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京話可以「打贏」四川話成為普通話?四川人:仙人板板
四川話被譽為「最難懂的方言之一」,當然川普也成功地被調侃成「最難懂的普通話」。
講起四川方言,可能知道的人還不少,但其中那個音腔調調能讓你感覺到些許的善意,所以許多人外地人都不曉得別人講四川話,即使對方笑眯眯,你也不能曉得別人是不是在罵你。但四川人民還是非常的熱情,其中熱情到許多你的碗裡面必須得有辣味。
至於講川普有多難懂?可能外地人根本不能夠理解這層意思,明明是一個相同的意思,但用川普說出來卻能讓你忍俊不禁。有時候四川人都聽不懂四川話,這主要是四川的每一個地方,都會流露出新的四川話,可謂是十裡不同音,這一點我的一個四川朋友可是深有體會。
就比如去點餐,四川朋友很客氣的講:「反切草蛋、草個嘎嘎、衝嘴兒、再來兩個杯杯兒,整兩口。」可能許多外地人還是一臉懵逼,但這都是基本日常,聽著聽著就漸漸的明白了。
此外四川人罵人的時候,有一股奶兇奶兇的勁兒,因為裡面會經常出現一些疊詞,所以有人就總結了一下:如果四川人對你說了疊詞,那麼百分七八十以上都是在罵人,比如釧釧」、「錘錘」、「板板」,最常見的就是「仙人板板」,當然這不是什麼好話,但總歸你聽起來就好有味,根本就不是像在罵人一樣。
但還有百分之二三十是屬於聽得懂,正常範圍以內的,比如吃飯喝水睡覺,這就有些可愛「吃飯飯」、「睡膏膏」、「喝水水」,還有就是在一些名詞上的運用,你看在四川魚會叫成「魚擺擺」,雞腳就是「雞佼佼」,蓋子就是「蓋蓋兒」,所以有人就造句「去拿蓋蓋蓋上那個瓶瓶兒」。(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有哪位大神能夠翻譯一下)
其實四川方言是真的好聽,這我不是在可以的去嘲諷什麼,是講實話,四川話給人的感覺就很暖,這種暖能夠看到熱情的那種。至於為什麼北京話會「打贏」四川話成為普通話,這一點也是有一個故事的。
普通話最早是推廣在1913年,那時候民國時期要統一讀音,就好像白話文一樣,要統一,據說粵籍議員和北方議員互不相讓,最終粵語和北京話票數持平,最後還是孫中山先生出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才把普通話交給了北京話。
再就是建國以後,要選出普通話,川渝元老與北方元老也開始相爭普通話資格,這時候還是偉大的領袖站了出來,也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北京話以一票的優勢成為了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