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話為什麼這麼統一

2020-12-16 大象公會

文|涼風

但凡去過四川,都會對四川話的強勢深有體會。不少方言在推廣普通話影響下迅速從公共場所消退之時,四川仍然男女老少一口川味,甚至不少外地人也很快學會四川話。不獨四川,重慶、貴州、湖北、雲南、湖南西部、廣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方言都很相近,形成巨大的西南官話區。

▍西南官話區地域廣大,人口眾多

為什麼同在南方,東南地區的方言往往「十裡不同音」,西南地區則高度統一呢?

年輕的四川人

這和四川的人口來源有很大關係——現在四川和原屬四川的重慶共有一億多人口,但這一億多人口中的大部分,在四川的居住史只能上溯到明朝。

原因並非元朝以前四川人口稀少。恰恰相反,這裡很早就以富庶著稱。宋代以前,四川盆地與長期作為中國政治中心的關中關係緊密。秦漢和隋唐兩大穩定期,四川是首都長安的後院。到宋代,蜀中已百年沒有經歷大的戰火,川峽四路人口在北宋佔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在南宋甚至高達五分之一,一直保持超過千萬的水平。

▍四川大部唐朝屬劍南道,與關中地區溝通密切

人口最密集的成都府路地區,是南宋唯一一個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裡 100 人的地區,與臨安所在的兩浙路、同在四川的梓州路並列為人口最集中、經濟最發達的區域。長期的發展催生了發達的文化事業,蜀中的織錦和印書業都冠絕一時。

僅從語言上,就能看出當時的四川人與今天不是一家——宋朝四川人的方言和現代四川話差別極大,也與當時的通語——包括現代四川話在內的所有官話的祖先區別顯著。據當時的記錄,四川方言和流行於關中以西的西北音一起統稱「西音」、「西語」。

蜀人蘇轍的詩裡會出現「高」「何」押韻的情況,從關於他哥哥蘇軾的記載來看,它們可能都跟「好」一樣讀成類似「吼」的韻母,陸遊也曾記載,四川人會把「笛」讀成「獨」、把「登」讀成「東」。這些都與宋代通語語音差別很大,卻跟敦煌地區的西北漢語有相似之處。很明顯,這種語言和現代四川的西南官話處在譜系樹的不同枝椏上,沒有直接的傳承。

▍藏文字母寫的漢語歌謠《遊江樂,泛龍舟》,敦煌漢藏對音是了解當時漢語發音的重要證據

作為南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古四川人為什麼沒有留下多少後代呢?

製造大規模的人口替代,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戰爭和瘟疫。1227 年始,大蒙古國三次出兵抄掠四川。不久,南宋命餘玠負責四川抗戰,將富饒但難守的平原地區作為縱深,建立了以重慶為中心,依託川東山溪構建城堡的山城防禦體系。這種焦土戰略在軍事上有效阻遏了蒙軍攻勢,使得蒙軍在四川鏖戰五十餘年,川東成為元宋戰爭中最後被徵服的地區之一,同時也使得戰爭長期、拉鋸化,饑饉和疫病隨戰爭而來,人口損失更為劇烈。

據《中國人口史》,戰後原南宋四川境內只剩 20 萬餘戶,比戰前減少了 230 萬戶。大量社會精英「避地東南」,逃離故土,成都人費著在元代訪察他在戰前認識的數十族唐宋世家,只剩五家還在成都附近。整個元代四川的人口都沒有得到恢復,大量唐宋舊行政區劃因為「地荒民散」被降級或省並。

▍釣魚城之戰經過示意圖,蒙古大軍攻下釣魚城花了幾十年時間

然而,四川人的磨難還沒有結束。元末群雄並起,農民戰爭又一次給四川人口帶來災難。經歷兩次劫難,四川地廣人稀,已經沒有多少宋朝以前的四川土著居住。

四川人說南京話

人口的劇烈減少促成了語言更迭。

不少四川人都會把祖上追溯到湖北麻城孝感鄉。和山西大槐樹、嶺南珠璣巷、蘇州閶門等著名祖先神話一樣,這並非全無道理。

終結四川元末戰亂,割據四川建立明夏政權的明玉珍是湖北隨州人,他所在的徐壽輝集團是根植於鄂東的勢力。突襲重慶成功,在四川站穩腳跟後,明玉珍多次在鄂東招徠移民,據《中國人口史》考證,明夏從鄂東引入的移民累計多達 40 萬人,和當時殘留的四川土著總人口相當。

明代民間著述和私撰家譜基本要等到明中期才普及,各地方的遷居地來源正是在此前一百年裡口傳、競爭,讓有力族群的遷徙故事脫穎而出。一百年間,整個四川的溯源神話慢慢收窄,最終精確到了鄂東的麻城孝感鄉(今湖北紅安縣)。

▍「問君祖籍在何方,湖廣麻城孝感鄉」

不過,新的四川方言並不是當時鄂東方言的簡單移植,更類似於當時南京江淮一帶的方言。

移民對語言的影響並非簡單的人口替代與語言替代——中國語言史的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在大規模人口重建或者移民時,即使移民遷出地比較集中,遷入地形成的新方言也不一定是遷出地方言,而是優勢的共通語。最明顯的例子是東北地區的移民源頭以山東省居多,但最終成形的東北方言的底子仍然是共通語北京方言,只有少數特徵與山東方言近似,如有些地方的 r 讀成 y,「人」、「銀」不分。

經歷明初的大遷徙和大量設置衛所。原本分布在以南京江淮一帶的一種地方性標準音擴張到沿江和西南的廣大地區。

這些地方現代方言的祖語來自於文獻中記載的明代南方官話音系或者與其相當接近的語言。一個主要特徵就是平翹舌音的分法和普通話不同,類似老派南京方言——士≠是=世,前一字平舌,後兩字翹舌,還有爭≠徵,澤≠折,楚≠杵等均為前平後翹。明朝南系官話之強勢,甚至連普通話中也帶有來自南系官話的讀音,如「選擇/擇菜」前者來自南系,而後者是北京的本地音(查看大象公會往期文章《北京話是滿族人發明的嗎》)。

現今西南地區尚能分平翹舌的方言如自貢話、昆明話平翹舌分法都類似老派南京話。雖然以成都為代表的西南大城市乃至南京多數市民如今已經不能區分平翹舌。但根據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留下的關於分平翹舌的老派成都話的記錄,當時的成都話分法也類似南京而不像普通話。

正統年間(十五世紀)出生的陸容列舉各地「語音之謬」時就提到:「四川人以情為秦,以性為信。」稍晚一些的張位說:「巴蜀怒為路,弩為魯,主為詛,術為樹,出為處,入為茹。」這些記載與今天的四川話,特別是自貢一帶的方言,特徵相當一致,足以說明當代四川話在明代已基本定型。

反映了 19 世紀成都話的《西蜀方言》

四川的人口構成,在明末清初的大戰亂又遭受了劇烈的衝擊,人口減少到清初不得不再次進行人口重建的地步。不過,這一次四川話沒有多大改變。主要影響只是大量湖南湘語詞彙的引入和主要分布在川中的湘語和客家話方言島。如成都郊區的洛帶鎮居民,即說客家話。

駐軍改變語言

明朝大移民對人口語言的影響遠不止四川,整個西南的民族語言分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四川湖北以外的地區,宋代鑑於唐帝國衰亡都因為邊釁虛耗國力的教訓,秉承儒家「不疲敝中國以事蠻夷」的原則。傳說宋太祖以玉斧劃大渡河,對西南少數民族政權不作深度介入,滿足於基本的以稱籓和茶馬互市進行間接控御的水平。今雲南、貴州、湘西、廣西西部的廣大地區,在大理、羅氏、自杞等少數民族王國以及各自的溪峒部落治下,不歸「王化」。

▍明朝時期,蒙古威脅始終存在

明初蒙古人雖被逐出中原,但北部仍舊由其控制,西域是蒙古背景的察合臺汗國,吐蕃為元鎮西武鎮王所控,西南則為元梁王。明朝君臣不能忍受漢地被各種蒙古勢力包圍,消滅了雲南的元梁王勢力,暌違數百年後重啟中原王朝對雲貴高原的經略。

明朝繼承元代的制度創新,在邊疆完全接收了元朝羈縻各民族君長的土司制度。而對應於元代引蒙古和北方各族戍守要地的制度,朱元璋在雲南設置軍事衛所,引入了大量漢人屯軍。

這些屯軍部分來自整肅中充軍的富戶,比如著名的江南富商沈萬三家族。明朝傳說中,「充軍雲南」影響之大,以至於明末有人認為全部應天府的土著居民都被朱元璋發配到了雲南。

▍西南土司藉助地勢,易守難攻,清朝平定大小金川代價巨大

雲南新的漢語社會正是圍繞這些軍籍移民建立起來的,可能因為這個社區的人口來源和軍事屬性,形成的方言在明代一直和南京標準非常一致,當時的文人經常讚嘆雲南的語音非常類似典雅的南京話。

正因為方言相近,雲南漢人中出現了祖先來自南京柳樹灣的移民傳說。因為南京的優越地位,這個傳說對攀附入籍的少數民族吸引力也很大,不少自身仍是受封土司的酋長家族也會自稱來自應天府柳樹灣。

不過,明代雲南的漢人聚居區集中在滇中,周圍的地區大多仍是土司自治領地,如同貴州、廣西、湘西一樣。這些地方沒有這麼龐大的移民,卻也同樣建立了圍繞駐軍衛所和驛路的軍事移民城鎮,成為了當地漢語傳播的核心。

▍廣西漢語正是沿著驛道和衛所擴張的

清代的改土歸流更加促成了方言的一致——強制廢除地方民族自治的土司王國後,本來封閉的土地改由中央委任的官員治理。這些土司領地今日看來偏僻,在當時官員的報告中卻以富庶著稱——人口劇烈增長的內地陷入貧困內捲化的頑疾,前土司轄地卻耕地面積廣大。於是,改土歸流成功後,這些地方吸引了蜂擁而來的周邊移民,形成大片的西南官話區域。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區的老移民因為口音不同還遭受了新移民的歧視。例如在貴州北部,明朝進入山區的移民因為與改土歸流後的新移民差異巨大,也被當成了蠻夷,稱之為「鳳頭苗」「穿青」等。實際上他們所說的語言只是一種與新移民不太相同的西南官話。

▍穿青人身份證上民族欄填什麼一直是一個難題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北京話可以「打贏」四川話成為普通話?四川人:仙人板板
    為什麼北京話可以「打贏」四川話成為普通話?四川人:仙人板板四川話被譽為「最難懂的方言之一」,當然川普也成功地被調侃成「最難懂的普通話」。講起四川方言,可能知道的人還不少,但其中那個音腔調調能讓你感覺到些許的善意,所以許多人外地人都不曉得別人講四川話,即使對方笑眯眯,你也不能曉得別人是不是在罵你。但四川人民還是非常的熱情,其中熱情到許多你的碗裡面必須得有辣味。至於講川普有多難懂?
  • 大部分地區都喜歡說四川話,為什麼近年四川話普遍受歡迎?
    大部分地區都喜歡說四川話,為什麼近年四川話普遍受歡迎?四川話是中國最早的普通話。這是定論,只是專家學者悟不及此。為何有此定論一說?因為四川人口來源主要是移民(清初就有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陝西,山西等省大量移民奉旨填川)。
  • 武漢話罵起人來為什麼如此彪悍|方言|四川話|重慶話|官話_網易新聞
    武漢話,西南官話中的異類武漢話為什麼這麼特別呢?這要從方言學分類來看。武漢話屬於西南官話。提起西南官話,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想到的是四川話。難道武漢話和四川話一樣嗎?一樣的地方確實有。武漢話和四川話,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四個調,還有輕聲變調都一樣。詞彙上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上街都要說「上gai」,拖鞋都是「拖hai」。
  • 四川方言和湖北方言到底多相似?四川人:湖北話和四川話沒區別!
    最近小傑發現,四川居民講話和湖北居民講話的方言竟然是出奇的一致啊!要知道這兩個省份可是相隔百裡,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探秘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吧!首先我們來講講四川方言大體的現狀吧吧。四川方言,其實指的就是四川盆地內居民的官方語言。它雖然種類繁多,但幾乎是每縣一口音。
  • 優雅四川話
    優雅四川話   □明奇  《中國方言大詞典》分卷之一的《成都方言詞典》收錄了一個詞條:「踏削」,解釋為「貶低」「糟蹋」。事實上,這個詞不僅是成都方言,也是整個巴蜀大地的方言。
  • 為什麼影視劇裡的方言喜歡用四川話,聽著覺得很有意思?
    現在很多的影視劇裡,除了普通話之外,四川話的出現頻率是相當高的,甚至一些影視劇的整部劇用的都是四川話。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一、四川話使用率較廣,在四川省、重慶市、以及陝南境內,相互交流都是使用四川話,使用人數超過9000萬。所以影視劇裡用起來,大家並不陌生。二、四川話既搞笑又易於聽得懂。
  • 作為方言界的兩大巨頭,為什麼北京話可以贏過四川話成為標準版?
    若是各位曾去過四川,會發現一件很疑惑的事,就是明明用的是甲類普通話問路,換來的回答卻是四川話或者川普。川普還好一點,起碼能從那些相對靠攏的調調中感受到善意與自己想要的答案,可是四川話就不一樣了,哪怕對方笑眯眯的,你也不能判斷他是在罵你還是罵你。
  • 四川話,四川人都聽不懂的話
    十有八九會有人把四川話捧上榜在外省朋友的印象中四川話是疊詞代表、兒化音盛行說話軟糯、愛拖長尾音自帶傲嬌屬性聽起來又乖得不行十分矛盾的兩點在四川話中大家都被四川人騙了!你們只看到了四川話的表面沒看到省內人互相「嫌棄」的日常!
  • 並非如此,真正的四川話其實更像河南話,安徽話
    有很多人會覺得四川話與湖北話相似,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認識。真正的四川話發音是拐彎發音,而湖北話發音是直音發音。就這麼一個誤差直接導致兩個方言無法交流。如近期最新節目。 填四川徽派建築 專欄就有可最好的證實。
  • 四川話和重慶話有什麼區別?
    四川話和重慶話有什麼區別?首先,廣義的四川話包括了重慶地區的方言擁有很多片區方言,重慶話屬於成渝片。但是現在大家平常定義的四川話,是四川人說的話,按照這樣的話,重慶話不被四川話包括。我是重慶人,曾經去過四川德陽,我聽不太懂那裡計程車司機說的話,大概聽懂60%左右吧。我認為在四川省內部,不同地方的四川話說起來也不一定對方能聽懂,因為重慶主城區和各區縣的重慶話發音都有差別。比如吃飯的吃,有的地方說ci,有的地方說qie。重慶話和四川話比較好分辨的是,四川話比較……軟?
  • 四川話、南京話、粵語都差一票成普通話?謠言!
    網絡上經常能看到諸如粵語差一票成為普通話,四川話差一票成普通話等論調,一時間似乎所有地方語系都差一票替代普通話,但事實上普通話從未舉行過這樣的投票。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國語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連載了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介紹了民國二年(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民國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最後確定下來的成員一共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餘為各省推舉
  • 四川話,安逸得板!
    從最早《抓壯丁》《山城棒棒軍》等,到近年的《捉妖記2》《無名之輩》《哪吒》,四川話,包括「川普」,在熱門影視劇中頻現,以方言營造氛圍、刻畫人物,擔當「包袱」和「笑料」。為什麼影視劇裡的方言喜歡講四川話?
  • 「扯把子」的四川方言近日開課了,四川話到底有多魔性?
    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四川話是流行於川渝地區及周邊省份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約有1億2千萬的使用者。四川話是如何被大眾喜愛的?文化輸出在早些年移動網際網路還沒普及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有這麼一位四川成都的老藝術家。
  • 四川話的「錘子」是什麼意思?
    外地人不咋懂四川話,一般你來一句,「你懂個錘子!」十有八九都會蒙圈,今天,我來統一回答,四川話的「錘子」是啥子意思。本文目錄:一、名詞=屁二、形容詞貶義三、虛詞表否定、生氣四、語氣詞就是隨便加五、錘子手機來成都六、錘子就是錘子七、錘子讓四川火火火四川話的終極考題有個錘子的錘子的段子一、名詞:=屁
  • 明末清初,四川實行「兩廣填川」後,為何四川不說「廣東話」?
    比如說廣東話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樣子,實際上對於不懂的人來說,比天書不差多少。而就是古代明末清初的時候,四川因為人口稀少,所以實行了所謂的「兩廣填川」,理論上大量的廣東、廣西進入了四川,可實際上之後的四川人很少會講廣東話,這是為何呢?
  • 四川為什麼不叫三川或者五川,而是四川呢?名字由來是這樣的
    四川為什麼不叫三川或者五川,而是四川呢?名字由來是這樣的四川現在是我國經濟強省,對我們全國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旅遊方面發展的非常不錯,四川自古以來都有著天府之國的美譽,只因為四川的地理位置環境尤為的不錯之外,四川人民的生活態度也是遙遙領先於全國各地人民的。
  • 四川話/粵語差一點成了普通話?
    只是和北京話競爭的並不是廣東話四川話陝西話之類的其他地方方言,而是人造的老國音。 國音是什麼?為什麼要人造老國音? 解釋這兩個問題,要從漢語的早期發展講起。 秦朝開始,中國就實現了書同文,支持了文化、政治上的大一統。但是,「語同音」卻一直沒有實現。 古代人口流動性不大,地區間的交流靠著統一的文言文就可以維繫。
  • 粵語和四川話爭了半天,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這裡的方言分別是粵語、四川話、洛陽話和陝西話,傳說中粵語在民國初年險些成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但最後還是北方話取得了勝利;又傳說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四川話的票數也只比北京話少了1票。有趣的是,作家王蒙先生說自己去河南洛陽和陝西時,兩邊人都提起當初國民政府時期大家討論國語問題,洛陽話與陝西話只差1票就贏過北京話了。
  • 四川話和廣東話究竟是哪種以一票之差敗給了成為官方語言的北京話
    參與投選的語言有很多種,例如粵語、北京話、四川話等等,不過票數排在前列的為北方話,還有粵語。當時粵語的呼聲非常高,其中主要原因是革命發起地點為廣東,而且廣東戶籍的議員又佔據了一大半票數。所以當時人們最看好粵語,認為粵語成為官方語言已是鐵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 麻辣傳奇:帶你走進地地道道的四川話
    四川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擁有多種含義。由於成都和重慶在四川地區的重要影響,四川話通常指西南官話成渝片,即成渝話。成都方言和重慶方言是其典型代表,其他各地方言也有其當地特色,但是與成都方言差別也不是太大。曾經微博有個熱門討論——「除了你家鄉,哪裡的方言最好聽?」