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日常說的普通話,其實更接近媒體採用的北京話口語?

2020-12-12 風過耳浪淘沙

誰不想擁有一口純正的、令人舒服的口語呢,其中帶來的交流便利以及其他好處,在這裡就勿需多言了吧。

作為一個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外地人,有幸跟大家交流一下,關於如何說好媒體常用的北京話口語,很實用的幾點體會。來自個人多年經驗,絕不務虛。

為什麼要交流北京話而不是普通話,現在不是大力提倡普通話嗎?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現在許多播音、電視節目、影視劇等,應該用標準普通話發音的地方,其實大量採用北京話口語發音。因為這樣發音更符合人們日常的發音習慣,更有群眾基礎。這叫做強勢媒體的北京話口語習慣。

有些詞語,如果真的按普通話的要求發音,上了電視也會讓人尷尬彆扭的。

隨便舉一個簡單例子。比如「上面」這個詞,按照普通話應該讀成[shàng miàn],但無論是北京話還是我們日常普通話交流,後面那個「面」字,一定要說的又輕又短,也就是常說的「輕聲」——[mian],注意是不標註聲調的。如果一定要讀成普通話的「上面」,「面」讀的就很重,那就太難聽了,是要上麵條嗎?那還不如改成「上粉條」來的痛快(竊笑)。

相信你完全明白是什麼意思。之所以用這麼個明顯的例子,是想讓你感受一下某些教條的東西是多麼不實用(後面還會說到)。

這麼說來,本文改名叫「實用普通話交流的一點心得」,也未嘗不可。

以下進入正題。

1、 學習強勢媒體的北京話口語(或稱實用型日常普通話,以下簡稱普通話),切忌自以為

是。

千萬別以為自己普通話學的差不多了。普通話也像英語一樣,約定俗成的東西很多,不是靠簡單的推導、想當然就可以說好的。

比如旋轉的旋,颳風的風,放在一起應該怎麼讀?

記得在外地時,有一部電影叫《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裡邊有一句臺詞:「他像旋風一樣」。注意電影配音說的是[xuàn feng],「旋」讀「炫」,「風」用輕聲。這正是標準北京話讀法,也是當下實用播音讀法(如按真正普通話,「風」是不用輕聲的)。而這個發音卻被我們這些當地自以為普通話說的不錯的孩子,嘲笑了半天,因為我們平時想當然的讀法是[xuánfēng]。直到本人去了北京多年以後才弄明白,錯的正是我們自己。

又比如「模樣」這個詞,恐怕多數人會讀成[mó yàng]吧?

有一次在北京的胡同裡看到兩個胡同大媽在吵架,一個說:「瞧你那模樣!」另一個回擊道:「您的模樣好?」注意大媽嘴裡的模,讀音是 [mú]。回去查了下詞典,又留意了一下電視播音員的讀法,證明北京大媽是正確的。

事實證明,許多老北京土話,胡同裡的讀法,反而是正確的。所以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不是隨便說說的。一些受過教育,有學問的人,反而不一定能讀對。

因此,一些詞語的特定的、約定俗成的普通話(或北京話)讀法,要多留意,不能只憑想當然。

2、 大量的「輕聲」不可忽視

所謂「輕聲」,用大白話說,就是把詞語念得又輕又短,叫做"輕聲"。感覺以往的語文教學,對「輕聲」的發音強調的太少了。

在普通話、北京話裡,大量詞語的「輕聲」發音是絕不可忽視的,為什麼許多外地朋友,特別是南方朋友,即便來北京多年,說話的口音還是那麼明顯,很可能就是沒有意識到「輕聲」的重要性。

記得有個小品,蔡明在飯館當服務員,給顧客上包子,張嘴說道:「包子來了!」,包子的「子」字念的可真狠啊,估計是咬著後槽牙說的,一聽就南方味十足。(這裡絕沒有地域歧視的意思,學好普通話便於交流的好處,不用在這裡強調了吧?)

以前央視有個科學探索類欄目,其中有一個外國人製作的專題節目,好像用的是臺灣翻譯版。發音完全沒有輕聲,效果是什麼呢?字字落地有聲!咔咔的,聽上去就像刀刻在鋼板上一樣,要多難聽有多難聽。

請大家特別注意,為什麼足球比賽現場,解說員的語速那麼快,但聽上去依然讓人舒服流暢,一點不累呢?一個重要原因,是與大量輕聲的使用分不開的。

有的網絡上羅列的輕讀音詞有200多個,就是第二個字要用「輕聲」,比如風箏、包子、朋友、蘿蔔、王八、絮叨、明白、脾氣、月亮、盼頭、打扮、婆家、矯情、馬虎,等等等等,但其實遠不止這些。

沒有收錄到的,其實還有很多,比如剛才說到的「旋風」、「上面」,當然也包括下面、左面、右面等等,還有諸如牌坊、太陽、新鮮,張家、李家、趙家、二愣子、三青子,就沒見收錄其中。實際上這些詞語的發音,無論在電視等強勢媒體上,還是廣泛的日常交流中,都是遵循北京話的口語習慣,第二個字要讀輕聲的。(這裡面還有些專業語法上的區別,太囉嗦複雜,就不在這裡介紹了。)

順便提一句,上述詞語,如果變成了疊聲詞四字詞語,輕聲就不需要了,如絮絮叨叨、嘮嘮叨叨、明明白白、馬馬虎虎等。

以上涉及輕聲的詞語,必須多聽、多記,這個沒有什麼捷徑辦法。

3、普通話,有些也要遵循的北京話的特定用語,特別是地名。

可能很難讓一個北京人教你說北京話,因為他不知道你缺什麼,需要學什麼。他覺得理所當然的發音,在你看來完全摸不著頭腦。事實上,除了前面說的幾點外,一些北京地名,普通話也要遵循的北京話的特定用語

剛工作時,單位領導讓我去「四牌樓」跑一趟,辦點事。沒敢問四牌樓在哪兒,出來後問了一個老北京同事,原來四牌樓指的就是東四。因為早年東四十字口有四個牌樓,叫東四牌樓,簡稱四牌樓。原來如此,如果不是北京人,上哪兒知道去?

比如打車要去北苑,一定要說去「北園」,而不能想當然讀成「北院」。否則個別司機可能會拽拽的說:「不知道什麼北院,只知道北苑(北園)」。記住,北京的南苑、北苑、西苑,苑都念拼音第二聲。

去XX胡同找人,胡同一定要說成「胡痛兒」,即便不會說兒化音,也要說成「胡痛」,以免惹出尷尬。

這裡再介紹幾個常用地名的特殊念法。

北京的大柵欄,通常讀成「大實爛兒」;十裡堡,應讀成「十里舖」;黃寺應讀成「黃四兒」;哈德門的「哈」應讀成拼音的第三聲(上聲);國子監的「監」應讀成「件」;阜成門要讀成「輔城門」。先記住這幾個常用的,其他小地名就無所謂了。

4、 關於純粹的北京土語方言

北京方言未必什麼都好,比如流行的市井土話,「丫的」,就非常難聽,建議千萬不要去學。

另外,北京人之間的胡同土語就不用去管了,一是多如牛毛,學也學不過來;二是這些土語僅見於老北京之間,很少用於正式場合,一般不會影響你正常交流的。

同樣,兒化音可以學一些,但不重要,不是北京人也做不到面面俱到。比如北京話,煎餅不用兒化音,油餅兒卻要用兒化音;餅乾不用兒化音,豆乾兒卻要用兒化音。這種「不講道理」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豆子,豆汁兒;油條,麵條兒。其差別毫無邏輯規律可言,沒必要去強記,也學不過來,對日常交流並不構成實質性影響。

信息開放的時代,大量的外來語也加入到北京話裡來,成了北京人樂此不彼的口頭語,比如嘚瑟、忽悠、削你、涼涼、套路、硬核、洪荒之力等等,豐富了語言的表達。只要是生動健康的用語,應該都可列入接納的範圍。

拉拉雜雜說了這麼多,重點強調了我們日常說的普通話,更接近媒體採用的北京話口語的原因和特點。不是授課,不是講座,完全是長期的實踐經驗和實際感受。如果能給那些學習普通話有困惑、希望少走些彎路的朋友,帶來一絲感觸,那就算達到了初衷。

衷心希望每個努力學好普通話的朋友,都能學有所成,用優美的普通話,充分展現自我,鋪開寬廣的人生之路。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北京話可以「打贏」四川話成為普通話?四川人:仙人板板
    為什麼北京話可以「打贏」四川話成為普通話?四川人:仙人板板四川話被譽為「最難懂的方言之一」,當然川普也成功地被調侃成「最難懂的普通話」。可能許多外地人還是一臉懵逼,但這都是基本日常,聽著聽著就漸漸的明白了。此外四川人罵人的時候,有一股奶兇奶兇的勁兒,因為裡面會經常出現一些疊詞,所以有人就總結了一下:如果四川人對你說了疊詞,那麼百分七八十以上都是在罵人,比如釧釧」、「錘錘」、「板板」,最常見的就是「仙人板板」,當然這不是什麼好話,但總歸你聽起來就好有味,根本就不是像在罵人一樣。
  •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這是為什麼呢?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這是為什麼呢?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 國語競選,更接近古漢語的粵語,真的以「一票之差」輸給普通話嗎
    你可試試分別用粵語和普通話唱一下這兩句歌詞「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萬裡長城永不倒,千裡黃河水滔滔」。你可以感覺到,雖然兩種語言唱出來都好聽,但是粵語歌卻似乎在氣勢上更勝一籌,它有著那種獨特的抑揚頓挫。其實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兩點,一個就是因為語言習慣本來不同,所以翻唱的話會有點怪怪的感覺。
  • 普通話其實是滿州人的蹩腳漢語
    我們都知道日本人講英語講得極其蹩腳,但如果日本統治了英國,那麼統治者那蹩腳的英語就會成為通用的語言。這種天方夜譚的事兒就發生在中國。現在通行的普通話,其實是操阿爾泰語系的蒙古族、鮮卑族、女真族等等遊牧民族學習漢文時所說的蹩腳漢語,但他們成了統治階級,於是他們說的蹩腳漢語就成了國語。
  • 普通話的歷史
    在中國,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個笑話:有位上海人到北京向服務員要洗臉的「麵湯水」,結果,服務員給他送來了一碗好吃的麵湯。由此可見,如果人們用各地方言交往,不僅會鬧笑話,還可能誤事。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認識到,社會交際必須使用一種統一的共同語。先秦時期,曾有一種類似「普通話」的統一的、規範的口語,稱作「雅言」。史書上記載,孔子在讀古書、行古禮時就使用雅言。
  • 普通話與粵語之爭,其實並不是官話的爭奪,而是白話與文言文之爭
    河南話是完全沒有可能成為普通話的,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影響力,河南最多排在全國省份的中遊。粵語地區的經濟實力實在太強,革命的火種也是從廣州起義開始,普通話只有這兩個競爭對手。現行的普通話,它與歷代官話一脈相承,是白話標準音。古代讀書專用的吟誦文讀音,接近於粵語,平上去入四聲分明,是文言標準音。
  • 現代的人交流講普通話,古代的人交流說的是什麼話?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交流時普遍使用的時普通話,這樣以來可以免除各地方言不通的問題,而普通話也是作為大眾語言在全國普及。那麼在古代,人們交流時說的是什麼話?難道真的和古裝影視劇中一樣滿口說的是文言文?事實古人平時交流用的並不是文言文,而說的是大白話,什麼是大白話呢?大白話並不像今天我們所說的普通話這樣簡單明了,實際上大白話是接近於普通話但是又和普通話不一樣。相信讀過《水滸抓》和《紅樓夢》的朋友們應該是很熟悉的,這兩本名著的寫作方式採用的白話,而古人所說的大白話就是和白話文差不多。而大白話與普通話的不同支持就是語言的文字含義表達不同。
  • 為什麼浦江話把「烏龜」說成「烏居」,「尿」說成「西」?
    其中的「歸」「貴」「鬼」「跪」在浦江話裡分別說「居」「巨」「舉」「瞿」,前三個普通話裡都是gui音,到浦江話中都發ju音,只有「跪」字發qu音,但j、q聲母同屬舌面音,非常接近。這只是巧合,還是有著某種規律?當然,列位看官也許會說,那為什麼桂、軌、瑰、詭等很多字,方言發音跟普通話相差不大,就沒有這種情況呢?這可能涉及到語言發展過程中的源流、融合、轉變等諸多複雜問題,可以另文討論。
  • 中國普通話最標準的地方,比北京話更正宗,官方曾來此採集標準音
    雖然我國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但是從1955年起,普通話就被認定為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的推廣工作,也一直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普通話前身是明清官話,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因此許多人都覺得,在北京聽到的普通話應該最標準了。然而,我國普通話最標準的地方,不是北京,而是一座不起眼的小縣城。
  • 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長知識了
    應該不少古代人是說古言的吧,光是那些文言文都令人頭疼。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長知識了。語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實語調,語音等變化是不大的,只是有些名詞稱謂變化大。比如:小二,我們現在叫服務員,客官,我們現在叫先生,這些問題都不大。大家現在看《水滸傳》、看《西遊記》,基本不存在閱讀困難。各地方言最大的不同,就是語調的不同。
  • 【審音專題】劉祥柏 劉丹青:略說普通話異讀詞的審音原則*
    整理早期普通話審音工作中堅持的一些重要原則,並結合新時期的語言事實,繼承和進一步發展原有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原則,確立新的審音原則,是新時期審音工作的根本和前提。作為承擔此次審音任務的課題組成員,我們對本次審音工作所確立的審音原則做一點說明和解釋。本文所說的本次審音結論是指教育部最新一輪普通話審音課題的結論。
  • 【審音專題】劉祥柏 劉丹青:略說普通話異讀詞的審音原則*
    作為承擔此次審音任務的課題組成員,我們對本次審音工作所確立的審音原則做一點說明和解釋。本文所說的本次審音結論是指教育部最新一輪普通話審音課題的結論。新的審音原則新一輪普通話異讀詞審音確立了5條審音原則:充分考慮北京語音發展趨勢,同時適當參考在官話及其他方言區中的通行程度。
  •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好現代漢語?高中最基礎的知識,其實就是它
    從語文的a、o、e起步,為我們今後學習其他的任何科目奠定基礎。語言是我們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自從人類社會出現的第一天起,語育也就產生。並不斷為其完善關於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文字則是記錄語言的形。而對於現代漢語,一般認為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現代漢語,主要開始就是從五四運動開始的。然而,從明清開始,就開始步入接近現在的語言系統了。
  • 因為發音太「土」,北京話當年差點兒與普通話失之交臂
    雖同屬北方官話,但是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北京官話語音存在著差別。書院連應教仍有巨大影響的南系官話(尤以南京官話最著),還是教正在崛起的北京話都一直搖擺不定,權力再集中自然也沒有用武之地。 當時既缺乏對官話的系統性整理,更沒有編寫體例科學的教科書。如福州正音書院因為沒有師資,迫於無奈只得找了幾個駐防福州的旗人。
  • 有人說普通話是胡語,為什麼讀起古詩文還是朗朗上口、韻律十足?
    普通話是在北京話的基礎上規範而來,自然就夾雜了北京話這種方言的很多內容,而滿清統治了北京那麼多年,相對於漢語來說,就是一種文化的插入,肯定會為漢語不斷增添了新詞彙和方言變化,但是並沒有動搖漢字的體系,哪怕是音韻的根基。  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我們的普通話能夠暢通無阻、有節奏、有韻律地朗讀大部分古詩的原因所在。
  • 我國說話「最獨特」的省,發音和普通話接近,但就是愛用倒裝句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偉大國家,漢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同時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語言,我國說話「最獨特」的省,發音和普通話接近,但就是愛用倒裝句。在眾多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東話、東北話、客家話、江浙一帶的吳機軟語等,還有四川話、河南話,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有些方言和普通話相近,有些方言和只聽得見普通話的人說話就跟外語一樣。
  • 四川話/粵語差一點成了普通話?
    遠離北方的閩粵地區更趨於萎靡。 這引起了雍正的不滿。《癸巳存稿》記錄:「雍正六年,奉旨以福建、廣東人多不諳官話,著地方官訓導,廷臣議以八年為限。舉人生源鞏監童生不諳官話者不準送試。」 此後,閩粵各縣隨即紛紛成立正音書院教導正音。措施不可謂不嚴厲。不過,正音書院的教學成果有限: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說普通話!
  • 第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你能說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了麼
    一.普通話的地位普通話在國際上的影響是很大的,使用人口可以說是最多的,佔到了全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普通話還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歷史上,漢語對鄰邦的語言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直到現在日本還保留了一千多個漢字。
  • 如何說好普通話?
    普通話的定義是以北京語言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說普通話容易,但是如何說好普通話呢?第一就是字正腔圓。在播音表達中,字正腔圓能充分體現漢語普通話所具有的音韻美。在我們口腔中的開度應該是由小到大,由閉到開,再由大變小,由開到閉。我們可以練習「iao」和「iou」的發音過程。這就是比較典型的棗核形。另外還要強調的是「說人話」。不管是朗誦還是播讀新聞,都是為了向聽眾傳達真情實感。「說人話」就至關重要了。如今的AI技術非常發達。新華社也推出了全球首個AI合成主播。
  • 上海話需要保衛,普通話如何推廣
    據1月22日《上海青年報》報導,鑑於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進駐上海後使用上海話的場合越來越少,上海話面臨一個被遺忘(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的窘境。今年上海兩會期間,有人大代表建議「保衛」上海話。  對於上海市人大代表的這一建議,我很不理解。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便是:上海話需要保衛,普通話如何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