了青春期,開始在意周圍人的眼光和看法,這個時期甚至放學後,也將普通話延伸到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去,例如和小區裡同齡的孩子,例如和路人陌生人的交流都會以普通話為媒介。

進入大學時期,即使是在西安本地上大學,但是因為初高中養成的語言環境,以及同宿舍不同地區舍友的客觀原因,自然就形成了以普通話為主的日常語言,這段時期的變化甚至會體現在高中同學聚會上,原本方言交流的同學都不自覺地改成了普通話交流。

這樣的語言環境一直延伸到大學畢業步入社會。

步入社會以後,進入全新的工作環境,排除部分人少活少清閒部門以外,尤其是一般的私企之中,大家的交流也都是以普通話為主,哪怕是像四川、廣東、河南、雲南等方言環境濃鬱的打工者,也都會努力學習普通話,講普通話,因為這是對於自己在公司立足、與客戶交流、打開社交環境最優的選擇。

回顧了自己的語言環境以及為何由方言轉變成普通話的過程之後,我們還必須認清西安的地理和人文環境,這也是造就了西安人習慣講普通話的一大原因。

西安位於陝西省的中部,屬於關中地區,而陝西省以地理地貌來劃分,可以劃分為陝北、關中和陝南三個不同氣候和生活習慣的地區。

其中陝北是以陝北話(晉語)為主;關中是以關中話(中原官話)為主;陝南則是以陝南話(西南官話)為主。

三地的方言有著比較明顯的區別,且短期內難以達到互相學習精通、對答如流的程度。

然而西安作為陝西省的省會,不僅在教育(高等教育)方面匯集了本省以及全國省市的年輕人,還在醫療方面對鄰近省市的居民起到輻射匯集作用,同時作為全國知名的旅遊城市,西安市每年的旅客接待人數都排在全國前十位。

以上的客觀條件,造就了一個本地西安人走在大街上,甚至走在放學回家的路途上,都會遇到一個講普通話(或外地方言)的陌生人問路和尋求幫助,在交流的過程中,如果本地人講方言對方很可能不明就裡,如果對方講方言西安人也愛莫能助,因此都講普通話是解決問題和提供有效答案的最佳方案。

然而實際上,並不是每個片區的西安人都習慣或者愛講普通話。西安市目前下轄13個區縣,其中以城六區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未央區、灞橋區講普通話者居多,而這六個區內以分布在城牆內的新城區、碑林區和蓮湖區講普通話的西安本地市民最眾;而像其他諸如長安區、鄠邑區、高陵區、閻良區、臨潼區、藍田縣、周至縣的本地居民還是習慣講本地方言的較多(但每個人也習慣了方言與普通話的隨機切換)。

通過以上我們發現,一個地區的本地居民是否習慣講普通話,這與其從小的教育語言環境以及該城市的地理人文有密切聯繫,同時也與這座城市的開放包容熱情好客有一定的聯繫,陝西關中人雖然對比其他省份的人有著「懶漢」的習性缺點,但同時也有著直來直去、性格豪爽、快人快語,實際上「忠厚、誠實」是形容陝西人最貼切的詞語,記得當前李琦老師表演過一個《撿錢包》的小品,句號老師飾演一位到陝西旅遊丟失錢包的南方人,李琦老師飾演撿到錢包的陝西本地人,李琦老師撿到錢包後就站在原地等待,句號老師上前詢問李琦老師是否撿到一個錢包,李琦老師飾演的陝西本地人面對句號老師的詢問只說了一個字:給!然後就把手裡的錢包給了句號老師,句號老師當場驚呆。

當時看到這個小品的陝西觀眾都笑出了聲,他們發笑並不是嘲笑李琦老師的舉動,而是發自內心的歡樂,因為每個人都知道這就是那個活生生的陝西人,那個說話語氣生冷蹭倔卻內心豪爽忠厚誠實的陝西人。

相關焦點

  • 中國喜歡說方言三座城市,本地人幾乎不說普通話,老外也被帶偏
    由於中國包含的範圍比較廣泛,如今能夠看到很多的城市,由於每個地方處於的地段不同,因此文化方面會出現很大的差異,就連方言也完全不同,其中有些城市的方言通俗易懂,可有些城市卻很難以理解,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於是就開始提倡說普通話,今天要說的是中國最喜歡說方言三座城市,本地人幾乎不說普通話
  • 為什麼經濟越發達的城市,當地人越喜歡說方言,而不是普通話?
    寫在前面:為什麼經濟越發達的城市,當地人越喜歡說方言,而不是普通話?中國是一個地域面積非常遼闊的國家,一般來說,這樣的國家,要麼同時存在好幾種語言,要麼同時存在好幾種方言。中國顯然屬於後者,因為儘管中國有14億人口,但是中國90%以上的人,都是漢族人,都說漢語。就像英語有英式英語、美式英語和印式英語一樣,漢語,也存在數量非常多的方言。百分之七十的漢族人都說「北方方言」,即「官話方言」。還有部分中國人說吳語、粵語、閩南語、客家話等漢語方言。即使是同說一種方言的不同城市,也存在著口音上的差別。
  • 中國方言「傳承堪憂」的城市,本地人不敢隨意說,怕外地人聽不懂
    中國方言「傳承堪憂」的城市,本地人不敢隨意說,怕外地人聽不懂說到方言大家都不陌生,基本上每個人都能隨便來幾句,「你幹啥子」、「苕吃哈脹」、「我勒乖乖」、「水了巴察」、「心裡老窩色額」等等。除了普通話採集地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幾乎每個地方都有方言。早在前些年說方言的人很多,基本上人們都說自己家鄉的方言,隨著普通話的推廣,說方言的人越來越少了,普通話代替方言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中國方言大致可分為七種,分別是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和晉方言。
  • 中國不喜歡說「普通話」的城市,都是國家中心城市,遊客十分苦惱
    在中國,討厭普通話的城市是國家的中心城市,遊客非常困擾,隨著城市的發展,教育水平持續提高,普通話的普及也很高,住在城市的人基本上都會說普通話,但是很多城市都很古老,人們的日常交流中還是以當地的語言為中心。
  • 說普通話很高級?方言就很low?
    作者:我方團隊書劍為酒一部《羅曼蒂克消亡史》讓吳儂軟語、低回婉轉的上海話火了,甚至日本演員也是一口正宗的上海話,就更不要說一眾中國演員了,更何況他們的原型是當年上海灘上赫赫有名的上海灘三大亨。用句歌詞說,這是「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 中國這個城市,本地人講方言如同「吵架」,見面互稱「老表」
    方言,是長時間文化偏差下的產物,如今雖有官方用語「普通話」,但沒外人在場場合,中國各城市本地人還是熱衷於用當地方言溝通,這樣更顯得親切,並且運用自如。各種各樣方言誕生背後存在不同環境影響,有些地方通俗易懂是因為處於信息傳播交廣地帶,有些地方讓人難以理解可能是因為古時交通閉塞,欠於和外地人打交道,所形成一套自我體系語言。
  • 我國方言最濃的四座城市,出門很少講普通話,日常全靠方言交流
    普通話現在已經普及全國了,人們的日常交流間也幾乎全部用普通話交流,而學校教育跟家庭教育更多的也是側重對孩子普通話的教育。現在我們走在大街上能夠流利地講標準的普通話的人比比皆是,而很少看到有人在講方言。不過雖然現在盛行普通話,也不代表方言文化就會從此消散,我國方言最濃的四大城市,出門不愛講普通話,日常交流全說方言。第一座城市就是廣州,廣州的強勁實力和飛速發展的經濟,使這裡聚集了來自五湖四海,想在廣州打拼的人。但由於各省份城市的人都在廣州聚集,為了方便彼此間的交流,所以大家都用普通話交流,不過廣州的本地人之間,說得最多的還是粵語。
  • 重慶人為什麼不喜歡講普通話?即便在外省人面前你知道嗎
    重慶人為什麼不喜歡講普通話?即便在外省人面前你知道嗎,重慶這幾年獲得了「網紅城市」的稱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這些網紅景點很多都不需要門票,可謂良心,除了山城美景、山城美食讓人印象深刻之外,這裡的重慶話也讓人記憶猶新。
  • 「最不愛說普通話」的二個城市,但外地人都愛聽,可能你也喜歡聽
    我們中國的面積特別的大,所以就會分為很多的地區,這些地區這麼多,所以很多地區之間都隔得很遠,這些地區隔得很遠的話,就會有很多的差異,比如說地域差異,地域差異很大的話,就會導致另一種事情的發生,這一種事情就是大家的語言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 這種語言的差別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我們大家經常說的方言
  • 西安回民街人滿為患,卻不見一個本地人,童話故事都是騙人的!
    西安回民街,距今已有20年的歷史了。西安的回民街為什麼本地人都去的很少呢,那裡的飲食一般都是旅遊產業,面向的都是旅遊人的消費,本地人為什麼要去湊熱鬧,商業氣息太重了,根本就沒有人情味,消費的費用還很高。外地人一般去的都是北院門的那一條街。
  • 在廣東呆了五年,為何聽不懂粵語,也不會說粵語?
    小時候,受粵語影視和粵語音樂影響,覺得能說粵語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村裡那些從廣東務工回來的人,時不時的冒出一兩句粵語,甚是有趣,心想以後要是去廣東,可能自己就會掌握粵語。長大後,從西南到珠三角,跨越千裡,自己如願來到了廣東。
  • 為什麼經濟越發達的城市,人們越愛說方言?比如北上廣
    上海人一口上海話,就會說,哎呦,又來了個鄉下人吶。北京人則京腔十足地說你是外地人。現在你再去上海北京,那種看不起外地人,鄉下人的滿口正宗上海話北京腔的大大減少了。有時,你去幾天,都有可能沒聽過。  為什麼呢?
  • 廣東人為什麼不敢輕易說廣東話?
    廣東人就必須承傳廣東話嗎?Why not?方言也算是本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活在語言和民俗中,講方言也算是傳承,值得發揚啊。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朋友的朋友圈說他是廣東人,但卻不敢輕易說粵語。因為在廣州工作的時候,因為說粵語,帶有自己家鄉的口音,然後他一說就立馬被別人聽出來不是廣州本地人,導致他很尷尬。為什麼會尷尬呢?其實這個事情我真的能感同身受啊。我是從茂名出來的女孩子,常年來回於廣州、深圳和香港,然後過年還回老家。所以有時候我說的粵語我自己都會有點混亂了!比如倒垃圾,腦子裡經常會在」dun左巨「?」
  • 為什麼說所有的方言終將消失?不過,你大可不必對此太介意
    今天發現孩子竟然不會說方言,雖然我們家兩口子都會說方言,但平時說的就都是普通話,孩子不會說方言也是很正常的,誰叫你父母自己不說呢?不過,我還是感到有點小緊張,別自己的孩子最後在家鄉連家鄉話都不會說了啊?那不是被人笑掉大牙了?
  •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不僅難倒外國人,本地人也為之折服!
    我們國家地大物博,由於疆域非常遼闊,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度,也正是因為民族之間的團結,才書寫出了我國一篇篇的傳奇,但是由於地區文化差異,也出現了很多方言,方言對於我國傳統文化都有著很重要的傳承意義,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溝通還是有著較大障礙,尤其是外國人來到我國,明明已經努力的學好普通話了,結果發現這一片地區都說方言
  • 國內最有個性的4座城市,每年接待上千萬遊客,卻堅持說自家方言
    特別是對於那些外來人口很多的城市,就好比如深圳外來人口很多,因此大家講的基本上都是普通話,所以交流就沒啥問題。不過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不是深圳,而是國內最有個性的4座城市,每年接待上千萬遊客,卻堅持說自家方言。首先第一座城市就是天津,大家都知道天津人口音特別重,但他們並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不管是什麼時候都講天津話。
  • 蘇州方言等級測試 少數本地人能拿滿分
    煨灶貓一般形容A冷的發動B渾身暖洋洋C靈活D病怏怏」等比較簡單,一般在蘇州生活過的人都能答出。小娘魚就是小姑娘的意思,煨灶貓就是病怏怏嘛! 但也有一些似是似非的題目,把一些蘇州本地人都難倒了。如「伲單位要講身體好,老王絕對頭挑。頭挑是指A第一流B第一名C第一個D第一次。」「今朝放過倷,下趟倒扳帳。倒扳帳是指A找後帳B算總帳C帳目D抹平帳戶。」
  • 廣東這兩個地方堅持不講粵語?方言自成一派,廣東人都說聽不懂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博大精深,不同的地方有方言,小編曲最喜歡的方言是廣東話,當時我迷上了Beyond的粵語歌曲,廣東話主要分布在廣東省的廣東省中、廣東省的北方和廣東省的西南,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廣東人都說廣東話,有些地區完全不說廣東話,那個方言被評為中國最難的方言。
  • 千萬不要和一個深圳人說粵語,對新深圳人而言普通話就是本土語言
    雖然這裡仍屬於廣東,但不得不說,深圳速度可是越來越國際化了,其中,最外在的表現之一大概就是語言多元。在廣州生活兩周,哪怕是一個俄羅斯人都能很輕車熟路地跟你說一句,唔該,借借。然而就算在深圳生活兩年,你可能都聽不到幾句完整的粵語。
  • 孩子究竟應該先學方言,還是先學普通話呢?
    幼兒園裡其他孩子都是說普通話,小西完全不能融入。老師來電:建議平時在家教教普通話。老師還舉了個例子:別的孩子在哭,老師在安慰,小西站一邊看。2周圍和孩子說普通話的家長,為什麼越來越多了?你有沒有發現,周圍和孩子說普通話的家長,越來越多了,尤其在一二三線城市,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